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往巴釐島——巴釐島旅游散記(下)六,自然之旅(下)
巴釐島的“自然之旅”是非常豐富多彩的。
人們外出旅游,就是想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看山、看水、看風景,看那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新鮮事,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得到感官上、心理上的某種滿足。而在巴釐島,生平沒有見識過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總感到來不及看、來不及玩。每到一處,都覺得時間過得太快,離開了才覺得還沒有滿足。
來到巴釐島,聽說能看到火山,大家興致都很高。在國內旅游,無論到哪裡,都看不到火山。即使出國旅游,名勝地有火山的也很難碰到。而巴釐島恰恰具備了這個條件。
火山的存在,人們很早就知道了。火山爆發,威力巨大,是自然界中一種宏偉的奇妙現像。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都已有幾百年未噴火的歷史了,所以只能叫“死”火山;而目前還在噴發的真正的“活”火山也很少很少。
三百多年前的1693年3月,印度尼西亞阿貢火山爆發,有1000多人死亡,近600公頃農田受害。1964年1月,這個火山再一次爆發,煙塵滾滾,高達4000米。現在離阿貢火山最後一次的噴發才只有四十年,所以阿貢火山應該算作“活”火山了。
阿貢火山就在印尼的巴釐島(巴釐峰),海拔3142米,是島上的最高點。因為巴釐島在赤道附近,所以阿貢火山又被稱作“世界的肚臍”。只有3座活火山的巴釐島,在1964年竟有兩座爆發,特別是阿貢火山,爆發規模很大。
阿貢火山在這次爆發前並不出名,巴釐島也並不出名。也許巴釐島的真正出名,是從四十年前阿貢火山的爆發開始的。
火山爆發固然是件壞事,也是件好事。火山噴出的火山灰既會造成破壞,又是天然的肥料。落過火山灰的地方,土地變得肥沃。如果氣候等其他條件也很好,就可以幫助人們得到別處少有的豐收。古巴、印度尼西亞盛產甘蔗,中美洲的水果很多,都與火山的貢獻有關。火山爆發起來是有危險的。但是,在人們的心目中,這不知是哪一年才會發生的事。因此,在火山爆發以後,他們仍然到那裡去從事生產活動。
站在阿貢火山面前,只看到藍天的襯托下,一個高大烏黑的身影在周圍的山丘上突兀隆起,頭上飄著淡淡的白雲,像披著神秘的面紗;沒有山火,沒有硝煙,沒有塵灰,好像一頭正在熟睡的獅子,安靜地躺在大海邊。
要知道,四十年前,它可是一頭真正的猛獸,日夜咆哮,怒氣衝天,從山頂上滾滾而下的幾千度的岩漿順著山坡一直緩緩流到海裡,碰到海水,發出巨響,衝天的水蒸氣彌漫著海面,久久不散。
今天,我們在火山腳下的海邊,還可以清晰地看到滾燙的岩漿衝到海裡冷凝後變成的黑褐色岩石,就像鋼水在流動中冷卻的那種形狀,表面大波紋起伏,呈現螺狀流態,顯得堅硬冷峻,盤石難撼,經受著海浪日夜不停的衝擊。
那岩漿變成的黑色岩石完全改變了海島的面貌,在海邊形成十幾米高的山崖,海浪衝到它的腳下,激撞出巨大的白色浪花,氣勢恢宏,蔚為壯觀。飛濺的浪花又變成細小的水珠彌漫在空中,在金色的陽光裡折射出七色彩虹,給巴釐島帶來了令人神往的海邊美景。
火山使巴釐島成名,火山使巴釐島變成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巴釐島人對火山的崇拜不亞於對其它神的崇拜,在他們看來,火山本身就是神,火山爆發就是神的發怒。他們在火山周圍建造了許多神廟,放上很多祭品,以最大的虔誠乞求山神息怒,同時也乞求山神的恩賜,使百姓能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神廟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百沙基陵廟,陵廟建在稱為“世界的肚臍”的阿貢火山山坡上,以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陵廟的層級石雕建築,與柬埔寨吳哥窟非常相似。
我們的旅游日程裡沒有訪問百沙基陵廟的計劃,因為太花時間,但是我們卻有機會與附近的村民們親密接觸。
今天,巴釐島的孩子們對來訪者表現出的熱情,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因為,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當我們走在他們中間,他們會齊聲歡呼,讓我們感受到濃濃的兒童情結。
使我們大家感到驚呀的是,他們並不一定知道我們是來自中國大陸,因為中國人特別是上海人與日本人實在是難以區別。但孩子們卻會用中文齊聲高喊:“一、二、三、也——”,還伸出小手高舉過頭,做成“V”字手型,明示表達一種高興、友好、天真、親切的感情。
我們誰都沒有思想准備,沒想到在出發前該給孩子們帶點什麼節日禮物來,身邊只有少量的小額盧比。大家都拿了出來,一會兒就發完了。但這麼一點點,實在無法與孩子們火一般的熱情相比。
我看到一個十多歲的小姑娘手中抱著個一二歲的小男孩,他身上穿的是夏裝,頭上卻戴著絨線帽。我猜那小男孩一定是小姑娘的弟弟了,這種場景目前在上海是已經看不到了。
這個小男孩實在是太可愛了,我情不自禁地伸手把他抱在懷裡,旁邊的相機都紛紛搶拍鏡頭,同伴還調侃說這是我在印尼的“孽債”。他們也不動動腦筋,我會有那麼小的“孽債”嗎?
不過,那個小男孩的確是挺招人喜愛的。看到他,不禁使我聯想到兒時聽朱明英演唱的一首著名的印尼搖籃曲《寶貝》,曾使多少人如痴如醉。今天,我們在異國他鄉與印尼兒童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特別愉快的兒童節。
一轉眼,大家又看到好幾個 “小兵張嘎”,手中拿著“新式武器”——雨傘,這些雨傘是預備在天下雨時借給我們用的,當然是要收費的,借一次5000盧比。還有那些只有七、八歲的孩子,手裡捧著竹子編的盤子,盤子上放著各式各樣的海洋手工藝品,有小海螺、貝殼、鵝卵石、骨雕等小玩意,每個1000—2000盧比,買多了他(她)還會多送你一個。巴釐島的孩子,很小就學會做生意的本領真讓人感到贊嘆。
巴釐島鬥雞是非常有趣的民間“節目”。村民們養著很多“鬥雞”,是專門為旅游者取樂准備的。鬥雞沒有專門的場地和舞台,在泥地上隨便畫一個直徑兩米左右的圓圈就可算做鬥雞場。規則十分簡單:兩只“鬥雞”無論誰先把對手逐出圓圈就算這局勝,三局二勝制。鬥雞開始前先要“下賭注”,至少下10000盧比,願賭者把錢交給由村民擔當的“裁判”。當兩邊“下注”相等時,就宣布鬥雞正式開始。最後“輸家”的錢賠給“贏家”。村民分文不取。然後,再來下一輪,換兩只雞再鬥。村民的忙碌:養雞、畫圈、裁判和分賭注,完全是無償的,是為了給大家助興取樂,而不帶有任何的功利性。這和世界上大多數的賭局完全不同:設賭者總是中間取利,不論誰輸誰贏,設賭者“從中抽頭”、“旱澇保收”,成為真正的“贏家”。
我想巴釐島鬥雞可能是人類遠古時期的一種原始賭博方式,還保留著原始狀態的賭博文化,因而很有觀賞價值。
對於“原始狀態的文化”這種說法,在海島上還可以找到其它現像得到印證。
在海島的一角,一座簡陋的茅屋下,看到一個老嫗,滿臉的皺紋,坐在一台木制的織機上悠然自得地進行編織,她的背後則掛滿了她勞動的產品——棉布“紗籠”(一種長圍裙),色彩鮮艷,圖案眾多,是供人買的,男女均可以用。也許這就是這位老嫗謀生的主要方式。
我是旅游團中唯一對此感興趣的人,我的興趣不是在於布料的色彩和價格,而是她的原始狀態的文化表露,多少讓我們看到了幾百年前中國黃道婆式的生產方式。當時這種方式還是紡織業的一種革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如今在中國大陸基本上已經是看不到了。所以,現在能在巴釐島上看到這種景像,是令人新奇、感到有趣的,也是很珍貴的。
我坐在老嫗的旁邊,仔仔細細地看著她織布。她每織一梭大約5秒,每四根線大約一毫米,這樣算來,算她每天不停地織上八個小時,也不過織布一米五,價值大約20000盧比左右。為了吃飯、為了生存,沒有養老金,沒有醫療保險,她必須生命不息、織布不止。我注視著她純樸、辛勞、善良,無奈、無助、無倦的眼神,不禁產生一種同情和憐憫,並對這位活到老、織到老的自食其力者,表示我的敬意。
印尼是全球華僑最多的國家,華人中有大陸去的,也有從台灣去的,還有從東南亞其它國家去的,總數有1000多萬。在印尼的各個角落都可以看到他們活動的身影。他們從事著相對於原住民先進得多的生產方式,主要是貿易、商業、制造加工業、服務業和文化業。
由於華人本身的勤勞智慧,以及與世界的交流和聯系,在印尼社會中表現出來的遠比印尼當地人優秀的文化素質、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們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大的優勢。富人中大多數是華僑;華僑中大多數人較富。
我們在巴釐島訪問了一家華僑經營的咖啡廠。
走進簡陋的屋子,一股濃濃的咖啡清香撲鼻而來。主人熱情好客地拿出最好的咖啡讓大家品嘗,既有熱騰的也有冰鎮的。我平時對咖啡說不上喜歡還是不喜歡,也品嘗不出咖啡的好壞區別,倒是華僑推銷小姐對咖啡的款款介紹,使大家長了不少見識。最後那位小姐又報了各種咖啡成品品種的價格,還有很大的折扣優惠,吊起了大家購買的欲望。盡管大家都知道阿福把我們帶到這裡來,是一種借旅游之便的商業性推銷。但白吃了主人的咖啡,好意思不買麼?再說華人對華僑的支持也是應該的麼。於是,大家紛紛掏腰包,一下子就做成了一大筆生意。
咖啡工廠的老板對大陸同胞的光臨表示了極大的熱忱,他和大家合影,讓我們簽名留念,並把簽名留念掛滿了屋子的四周,連天花板上也都是,既有中文,也有英文和日文,倒是一道奇異的風景。這是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對這家華僑咖啡工廠的贊譽,使主人感到特別的自豪。
現在中國經濟的騰飛,老百姓生活的改善,旅游業的日益發達,國際交流和來往的逐日頻繁,的確給巴釐島的華僑帶來了勃勃生機。
祖國的日益強大,使印尼華僑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改善。華人找印尼人結婚,比較容易;印尼姑娘也大多數願意嫁給華人。
所以,年輕華人小伙子在印尼可是“香餑餑”哦,“吃”他們的印尼漂亮姑娘比比皆是,在巴釐島,華裔男士無論走到那裡,都可以找到漂亮的姑娘合影。
巴釐島真是個山美、水美、風景美,再加上人也美的好地方。
七,海洋之旅
第四天的“海洋之旅”,使我們的巴釐島之旅達到了高潮。
“海洋之旅”應該是“自然之旅”的一部分,因為海洋也是屬於自然的範疇。但是巴釐島自然之旅的內容太多樣、太豐富;海洋之旅又有著特別的魅力和精彩的內含,所以單獨成篇是必要的。
海洋之旅也是我在巴釐島感覺最有趣味、最具驚險、也是最難忘懷的一段經歷。因為,在海洋之旅中,我先是飛上了藍天,後來又掉進了大海,與大海作生死的搏鬥,居然安然無恙,有驚無險。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點心有余悸。
那天,我們坐豪華游船到巴釐島附近的另一個海島去。說是“附近”,也有好幾十海哩呢。
巴釐島四面被海洋包圍著,少不了有很多的衛星小島,對游性甚濃的各國旅游者來說,在巴釐島本島的游玩還感覺遠遠不夠過癮,不夠刺激,非要每個人再自掏腰包,花上86美元,去參加“海上豪華游”。
聽說巴釐島周圍有著無數個神秘的小島,島上有著巴釐島所沒有的東西。
乘坐海上快船旅行,這本身就是很刺激的。游船都是最豪華、最先進的,船速達到二十幾節,海上船行要二個多小時。
豪華游船是那種外型像飛翼船的雙體客船,船艙大廳非常寬敞,加上有二層觀光甲板,至少可乘七八百個游客。
今天,游船上的游客已經“人滿為患”了,好像都是黃皮膚的亞洲人,多數是日本人;中國大陸和台灣來的也不少。
上船時,人頭濟濟,還要排著長長的隊伍。奇怪的是,在上第二層甲板時,男女被要求分開從兩邊的玄梯登上,而且速度很慢,不知在搞什麼名堂。
等我快走到玄梯頂,才知是在拍照。只見一個穿著艷麗的印尼民族服裝的美女,身邊還站著一個幼童,正輪流與每個登船的男士照相合影。不管願意不願意,每個人都出於好奇,不由自主地站在美女身旁照了相。這個奇遇場面實在令我感到尷魀。今天一早出發時,我只知道坐船去海島,所以穿戴簡單,頭戴一頂草帽,赤腳穿一雙塑料拖鞋,手裡拎個馬夾袋,裡面是幾件備換內衣。這身打扮真像是個“土八路”,怎麼配與那樣艷麗的美女金童站在一起照相,但已經來不及了。由於是定位照,相機也很好,拍得倒是不錯。不過,每個人要花2萬盧比,才能拿到一張七寸的彩色照片。光拍照這一項,主辦方就大大賺了一筆。
我們的目的地是一個神秘的島嶼,在那裡等待我們的是以前從未玩過的海上游戲,有降落傘,香蕉船,潛水,飄流,還有海上自助野餐。組織者把一切都描繪和宣染得精彩無比,讓人對神秘的島嶼充滿了遐想和渴望。
晴空萬裡,碧波萬頃,豪華游艇在平靜的海面上高速航行,高昂的船頭翹首藍天,船尾“犁”出雪花般長長的浪尾,海風在耳邊呼呼作響。
站在船艏,眺望遠景,又會使人產生多少聯想?
電影《泰坦尼克號》的青年男女主人公,在船上和冰海裡演繹了一段最感人肺腑的愛情浪漫曲,而倆人站在船艏前後緊靠著伸手擁抱大海的鏡頭,成為了年輕人羨慕不已的愛情“經典造型”。年輕情侶都想找機會體驗一下那種場面,品嘗一下那種美好的感覺。今天的機會真是難得,我們團裡的三對年輕小夫妻,輪流上前,在船艏模仿著男女主人公張開雙臂,擁抱大海,同時也擁抱幸福,給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美好和永衡的紀念。
看到這個場面,阿建的心裡羨慕不已,這樣的機會可真是千載難逢。但是,如果身邊少了他的另外一半,會使浪漫曲變得有點不倫不類。但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能錯過機會。
不知是誰提議要他在船上臨時“借”一個,讓他先過把癮。而在認識的人裡,有可能“借”的唯一對像就是那個單身女青年了。但還不知道人家肯不肯呢?要先做做思想工作的嘛。實在不行,同性也可以麼。
沒有多久,很多人都開始“暈船”,有的趴在桌上,有的躺在椅子上。我平時坐船從來不暈船,不知為何在長時間行船的左右搖擺中,也感到有點頭昏。
這時,一位年輕的印尼婦女,在船艙大廳的前頭開始了她的即興表演。沒有音樂,沒有歌唱,全部“道具”就是幾塊彩色布料。她表演印尼婦女的各種裝飾打扮,給大家帶來很多樂趣和雅興,把行船中的疲勞和枯燥驅散,大家興致又高漲起來。
接著是另一人介紹各種海上游戲的特點和安全注意事項。他拿出潛水呼吸器,詳細講解它們的使用方法:身上穿著救生衣,頭上戴個防護鏡,嘴上銜個塑料呼吸管,腳上穿橡膠腳蹼,全部裝備完後,就像銀幕上常看到的“水鬼”。這樣就可以潛入海中,看到海水下的精彩世界。聽了他的介紹,似乎潛水是件輕而易舉的事,不用學就能會,所以我沒放在心上。
船還沒有靠岸的時候,我老遠就看見海島上空飄動著降落傘,使我的好奇心大增。
在我的概念裡,降落傘都是從天而降,不是從飛機上就是從很高很高的高樓或傘塔上跳下,徐徐降落。可這裡既不可能有飛機,也沒有可以跳傘的高樓或傘塔,這“降落傘”怎麼玩?
其實,降落傘既可以使人從天而降,也可以助人從地升天,我們的玩法是先“升天”,後“降落”。
“升天”的原理實際上就是“風箏”的原理。只不過,作為“風箏”用的降落傘下面,系著的是一個人。
憑我的想像,一個人如能像放“風箏”一樣從地面飛向空中的時候,感覺一定很不錯,所以決定要去試一試玩一下。每個參加者要再出15美元。
我原以為,年輕人應該比我更起勁,沒想到,除了那三對小夫妻,我們七人中只有我一個人報名參加。
我們坐上一首小快艇,來到靠海邊的一處淺灘,然後一起跳進海水。站在淺灘裡,海水有齊腰深。十幾個巴釐島強壯的男子,已經在那裡做准備工作。
過了一會兒,又開來幾艘快船,下來的都是日本人,還有美國來的黑人。日本人女性居多,雖然她們的面相與中國的上海人很難區別,但從她們的衣裝就很容易看出。她們比較開放,穿著三點式的比基尼若無其事地在眾人眼前晃蕩;而且到巴釐島來,身邊常有健壯的當地男性保鏢相隨左右保護。
那幾個美國黑人也多是女性,都很年輕,聽她們的談話,好像是大學裡的在校生,是到巴釐島來度假的。
看來,像我這樣年紀的只有我一個人了。在巴釐島,我竟然向世界上的年輕人挑戰,是表明我的不服老,還是證明我還具有年輕人的精神活力,我自己也不能分辯。但我相信自己不會輸給他(她)們。
我們每個人系上安全帶,帶子上有兩個金屬環,是准備扣降落傘用的。
一艘大馬力的快艇的尾部拖一根長長的尼龍繩,足有100米;另一頭拖掛一頂巨大的降落傘。
幾個印尼人七手八腳地把降落傘上的活絡安全扣套住我安全帶上的金屬環。一聲吆喝,大馬力的快艇就高速啟動,拖著傘和我開始飛天。
先是胸部緊貼著海面的高速滑水,等到降落傘全鼓滿之後,人就開始騰空而起,快速脫離水面,向上飛起,就像飛機起飛一樣,又像一只展翅的雄鷹,直衝藍天。
這是一次我親身體驗過的人的真正飛翔,感覺太妙了,用“酷”、用“爽”、用“刺激”、用“激動”這樣的詞彙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和感覺都會覺得有點貧乏。
翱翔藍天,鳥瞰四周,海島、游船、椰林、民居、游客,一切盡收眼底。
快艇在水上饒了兩個大圓圈,我在天上也“自由自在”地飛了兩圈。
然後快艇緩緩地減速,我漸漸失去動力,慢慢從天上降落下來,雙手緊拉左右傘繩,模仿著傘兵控制傘的著陸點,最後跌入起飛時的淺灘。
然後別人幫我脫離安全扣,再換另一個人。
可惜的是那番場景沒人給我拍錄下來。
當我回到營地,告訴大家那番情景,不少人都因沒一起去而感到莫大的遺憾。
玩“降落傘”是沒有什麼危險的,而深海中的游戲就有危險性了,所以參加游戲的人都必須穿上救生衣。
那些救生衣都太小,緊緊地裹在我肥胖的身上,實在很不好受,但沒有辦法,否則是不讓下海的。
我們穿著救生衣,還要戴上安全帽,一個個都像古希腊的武士,准備為了美女海倫參加保衛《特洛伊》的戰鬥。
我開始以為,救生衣是為了防萬一的,可我還沒有聽說、也沒有看到誰真正派上了用場。真沒想到,這次我真的派上了用場,如果沒有救生衣,說不定要出大問題呢。
那是午餐前,老金、阿建、阿丁和我四個人一起去玩乘坐香蕉船。
那種船是一種充氣的橡皮艇,橙黃的顏色、長圓形船身,看上去像個巨型“香蕉”,人就騎在“香蕉”上,前面用一艘快艇拖動。當香蕉船在海面上“奔馳”時,的確很好看、很刺激。
我們四人上了同一條香蕉船,最前面是一個皮膚黝黑的印尼人,他後面是阿建,再後面是阿丁,老金隨後,我坐最後。我們四人中,阿建和阿丁一點都不會游泳;我會一點,還是在中學的游泳池裡學的,已經有三十多年沒有游了;現在是在大海裡,那點游泳技術也無濟於事。不過,我們誰都認為,不一定會不掉進大海吧。
香蕉船開始在海面上“飛”起來了。海風在耳邊呼嘯,海水衝擊著雙腳,香蕉船劇烈地上下震蕩,我們在充氣艇上也跟著跳動,像騎馬又像是騎龍。阿建興奮得在船上蹦跳,忍不住大聲叫喊……
突然, 香蕉船轉彎時失去了平衡,阿建“撲通”一聲先掉進了大海,可他憑本能雙手還緊拽著香蕉船上的把手不放,使香蕉船完全傾翻了,我們五個人一個個都掉進了海裡。
掉進海裡的那一瞬間,由於慣性,我一頭扎進大海海面下,全身都被海水包裹起來。
這時,我的腦子裡已經是一片空白,一種死亡的威脅向我襲來,求生的本能促使我拚命地踩水,三十多年不用的游泳術,居然還能派上用場。可鼻子裡還是嗆進了海水。
當我重新浮出海面,只見那個印尼人正在緊張地一個一個救人,快艇也正掉轉頭回來幫忙。
我使盡全力朝香蕉船游去,可是無論怎樣劃水,距離不見縮短。我心裡著急,忘記了用的是蛙泳還是爬泳,一陣手忙腳亂,力氣都快用完了,以為再不上船,就要沉下去,完了。竟忘了自己身上穿著救生衣,是游不快也沉不了的。
不知是我自己游的,還是香蕉船開過來的,當我接近香蕉船,那個印尼人向我伸出手,並要我自己重新爬上船時,我已經感到精疲力竭,連抬腿的氣力都沒有了。
那個印尼人看來也吃驚不小,如果真的出了人命事故,影響就太大了。
由於我們的意外翻船,香蕉船在海上少兜了兩圈,後面的船也開得小心翼翼,不敢再有半點閃失。
上岸的時候,阿建似乎已完全忘記了剛才的驚險。他自己坦陳,掉進海裡時,因為不會游泳,嚇得要死,一連喝了四五口海水。
他還見人就說,“我今天喝了五口海水,海水是鹹的,真的,是鹹的,我不騙你們”。
而我確實還沒從有驚無險的翻船掉海中緩過神來,海水雖然沒喝,嘴巴裡卻滿是鹹和苦澀的味道,心中感到一種自己命大的幸運。這種游戲不是好玩的,是要拿命作賭博的。
如果從樂觀的角度去想,就當我在印度洋裡洗了一次“聖水澡”,說不定還是一種福氣呢。
大家都去玩潛水了,而我已經沒有興趣。因為,我沒帶“呼吸器”已經在海裡“潛泳”了一次,感覺不好玩。
船上的自助野餐倒是非常的豐富多彩,有美味烤魚、大海蝦、火腿肉、色拉、各色水果、炸醬面、牛排、奶酪等等。
水上的游戲都是很累人的,玩得開心,食欲大振,使得胃口大開。
海洋之旅真是很有情趣。
八, 知性之旅
時間過得真快,我們的巴釐島五日游快要接近尾聲了,最後要提到的就是“知性之旅”。
“知性之旅”並非是旅游計劃中安排的一個具體節目,而是貫穿於整個巴釐島游程之中的一個隱性主題。
旅游者每到一個景點,除了看山、看水、看風景以外,還一定會看到其它許多新、奇、特、怪的事。不少人常常只注意了賞景,而不太注意景物以外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這與每個人的欣賞角度、判斷能力、文化眼光有很大關系。
所以,我們一起去旅游的人,所走過的地方大體是相同的,所出的旅游費也是相同的,但每個人獲得的“知性”卻不盡相同。
“知性”指的是旅游者的“感知”和“認知”。悟者有之,迷者無之。所以“知性之旅”是因人而異的。
雖然我對世界歷史有著特別的興趣,但因為世界太大,國家太多,文明歷史內容太多樣化,要學習和了解的東西實在太多太雜,平時對那些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國或較落後的國家,沒有給予很多的關注,所以對印尼的歷史和國情了解甚少。
這次乘到印尼巴釐島旅游之際,特地在來之前和之後,突擊學習了一下,目的還是想能從巴釐島之游中獲得更多的“感知”和“認知”,讓這次旅游變得更有價值和富於意義。
巴釐島到處都是神的塑像,巴釐島人對神有著虔誠的崇拜。對於我們這些“無神論”者來說,其實並不相信真有神的存在,只是為了尊重當地人的民俗,才對巴釐島的神像表示出我們的好奇和敬仰。
但我們在巴釐島也看到了一座真正人的神像,那就是民族獨立戰士銅像,他矗立在島中心的十字街頭。他右手拿著鋼槍,左手擎著一面印尼紅白雙色國旗,身穿灰色軍裝,頭戴橄欖型軍帽,一副威武不屈的樣子,不能不使我們肅然起敬。
看來,巴釐島人在崇拜印度教各神的同時,並沒有忘記他們心中另一個神,就是印尼人民的民族獨立之神;但他又不是天上和地下之神,而是人的化身,是千萬個爭取解放而英勇戰鬥的普通士兵中的一個。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印尼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解放的道路上所作出的艱辛和偉績。
印尼人民也像中國一樣,曾經經歷了數百年受外強欺凌和屈辱的歷史。一部印尼近代史,就是世界列強爭權奪利的歷史。
最先到達印尼的是葡萄牙人。公元1500年,西班牙人也開始入侵印尼,並同葡萄牙人爭奪印尼富饒的物產。後來,又是荷蘭人在1596年入侵印尼。
公元1602年荷蘭人在印尼成立了“東印度公司”,它實際上是代表荷蘭政府對印尼進行殖民征服的工具。“東印度公司”為了開發印尼,不斷派船到中國沿海一帶捕捉中國勞工,輸往印尼各地。這是印尼大批華僑的來源之一。
1806年,英國艦隊在雅加達的海面上擊潰了荷蘭艦隊,荷蘭又將印尼交給英國統治。
印尼就像一塊砧板上的肥肉,在西方列強的爭搶下被吞噬和流血。在幾百年備受列強欺凌和奴役下,印尼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不斷發動起義以反抗壓迫。而華僑在反對列強的鬥爭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並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1939年12月,印尼成立議會,決定以印尼語為國語,紅白雙色旗為國旗,《大印度尼西亞》為國歌。
正當印尼准備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12月17日,日本軍隊在印尼北加裡曼丹登陸,3月5日占領雅加達,並把印尼納入“大東亞共榮圈”。
在占領印尼期間,日本軍隊大肆掠奪印尼各種戰爭物資,如石油、橡膠、木材等戰略物資,用於在中國和太平洋的戰爭。
印尼人民用英勇不屈的武裝鬥爭反抗日本的侵略和掠奪,身穿灰色軍裝,頭戴橄欖型軍帽的印尼士兵活躍在熱帶雨林中,他們使用極其簡陋的武器,浴血奮戰,頑強鬥爭,給予日寇沉重的打擊。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8月17日,蘇加諾簽署了“獨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印尼的正式獨立,同時建立了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從此, 8月17日這一天確定為印尼國慶日。
我寫這篇文章時,適逢印尼國慶59周年。
印尼獨立後,走了一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不同的道路。
新中國立國之初,曾遭遇世界上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在政治上的敵視,經濟上的封鎖,困難重重。但中國靠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經過五十多年的奮鬥,已成為一個政治上的大國,經濟上走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鋼產量、糧食產量和煤產量均為列世界第一,2003年人均GDP為1000美元。
而印尼獨立後,國際外部條件要比中國優越,但她在經濟上並未真正獨立,卻過於依賴外國,民族工業沒有得到應有發展。近六十年來只能在農業和手工業上有些成績,幾乎沒有像樣的民族工業,許多民用產品都要依靠進口。這一點從小小的巴釐島就可略見一斑。
我們最後一天來到巴釐島中心市區,馬路上車水馬龍,商店裡琳琅滿目。然而稍加注意,就不難發現,汽車幾乎是清一式日本產品,豐田、本田、日產、五十鈴、馬自達等競相爭輝;而摩托車又是YAMAHA、HONDA、SUZUKI等日本貨各領風騷。而許多產品已是日本上個世紀的過時貨。
在大商廈裡,那些較高檔的電氣產品也都是日本的一統天下,幾乎看不到印尼國產品。在低級產品中,有不少是中國貨,如服裝、鞋類。
我原來就沒有到印尼買東西的打算,所以,180萬盧比已用得差不多了,沒有留很多錢去逛商店,身邊僅剩下不到區區五萬盧比。
當我走到商廈外,看到幾個蠻大的專買手表的攤位,被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電子表吸引住了。攤主馬上笑臉相迎,殷勤地一個個拿給我看。我實在是既喜歡又不想真買。攤主見我眼睛盯著一只英納格女表,就硬把它塞到我手裡,我一看,標價15萬,而口袋裡只有5萬,買不起,可又不好意思說不要,就狠狠殺了個價:3萬,以為會把攤主嚇倒。沒想到攤主沒有被我“殺”退,他又用計算器打了個數字:4萬,反而使我無台階可下了。最後是3萬5(人民幣35元)成交了。
這只手表我帶回家送給了老婆,她只用了一個禮拜就沒電不走了。
我平時出差或旅游,除了看山看水看風景以外,最大的興趣就是逛書店,瀏覽各種圖書。出國旅游也是一樣。我認為這是了解一個國家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的窗口。
到巴釐島,我從機場候機室開始,就留心找書店。但是所見的書店規模都不大,圖書品種單調,裝楨精美,色彩鮮艷,多為進口圖書,但價格昂貴,買者寥寥,完全不能與我家周圍的書店書市相提並論。
巴釐島畢竟只是巴釐島,不是雅加達,當然不能與我們上海相比,但它那種情況實在也太寒酸,多少反映出印尼現代文明上的落後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蕭條。
圖書中專門講中國的幾乎沒有,只能在有關亞洲的書中提及。最多的文體是英文,其次是印尼文,再其次是日文,漢文書籍也找不到。
我納悶:印尼有近1000萬華僑,為何很少看到漢文漢字,完全不像東亞和東南亞的其它國家。
原來在1959年蘇哈托上台後,對華裔采用文化滅絕政策,不准使用漢字,關閉華語學校,取消華語課程。這與印尼的反華、排華是互相關聯的。
印尼排華的情況還可從其它地方看出來。
當我們走進巴釐島的大型商店,每個櫃台上都有一塊兌換外幣的當日排價,有美元、日元、澳元、港元、韓元、英鎊、法朗,連台幣也有,就是沒有人民幣。
其實,人民幣在巴釐島(印尼)民間是很吃香的。我們剛進“假日旅店”時,導游阿福就告訴大家,每天出門前都要在客房裡留下“小費”,兩個人給10000盧比即可,或者給10元人民幣,他們也樂意接受。
在旅游景點,如果有人想用人民幣買東西付款,是非常受歡迎的,大概排在美元和日元之後,與港幣、台幣相當。在印尼可直接使用人民幣購物消費這件事,使大家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驚喜,這太方便了。這是與人民幣的堅挺有關系的。
如果在國內有人想用一萬美元換人民幣,那麼請到印尼巴釐島去旅游一次。他可以比在國內多換到7300元人民幣,等於去印尼的旅游費全免了。
另一個可以觀察的窗口就是電視。出國旅游的樂趣之一就是在賓館裡看電視,可以看到在國內看不到的文化電影節目和風土人情。
在賓館,每個房內都有電視,晚飯後沒有活動,洗完熱水澡後,舒心愜意地坐著觀看電視,乃是一種無窮的樂趣。但巴釐島的電視節目不太精彩,有五個電影頻道,日夜24小時播映電影,卻是要收費的。只要出8美元,可以看一天。但沒有人會花錢去一天到晚看電視,否則旅游還有什麼意思呢?所以粗粗瀏覽一下,新聞多於娛樂,沒有什麼精彩的東西可看,常常停留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的9頻道英語衛星節目,等於在國內一樣,有點掃興。
在巴釐島,電信方面看來也不發達,電信費很貴。我出去之前,家裡要我每天打個電話,報個平安而已,每次要不了一分鐘,總共也就四五次。我離開巴釐島時,一結賬,竟然是16萬8盧比,等於打掉了一件蠟染服,讓我吃驚不小。平時在賓館裡上網費也要每小時1萬5,幸虧沒去用電腦。
印尼有2億2千萬人口,居世界第四位,排在中國、印度、美國之後,也是一個人口大國。最近幾年,印尼政府也開始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長率,取得了成效。
在印尼,多數地方流行女嫁男娶,婚後到男方家落戶。但也有一些地方流行男嫁女娶,婚後到女方家落戶。
巴釐島一帶還有一種非常有趣的“搶婚”習俗。未婚姑娘帶著簡單的行裝,在“預定”的時間和地點,“等候”她的戀人帶著人來“搶”她。被“搶”時,那姑娘還要假意不肯而“反抗”,但旁觀者中雖有愛打抱不平者,也不會出面去相救,否則反而會多管閑事,把一出好看的“搶婚”戲給攪了。
姑娘被“搶”後,按習俗,男女雙方都藏身於鄰村朋友的家裡,到一定的期限,經過雙方的“調解”,才建立正式的婚姻關系。
最後一天6月3日,我們將在晚上正式啟程回國。白天瀏覽市區,到大商廈去購物。
阿福帶我們來到機場附近最負盛名的努沙都阿海灘。這裡水清沙細,棕櫚婆娑,海風吹來,搖曳生姿,景色迷人。而海灘上無數外國人裸體享受日光浴的場面,則是另一道奇異的風景線。
這對中國游客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而對那些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的國家如:冰島、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等,每年光照的日子較少,對陽光看得非常寶貴。所以,每年的春秋夏季,要到世界各地的海灘去接受太陽的照射。風景如畫的巴釐島理所當然成為他(她)們最親睞的地方之一。
那些浪漫的游客,坦胸露乳地躺在海邊沙灘上,或閑聊,或看書看報,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投來的好奇眼光,讓我覺得,大千世界裡人的觀念有著多麼巨大的差異,正是眾多差異的存在,才使今天這個世界顯得豐富多彩。
夜色終於降臨了,巴釐島的夜景同樣有著迷人的風采。
*********
晚上8點,從巴釐島飛往雅加達的航班起飛了。窗外是一大片燈火世界,像大海中熠熠閃光的珍寶,“大珠小珠落玉盤”。和五天前飛臨巴釐島時看到的幾乎一模一樣。
巴釐島還是原來的巴釐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變的日出、海浪、沙灘、椰樹、火山和神廟。
但不一樣的是,五天來,在巴釐島的海邊沙灘上、在阿貢火山的黑崖邊、在熱帶雨林綠樹中、在“假日旅館”的客房裡,留下了我們七個人的足跡,留下了我們對巴釐島的眼光和贊美,也留下了我們對巴釐島人以及對印尼人民的深情厚意。同時,巴釐島的音樂舞蹈、蠟染衣服、木雕神像、珍禽異獸、鬥雞場面、豪華游艇、飛天降落傘、海上香蕉船、浪漫的沙灘、清香的咖啡,豪華的游艇、藍天的飛翔、海水的鹹苦、甘甜的椰果汁水、美味的大蝦烤魚,以及可愛的巴釐島小男孩、聖水河裡的印度教民、舍己為人的椰子姑娘、織布不止的老嫗、勤勞致富的華僑、民族獨立戰士的巍然銅像,還有印尼孩子們的笑臉和熱情。這一切,都已深刻印在了我們的腦海裡,變成了大家美好而永久的記憶。
機艙裡所有的乘客,都伸長了脖子看著窗外,回味著那幾天愉快的生活。依依不舍的表情裡還流露著對巴釐島美麗迷人景像的眷戀。
不一會兒,閃光的“大玉盤”已經變成了一顆亮麗的珍珠。
巴釐島,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點上熠熠發光。
巴釐島,在我們每個去過的人心中熠熠發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