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點從廣州出發,到達廈門長途客運站已近凌晨四點,仍在睡夢中的鷺島籠罩在光霧中,顯得寧靜而安詳,空氣中彌漫著海的溫潤氣息,微微有些涼意。第一次乘跨省長途汽車,一路顛簸,苦不堪言,踏上廈門的土地就如同歸航的水手見到陸地般地興奮。出發前一天預定了在鼓浪嶼島上的琴島酒店,但看天色尚早,料想輪渡尚未通航,便在附近找了一家招待所稍作休息。次日睜開眼睛,天已大亮,打點行裝,退房,我們的廈門浪漫之旅正式啟程。
“民以食為天”,一日之晨的頭等大事自然是祭五髒廟了。出門打了個的直奔中山路口的黃則和店,點了花生湯,沙茶面和海鮮面。海鮮面配以蝦,牡蠣,魷魚為作料,味道很鮮美,連BF也說比他們當地的海鮮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沙茶面熱辣辣濃郁的沙茶香讓人食指大動。招牌的花生湯是不是名副其實就見仁見智了。BF對之贊譽有加,一口氣把它吃了個精光。我卻嫌其過於酥軟,沒有花生原有的香味,湯充其量也只是糖水,有些甜膩,對女士來說是大忌。
湯足飯飽,信步走到對面的輪渡口准備坐船去鼓浪嶼,途中有位皮膚黝黑的小伙子上前游說我們去“金門島”,並提出為我們做向導,全程20元。男友來過廈門,但那畢竟是數年前的事,為少走冤枉路計,兩人世界變成了三人行。
恰逢周末,游人如織,在渡船上做了兩分鐘的沙丁魚,再隨游客魚貫而出來到了島上。聽導游小林介紹,島上禁止機動車通行(垃圾車除外),唯一的車就是電瓶車了,難怪島上空氣特別清新。琴島酒店離渡口僅幾十步之遙,略顯陳舊,但位置適中,很安靜,門前的大榕樹生機勃勃,這讓我想起了兒時住過的房子。預定的是180元的標准間,但卻因為客滿,只給了個單人間,價錢是150元。辦好入住手續,卸下行李,繼續輕裝前進。
此時島上的木棉花正迎風怒放,一樹火紅,煞是撩人。沿路的鳳凰樹光禿禿的枝丫仍頂著去年秋天結下的狀如皂角的果實。三人合抱的榕樹隨處可見。漫步在縱橫交錯的小巷,游人漸漸稀少,只有腳步聲和細語回響在巷間。兩側的歐式老別墅在花木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有些名人故居或領館庭院業已荒蕪,雜草叢生,外牆斑駁,惟有庭院內枝繁葉茂的大樹靜靜地立著,爬滿牆頭的鞭炮花年年歲歲如故,爛漫地開放,無言地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穿過小巷,朝著皓月園的方向走去,前面豁然開朗,風中送來海濤拍岸的聲音,即將親近久違的大海,心情不禁雀躍起來。盡管雲層遮住了陽光,只能看到灰藍的海水,我們依然興致不減,迫不及待走下海灘,脫下鞋,卷起褲腳,盡情體會赤腳踏浪的樂趣,直至浪花濺濕了褲子,才依依不舍地上了岸。
午飯是在一家小型海鮮店解決的,味道尚可,但價格超貴,有宰客之嫌,一道炒花甲,一道不知名的扇貝類,一道清炒菠菜加一個炒面花了150元左右。
飯後又隨小林去了鄭成功紀念碑和水族館。至此小林也算是結束了一天的工作。與他道別後,我和BF繼續沿著環島路閑逛,甚是愜意。鼓浪嶼別墅下也有一段海灘,游人寥寥無幾。走累了,和bf依偎坐在礁石上,眺望對面的海島,看浪濤衝上岸邊,翻起白浪,聽濤聲絮語,任憑海風吹拂,和心愛的人輕聲細語閑聊,此情此景畢生難忘。海岸上小道旁有一排別墅掩映在蔥蘢花木中。別墅的主人可謂是最幸福的人了,夜晚枕著濤聲入眠,清晨在海濤的呼喚中醒來,打開窗戶便見藍天碧海。閑暇時和家人漫步海灘,看朝陽從海面升起,看夕陽西下,這該是何等樂事。
傍晚時分,回酒店稍作休息後,隨便找了一家小飯館坐下,點了當歸牛肉面和魚丸湯,確實是閩南獨有的風味。從飯館出來,夜幕低垂,華燈初起,大部分游人都已乘渡輪離開,褪去白日喧囂後的鼓浪嶼靜謐而安詳。海灘空無一人,顯得有些寂寥,海潮起伏,海風習習,攜手和他漫步在海灘,整個世界似乎只剩我倆,有瞬間的感動,幻想時間能就此停留讓此刻成為永恆…直至走上輪渡旁的海堤,才見行人多起來,綠色的棕櫚樹下皆是成雙成對的情侶。從海堤望去,廈門本島近在咫尺,霓虹燈點綴下的海港顯得格外迷人,漆黑的海面上是星星點點的漁家燈火,夜空下的鼓浪嶼如恬靜的處子。
島上的最高點-日光岩最終還是沒有去成。第一次經過日光岩正值日當午,想了想還是決定日落黃昏後再上去俯瞰余暉映襯下的全島風光,或者次日凌晨登上峰巒看日出。據說六點鐘之後日光岩票價折半,早晨六點鐘之前票價全免。但四月中旬的夜幕降臨得早,六點後已是暮色蒼茫,早上又爬不起來,只得作罷。
次日清晨,雨後初歇,空氣很清新,但天空仍是灰蒙蒙一片。既然看日出是無望了,出門第一件事還是先找地方解決肚子問題。從島上商業街的一條小巷拐進去,才發現內裡別有洞天,兩側立著一些小雜貨店,面包店,大大小小的餐飲店,再往裡走是一個菜市場,看來這裡才是島上居民的生活中心。最後選定一家閩南小吃店,鋪面不大,但是還算干淨,價格很實惠,一碗沙茶面不過2-3塊錢,味道倒比我們之前去過的幾家店還正宗。老板娘人也很和氣。早餐後,我們便過輪渡乘公交車趕往胡裡炮台,開始第二天的旅程。
公交車一路穿行,也讓我們有機會更清楚地看清廈門市區的面貌:廈門的街道寬敞整潔,綠化做得很好,空氣質量更是與廣州有天壤之別…我們一邊感嘆環市路海岸的迷人風光,一邊幻想能不辭長做廈門人,多坐了兩站才發覺已錯過了胡裡炮台,只得攔了部的士往回走。胡裡炮台坐落在海岸邊的一處高點,俯瞰一望無垠的大海,兩旁是延綿數裡的銀沙。對女孩子來說,炮台本身的吸引力不大,主要是參觀一些古董槍炮以及再回顧清朝積弱積貧的屈辱史,值得稱道的是可以居高臨下地將無限海景盡收眼底。
炮台旁邊的海灘上游人三三兩兩,且以當地人居多。近響午,陽光明媚,但海水依然是茫茫的灰藍色,沙灘不如鼓浪嶼的干淨,上面躺著許多被海潮衝上來的水葫蘆。我們仍是光著腳,踩著浪花,留下深深淺淺的四排腳印,海浪一簇簇地翻卷而來,頃刻便將身後的沙灘撫平。沿著海岸線一路走走停停,打水漂,拾貝殼,伴著清風碧海坐在礁石上享用午餐…到了珍珠灣,找了塊草坪坐下,等著陽光把打濕的褲腳曬干。海風柔柔地吹,陽光暖暖地照在身上,舒服得快要睡著。眺望遠處海面波光粼粼,點點帆船和彩色游輪悠然駛過,看沙灘上放風箏的孩子,逐浪拾貝的少女,依偎而坐款款低語的情侶,草坪上不知誰放下的腳踏車,耳邊濤聲回蕩,空氣中彌漫著海的氣息和燒烤的香氣,時間像是慢了下來,凝固成為一幅莫奈畫筆下五彩斑斕的印像畫。吃完幾串燒烤,衣服也已曬干。不知不覺在海灘已消磨了兩三個小時,盡管留戀,也只得動身告別海灣,趕赴下一站——南普陀。
南普陀寺為佛教勝地之一,依山而建,游人香客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氤氳繚繞。寺廟後的五老峰是一座石山,叢林掩蔭,山峰不算陡峭,但也許是久未鍛煉的關系,爬了一會便已氣喘吁吁,雙腿發軟了,幸而山上遍地是巨石,爬累了便坐在石上休整片刻再繼續前進。沿途我們注意到一些岩石下放置了許多樹枝和香支,想必是做支持作用,防止巨石在雨季滑落,這一發現真讓人替山下的師傅們捏一把汗!爬到山頂,放眼望去,三面群峰林立,普陀山脈綿延蜿蜒,如張開的臂膀環抱著廈門西部一角。從山上還能瞥到一灣大海和對岸的鼓浪嶼,山腳的廈大更是一覽無遺。走了兩天,我們都有些體力耗支了,雖然廈大校園近在咫尺,而且是眾所周知的美,我們還是打消了在廈大散步的念頭。下了山,已是傍晚,按原計劃我們打算在南普陀吃齋。據bf說寺廟內的齋菜不好吃,連師傅們也情願去外面的素菜館打牙祭。可惜我們走遍廈大後街,只找到一家素菜館,bf印像中的齋菜一條街已經不復存在,就連這家唯一的素菜館也是冷冷清清,在菜牌上並沒有發現讓人驚喜的特色菜,只能點了幾個中規中矩的素菜:紅燒茄子,草菇白菜,八寶芋泥和竹笙冬瓜湯,味道倒還可口,價錢也不貴。
吃完飯,天色已黑,便徑直乘坐公交車到輪渡口。在等船的間隙望向鼓浪嶼,海風徐徐,燈光映照下的琴島璀璨迷離,如夢如幻。假期就要結束,即將回到熟悉的城市,凝視著鼓浪嶼斑斕的夜景,竟覺得有許多的不舍。
第二天一大早,仍在同一家閩南小吃店吃過早餐,回酒店收拾行裝,便告別曾給了我們無限歡樂的小島,踏往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