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學燒菜,就喜歡在豬肉上下工夫。花時間最多的,除了紅燒肉外,就算是肉湯了。不過,因為本性不善循規蹈矩,學燒肉湯也就變成了一種循序漸進的實驗,每次煮好肉湯後,一邊喝一邊想想下次該做哪些改良。最初煮肉湯,只知道買來蹄膀後扔到水裡,最多再加點兒姜塊兒去腥而已。後來覺得這樣太單調,就開始往湯裡放幾個土豆,然後撒些鹽來調味。慢慢地,土豆演化到了白菜,調味料也稍微豐富起來,就這樣,喝第一碗時興高采烈,之後便索然乏味的狀態持續了好一段時間,我也就逐漸明白了,距離那個怎樣煮出好肉湯的“精髓”,我還差的很遠。
又是一年的春天。莉莉去菜場買來了時鮮的嫩筍,本來是要和其他蔬菜搭配來實踐她“每天吃五種蔬菜”的飲食原則,碰巧我正在煮肉湯,便取來一根切成筍片扔了進去。以前雖也知道筍是不俗之物,但沒料到,一鍋平平常常的肉湯,竟被幾片嫩筍吊出了如此鮮美的味道,往日略顯渾濁的湯色,也在嫩筍的作用下,變的濃白醇厚,賞心悅目起來。
自從悟出這個肉湯之“道”,我就開始留意還有什麼東西能和肉湯相得益彰,激發出隱藏在肉湯裡的最美好的那一面。試過香菇、小青菜、紅棗,甚至還有若干中藥材,效果似乎都不理想。後來,又是一次無心插柳的經歷,將朋友從淮南老家捎帶來的腌肉扔進湯裡調味,當然,還有筍片,結果熬出了一鍋鮮香醇厚、味美無比的“腌篤鮮”。原來,這樣的燒法就是“腌篤鮮”,這是我後來才知道的。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前面的摸索,一上來就學會了“腌篤鮮”的燒法,恐怕也就體會不到腌肉提味的妙處,春筍那點睛之筆的神采,更難以悟出肉湯的精髓在“搭配”,普通的食材互補長短,也能創造出“人間天上”般的驚人美味。
歲月流逝,肉湯之“道”也推而廣之,“搭配”不僅成為飲食哲學的基礎,也逐漸涵蓋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月餅必須佐以綠茶,紅燒肉按照時令和食材的情況,輔以蘿蔔、土豆或者百葉結,做事需要人,但是不一定需要“人才”,可能一個像春筍樣普通的伙伴,就能讓肉湯般普通的團隊煥發出異樣的光彩 … 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搭配”,也源自那投如肉湯的第一片春筍和剎那間的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