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謅記-5

作者: zzllff

導讀行紀雜憶街道:西安的街道,橫平豎直,以相經緯,初來此地,也無迷途之虞。不像廣州街道,曲裡拐彎,轉折往復,宛如克裡特島的迷宮,即如我在廣州經年,也是視之為畏途。 時氣:此地氣候干燥,時值初夏,行在街上,陽光猛烈,卻無汗出淋漓,煩悶不安之感。後回到廣州,已是夜晚,甫出艙門,一團熱濕之氣撲面而來,恍惚如進煉獄一般,緩了半天,方敢舉步。 人 ...

行紀雜憶街道:西安的街道,橫平豎直,以相經緯,初來此地,也無迷途之虞。不像廣州街道,曲裡拐彎,轉折往復,宛如克裡特島的迷宮,即如我在廣州經年,也是視之為畏途。

時氣:此地氣候干燥,時值初夏,行在街上,陽光猛烈,卻無汗出淋漓,煩悶不安之感。後回到廣州,已是夜晚,甫出艙門,一團熱濕之氣撲面而來,恍惚如進煉獄一般,緩了半天,方敢舉步。

人物:有人說陝西人“不化妝是兵馬俑,化了妝是唐三彩”,未免諧謔,以我在西安所見,當地男子穿的都還本份,女娃兒就多追求時尚潮流,加上身材修長,身姿曼妙,走在街上也是搖曳生姿,而且普遍大方直爽,言談舉止頗為自信以致自負起來。唯有不少人皮膚倒是白皙,臉上兩坨紅,偏又像沒暈開的胭脂,成斑點狀,恐怕是水土的關系。

秦腔:那日在西安的古城牆上騎行,一圈下來,竟聞數處秦腔嘹亮,這都是依托城牆的茶座,唱者清唱,伴奏也很簡單,而聽者眾多,沒坐到位子的或站或蹲,如痴如醉。人都道是吼秦腔,其實那是針對男聲而言,有句話叫“男人唱戲吼起來,女人唱戲裝病態”,旦角唱腔是柔媚嬌弱,千回百轉的。清中葉,早在四大徽班進京之前,秦腔藝人魏長生就以一出《背娃入府》,風靡京師,有“觀者如堵”之譽。魏就是唱旦角的。以當時京城的欣賞趣味想來,吼叫的男秦腔是不會入耳,惟有扭扭怩怩裝病態的旦角,才算自有一段風流態度,壓倒當時主流的昆弋諸腔啊。

後宰門:從華山回來,再找的住所偏就在後宰門附近,一開始並不知道。那日出來吃早點,看到路牌,才曉得。這裡的後宰門小學不就是連戰幼時讀書的地方嗎。此時距一聲“爺爺,您回來了,您終於回來了”的呼喚已有旬余,可在這裡,尤覺余音繞梁,頓時暑氣全消,孔子聞韶可三月不知肉味,我亦可三月不必吃雪糕冰啤矣。

稠酒:先前看過一篇文章,寫到了西安的黃桂稠酒,道此酒芬芳馥郁,且更是古時用來祭祀天地祖宗之物,是為醴也。此次過來,也欲一嘗為快,卻遍尋不著,還是在臨走那日,在西安飯莊得見,急忙入內,點幾個小菜,佐一壺溫熱的稠酒,坐在臨窗的桌前,開始享用在此地的最後一餐。一品才知,稠酒原來就是米酒甜酒,我家都是常作的,是用新鮮的糯米蒸熟,加入酒曲,捂上幾天,就會有一濃郁的酒香透壇而出,或用來煮湯圓,或臥個雞蛋,都是無上的美味。飲著稠酒,不覺有了蓴鱸之嘆,多飲幾杯,酒至微醺,方始釋然。

葫蘆頭:街邊見過這個招牌,可一直不知是什麼東東。這日一嘗,原來也是泡饃。羊肉泡饃很出名的,也是西安人的主食之一,有這樣一個短信,在當地比較經典:(對女孩)你是饃,我就是羊肉湯,我要泡你啦。葫蘆頭卻不用牛羊肉,而是用豬大腸頭,因其形似葫蘆而得名。難怪在回民小食一條街不見它的蹤影呢,莫怪,莫怪。

西安的小吃還有很多,大多滋味濃厚,分量十足,有好此道者盡可流連在此,大快朵頤。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