05年5月,終於來到了三山島,想像的和實際為什麼總是要有距離呢?渡船離島越近,越感到心涼。尤其是下船後圍過來做生意的人,更是讓我沒了好感,島上的商業氣氛是越染越濃,已失去原有的純樸,不過當地非生意的居民還是非常不錯的,但你卻真的很少有機會和他們交流。這裡已不是人們想像中的世外桃源,失去了自然的風土人情,。島上能入畫的地方很少,還是不符合我的審美,還是我的審美出現問題了呢?我不知道該在哪處停留,島上的建築沒什麼新奇,也沒什麼歷史感,雖然有個秦少游在那裡,但並沒為三山島增添多少特色。在那裡只有灰色湖水和看不見藍色的天空。在蘇州站下了火車,坐上開往東山的20路汽車。坐在車上,看著來往的人,分不清誰是游客誰是當地人,但在車上的味道告訴了我,長久不洗澡的人很多,從他們身上散發著刺鼻的味道,最後在這味道灌滿了整個車廂時,車才慢悠悠地開了。從蘇州站到東山要經過47個站頭,時間要用90分鐘才能到,我隨著車的移動漫漫的變得麻木,看著窗外,淫雨霏霏,可雨中的任何景色也沒有在我的腦中住足,車一站一站的停,人都在匆忙中上下串動,我仿佛看到的不是人,而是幽靈在動,如那《千與千尋》中去往沼澤站的車,上下來往的皆是透明的幽靈,飄動在上下的車門之間。我也似乎在看著一場不同世界的電影。
車到達東山鎮時雨下得還不大,剛下車,便圍過來許多人,當知道我不是來東山旅游而是要去三山島時他們便一下散去。我又坐上環島中巴,此時的雨漸漸大了起來,因離上渡船的時間還有很長,我於是便選擇了在陸巷古村下車,想在那尋找一下古人的足跡,怎奈此地已被現代“文明”所覆蓋,只能在現代的水泥牆壁中尋找些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下車時雨就很大,現在更大了,這雨真是毫不留情地向我砸來,風也加劇著雨的力量,我的傘在這風雨中顯得特別薄弱,但卻依然頑強地為我遮擋著風雨。整條街道看不到什麼行人,只有我孤零地走在風雨中,古村,沒了古村的痕跡,看不到先人生活的影子,只留下那兩個牌坊,還能說明此地曾經擁有過的榮耀。
雖說在雨中漫步是很有詩意的,可給我的雨不是“綿綿”而是“疾風驟雨”。我的詩情早已被我濕透的鞋子所代替。風依然呼嘯,雨仍舊飄落。
坐上3點鐘的輪渡,一個小時的時間便到了這向往已久的三山島。我住在鴻翔旅館,吃著當地的菜,此時的我已經忘卻了路上的辛勞,最恨的就是自己的胃太小,裝不下這美味佳肴。望著吃不進去的鴨子肉,我的心急啊。
飯後,和老板、老板娘閑聊了許久,22點回到樓上,可睡意皆無,展轉反側,已過午夜,迷夢中我堅定地熬過了黑夜。
陽光努力爭脫陰雲的束縛,想松動一下自己的筋骨,雲再也無法遮掩,光頃刻之間透過雲層灑落下來,整個天空、湖面頓時亮了起來,映的我的眼睛不得不眯起來看那煙波浩淼的太湖,但我的心情卻因那光的到來而愉悅。
坐在返回東山的輪渡上,告別了逐漸遠離的小島。船上的年輕人很多,熙熙攘攘,熱鬧非凡。說笑聲、吵鬧聲,伴隨著機器的轟鳴,時時包圍著我的耳朵,我的聽覺器官都快要撐不住了。
三山島此時已離我遠去,我不懷戀它,它遠不如我想像的那麼好。所謂的景點,什麼“板壁峰”、“姐妹橋”、“一線天”、“獅身人面像”真是有點蒙人,那不是景點的湖水岸邊,風中搖曳的蘆葦還可以構上美麗畫卷,但卻看不到我那夢中的白帆、落日下的漁舟。另我失望。
要概括一下三山島的特色,那只有一個字,“綠”。滿山蒼翠,碧綠成蔭。民居掩映在樹叢中,不定處會露出灰藍色的房脊,白色的牆壁。在那裡給我印像最深的,感覺最好的就是那處在林中的小路。幽靜狹長,迷人,有點曲徑通幽之感。那條路是水泥鋪成的,如果是石子那就更好了雖然它帶有一點現代都市的味道,但無論怎樣,依然擋不住它的迷人的風采。說是迷戀路,還不如更直接地說喜歡那片“綠”,小路正處在這綠色之中,曲曲彎彎伸向遠方,樹的綠色相互相互交織在一起,結成一片,若沒有那黑色的樹干,你真感覺不到樹的獨立。走在平坦的小路上,樹木的芳香清楚地讓我感覺到新鮮空氣的存在。那綠,綠的迷人,綠得讓人不得不產生一些遐想……我住的鴻翔旅館就是在這條綠樹掩映的小路上。
夜晚窗外一片漆黑,可謂是伸手不見五指,那黑色,像是青藤筆下的潑墨,黑中有無限的內容釋放。那黑,真的如墨,黑中看不到恐懼,只有思索。但這黑夜並不平靜,島上的風一直不能讓夜安寧,也不讓我這疲憊的身軀得到釋放和休息。樓上的幾個男孩女孩的撲克牌也在助長風的威力。
夜是那樣的黑,黑的讓我有些興奮,黑得又是那樣的透明。
來去匆匆,2天的時間,總讓我感覺離家很久了似的,我知道,我愛我的家,我愛我那天真活潑的孩子,我愛我那智慧美麗的妻子,一切都可以包容,一切都可以原諒。23點05分到家,愛人忙為我煮上水餃。溫暖,我不會拒絕,一盤水餃全部進入了我的胃,雖然我已在蘇州吃飽了肚子。
三山島還在眼前浮動,真心希望島上的“生意人”,能很好地看清自己,提高一下自身素質,不要太過於欺騙,也不要為了那一點人民幣而失去自己的“形像,”要讓游客真正體會到小島的自然、純樸、清淨,這樣游客會越來越多,游客多了,那麼島上的生活自然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