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花之桂林陽朔行Day 1
桂林像鼻山和中山路小吃
6月10日乘坐東航早上10點的飛機,我們一行四人從上海出發前往桂林。到達桂林兩江機場的時間大約是12點半多些。一下飛機就感受到了嶺南的潮濕悶熱。當天桂林的天氣還算舒適,溫度在30度左右,也沒有大太陽,天色蒙蒙。出了機場,早些聯系好的酒店派來的司機已經等在門口。汽車沿著機場高速飛馳,我們的旅行開始了。
桂林的街市還算干淨,沿街的建築都不是很高,感覺和江南的小城市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在桂林,你隨處可見遠處依稀的山,形狀各異,成為城市天然的背景。我們下榻在濱江路的金像酒店,位於桂林江景區(桂林全市可以按照景區來分為:江景區,湖景區。都分布在漓江兩岸 ),距離機場大約是33公裡,位置絕佳,馬路對面就是著名的像鼻山,也就是現在的像鼻山公園。2點左右,我們放好行李,從酒店出來,沿著濱江路前往像鼻山。濱江路是一條沿江的主干道,很長,路的兩旁綠樹成蔭,一邊就是像鼻山公園的全景,透過密密麻麻的樹枝丫,可以依稀看見靜靜的像鼻山。
進入像鼻山公園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從正門進入,付25元的門票;還有一種就是乘坐當地人的竹筏進入,不光價格便宜,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乘著竹筏進入到像鼻子下面游覽。所以,我們當然選擇了後者。一個當地婦女在路上攔住我們,建議我們跟著她的竹筏去玩。經過了一番交涉以後,價格定在15元一個人。跟著她前往渡口,一路上她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當地風情,倒不讓人覺得厭煩。感覺上,桂林人和全國很多旅游城市的人差不多,熱情健談,但是商業味道也很濃重。沿途風光旖旎,景色怡人,只是我注意到,那天雖然沒有什麼太陽,路上很多當地人模樣的婦女都撐著傘。母親說:可能是因為這邊天氣雨水多,所以當地人每天帶著傘,日曬雨淋都不怕。這個解釋聽上去還挺有道理,不過後來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她們撐傘的原因。桂林多雨,只要不下雨的天氣都算是晴天,這邊的太陽也很少北方的燦爛,但是卻偷偷地辣著,把女孩子的皮膚曬得黝黑。於是三天以後,我的手臂和一切外露的皮膚又都黑了一大片,全當是桂林留給我的禮物了。
記憶中並沒有坐過真正的竹筏,所以小小地興奮了一把。這次給我們撐伐的人是個中年男子,光著膀子,皮膚黑的發亮,只是眸子裡面少了山水所賦予的靈氣,有點點遺憾。雖然幾天前下了一點雨,但是像鼻山附近漓江的水還算很清洌,透出蘭綠的顏色。煙波江上,遠遠的望去,像鼻山果然像極了一頭飲水的大像,許是一為姑娘吧,所以才能安靜如畫。像鼻山上有一座整石築成的石塔,始建於明朝,遠遠望去,有點像個小巧的公主冠。江上竹筏如織,江邊游客成群。橫看成林側成峰,聽伐工說,觀看像鼻山有不同的角度,公園的一側有個最佳觀賞點,遠遠地看到好多人聚集在那裡。我們的竹筏在像鼻子下靠岸,這個時候,已經有好幾個竹筏泊在那裡,我在幾個竹筏之前跳來跳去,竹筏搖搖晃晃,似走似沉,興奮的我肆無忌憚地尖叫。
繞過像鼻山,來到最佳觀賞點,已經有不少游客在這裡拍照,江邊還有漁人挑著竹竿,兩只鸕鶿停在兩頭,東張西望著,引來了游客的目光。鸕鶿又叫魚鷹,是漓江中魚兒們的天敵。一旦發現目標,就會箭一般衝向獵物,迅速捕獲,然後直接把魚兒吞入腹中。也就是因為這個,當地人常常用鸕鶿來比喻那些自私自利,只顧自己的人。為了讓鸕鶿成為漁人捕魚的好幫手,他們用一條繩子綁住鸕鶿的脖子,讓它們無法吞入獵物,只好乖乖地把肥大的魚兒吐出來,用來得一點點小小的魚蝦。
晚上去桂林的中山路,碰巧那裡正在舉行喝啤酒大賽,沿途擺滿了各種小吃攤販,成了一條長長的美食街,所有的桂林美食盡收眼底。最多的要屬漓江田螺或者炒螺螄,放上紅紅的腌辣椒,還有排骨香菇什麼的,弄一碗香香辣辣的,吃的滿嘴留香,辣的直吐舌頭。還有就是各種糖水,可以用龜靈膏作底,然後放上任何一種或者幾種你想要的水果,食客的貪心總是難免,往往讓店家放上菠蘿,楊梅,香蕉,西瓜還有葡萄干,最後還要澆上一大勺湯水,滿滿撲撲的,不管吃不吃的下,總歸心滿意得。這樣走了不多家,已經吃上了好多小食,再看到新的時候就已經吃不下了。但總不甘心,最後買了酸酸甜甜的檸檬豬蹄的時候,已經吃的很飽很飽,吃了一口就無論如何吃不下去了。結果被爸爸嘲笑嘴饞肚子飽,老哥也添油加醋地說:自從你回來以後,看到你就在吃,當然吃不下拉。呵呵,不管怎樣,還是高興,看到那麼多好吃的,還有人們臉上悠閑的表情,胃裡脹脹的,絕對是一種享受。
從中山路一路走回來,已是華燈初上,漓江邊的燈都已經打開,星星點點,別有一番景致。聽說桂林的兩江四湖游以後要和漓江游貫通,到時候就可以直接從市內的四湖一直通到大漓江了,於是在心裡暗暗地思量著日後的重游。因為時間的緣故,我們的桂林之行就此結束。第二天,我們將乘坐游輪,游覽漓江美景。
Day 2
漓江行和遇龍河漂流
早上8點鐘左右,天下著蒙蒙的細雨,我們乘坐著小面包車從酒店出發了。因為下雨的緣故,路面被衝刷得越發干淨,桂林的綠化很不錯,沿途最多的是香樟樹和桂樹,還有一些桉樹。據說桂林之名就源自這裡的桂花,桂花一共有四種: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八月桂花香,桂花的花期在秋天,據說,到了金秋時節,桂林街頭桂花香氣襲人,令人神往;由於是喀斯特地形,這裡的山形狀各異,不是孤山,卻個個獨立;不是山脈,然層層疊疊。好像拔地而起,又好像天外飛來,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大約40分鐘左右,我們到達了游輪碼頭。
和所有的旅游團一樣,我們被提前帶到了玉器采購中心,因為發船的時間是早上10點,我們還有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要在玉器店閑逛。據說這家玉器店的老板正是當年電影劉三姐中飾演劉三姐的黃婉秋。在導游的帶領下面,我們進入了玉器店。這時黃女士也正巧坐在店堂裡面,身旁的母親悄悄地說:好像比先前瘦了不少,不過眉目間還是有當年的風采。不知道母親所指的是什麼樣的風采,反正我模糊的記憶經過時間的剪接和拼湊,出來的是一個英雄的女性主義形像,爭取婚姻自由什麼的。那個年代的電影,與我是有些好笑的,地主或者地主的兒子總歸長的歪瓜劣棗的。順著母親目光所指,我看到黃女士端坐在中央的櫃台裡,正好笑著面對來客。她背後上方的牆上則掛著一幅當年電影的劇照。短短的一尺之間,跨越了40多年的光陰,這,也何嘗不是另外一種最遙遠的距離?
桂林當地信奉一種叫作貔貅的獸,據《禮記∙ 典禮》記載,它與龍、鳳、龜和麒麟並成為五大猛獸。其典型形像是龍頭、鹿耳、羊角、獅身、鳳尾和虎爪;據說佩戴玉貔貅能夠聚財保平安;所以在這裡看到了不少玉石雕刻的貔貅,不過其樣貌醜陋,實在引不起我的歡喜。玉器店的其他物品大同小異,走了一圈才花了20分鐘。
因為時間還早,我就一個人跑出去看外面的風景。玉器店的背後是一片青山,被早晨的霧氣籠罩,遠見山頂上雲霧繚繞,想像著白雲盡頭的仙人家。這個時候的景致其實撩人,想起來在埃及的noodle說的紅海邊上的暴殄天物。返回玉器店的時候偶然看到農家的竹藤架子,走近一看,原來是農家自己種的缸豆,還開著白紫相間的缸豆花,頗惹人愛憐。於是對著它們哢嚓哢嚓地拍了不少照片,心裡還美滋滋的。
終於差不多到了登船的時間,背上包登上游船,我們的座位很不錯,第一排的六個位置,被我們一家四口占據著。邊上坐著從奧地利來的三個游客,還有一個上海來的女翻譯。他們的對面是幾個從北方來的游客,聽口音,差不多是吉林地方的人,說話像極了大學的死黨,銀阿銀的。我們的漓江游從磨盤山碼頭開始,沿途經過竹江、草坪、楊堤、興坪最後達到陽朔縣,全程83公裡,需要4個多小時的時間。天氣是典型的桂林晴天,不下雨,但是霧氣蒙蒙,偶爾有點點毛太陽。
船大約開出40分鐘左右,我們就被告知允許上甲板看風景了。拾級登上甲板,視眼一下子開闊許多,滿眼的山山水水撲面而來,果然是“百裡漓江,百裡畫廊”。船上的導游還在一路講解著這個山,那個水,其實,山之奇,水之秀,到了這裡,就自能感悟在胸。只是因為游船一艘接著一艘,江面很難平靜,所以看不到奇峰倒影,頗有點遺憾。印像最深的是著名的九馬畫山,山峰側面斑斕的花紋組成了或動或靜,或嬉戲飲水,或奔馳或休閑的九馬圖案,遠遠望去,惟妙惟肖。所謂“三分形像,七分想像”,這就是大自然和人類最完美的合作。游漓江之前,就聽說從楊堤到興坪的一段是漓江風景的精華段,新版20元人民幣背後的桂林山水就是出自這裡。大約中午12點左右,游船行入了楊堤,我於是迫不及待地尋找那片山水,船轉過一個水彎,突然感覺眼前的景色那麼熟悉,等到反應過來,船的角度已經有變,眼前的景致於是變成了另一幅模樣。終於還是沒有用相機抓住這最美的一瞬,不過再好的相機,也比不上眼睛和心之所能及。
午餐時間到了,漓江的小蝦小蟹成了盤中之餐,從江中新鮮撈起來,在外面裹上面粉,在油裡面一炸,香脆可口。也不用擔心生態問題,因為這些小蝦小蟹是長不大的。
大約在下午2點鐘左右,我們的游船到達了陽朔縣,人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下午的遇龍河漂流真正讓我流連忘返。想起來《紅樓夢》裡的劉姥姥入了大觀園,說,總以為這景致只有在畫裡才有的,怎麼今日兒真就來了畫裡,那個美啊。放好了行李,我們一行四人跟著當地一個導游小姑娘租了兩輛雙人自行車,她帶著我們,出發前往遇龍河漂流碼頭。
到了碼頭,就見遇龍河邊到處泊著竹筏,橫七豎八的;岸上聚集著好多游客;一個皮膚黝黑,頭上戴著鬥笠的中年男子正直著嗓子做調度,指揮著筏工。因為是散客,要自己找筏工,我於是一眼看上了這個黝黑的筏工,後來一問,才知道他是這裡的承包人,80年代就開始了碼頭漂流的生意。經過了一番交涉,最後我們以每個人50元的價錢成交,漂流至工農橋碼頭。登上竹筏,船上安全衣,漂流開始了。
到底是生意人,這個筏工特別的健談,一路上當起導游來了,向我們介紹著兩岸的奇峰,這個是駱駝過江,那個是拇指山,還有子拜觀音,最好玩的是有個山峰,像極了豬頭,兩個耳朵撲扇撲扇的,故得名豬頭山,惟妙惟肖,令人莞爾。山青水秀的遇龍河,因為沒有了大船的過往,風光旖旎,奇峰倒影清晰,真正仿佛一幅畫一樣。這時候太陽慢慢下山,水汽清涼,脫了襪子,把腳放在江水中,爽到極致。
好多竹筏在江中漂流,男男女女的幾個年輕人,用岸邊從當地人手中買來的竹制水槍,吸飽了涼涼的江水,打起了水仗,不一會兒,滿身滿臉的都濕了個透。我和老哥也加入了戰鬥,不一會兒,我的頭發都濕了,江風一吹,還覺得有點涼氣。另一個竹筏上的一個游客,著急不用水槍,居然拿個水桶舀了水把邊上竹筏上的一個女孩子從頭到腳澆了一個透心涼。筏上的筏工看不過去,拿竹筏輕輕往水裡那麼一打,濺起來好大的水花,正打在那男子身上,引來周圍游客的一陣陣笑聲,在青山綠水中蕩漾開來……
沿途看到不少外國游客在水裡游泳,甚是歡愉。還有熱情的當地人在岸上大叫著游客們下水。筏工笑著說,我們這裡的人都是這樣,比較開放和熱情。於是再有人叫喊的時候,我們就回:你身材不夠好噢!呵呵。於是那人就回:怎麼會?看看,看看……於是露出黝黑的膀子。
遇龍河的水很清洌,一路過來,很少看到垃圾,兩岸的山樹也都很干淨。聽筏工說,這裡的旅游局管理比較嚴格,當然收費也高,所以做這個買賣也賺不了幾個錢。還有這裡的竹筏都是從湖南等地運來的,費用也很高。
桂林當地雖然盛產竹子,但主要是鳳尾竹和編竹,竹子不夠粗大,不適合用作竹筏。漂流的竹筏每個大約在五六百斤左右,一般由10根竹子組成;做竹筏的工藝還不簡單,要選取上好的竹子,去掉枝葉,拋光,然後用火燒熱,弄彎,再組扎起來才能做成一個牢固好用的竹筏。撐筏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行至江中,看到幾個送完客人回程的年輕筏工,光著上身,常年的體力加上日曬雨淋,使他們個個皮膚黝黑發亮,身材矯健,與城市裡日裡夜裡坐在空調房間對著電腦的男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快到岸的時候,我還是依依不舍地回頭看了一眼遇龍河的山山水水,突然心裡有一種感動流過,多少年,多少天,這山水就這樣安靜的相依相偎,山影水中,水戀山形,於是愛上這安靜的美。母親也說,與大家閨秀的大漓江相比,她更喜歡遇龍河,它更安靜,更甜美。
Day 3
陽朔西街
所謂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陽朔西街給我的一印像並不好。時值周末,晚上的西街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到了大約10左右,西街上的酒吧開始熱鬧起來,加州飯店,丁丁客棧,沒有飯店,四海,還有原始人,李萍咖啡館…….裡裡外外都擠滿了人,酒吧裡面清一色黑漆漆,偶爾看到星星點點的燈光。唯一有點吸引人的是,西街的好多酒吧都有現場的band或者歌手,給了人圓夢的機會。走在街上,你可以聽到不少熟悉的中國搖滾樂,也可以生出一些些感想來。也許是上了年紀,開始受不了吵吵鬧鬧的感覺,在三條街上逛了一圈以後,就回了酒店,心裡有點點失落,好像那種以為自己會愛上誰,等到走近一看,原來並非自己所愛時那種心的下沉。
不過,生活永遠不像表面一樣。陽朔的白天給了我再次愛上它的理由。第二天出門的時候還是中午,也許因為是周日了,街上一下子少了不少人,一抬眼就可以看見遠遠的山影把這個小鎮子包圍起來。小鎮於是一下子安靜起來,也變得可愛至極。吃一碗陽朔特色小吃桂花蓮子羹,香香甜甜,加上芝麻,山楂還有紅紅的枸杞。走進天涯,點了一杯冰咖啡,挑選了二樓靠窗的一個位子坐下,天涯的布置很別致,但不做作。桌上鋪著藍印花布,木頭的椅子;安靜的書架上可以找到各色的旅游書籍,還有小說。挑了一本沈從文的《邊城》,在臨窗的位置上坐下,喝著咖啡,偶爾抬頭看一眼窗外,在西街上悠閑往來的游客。不一會兒,天色愈發煙蒙,接著就下起了小雨,沿街的商家忙著搭起雨棚,路上的行人也開始小跑著趕路。這情景讓人想起“天街的小雨”來。不知不覺,一個愜意的下午悄悄溜走,不過美美地看完《邊城》:明天,或許他會回來,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