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麗江的夜晚 串串紅紅的燈籠我們縱情歌唱 快樂簡單
我愛麗江的清晨 小橋流水
一米陽光 灑落在塗抹了油脂一般的青石路上
天使掠過頭頂 飛向遠方......
2005年6月1日,我們一行六人來到這夢開始的地方--麗江。一下飛機便感到這裡的天高而藍,白雲依繞在青山和大地之間,遠處是層層的山脈,延綿不絕,近處是綠色的麥田,泛著夕陽灑下的點點余光。經過半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大研古鎮,下踏在古城裡的瑞和園--一座離四方街不遠,鬧中取靜的精致客棧。踏上客棧二樓的回廊,古城的夜景印入眼簾:天上星光閃爍,城裡燈火璀璨。我們放下行李,走近古城的四方街,這裡人流攢動,歌聲蕩漾。臨街有座名叫“科貢坊”的餐館酒吧,據說這原來是納西族第一個進士牽頭修建的建築。我們點了一些麗江粑粑、雞豆涼粉和粥,開始品嘗夢裡追尋的生活.....夜晚的古城是迷人的,小小的巷子,窄窄的河流,紅紅的燈籠,延河擺開的兩道桌椅,圍坐著來自四方的游人,聊天歌唱,生命中最快樂的氣息彌漫在古城的夜色裡......
第二天清晨,當一縷陽光透過木窗,斑駁地灑在溫柔的床上,我們像清晨的小鳥,欲展翅飛翔。今天我們打算先去看一看白沙壁畫,領略一下納西族的宗教,這個宗教的顯著特征是能夠兼並包容,它將佛教、道教和喇嘛教中的故事完美的揉和在一個畫面,充分體現了納西文化的寬容與大度。走出壁畫,來到白沙鎮,這裡居住的是一些納西人家,街上的老人穿著“披星戴月”。我和捷走進其中一家,院子寬敞而潔淨,正屋的屋檐下掛著一串串金黃的玉米和火紅的辣椒,一旁堆放著一捆捆芬芳的麥稈,散發著濃郁的田園氣息。街上還有一支樂隊,演奏著村裡的納西古樂。
經過一片麥田,我們來到束河,這裡也有小橋流水,但是沒有大研古鎮的繁華,這裡的家家戶戶門前擺著鮮花,店鋪臨街敞開。走過束河新鎮便來到古鎮,這裡也有四方街,大石橋,據說這才是真正茶馬古道開始的地方。我開始尋找網上看到的那家“壹餐廳”,就在打算放棄之時,捷跑來告訴我,就在前面不遠處的大石橋下。見著了餐廳老板小曹--一個在上海工作過的女孩還有她的老公,當他們得知我們慕名而來時,顯得非常高興。我們臨街而坐,流水就在腳下,裝著啤酒和飲料的竹簍懸掛在清澈冰涼的流水裡。遠處是一片農田,空氣清新,忍不住多吸了兩下。點了著名的黃悶雞、銅鑼飯還有炒青菜,我們開始閑聊、喂狗。我問小曹:“能不能嘗一下農家田裡的青菜?”她微笑著說:“當然可以啊!”我們喜出望外,三個城裡的女孩奔向田園,親手摘下自己中意的青菜,一旁三個男士不停地為我們攝下田園勞作的畫面。手捧菜籃來到河邊,順著河水開始仔細地洗,冰涼的河水流過指尖,衝洗著手心裡嫩綠的青菜,真是難得的體驗!餐後,還不打算上路,一輛拖拉機停在不遠處,佳和穎跳上車,做起了摩登的拖拉機女郎......
走出束河,我們來到麗江古城以北的黑龍潭公園,這裡風景如畫,背靠著玉龍雪山,一潭綠水,稠得難以化開。在黑龍潭裡,我們遇見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道長,他穿著古老的納西服飾,戴著頭冠,跟我們聊起納西人祭祀的儀式以及琴棋書畫。和他合了一張影,不索分紋,握手道別......
已經是下午五點多了,太陽還沒有下山的意思,我提議去拉市海,一個網上曾被數次提到過的地方。盤山經過20多分鐘的路程,突然眼前一片開闊,藍天白雲,青山綠草,一大片廣袤的高原草甸和湖泊印入眼簾。幾位馬夫招呼我們騎馬,躍上馬背,馳騁在天地之間,暢快淋漓。多麼難得啊,能夠和自己心愛的伴侶並駕齊驅,在草原上,在陽光下。夕陽的光輝照在一張生動的臉上,長發隨風舞動,此景,永遠被定格了。馬夫不斷向我們介紹養馬的經歷,他養的三匹馬都被我和捷騎過了,跑得最快的是“小黑”,膽小而又一顛一顛的是“小林”,還有最小最有前途的“姜衝”。我們和牧馬人一邊聊著,一邊體驗在馬背上的生活。起風了,夕陽的余輝撫摸著這片草甸和湖泊,留一張合影吧,帶回去回味一番馬背上的歡樂時光......
車回城裡,我們留下司機與我們一道用餐,司機是一位靦腆的四川小伙,原本只打算租他的車從古城到白沙,居然一路讓他陪我們至拉市海。是什麼驅使的呢?是他的憨態和懶散,因為憨,所以沒有多收我們錢;因為懶,所以我們在游玩的時候,他能在一旁酣然入睡,等待我們歸來。
2005年6月3日,今天我們打算去去玉龍雪山,一清早,波已給我們買好了早點,放在各家門外的小桌上,幸福地用完餐後,我們便出發了。我們先去玉水山寨和東巴神園,在東巴神話中,“署”就是自然,署和人原本就是親兄弟,納西族的祭署儀式其實就表達了古人對自然的崇拜,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意識。
離開山寨和神園,來到聖潔無瑕的玉龍雪山,巍峨的玉龍雪山高聳在藍天的盡頭,白色的雲常常籠罩在她的周圍,在麗江人的心中,玉龍雪山是一座聖山,她的聖潔與擎天具有一種像征的意義。千百年來關於她的傳說總和宇宙洪洪以及生命起源聯系在一起,或雨或雪,或風或雲,人們解釋自然乃至臣服自然,都無不把他作為膜拜的對像。沒有人懷疑玉龍可以“創世紀”,也沒有人不把玉龍雪山當作神明來朝拜,祖祖輩輩居住在玉龍雪山腳下的納西族最了解她,他們將玉龍雪山視為自己心中的神聖,並且虔誠地認定玉龍雪山就是恩澤他們子孫萬代得以綿延的福祉。
當纜車一路向上,來到4506米的雪峰,放眼望去,腳下是皚皚的白雪,頭頂是湛藍的天宇,遠處是巍峨聳立的冰川,近前是心心相印的伴侶......此處令我永生難忘!那終年不化的積雪冰川,全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被雲霧遮擋著,偶爾雲開霧散,方能使人一睹她的芳容,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見得銀裝素裹的主峰--扇子陡的壯麗景色而激動不已的原因了。
在聖潔的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個玉湖村,村裡有一座洛克故居,洛克是一位西方的地理學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他便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了二十余年,記載了納西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把它推薦給了全世界,引來無數的海外游人,尋找夢想中的家園。當我來到洛克故居,猶然起敬,一張單人木床,一只簡陋的書桌,一把沒有靠背的座椅,難道當年洛克就是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嗎?站在二樓洛克先生的書桌旁,望著窗外,心想,一位西方的游俠,能在這樣一個遙遠古老的村落生活數十年,一定有一個被吸引的理由,也許就是這聖潔的雪山,古老的民族令他深深地倦戀。
在離玉湖村不遠處,有一個玉湖,據說這裡是土司的夏宮,這個湖泊面積不大,但是它的水來自於玉龍雪山的雪水融化而成,所以水質清澈見底,能看得到水草和魚。這個景點的游人不多,僅管我們只有六人,景點還是派了一位導游向我們全面介紹玉湖和玉柱擎天。湖區的四周是參天的古樹,導游告訴我們當年的洛克就在這裡采集上千顆樹種、花種作研究,尤其這裡草藥遍地,隨便席地而坐,就能壓倒十種以上。我感嘆自然界對這片土地的厚愛,也許是因為納西人崇尚天人合一而得到的回報吧。
傍晚,我們回到古城,今晚我們要欣賞著名的民族歌舞《麗水金沙》。第一場是柔情的水,美麗的傣族少女在晨暮的森林裡向我們走來,阿娜多姿,可愛俏皮的孔雀與大像向我們顰顰招喚,華麗的蠟燭船帶著我們駛向遠方......第二場是雄偉的山,納西族的棒棒會,人聲鼎沸,棒棒的敲打意味著春節的結束,春耕的開始,接著是花傈族的趕豬調、藏族的織氆氌,還有黎族、白族、納西族、普米族的小伙用不同的樂器找姑娘,風趣幽默,最後還是聰明的納西族小伙兒抱得美人歸。接著是各民族的火把節,白天祭祖鬥牛、賽馬、摔跤,夜晚火把如林,人流如潮,歌唱跳舞,通宵狂歡。第三場是震撼人心的情,美麗的瀘沽湖旁,摩梭人夜訪晨歸,暮去朝還,過著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習俗。最後一幕是殉情,當相愛的男女遭到父母的反對,便在傷心欲絕中殉情而死,死而化為風神的少女在玉龍雪山上營造了一個情人的天堂,沒有苦難,沒有蒼老,無比美好的玉龍第三國。這場民族歌舞融入了現代的科技元素,燈光、布景、服飾、音響無不美倫美奐,令人賞心悅目。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夜晚,在這片輕歌曼舞中,我們走進心的旅程,領略著天人合一的萬種風情。
走出《麗水金沙》的表演現場,回到麗江古城,暮色已晚,意猶未盡,來到小河旁著名的“纓花屋”,這裡已人聲鼎沸,磊已經為我們找好座位,剛一坐下,就受氛圍所染,開始與對岸的游人一起歌唱。紅紅的燈光,粼粼的河水,映著我們興奮的臉龐,眼裡閃爍著快樂的光芒,那歌聲發自肺腑,源於生命,快樂盡是如此簡單,暫別城市的束縛與矜持,我們沉浸在冰雪消融的氛圍裡,這真是人間的天堂......
2005年6月4日,今天我們要去雲南大理,一清早我們就出發了,三個半小時的車程,到達大理已是中午十一點,我們先坐馬車去了三塔倒影公園,這裡是看三塔倒影最佳的地理位置。平靜的湖面倒影著三座白塔,靜謐怡人。我們三個女孩穿上白族的服飾,戴上“風花雪月”,好好享受了一番白族少女的情懷。
坐著馬車回到大理古城,在一家叫作“一壺春”的農家用飯,點了土雞、豬手、南瓜尖、茄子等土菜,美美的嘗了一頓農家菜。尤其是這只土雞的味道實在鮮美,現在回想起來,還忍不住咽了幾下唾液。
接著我們去了才村碼頭,打算游一下大理的洱海,遠觀一下蒼山。游船在海面上駛過,波瀾不驚。來到鏡天閣,這裡是很有影響的佛教勝地。著名的民間傳說《望夫雲》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裡。天鏡閣共有五層,每層都有一面鏡子,據說是避邪用的。閣的正檐鬥拱,翹角凌空,雖無臨海之險,卻再現了“遙臨天外”的雄姿。觀音閣裡供奉著南海觀音。這裡是觀賞蒼山洱海,望夫雲的最佳位置。
離開天鏡閣,游船駛向金梭島。此島因其形狀如梭而得名,島上住著幾百戶白族漁家,據說這裡過著男駕舟,女撒網,魚滿艙,蝦滿籮的漁島生活。我們跟隨熱情好客的白族小姑娘來到白族村。在她們的盛情下,我們品嘗了久負盛名的三道茶。這頭道茶香味濃郁,苦中帶澀,有烤茶的特殊馥郁,清心滌腸。第二道茶裡盛著切成薄片的核桃仁、芝麻和紅糖,此茶味甜氣香,醊一口,頓使人眉舒眼笑,渾身舒暢。第三道的回味茶裡放著少許烤香的乳扇、桂皮、米花和花椒,味甜中有苦,苦中有甜,還帶著一絲麻辣的味道,可謂各味俱全。如果以此茶來喻人生,那就是先苦後甜,三回味的境界了。
離開金梭島,我們回到才村碼頭,再回到大理古城,在洋人街開始淘心愛的小玩意,我看中兩套用雞血石做成的手鏈和項鏈,帶回去留作一絲雲南的記憶。
2005年6月5日,今天是麗江的最後一天了,清晨我起個大早,想在我的相冊裡留下靜謐的麗江古城。我獨自一人走在安靜的青石路上。一縷陽光灑在古老的牆上,幾聲鳥啼,幾聲狗吠,還有木門吱吱呀呀開啟的聲音,街上晃動著早起的人們做早飯、買早點的身影,仿佛帶我回到了童年石庫門的場景。我在大石橋、四方街上采景,想起了那首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不過,清晨的陽光沒讓我陷入詩中的惆悵。不知不覺來到巷子深處的納西人家,一位五十多歲的納西阿姨正在院子裡曬剛從林裡采摘下來的青梅。我走進院子,輕輕地問她是否能讓我照幾張她家的庭院,她欣然答應。這是一個典型納西風格的院落,“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尤其是照壁上的“福”字,在清晨幾縷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七彩的光芒。善良純樸的納西阿姨還幫我照了一張,和我聊了一會兒家常,臨走的時候,送了我一把青梅。撲鼻的清香一直讓我帶回了上海。
回到客棧,我們整理好行李,我和捷再次出門,這次我們要逛一下麗江著名的木府和萬古樓。我們來到古樓,登高望遠,遠處巍峨聳立的玉龍雪山,近處如鯽魚背似的古城屋頂,盡收眼底。忽見不遠處的一片樓宇屋頂氣度非凡,想必應該是木府了,一打聽,果然不錯。我們下了古樓,從古樓的一條道上來到了木府。木府是木氏土司的衙門和庭院。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政治和文化的滲透總在表現者他不斷蠶食的本能。這一點在木府門口的“忠義”牌坊上就能體現。據說,這“忠義”二字是明朝萬歷皇帝的手筆。與城中其他房屋相比,這座牌坊從門口看雖有氣派,卻並不扎眼,只是門前照壁上的兩行字“宮室之麗,擬於王者”卻挺耐人尋味。字是誰人所書,不太清楚,而這兩句話卻是來自徐霞客。看似不太顯眼的木府,進得門去卻別有洞天,一層層的屋宇令人目不暇接:端莊恢宏的議事廳氏土司辦理正午的殿堂,莊重宏偉的萬卷樓是木氏土司的藏書樓,還有護法殿、光碧樓玉音樓分別氏土司處理內務、宴請賓客、觀賞歌舞的場所,還有位於古柏蒼翠之中的三清殿,相傳第十九世木曾老爺就在此修煉,得道成仙。整個木府集納西族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與一體,堪稱麗江納西文化的大觀園。走出木府,一回頭,看見一座牌坊,上面寫著“天雨流芳”,後來才知道,它的意思是“去讀書吧”.......
已到中午,感覺飢腸轆轆。我們便在木府小吃一條街上點了雲南米線、黃豆面等特色小吃。再逛一下古城的店鋪,買下一本麗江的影集和一張葫蘆絲、巴烏演奏的CD。再看一眼古城的店鋪:精雕細刻的工藝木,仔細打磨的閃亮銀器,清脆悅耳的布儂鈴,還有風情各異的民族服飾…….我們即將作別韻味無窮的麗江古城。
在我寫下這篇游記的時候,身邊正翻開著那本麗江影集,耳畔響起雲南葫蘆絲、巴烏演奏的樂曲,品嘗著納西阿姨送給我的用青梅泡成的蜂蜜茶,清風拂過,傳來布儂鈴的清脆鈴聲,余音繞梁,閉起雙眼,仿佛又回到了夢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