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日記--西藏篇--塔欽扎達

作者: 是不是所有能想起的名字都有人用

導讀9月20日 塔欽-扎達這是個慵懶的早晨,窗外早已是日上三竿,我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心中依然充滿了喜悅,我是如此幸運。 塔欽到扎達只有200公裡左右的路程,可以晚一點出發了。不過拉昂錯啊,恐怕這次是真的失之交臂。但人生本來就充滿了遺憾。 說來也奇怪,昨天累得跟狗似的,以為今天一定爬不起來了,達瓦安慰我們說今天起來就沒事了,現在竟然真的就一點感覺都 ...

9月20日 塔欽-扎達這是個慵懶的早晨,窗外早已是日上三竿,我躺在床上胡思亂想,心中依然充滿了喜悅,我是如此幸運。

塔欽到扎達只有200公裡左右的路程,可以晚一點出發了。不過拉昂錯啊,恐怕這次是真的失之交臂。但人生本來就充滿了遺憾。

說來也奇怪,昨天累得跟狗似的,以為今天一定爬不起來了,達瓦安慰我們說今天起來就沒事了,現在竟然真的就一點感覺都沒有了!這神奇的轉山之路啊!

吃過早飯,已經快11:00了,該出發了。G要去普蘭,我們因為行程中沒有這個項目,此刻也只有羨慕的份兒了。

前天遇到的烏克蘭夫婦也住在這裡,那女子捧著一杯熱茶倚門而立,帶著淺淺的微笑望著我們。聽說昨天他們二人在卓瑪拉對著神山盟誓,那似乎應該是個很美麗的畫面,也無怪此刻的她會流露出那樣沉醉的神情,那是毫不掩飾的幸福和平靜。

昨天轉山路上遇到的一個日本男孩想要搭我們的車去扎達,雖然不喜歡鬼子,不過說實話,那只是個十幾二十歲的男孩罷了,在這裡搭車也確實不易,看他說坐在後面放行李的地方都可以,我們都有點心軟了。只是阿達米爾似乎對日本人深惡痛絕,堅決果斷地拒絕了他的請求,決不讓步。好在G搭了我們的車離開,6個人把62的車廂塞得滿滿的,從鬼子面前經過,他可憐巴巴地看著我們,卻也無話可說。

G在岔路口上跟我們道別,去等那還不知道幾時能夠搭上的去往普蘭的車。

達瓦說起某次他跟朋友來轉山,快到出口處實在走不動了,他的朋友說,我開車來接你吧,差的這一段明天再來補上。。。幸好達瓦不夠膽,還是堅持著自己走回了塔欽。

路過門士鄉的時候,一家的門前有幾個光溜溜的小家伙在路邊上撒著歡,小小的身體被太陽和泥土染成了醬紫的顏色,閃爍著健康而自由的光彩。

午後的陽光燦爛到讓一切都如幻像般虛浮,所以,當達瓦一如往常,在某個山口停下車,我一時間竟沒有回味過來,遠處天邊上那一片青灰色、連綿起伏的影像,究竟是真實的存在,還是海市蜃樓的幻影。

然而,那確是經歷了千萬年的存在。

土林溝的波瀾壯闊實在不是言語所能描述,即便此時回想,胸中仍有無以名狀的震顫。

當我們沿著塵土飛揚的山路向溝底駛去的時候,近旁溝壑縱橫的黃土,如佛塔般層層疊疊,讓我幾乎為之窒息;而望向遠方,那層巒疊嶂的是山峰?是森林?是高樓?還是鬼魅?

下午3:00的陽光是眩目的,照得黃土一片亮白,並沒有那樣濃烈的色彩。然而猛烈的光線讓一切都如沙漠中的幻影,在炙熱的空氣中浮動著,似乎轉瞬就會逝去。我感覺自己就像是離開了水的魚,只想大口大口地吸氣,連驚呼的氣力都已經沒有了。那是怎樣攝人心魄的震撼啊!我如何才能用詞句表達?!

可惜在這略微寬過一個車身的狹窄的山路上,達瓦並沒有同意我們停車拍照的請求,此刻想起,仍是無限遺憾。於是,我就這麼任憑淚水濕潤著眼睛,妄圖讓這場景定格在我的記憶中,成為永志不忘的畫面。

不知道日落時分,這裡是否會閃動著天堂的光輝。

隱隱感覺到,我似乎已經在預謀著下一次的徒步旅行了。幻想中似乎有那日暮的土林,灌木叢,帳篷,篝火,以及被火光映紅的臉頰。

不知道又走了多少路程,過了像泉河上的水電站不遠,就是扎達縣城了。縣城坐落在像泉河畔,舉目觀望,四周土林環繞,這裡是阿裡三圍中的“土林之圍”。

公路擦著城邊而過,一條大街與之垂直,加上河邊附近的路,這就差不多是扎達的全部了。

藏羚羊和牛皮書上推薦的,首當其衝都是武裝部招待所,可惜由於自治區某個工作組的到來不對外開放了。於是連帶的後果就是,鎮上所有像樣點兒的旅館一律滿員,甚至由不得我們發表對價錢的不滿。

終於,我們還是住在了進到鎮上看到第一個招牌的旅店——“雨田招待所”。沿著狹窄的樓梯上到二樓,六個人的大房間,空間還算敞亮,雖然條件差強人意(最要命的就是樓裡沒有廁所)。

放下行囊,該解決溫飽問題了,從早上的包子稀飯方便面到現在,大家早都已經是飢腸轆轆。

走在街上,感覺這裡還像是80年代初的小鎮,店鋪、飯館不多,大都裝修簡陋,門口的玻璃上貼著港台明星的巨幅照片,似乎也有印度寶萊塢的俊男美女。

看來看去,大家還是選擇了藏餐,在這樣的下午,叫上一壺甜茶,懶洋洋地聊天。扎達這裡菜價不菲,但藏餐卻依舊是七八塊錢。我吃了炒飯,有人叫了咖喱飯,大大的一塊羊排,看上去味道不錯。

吃完飯已經是5:00了,本來還抱著一線希望,是否可以回去土林溝拍到壯美的落日,看達瓦沒吭聲,想想那似乎確實有點遙遠的路程,只好悻悻地不再說話。

在旅館裡晃了一陣,黃昏將至。雖然外面天空有些昏黃,我們還是決定去托林寺看看。

沿著大街向下走不過幾百米,就是托林寺廣場了。廣場上矗立的山羊銅像(即不太清楚了)跟古老的寺廟似乎有點不搭調。廣場的旁邊,河岸上有一座半新的紅白相間的佛塔,金字塔似的模樣與常見的那種方座、圓身、頭頂日月的形式迥異,應該也屬於阿底峽大師時代,古格佛教復興時期的風格吧。

沿著佛塔繞了一圈,塔基和塔身上擺放了許多美麗的瑪尼石,也有些雪白的犛牛頭骨。

廣場對面就是托林寺了。不知是不是因為建在了平地上,且背後就是高大的土林的緣故,赫赫有名的托林寺看上去似乎很不起眼。聽說這裡早就沒有修行的僧人了。

但托林寺50塊錢的門票價格卻一點不比拉薩遜色,雖說可能真是物有所值,我們還是望而卻步。也罷,繞著寺廟拍拍外景就行了。

佛教在西藏經歷了近一百年的興盛時期後,終於在公元836年,朗達瑪繼位後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寺廟被封,佛經被毀,僧眾也遭到殘酷鎮壓。公元842年,朗達瑪被刺殺,吐蕃王朝土崩瓦解,他的兩個後妃各攜其子割據稱王。895年,奴隸義軍在娘若香波堡(今江孜地區)殺死了朗達瑪的孫子貝考贊,至此,吐蕃王朝壽終正寢。其子吉德尼瑪袞倉皇出逃,行至岡仁波齊腳下時,落難王孫竟被當地土王看中,招作了女婿。他的三個兒子長大後,吉德尼瑪袞把國土一分為三,長子貝吉袞分得雲彩最高處的芒域(今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方),次子扎西袞分得雲彩彙集處的普蘭,幼子德祖袞分得雲彩彎彎處的扎達,史稱“阿裡三圍”——“湖之圍”、“雪山之圍”與“岩石之圍”(也有說是“土林之圍”)。於是,德祖袞在扎達建立了古格,他的長子柯熱出家當了喇嘛,改名為益西沃,意為“智慧的光芒”。

為了復興佛法,益西沃多次派人到克什米爾等地學習,據說第一次派到克什米爾的21個人,因不適應那裡的水土氣候,大都病死,只有兩個人得以生還。出外學習的人當中,以仁欽桑布取得的成就最為突出。

同時,益西沃還積極邀請印度高僧來到阿裡。為了籌備所需經費,益西沃率眾到阿裡西北部采集黃金,不料被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噶邏祿人所俘虜。釋放益西沃的條件是:或者他改信伊斯蘭教,或者繳納與他的體重相等的黃金。益西沃的侄子強曲沃帶著千辛萬苦收集的黃金來到噶爾洛,卻發現還差益西沃人頭的重量。益西沃要強曲沃放棄用黃金來贖他,改用來請印度超岩寺的上座高僧阿底峽。阿底峽原本不願離開南方到寒冷的高原,但為益西沃的獻身精神所感動,於1042年來到了阿裡。據說當時迎接他的儀式十分隆重。大喇嘛親自帶著三個身穿白衣的隨從,騎著白馬,手持華蓋、寶幢、飛幡及各種貢品,還用黃銅特制一只長號,從此這種長號有了一個專門的名稱——益西班智達長號。人們載歌載舞,口誦吉祥祝詞。

為了給阿底峽這樣的高僧提供修行講經之所,益西沃仿照桑耶寺修建了托林寺。托林寺又叫托丁寺。據說選址時,阿底峽派了自己的一個弟子,弟子將敲銅鈸的法器磬槌向空中一扔,磬槌的落點即為建寺地點;而磬槌落地發出的聲音──托丁,就成為寺院的名稱。據《黃琉璃史》對托丁一詞的正式解釋,“托”為高空之意,“丁”為飛翔之意,托林寺即“盤旋在空中的寺院”。

根據《古格阿裡王統記》、《拉達克王統記》等史書記載,托林寺始建於公元996年,那一年為藏歷火猴年。直到公元1082年,即藏歷土龍年才完工。不過,歷經戰爭、文革等的毀壞,現在的托林寺只剩了像泉河岸上的這星星點點的遺跡,據說大殿裡的壁畫還能依稀看到些往昔的輝煌。可惜我們沒有得見。

沿著河,岸邊還有一排塔的遺跡,大大小小據說有上百座,應該都是當年托林寺的一部分。

河岸高出了河床大約有二十米的樣子,站在岸邊向下望,不自覺的有點顫栗。可以想見像泉河曾經是怎樣的壯觀,而那時的扎達應該也不會如現在這般蒼涼吧。

太陽漸漸西斜,四周土林的色彩也濃重起來,越發顯得雄偉,托林寺的紅牆也鮮活起來。佛塔變成了炙烈的金色,有一個婦人正手搖轉經筒走在曾經的佛塔叢林裡。我不禁贊嘆這讓人感動的美景。當太陽終於落到遠方天邊的時候,那裡的山頂竟然呈現出紫紅的顏色,如夢幻一般醉人。

我走進了淡淡暮色中的托林寺。大殿早已經關門了,牆邊依舊立著一排轉經筒,嶄新的黃銅閃閃發亮。我沿著寺廟的圍牆閑逛,牆外,確切地說是外面的屋頂上有人在翻動著收獲的青稞。

寺廟背後還留有幾座美麗的佛塔,紅色的塔身,據說是哥特式的尖頂,古舊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虔誠的味道。

出來時已是暮色蒼茫,一彎明月掛在天空。街上依舊不見多少人影,而街邊的朗瑪廳傳出卡拉ok的歌聲。

明天一早去古格,這差不多是我最後的一個目的地了吧,繼而就將與朋友們分別,獨自北上。隱約感覺心中有種迷茫,不打算現在去思考這個問題了。

攻略:

上一篇裡忘記了寫,塔欽岡底斯賓館的酥油茶味道很不錯,據達瓦說,很多地方的酥油質量都不好,包括拉薩市場上出售的,而這裡的酥油則是旅館的普姆自己做的,非常純正,我們轉山歸來,在服務員的屋子裡討了兩杯喝,頓覺從頭到腳的舒暢,建議一試。


精選遊記: 阿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