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四月的天氣,和風送暖,桃紅柳綠。這樣的天氣窩在家裡,實在太過浪費了。於是和elane 商議著到哪個水鄉去逛逛,也算不辜負這春天的好時光。江浙六大古鎮中,去過的三個都是江蘇的,無一例外的吵。而浙江的三大古鎮中,烏鎮太遠,西塘則一定要住一晚——因為西塘最美的時段就在它的清晨和落暮,所以最適合的一日游應該就是南潯了吧!
星期六的早晨,早早的起了床,七點就趕到了虯江路長途汽車站。還沒進售票廳,就有一堆人上來問我們去哪。突破重圍站到售票口前,發現兩旁又有一堆人“虎視眈眈”地看著我們,那個吃著早飯的售票小姐倒是不太願意搭理我們。我剛問了句到南潯的車幾點開,旁邊就有一個中年婦女跳出來跟我們說她的車馬上就能走票價還便宜到站再付錢雲雲,見我們不感興趣,又上來一個掛著“老北站工作人員”牌子的中年男子,吃裡扒外地跟我們說他們站裡的車要等很長時間。當最終我們還是頂住他們的呱噪買了兩張正規票後,他們居然開始漫罵起我們來——我暈!一早的好心情就這樣被破壞了。早知道就到火車站那邊的不夜城站去乘車了,那裡雖然有不少小偷兒,但只要看緊自己的包,票還是能順利買到的。
7:40,旅途開始。看著窗外掠過的滿目青翠,好心情開始慢慢回復。9:55,車到南潯。南潯汽車站非常小,卻非常干淨整潔。買了17:40分最後一班回上海的車,我們開始了南潯悠閑的一天。
出汽車站左手邊就是潯溪大橋,下橋後左手第一個路口進(即靠河的小路)便是百間樓了。百間樓是明朝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時為他的家眷所建,當初建成約有一百間故稱百間樓。現在樓裡住的都是尋常百姓,一路走過,耳邊飄過的是電視劇、無線電的聲音,聞到的是飯菜的香味,路上不時看到有婦人在洗衣,有阿爺阿婆閑坐著笑笑的看我們走過。游人很少,只有我和elane 像闖進了他們的生活般惶惑。
途中會經過一個叫洗粉兜的地方,相傳範蠡曾帶著西施等諸美女在此洗臉。可惜這條小河已經被填埋了,我們只能在這個地名前感懷一番。
百間樓走到盡頭就是東大街,左轉走數分鐘後就到了張靜江的故居——尊德堂。在這裡就要買60元的聯票進入了。張靜江是民國時期的重要人物。他做過民國的財政部長、浙江省主席,捐助孫中山和民國巨額的革命資金,也是蔣介石和陳結如結婚離婚的中間人。故居內陳設著大量的照片資料,建議出行前翻看一些相關的書籍或者聽聽當地的導游講故事都能讓你獲益菲淺。我們是跟在一個十來人的小團隊後蹭的導游,介紹很詳細。(後來我們還在其他的園區內碰到一些導游,發覺這裡的導游小姐各個訓練有素,美麗大方,解說的非常清晰,還能與游客侃侃而談。不過請導游的地方在文園旁邊,那裡雖然是旅行團的第一個景點,但卻是乘長途車自助游者的最後一個景點。)
出門右轉一直往前走會看到一座古戲台,當然現在已經修葺一新了。戲台對面是通津橋,過橋沿南東街一直走便是絲業會館。這一段路沒有什麼景點,是小鎮最本質的一面,可惜給我的印像卻不太好——狹小的街道上又髒又亂又吵,有大量的小攤販和機動車充斥其間。不過在這裡買土特產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比景區便宜,定勝糕、橘紅糕什麼的都有。
絲業會館正在裝修,看不到它的內裡乾坤。大門上聳著一個大大的五角星,不知道是不是文革時期的產物。旁邊是剛剛翻修好的廣惠宮,是一座供奉黃大仙的道教宮殿,這在江浙地區還是滿少見的,有興趣的可以求求財。憑聯票還能請導游小姐為你講解一番。門對面就是廣惠橋。旁邊有一對威武的大石獅子,據說原本是為絲業會館雕刻的,不知為什麼放到了這兒。
過橋走不多路是南潯史館,聯票景點之一。介紹的是南潯的概況、歷史、名人什麼的,比如介紹說在晚清同治、光緒年間,南潯出現了一個因經營絲業發家的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群體及豪富階層,為世人矚目。當時人們以動物形體的大小來表明他們財產的多少,逐漸形成了“四像八牛七十二條金黃狗”的諺語。“像”指百萬以上的豪富,“牛”指五十萬至百萬的富翁,三十萬至五十萬則稱為“狗”。被稱為四“像”的系劉鏞、張頌賢、龐雲曾、顧福昌。當年僅“四像八牛”的總財產約計在七千萬至八千萬之間,相當於19世紀90年代初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但對於我們外鄉人來說,隨便逛逛看個大概就行了。倒是在偏廳有關於清朝莊家明史案詳盡的圖文介紹和分析,讓我們完整地了解了這段在歷史書和〈鹿鼎記〉中淺淺接觸到的歷史故事。
一路走走逛逛,不覺已經到吃飯時間了。沿河開著一排的小飯館,都把桌椅放在河岸邊。隨便找了一家坐下,點了當地著名的繡花錦和丁蓮方千張包子。繡花錦感覺就是青菜,但卻有著一股別處所沒有的特別的清香。千張包子有點像方形的百葉包,但它的肉餡很扎實,滿特別的。坐在河岸邊吃飯,吹著春日的暖風,看著楊柳依依,波光流蕩,感覺吃什麼都不重要了。
河對岸是劉氏悌號,也稱崇德堂,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像”之首富劉鏞的三子劉安泩的居處,劉安泩號梯青,故稱之為劉氏悌號。它的中部是規整大方的中式建築,可惜前兩進已經被毀了,看不到當時的風貌。好在北邊的歐式建築也就是紅房子還保存得很完整,讓我們得以一睹南潯最大歐式建築的風采。
回到河的這一邊往前行就是求恕裡。內有一對筆王,高5.015米,重163斤。好像是得了吉尼斯世界記錄的。除此之外就沒什麼好看的了。
再往前是張石銘的舊居,亦稱懿德堂。張石銘與張靜江是堂兄弟,都是“四像”之一張頌賢的孫子。懿德堂以中西合璧著稱,非常漂亮。(可能因為南潯人不但富庶,而且多到西方求學經商,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的緣故吧,所以鎮上宅第的宏偉規模和中西合璧的風格都是江南其他古鎮所不能比擬的)。舊居五落五進,僅現存樓房就有240余間。前區為中國傳統廳堂,後院則是西歐法式洋樓,系早期歐式流行風格,建有羅馬柱、法國地磚及西洋樓的舞廳,在古建築中獨領風騷。張石銘舊居擁有如此豐富而精湛的木雕、磚雕、石雕、玻璃雕(法國進口藍晶刻花玻璃)被稱為“四絕”。 北側還有一座院落,稱為“芭焦廳”因兩側廊廡窗欞嵌石刻芭蕉葉,形態逼真,色澤鮮綠,故稱之。可惜我和elane都不懂建築,只能走馬觀花一番。
從後門出來對面就是小蓮莊,是南潯巨富劉鏞的私宅園林,園林分內園和外園。外園主體是占地10畝的荷花池。園中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屋一室,均繞池而建。循池畔小徑往裡有一間淨香石窟,這是主人會見文人墨客之處。室內有兩間廳堂,一間的房頂為升形,另一間則為鬥形,故亦稱升鬥廳,據說只有才高八鬥的客人才能與主人在鬥廳裡敘談。內園很小,就只有一座假山,卻自有一番趣味。
沿著蓮花池前行,看到兩座聖旨牌坊,分別是“樂善好施”和“欽旌節孝”,表彰的是一位災年捐助鄉裡的劉家子孫和他青年守寡二十余年的夫人。再往裡是“叔萍獎學金紀念館”。正如門前石碑上所刻的題詞所說,南潯人致富後並沒有“為富不仁”,而是克勤節儉,“得諸社會,還諸社會”,南潯的“四像八牛”都有這些事跡,他們開私熟,育子弟,培養人才,使南潯出現了這麼多歷史文化名人,成為南潯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個獎學金是南潯四像之一——顧福昌的後人創立的,但顧家的房子在抗戰期間被毀,而他的夫人是劉家的後代,所以紀念館就被設在劉家的家廟裡。
嘉業藏書樓和小蓮莊一牆之隔,由南潯“四像”之首劉鏞的孫子劉承干於1920至1924年建造,占地20畝。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劉承干歷時20年,耗銀30萬,得書60萬卷。藏書樓以收集古籍聞名,尤以雕版印書蜚聲海內,曾受到魯迅先生的肯定評價。園林中有一荷葉形的蓮池,沿池飾以太湖石假山,秀美幽靜。整個嘉業堂藏書樓,青水環繞,林木森森,假山、石筍、亭台、小橋點綴其間,園林、書樓渾然一體,結構精巧,與南潯眾多富麗堂皇的園林相比之下,以藏書聞名的嘉業堂卻反而是我最心儀的一個園林。園的西南方有一塊“嘯石”,系南潯三大奇石之一。據說掌握技巧且中氣充沛者攢氣湊近旁邊寫有“嘯石”二字的石孔,猛力吹起,嗚嗚之聲能頓時在藏書樓前響起。只可惜我和elane都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時進閉園,園內也已找不到可能的人選,最終也不能得見這一奇觀,只能悻悻然離去。
最後一個景點文園是一個新造的公園,景色還不錯,但似乎沒有到這兒來逛公園的道理。園內有一塊巨石,刻有海瑞為其母親70壽辰所書“生母七十”,四個字連成一體,儼然成了一個草書的“壽”字,別具一格。園中的湖中央有一座重建的文昌閣,周圍的欄杆上雕刻著四像八牛七十二只狗,求功名求富貴的可以上前走走摸摸。其他的一些人造景點比如小小天安門之類的完全沒有去看的必要,倒是在北園(文園分南、北二園,之間上以石橋、下以梅花樁連接)有一片樹叢掩隱中的秋千架,非常有味道。走累了的我和elane晃了好長時間,舒服得不想下來。不過這也直接導致我們其後差點誤了最後一班回上海的長途車。這也是我要提醒各位的,從這一片景區到汽車站的路還是挺長的,來的時候走走逛逛還不覺得,但回去時就感覺到了,水鄉的橋啊路啊又都挺像的,走錯了可又要耗掉不少時間。所以建議回去的路可以由摩托車或三輪車代步,或者就要預留充足的時間,否則可能就會像我和elane那樣不得不在南潯的街頭狂奔了。
南潯不像大部分的水鄉,風景在於一座橋一彎水,南潯的風景在大大小小的私家園林裡,在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內。這南潯一日游讓我感受到與其他水鄉不一般的獨特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