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公裡川黔行(二)毛立本
4.翻越秦嶺
秦嶺是我國南北兩大水系——長江河黃河的分水嶺,在地形上成為我國南北之間的屏障,也是我國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它使潮濕的海洋氣團不易深入到西北,因此秦嶺以北的氣候干旱;同時它也阻擋了北方的寒潮的長驅南下,減小寒潮猛烈的侵襲,秦嶺以南的氣候溫暖潮濕,屬亞熱帶氣候。
1997年曾經從西安翻越秦嶺,經過佛坪去漢中。路很難走,一邊是陡壁一邊是懸崖,靠近陡壁一邊的路上不時會遇到滾落下來的石頭,而靠近懸崖一邊的路上則常有洪水衝出的窪坑。彎多坡急,兩車相會時,要尋找一個較寬的地方才能將車錯過來。一路上看到好幾處翻車。一輛拉蘋果的貨車翻側在靠山的一側,蘋果撒了一地,占了半邊路。兩邊的車只能單方向通行,等對面的車過完後再走。
從山頂往下走時,司機一路剎車。下了一段破後,司機停下車,拿水桶到溝裡打上水就往輪轂上澆,嘶啦一聲,冒起一陣水汽。由於連續的剎車,剎車盤已經被磨得發熱變紅了。如果不加以冷卻,受熱變軟的剎車盤的制動效果將大大降低,造成危險。
這次秦嶺執行給我六下的印像是風景絕好,而路是非常難走和危險。
有了這次印像後,這次要從陝西翻秦嶺去四川,就做了充分的准備。首先,將日程安排在一早從寶雞出發,為在白天翻過秦嶺留下充足的時間;其次,請教了發動機制動的使用要領;最後,也准備了一個水桶。
5月31日一早便從寶雞出發,經鳳縣後便進山了。秦嶺很美,從寶雞過秦嶺的路也很好。柏油路面很好,盡管彎多坡陡,然而分道線劃得很清楚,每個急轉彎處都設有方便會車的避讓區。路上的車不是特別多,雖然不時會遇上大貨車,但開得比較規矩,不亂占對方的車道。一路都比較好開。只是在轉彎與超長貨車會車時,不知應開到對方車道上去避讓。因為超長的貨車轉彎時必須轉大彎,走一個大弧線,這就開到對方的車道上,而小車只有走彎道的切線才能將兩個車錯過來。該條公路與寶成鐵路是平行的。鐵路允許的坡度要比公路小得多,所以鐵路就不得不開築很多山洞和橋梁。在路上一會兒看見火車開進山洞了,一會兒又從山洞出來了。
從鳳縣翻過秦嶺下山時到留壩,在留壩處,路過張良廟。張良是一個既有豪情又有大智慧的人。
從張良廟處到漢中只有100多公裡。漢中是陝西的小江南。它位於秦嶺以南的漢中平原上,氣候濕潤溫和,有很多河流,主要出產稻米。與八百裡秦川的關中風情迥然不同,因為秦嶺的阻隔,每當中原發生戰亂時,這裡便成了避亂之處。有意思的是文革中北大的干校也設在了這裡,但好像並沒有讓北大師生避開文革之亂。可見交通電訊——這些現代科學技術的工具——既可以造福於人也可以加禍於人。毛澤東時代的動亂,在某種意義上超過了古代,三國戰亂時張魯還可以在漢中建立小國以避中原之亂,而在文革時卻很難找到一塊可以平靜地讀書和生活之處。
查閱資料得知,走的這條路古代稱之為嘉陵道,又稱陳倉道和陳倉故道。它從陳倉(寶雞)沿扦水(今清姜河)經大散關上行至秦嶺,又沿著嘉陵江支流下行到鳳州,經褒城到南鄭(漢中),全場535公裡。它也是劉邦背上戰勝項羽之路,“漢王北定三秦,用韓信計,出故道(鳳縣),戰陳倉、好畤(乾縣),又戰廢丘(興平),遂東至鹹陽”,就是取此道北上的。這條道路最長,但比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運之便,漢末至南北朝分裂時期,漢中、關中、四川之間戰爭很多,多數沿嘉陵道進行。下午在褒河路邊的虹橋飯店就餐,飯店雖不豪華,但風景很好,也比較干淨。來往的路人很多在此用餐。這裡離漢中已經不遠了。
為了趕路,路過漢中時沒有進城而是繞城而過,直接往四川前進了。
川陝邊界的山脈稱之為巴山,經勉縣、寧強到達廣元。當晚住廣元。
從廣元到成都就有高速公路了。上了高速後,只用3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成都。成都的路修的很好,沿三環路到天府立交轉向南。問了一二次,就找到了朋友所在的成都郊區的雙流縣華陽鎮臨江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