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蔔楞寺的辯經

作者: Eky

導讀作者:嘉央丹增 增刪:卓瑪拉姆 曾經多次在電視上以及去過藏地寺院的朋友那裡聽說過喇嘛們辯經, 覺得很有趣。此次在拉蔔楞寺有幸遇到一年一次的大辯經, 又有喇嘛好友的盡心介紹, 終於對這個藏傳佛教特有的儀式略知一二, 在這裡說上幾句. 位於甘肅省夏河縣的拉蔔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俗稱黃教) 六大寺院之一, 創建於十八世紀晚期, 也是藏傳佛教在西藏地區以外最大 ...

作者:嘉央丹增 增刪:卓瑪拉姆

曾經多次在電視上以及去過藏地寺院的朋友那裡聽說過喇嘛們辯經, 覺得很有趣。此次在拉蔔楞寺有幸遇到一年一次的大辯經, 又有喇嘛好友的盡心介紹, 終於對這個藏傳佛教特有的儀式略知一二, 在這裡說上幾句.

位於甘肅省夏河縣的拉蔔楞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 (俗稱黃教) 六大寺院之一, 創建於十八世紀晚期, 也是藏傳佛教在西藏地區以外最大的寺院,海拔高度約3,000米, 地處青藏高原的邊緣. 整個寺院占地22萬多平方米, 是我們目前為止到過的規模最宏大的寺院.

在正式談及辯經儀式前, 有必要先介紹一下藏傳佛教. 在漢地的佛教信徒中, 一般用密宗作為藏傳佛教的代名詞. 這其中有一定程度的誤解. 應該說: 最能概括藏傳佛教特質的, 當是”顯密雙修”四字。所謂”顯”, 即顯教、顯宗, 是相對於密教、密宗而言, 是藏傳佛教的基礎和根本. 對修行的喇嘛來說, 只有合格地掌握了顯宗的教義, 才有資格修行密宗的密法. 漢地往往會過分誇張藏傳佛教中的密法、神通,其實真正的密法是極其高深且難以修練的, 需要成年累月的艱苦磨練和不達目的誓死不休的宏偉決心. 即使在藏地, 也只有極少數高僧大德才有這個能力, 絕大多數的喇嘛是和你我一樣的凡人.

那麼, 喇嘛們修習的顯宗, 和漢地的佛教有什麼區別呢? 就這一點, 特別向喇嘛好友求證過。他說, 釋迦牟尼佛通過弟子們而流傳下來的佛經是完全相同的, 只不過一個用的是藏文, 另一個是漢語. 這些佛經是喇嘛們至高無上的經典, 是他們學習的基礎. 因此, 就顯教的教義而言, 藏傳佛教和漢地的佛教是完全一致的. 事實上, 全世界的佛教徒, 無論身處何方, 他們所追求的完全是同一個目標.

那麼喇嘛們是如何修習顯宗的呢? 讓我們繼續介紹拉蔔楞寺。拉蔔楞寺之所以能成為黃教六大寺院之一, 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成功的佛教教育, 年復一年地培養著合格的佛教人才. 或者可以這樣說,拉蔔楞寺是一所優秀的佛教大學院.

在拉蔔楞這個大學院裡, 共有六個小學院, 分別是:聞思學院, 上續部學院, 下續部學院, 喜金剛學院, 藏醫藥學院和天文歷法學院。聞思學院學習顯宗的教義,上座部, 下座部和喜金剛學院修習密宗的密法, 只有通過了聞思學院的學習和考試的喇嘛, 才有資格進入上續部, 下續部和喜金剛這三個學院繼續修習. 藏醫藥學院學習的是我國醫學的瑰寶-藏醫藏藥學. 天文歷法學院學習觀察天像以指導藏民的農牧業.

聞思學院是拉蔔楞最大的學院, 現有喇嘛一千三百人, 分為十三個年級, 每年級一個班, 每班人數由三四十到兩百人不等. 我們的喇嘛好友年紀三十出頭, 出家已近二十年。他從最低的一年級開始, 每年升一級, 目前在最高的年級學習,總共用了十三年的時間, 年底即將學成畢業.

喇嘛們在聞思學院共要學習五部大論, 分別是: 量釋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俱舍論和戒律論。除了包含釋迦牟尼佛佛經的教義, 更重要的部分是來自於宗喀巴大師及其後輩弟子和大德的論述. 宗喀巴大師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一位導師, 他痛感當時佛教教義喪失, 為讓後人(特別是藏地的人們)還能正確地理解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教義並能正確地修行, 傳授了很多正見正法, 幫助人們正確地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 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德. 他的弟子, 創建了藏傳佛教格魯派, 並漸漸超越了薩迦, 寧瑪, 噶當, 噶舉, 菊南五大教派, 成為藏傳佛教中最有影響的教派. 大家熟知的達賴和班禪,都是格魯派的活佛.

喇嘛們在學習經論的過程中, 和漢地僧人最大的差別在於領會的過程. 漢地學法一般是老師在壇上講, 學生在下面聽. 聽完了自己回去思考, 想不明白再問老師. 這樣的學習方式, 主要依靠個人的領悟能力, 別人難以知道你學習和領悟的程度. 而在藏地,除了聽老師講課以外, 同學們還要就上課內容互相問答, 這就是辯經.

普通的辯經一般是一對一的形式, 一個站著問, 一個坐著答, 同班同學在周圍坐成一圈. 有時, 老師也會參加, 從問答中聽聽學生們對教課內容的領會程度.一般情況下,主答的同學可以只回答是或不是, 而主問的同學必須想盡辦法問出主答的同學不懂或者理解錯誤的地方, 這不僅要用到辯論的種種技巧, 更重要的是對議題的深入理解. 當主問的同學再也想不出問題來,那麼他就被主答的同學難倒了. 反之, 當主答的同學回答不出問題, 或著回答出了錯誤, 那麼主答的同學就輸了一次。不管是主問、主答、還是旁聽的同學,大家看重的不是這一次問答誰占了上風,而在於這個議題到底應該如何理解, 以及雙方的對答是否正確。辯論結束之後, 學生們都會進一步思考, 或再翻翻書本, 或找老師問一問, 和同學探討探討。這樣的學習方式, 無疑對學生的主動性有著極大的推動.

同樣地,對老師而言, 辯經的過程即是檢驗學生學習進度的最好方法。如果學生只回答問題, 老師幾乎無法從他的回答中看出他到底理解了多少, 但是一旦讓學生開始提問, 且必須不停地發問, 那麼, 老師便能很快知道這同學對議題的理解程度, 因為他不可能提出他自己都不理解的問題, 同時也沒有機會隱藏他的錯誤觀點, 因為他也不知道那是錯的. 所以,在拉蔔楞寺(包括其他藏傳佛教寺院),辯經代替了我們所熟知的考試。每學完一部大論, 以及每年學期結束,喇嘛們必須參加辯經儀式,以此向老師和同學證明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知識, 有資格參加進一步的學習.

當完成了整個十三年的學習,即將畢業之時, 喇嘛們將參加學生時代的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次辯經, 這就是我們有幸目睹的“大辯經”。去年的大辯經是在十二月三十一號晚上五點鐘開始的. 整個辯經共持續了近十天. 在這十天左右的時間裡, 畢業生們分別接受了其余全部十二個年紀的同學的考問, 每個年級同學的問題都來自於這個年級應該掌握的經論. 換句話說, 畢業班的學生必須把十三年內獲得的所有知識, 在這一次辯經中向全校師生做一個全面的彙報.彙報合格, 才能畢業. 能通過如此嚴格的畢業考試的學生, 必然是合格的好學生. 我相信,拉蔔楞寺在藏傳佛教地區甚至是漢傳佛教地區享有的極高聲譽和地位, 同它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有著必然的聯系.

大辯經同普通辯經略有不同,被問方全部是來自畢業班的學生, 或兩人或三、四個人一組, 分別接受考問. 而主問方則是某個年級的全班同學, 集體向畢業班同學“發難”。老師會事先告訴發問方的同學應圍繞某段經論發問, 並讓其提前一天熟讀該段經文, 准備好次日的提問。而被問方的同學對此一無所知, 唯一能確定的就是問題來自於這一年級的課程內容. 如果平時不努力, 妄圖考前突擊,恐怕抱穿“佛”腳也是通不過的。

擔任提問方的班級, 由於人數眾多, 因此必須有分工, 由一人主導提問, 一至二人協助他, 其余的人便充當起”擾亂視聽”的角色 – 在接受提問的同學回答出現錯誤時大笑起哄。其實, 答錯問題並沒有那麼可笑,但在大辯經這個特殊的場合,問答雙方事實上是在比試觀點的高下,圍觀的同學不惜使用”盤外著”來擾亂對方的心神, 事實上也是對回答問題同學的一種考驗:意志是否足夠堅定? 面對嘲笑能否依然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動搖?…… 本應莊嚴肅穆的辯經場同時也因為有了這些大笑聲而變得生動起來,讓辯的人和看的人都興致勃勃。

我們的喇嘛好友在第三天的辯經中擔任了主問人的角色,他向我們大致描述了一般的問答是如何開始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宗喀巴大師在某篇經論中的某一段, 說過這樣一句話……,是不是這樣的?”於是問題就來了,這句話可能是大師的原話, 可能被改動了意思,也有可能大師根本沒有說過,這就得看被問同學能否把課文牢記在心。接著一個問題是:“大師的這句話是不是……的意思?”這個問題就就得小心應對了,因為問題中的理解可能完全正確, 也可能在把你往錯誤的方向引導, 要把你帶到溝裡去了之後, 再指出你的錯誤。再下來的問題會是:”大師是這麼說的, 可是我們師兄弟幾個認為這句話應該那樣說才對,你認為大師對還是我們對?” 辯論由此真正進入了宗教討論的範疇,被問方的同學這個時候就要為捍衛他心中的真理而奮鬥了。在藏傳佛教的學習過程中, 自由的精神十分受到鼓勵, 任何問題, 即使是大師說的話,只要能說出充分的理由, 你就可以認為大師是錯的,你是對的。別人不同意的話,必須要駁倒你的理由, 指出你認識上的錯誤. 但是只要你有更充分的理由反駁對方, 你還是可以堅持你的觀點 …… 可以想像,真理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交鋒中越辯越明, 從而被所有的人接受。

當畢業班同學經過了所有年級同學的考問後, 老師會根據他們的表現來決定其是否可以畢業。事實上, 一個喇嘛的學識如何, 在平時的辯經中已早有公論,最後的這次大辯經只是給了他一個舞台, 讓他更充分的展示他的能力。那些真正有才華的人,畢業之外還可以申請“格西”的資格。

“格西”是藏語的音譯,翻譯成漢語大意就是”佛學博士”。要獲得”格西”的資格, 不僅要精通五部大論, 參加所有的辯經並獲得大家的認可,還要通過幾項特殊的考試。在藏地的喇嘛中,格西是一個尊貴的稱號, 它意味著這個喇嘛已經精通佛學經典,有資格成為活佛的經師, 有些甚至可以轉世。

喇嘛不僅活在精神世界中, 在那裡永不停息地追求著他的夢想,同時也需要在現實世界中生存。所以,一個佛的弟子, 他必須要修福慧二資糧,即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不同時具備這兩種姿糧,學佛是很困難的. 只有福德沒有智慧, 難以證得成就; 而只有智慧沒有福德, 生存都無法維持, 又怎麼學佛呢? 因此, 二者缺一不可。

“格西”資格的考試就是要考一考這位喇嘛的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是否同時具備。智慧資糧方面的考試內容包括參加辯經,提交論文,背誦一篇經文,福德資糧方面的考試是要在全學院, 甚至全寺做一次布施, 布施給每一位喇嘛一份酥油茶,一份拌有犛牛肉的飯和一份像征性的錢. 對一位喇嘛的布施是不多, 但是要布施一千三百位甚至三四千位喇嘛, 所需不菲。.

我們的喇嘛好友今年就將申請參加格西學位的考試,他在班上的成績一直很好,在這次的大辯經中, 他一人連續提問四十多分鐘, 表現相當出色。盡管他幾年前過世的舅舅就是拉蔔楞最有威望的兩個老經師之一,指導過無數活佛.他本人跟隨的老師也是現任拉蔔楞寺最好的老師,但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的喇嘛好友為人十分低調,認識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品行無可挑剔的人。

在這裡, 我們衷心祝願我們的喇嘛好友,能夠在今年順利通過格西考試,,完成他人生中最重要的這一件事。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