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的同裡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也可算作是江南的代表了吧。她不僅有著江南園林的小巧玲瓏精致典雅,也有著江南水鄉河流密布的特色與柔美旖旎的風光,還保留有完好的作為影視拍攝基地的明清街。同裡是水鄉,四面環湖,龐山湖(據說已被圍墾),葉澤湖,南星湖,同裡湖,九裡湖,吳淞江等等湖泊河流團團密布地包圍著同裡,使得同裡的屋宇樓舍街道園林無不與水和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昔杜荀鶴有詩為證:“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夜市賣菱藕,春蠶載綺羅。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可見這裡的一切風光與特色無不圍繞著水在做文章,因水成街,取水成路,臨水成市,繞水成園。同裡的水美,因了河湖交錯與小橋流水的格局;同裡的水柔,因了柔嫩拂波的柳絲與悠然飄落水面的柳絮;同裡的水香,因了數不盡的各色花朵姹紫嫣紅地點綴了同裡的每一處角落;同裡的水甜,因了遠近聞名的鮮嫩可口的蓮藕與清涼滑潤的蓴菜。是的,同裡是這樣一個使人迷戀的地方。倘使你在傍晚於一古色古香的茶樓上臨水而坐,捧一盅色澤淡綠清香宜人的碧螺春茶,那一定能充分地感受到水的滋潤水的無窮魅力的。不必說亭台廊榭小河石橋斜陽垂柳漁舟唱晚,也不必說斜斜地挑出來在水埠邊飄揚著的幾杆古典的商旗,還有間或的微風飄送來一股淡淡的水的清香,單是抬眼處那一排排面水而築的白牆黑瓦雕梁畫棟的古房子,或約略可見一點粉牆班駁朱漆脫落的情狀,這一切就無不能令你陶然神醉得不知是畫在眼底還是人在畫中了。 自然,有水則有橋。據說同裡鎮的小橋共有四十九座之多,一座連著一座,每座都不一樣,皆小巧玲瓏。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許多的書上或游記裡都說這些石橋精致典雅,而就我所親見則此言未免失當,小則小矣,構思精巧則言過其實了,除泰安橋風格別有不同外(此橋原本亦只是一座平實的石橋,因其在同裡入口處,當地政府為了發展旅游的需要,而於前幾年在該橋橋面上重新作了修建,又於兩邊加上了欄杆,遂使之望去雄偉軒昂氣勢不凡),其它橋均為一般之石橋。或許准確點說這些橋其實平實樸素,然不失滄桑厚重之歷史感。也許是太多的作家與記述者們在描述這些石橋時受到了同裡古鎮之名的影響吧,當然,大凡作家皆難免有喜好誇大之習性。同裡眾多的橋中最出名的當首推長慶、吉利、太平此三座橋了,俗稱“同裡三橋”。當地有雲“幼童走三橋,讀書好;姑娘走三橋,容顏好;小伙走三橋,前程好;老人走三橋,晚年好。也因此,過去鎮上居民婚娶,一定要抬著花嬌把這三橋都走遍,算是取大吉大利太平無事之意了。而當地老人在66歲生日裡,吃過壽面後亦須來此三橋上走走,以圖吉利長壽。同裡三橋分跨兩河三街,首尾環顧,比之蘇州另一古鎮周莊著名的雙橋更多一些情趣。倘佇立岸邊,看三橋連袂映水,波光雲影,綠柳人家,輕舟橋洞過,柳絮水面生,難道不是一幅絕好的江南水鄉古鎮春光圖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三橋中每座橋都有花崗石鑿刻的楹聯,其中最能表達出江南水鄉意蘊的應是吉利橋南向的對聯了: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簡簡單單的十二字,卻能令未到過古鎮的人讀後眼前也會生出一幅典型的江南水鄉圖來。
也許正如同來到江南則不得不說蘇州,來到蘇州則不得不說同裡一樣,來到同裡則不得不說退思園了。退思園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清光緒年間安徽兵備道任蘭生被革職回家鄉同裡後所造的私家園林。園名“退思”即為退思補過之意也。任原在安徽身居要職,該地商賈無不攀附送銀,故其官囊充盈。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以若干年之兵備道要職(據說相當於現今軍分區司令員)修一私家園林有何難哉?然取園名“退思”亦有一段因緣。相傳慈禧派他去鎮壓捻軍,他屢獲全勝,但最後一次追殺捻軍時見屍橫遍野慘不忍睹,遂下令停止追殺。然卻因此而被人在慈禧面前參了一本,而遭革職查辦,後為左宗棠等同僚力保,方免一死,於是最終得以罷職還鄉退思補過,為表心意,乃將其園命名“退思園”。
因思過之故,園的建築格局在設計上則不能眼界開闊大氣磅礡,而需低眉順眼藏富露拙,最少也應是欲揚先抑方能約略地表達謙恭與退思之意了。況江南水鄉地狹人稠河流眾多,亦只能因水成勢借水成園。因此,同其它幾個較著名的江南園林一樣,它在景致的布局上沒有大、驚、奇、險的成份,而多著眼於小、巧、幽、靜的特點。退思園,這個典型的江南名園亦如同裡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一樣,從不大肆炫耀自己,即沒有比鄰鐵路線也不靠進省際公路干道,猶如一個待字深閨的少女,只靜靜地在湖山一角枕河而居,遠離周遭的商業繁華紅塵萬丈,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退思園,這個集江南園林之大成者,其特點不僅在於小巧玲瓏精致典雅,更在於清遠幽深古樸寧靜。正因了這種清遠幽深古樸寧靜的特質,才使人覺得此園林在氣質上更近於一首古典的樂曲,一如隔水聽二胡古箏或胡蘆絲獨奏那般的淡雅清麗悠揚宛轉而連綿不絕,令人聞之不免唏噓感嘆更生愛憐之心。也因此,退思園即便現在正值聲名如日中天的時候,游人亦似乎並無游虎丘與寒山寺的人多,否則游如此絕好之古典園林,游人若多過池中游魚,那該是多麼地令人掃興與無奈的事啊。故而對於退思園我更有一種默默地關切與珍惜的情懷,猶如憐愛一個從不矯飾的靜美可人女子。
退思園的建築布局一改傳統的縱向深入方式而變為橫向層層展出的結構,自西而東排列方式是左為宅,中為堂,右為園,精巧奇妙的編排格式亦是獨具匠心了。當然或許是因為限於園址面積以及體現主人隱身退思之意吧。園林面積不大,但建築適宜,一應亭台樓閣、橋榭廊舫、廳堂房軒、假山池魚、奇花異樹、四季盆景等等諸種俱全,甚至連賞月觀景臨台聽戲的場所亦俱備。園中建築均以水為本,建築如貼水面浮於水上,故此園又有“貼水園”之稱。其與同裡古鎮環於五湖清波之內的大環境竟是一脈相承相得宜彰,無不體現同裡人以水為本的精神。園林的布置立意新奇,因為小巧玲瓏而景物層疊,故其在結構上采用了一種詩詞般的欲揚先抑的手法,或許也能體現主人退而思過不復張揚之意吧。從西首大門進入,門徑不深,漫不經心地向東游覽著,總以為看完一個廳堂或一進景物後似乎已再無跡可尋了,誰知轉過一個月亮門洞後眼前突地又會豁然開朗,常令人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之嘆。想如此精巧之園林應是代表了整個江南園林的建築及布局藝術了,只是美中不足處在於園林面積過小,諸多景物累層疊加不得不安排小巧精當,游完之後總難免令人有一種緊張局促的感覺。這大約亦是一切占地不大的私家園林之特點了吧。
因為行程匆匆,及吃飯購物等瑣事耽擱,此次同裡之游竟沒能到陳去病故居及南園茶樓一游,頗以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