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歷史博物館、碑林這三個地方是我游覽的重點,雖不是一天裡轉完的,可合在一起寫反覺方便,前人講得多的,網上書裡也盡有的,就不用我一一道來了,只揀些不如流的寫寫吧。
秦俑中人的形像比較高大,馬卻比較矮小,尚不及人高,我先還以為古人重人輕畜,故才把馬身塑小了,後來看了資料才知道兵馬俑都是按照1:1的比例塑的。其實秦人的發跡就是因為為周天子養馬有功才被封為諸侯的,以相馬聞名的伯樂也是秦人。秦馬尚且如此矮小,當時六國的騎乘也可見一般了。先秦時期的馬多屬於矮種馬,頭大頸寬,腿短身長,到了漢武帝時,就開始從西域草原獲取良馬了,甚至為了得到汗血寶馬,把人家大宛國都給沒了,這也是大宛國王小氣,本來好言好語的問你要,給小徹幾匹就完了,偏要死要活的,不給,完了吧,只能給人家養馬去了。
到唐朝,更是大量引進胡馬,就是現在的阿拉伯馬,馬種得到極大的改良,你看不論是昭陵六駿還是唐三彩,無不是體態雄健,神駿異常,您可別以為那是藝術的誇張,那可是“刊石鐫真形”啊。
自宋,北方領土盡失,無處放馬。其後就是蒙古馬一統天下,就馬種來說,再也不復漢唐風采,以致現在各種馬術比賽,無論是速度賽還是花式賽,都是依賴進口的純血種馬,本國馬是望塵莫及了。
說到了馬,還得提提馬鐙,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裡肯定了這可是中國人的偉大發明,它實現了人對馬的有效掌控,尤其適用農耕社會的騎手。馬鐙應是魏晉年間出現的,隨後被匈奴帶到了歐洲。可我看國內的影視劇,表現秦漢騎馬的場面時都是踹著馬鐙的,即使是在兵馬俑展館有一個廳,專門放反映秦俑歷史的短片,也出現了這種錯誤,讓人嘆息。再看美國拍的片子,什麼《特洛伊》、《亞歷山大大帝》,可就看不到馬鐙子,騎手都是兩腿夾緊馬肚控馬的(若無強勁的腿力是不行的,難怪玄德公見髀肉復生,要慨然流涕了,那樣就不能跨馬征戰了),就憑這一點,就不能不讓人佩服人家的細致。
秦俑讓人震驚的除了氣勢的恢宏,還有就是能塑造出當時虎狼之師千人千面的藝術造型手法,據說,就是因為面貌塑的太逼真了,以致項羽在火燒俑坑前把和他有仇秦將的頭顱砍走擄去,祭奠陣亡將士去了,所以現在在三號坑也就是指揮部的俑多是沒頭的,也不知道有沒有大將章邯的俑,不然身為降將了,赫然看到自己的頭顱擺在祭台之上,不知是何滋味,要是我,還不反了。
有這麼一句話: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身為大將,最後被人砍了頭的,還真是不少,關老爺就是一個,不過人家那叫升天了,先王後帝再為聖,也叫死得其所,重於泰山了。古人講究立言立德立功,關老爺立德立功是沒問題的,可卻沒留下什麼豪言壯語給人念想,倒是有一句話:吾虎女安嫁汝犬子乎!話是挺痛快,可卻上不得台面,於是後人就幫助他立言了,在碑林就有一塊偽托他老人家的竹詩圖。
在碑林裡除了書法名家的石刻真跡,還有不少帝公王孫的字,還寫得很不錯。現在領導要拿起毛筆來不怵的,還真不容易。那天看連戰在中山陵題那幾個字,字寫得好不好我不好瞎說,我只知道老爺子還不怎麼會拿毛筆呢。不過說實話,連宋來大陸,講起話來得倒是很好,親民性更好,特別是宋先生到一個地方就扯一通當地的鄉談,也算讓咱們知道了官還可以這樣當的,唉,話又說錯了,人家那是在野黨,可不是政府官員,誰叫咱沒這概念呢。
話說回來,再說碑林,還可以看到館裡的工作人員在裡面拓字出售,拓片在這裡買價格不菲,您要到外面的書院街的檔口買那會便宜很多。可我得告訴您,裡面買的真是從古碑上拓下來的,在外面就保不齊是他們自己鑿的碑上拓的,這意義就差遠了。碑拓還真有一種薪盡火傳的意思,通過這種古老的復印方法,能讓後人看到名家的真跡,不過,我看能拓的碑會越來越少了,畢竟還得對文物保護不是,誰都來拓,拿個墨包在上面噗噗敲,水滴還石穿呢,敲多了還不把字都敲沒了。
您還別不信,舉個例子,那天在史博,突然看到兩個石墩子,上面刻了好些字,不過我可不認識。可氣的旁邊也沒有牌子說明,還好我還有點歷史知識,一看,嘿,這不就是先秦的石鼓嗎,上面刻的那叫石鼓文,就是大篆,也叫籀文。這東西的歷史可不尋常,據說唐時就出土了,一共十個,都刻了文字。好家伙,那時候的人那見過這個,就你也來拓,他也來拓,就把很多字都拓沒了,有一個石鼓完全沒字了,成個石頭蛋子了。即使這樣,也是寶貝呀,幾經戰亂,聽說現在放在故宮博物院裡,現在怎麼會有兩個在陝博呢。話說回來了,這些寶貝本來就是西安的,可能是好不容易要回了這兩個,可也不能悄不吱,連個介紹都沒有,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西楚霸王用來搗蒜的家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