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說有雨,雷暴雨。果然,臨出發前好一陣下,人人拎著濕漉漉的傘上的車。可到了桐廬的時候,卻又已經是驕陽當頭。車子恰到時機地駛進了景區,到處都是濃密的樹蔭,涼爽撲面而來,心情也頓時舒暢了起來。游江照例是要坐船,而游興又往往是和船的載客數成反比的。山很清,水也綠,但景致倒不見有什麼出奇之處。站在船尾,發動機突突突的響聲和冒出的黑煙,又讓這山水抹上了一層人為的陰影。大約也是覺著景色不夠動人,不幾分鐘,游船就把我們放到了一個碼頭上。景不夠,人來湊。這裡出場的便是東漢時期的著名隱士嚴子陵先生。當年,他就是在這裡拒絕了漢光武帝劉秀請他出山做官的盛情邀請,於是留下了一段“先生之風,山高水長”的千古佳話。
真相只有一個,故事卻會有若干的版本。碼頭上的碑文中就已經有人懷疑過子陵先生隱居的原始動機了。有人說他是嫌劉秀來得太晚了,天下已定,他再出山也干不了什麼大事;也有人說他本是想試著拒絕一次,抬高一下身價的,沒曾想劉秀沒有三顧釣台的耐心,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得已自己一輩子就放逐在這裡了。傳說不管它怎樣,但若是以現場勘測的結果來看,這位嚴先生釣魚是釣得比較有問題。著名的釣台就是臨江的山體上伸出的兩個平台,一東一西,分別叫做東釣台和西釣台。兩個釣台距水面總有個十層樓高,這裡的水面還是富春江水庫蓄水以後的水位,比之兩千年前的水位又不知高了多少。若真是在這樣的高台上釣魚,那就和姜太公用直鉤一樣,飽含著作秀的意味了。
碼頭上矗立著一面照壁,有一邊刻著一幅山水畫,那就是號稱中國山水畫顛峰之作的《富春山居圖》。這幅畫的知名,一半是由於它無與倫比的藝術水平,一半是由於它的殘破和坎坷。沒什麼藝術鑒賞力的我,自然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導游講述的引人情節上。這幅畫是元四大家之一黃公望的作品,後幾經顛簸流離,落入一收藏家之手。這位收藏家收藏了這幅畫一輩子,快死了還想把它帶到陰間去,就將其付之火爐。旁邊收藏家的侄子眼疾手快(估計多半也是早有預謀的),在爐火中將這幅絕世珍品搶救了出來,但畫的中段已經被燒掉了。這剩下的兩頭,雖又歷經磨難,總算保存完好,長的一部分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短的一段則存於浙江省博物館。先浴火重生,如今卻又隔水相望,想來不免讓人好一陣唏噓。
山上到處都是竹林,別有一番清雅淡定的意境,確是一個隱居的好地方。連碼頭上的貓,都慵懶的躺倒在午後的陽光裡,任你怎麼撫弄,都不肯睜開那半閉著的眼睛。
有一點悶彌漫在空氣中,看起來像是在醞釀著什麼,久久地。謎底在下午時分揭曉,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澆在了我們攀登大奇山的山路上。雨中的山自有它的風情,山路彎彎,沿著山中一條溪流蜿蜒向上,一折一轉,不經意間就又露出來一副新天地。山不高,路也不算陡,大多數的同志都順利登頂,倒是頂上的景色讓人有一絲遺憾。一襲水從高處落下,擊在石頭上,四處濺開,水量不大,缺乏那種攝人心魄的衝擊力和震撼力,只蹦跳了幾下就又老實地歸攏到面前的潭裡。潭水很清,很涼,脫了鞋把腳浸在裡面,有一點沁骨的寒。用隨身帶的礦泉水瓶裝了一瓶山泉水,准備下山煮茶用,不料在車上和其他水瓶混在一起,再也找不出來,策劃的這樁雅事就只能作罷了。
第一日游程的最後一站是女兒村。向來就對這類人造的所謂景點就沒什麼好感,那天更惦念著晚上羽毛球中韓之戰,大多景點都是匆匆一瞥,走馬觀花一般。專門請過來的摩梭歌舞成了女兒村裡唯一的亮點。摩梭的姑娘身材高挑,歌聲清越,舞姿翩翩,小伙子也透出一股驃悍與粗壙,很難看出他們來自於彩雲之南。而在互動參與的節目中,室裡派出的帥哥美女一出場,立即博得滿堂喝采,其間的表演更是讓人擊掌捧腹。節目結束出來的路上,還不時見到討論發音究竟是“摩大米”還是“摸大米”(摩梭話吉祥如意的意思)的熱烈場景。醉山水難比醉濃情,景色固然重要,但人的全情投入積極參與才是一段旅程中最為閃亮的回憶。
第二天的安排先是瑤琳仙境。那是個著名而巨大的溶洞,處處懸垂著的鐘乳石點綴在五彩燈光下,伴著解說員的講解幻化出種種的奇妙景像。大抵來看,無非是像動物像植物像人這幾類,若恰好有幾樣是在一起的,就組合出了仙境、寶殿或是戲台這樣的場景。講解員倒像是老師,用她手中的手電牽引著人們的注意力,把人們的想像力歸束在那一個個景點中去。若是這樣的景點,沒有講解員講解固然是索然無味,而聽多了講解或是去過了類似的溶洞,卻也難免覺得有些雷同。
放飛人的想像力,終歸還是要在山水之間。最後一站是天目溪漂流,要就實際情況而言,說漂游倒顯得更貼切一些。灘不多水不急,一身漂流的行頭還是頗為專業。六七個人身披橙色救生衣,坐一只竹筏,在艄公的掌控中順水而下。兩岸的景致和富春江沒太多不同,可離水近了許多,就平添了許多興致。同船的小朋友更是興奮得要玩水,拖著一只比她還要高上許多的大槳,有些吃力卻開心地劃著。山頭籠在霧裡,掠過溪面的微風,又透著竹的清香。溪邊賣的竹筒飯,更把那種香氣浸在飯裡再拂入人的心中,用力呼吸一下,就像是在品味春天的禮物。
回程的路有些沉悶和漫長,像是回味也像是期待,驀然醒來時,家已在望。我們總試圖用旅行這樣的時空轉換,掙扎著甩開日常的平淡,追尋著某種帶著不確定的興奮和愜意,回頭來卻總難免那一點點的失落。而這種失落的力量,卻支撐著我們不斷地憧憬,憧憬著下一段更為精彩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