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時光真如白駒過隙,幾年前我們還在激情滿懷地說光陰荏苒,現在已發現,魚尾紋已爬上我們的眉梢。
每個人的內心總有一些感情的歸宿地。九江,廬山,這個十年前我們生活過的地方,十年前我們興奮、疲倦、抱怨、夢想的地方。十年前喜怒哀樂的地方,十年中一直以來惦記於心的地方,像是一種呼喚,像是一種承諾,在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中,在昏天黑地的生活奔波中,越來越真切,越來越讓人迫不及待。
有一個詞叫期待。盡管明知世事變遷,過去已成為永久的回憶,很多的人,很多的事,已伴隨時空而天翻地覆,然而心有所戀,心有所眷,成為揮著不去的一種期待。
這種期待,使十年之後的九江廬山之行成為可能。
車馬勞頓
從深圳往九江的旅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十年的時間讓旅游在富起來的中國人成為長假或短假裡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千裡迢迢的路程因為無處不在的“潛規則”而使即便是車票已成為要反復去操心的事。
起大早排隊吧,趕早打電話吧,托熟人找關系吧,五一前的一周,票成為大家最關注的中心議題,是否能如願以償最終由票來決定。想想也是,如果不是一張舊船票,又怎能登上我們的客船呢?再想想,後來九江之行中看到一時風光無限的長江航運多年前已告破產,難免再生出無可釋懷的感嘆。
各顯神通終於拿到票,沒有興奮,沒有衝動,現在發生的一切,跟十年前似乎神似,似乎又大不一樣。
總而言之,在煩悶的深圳天氣中,我們四人,暫時告別了那座煩躁的城市,去找尋昔日情感的歸宿。
人去物非
十年的發展並沒有讓九江這座城市有多少變遷。街道依舊,破爛狹窄,到處是垃圾和竭斯底裡的叫賣,各種品牌的專賣店和搖擺的標簽讓我懷疑這個城市是否真的有這樣的消費能力,十年前就修好的湖邊草坪並沒有因為夏天的到來而滿眼蔥綠,反而美麗的甘棠湖和南門湖卻能看到垃圾飄浮。
像中國任何一個地級城市,來到九江就想起了家,因為很多的我們曾在這樣一個城市裡生活或學習。井底之蛙的眼光和急功近利的發展充斥著大街小巷,各級官員用來表功的形像工程和城市的發展卻不斷讓人感到它的捉襟見紂。這就是十年後的九江。
江水依舊東流去,只是曾承載我們的客輪已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灰飛煙滅了。就像所有已經發生和在發生的變遷一樣,它讓你感到無可言表的一種情緒:哀嘆、惋惜?好像全都不是,你會認為它是一種必然。的哥說的好:這年頭,誰還坐船呀!慢!
記憶中的東西只有自己才能品出滋味,對於一個懵懂的學生來說沒有什麼比船更讓自己感到安全、愜意的旅途方式了。這就是變遷?
最大的不同卻是顛覆性的不同。
本來是不想去學校的,我是不太希望去破壞記憶中最美麗的校園美景,盡管在網絡上已看到學校的變化,來到學校,才發現只有用顛覆性這個詞來形容。
曾經美麗的蝶湖縮小了一半,已成為一潭死水,鋼筋水泥鋪就的地板和矗立的高樓、別墅砸碎了自然界的一切;學校前面碑坊式立起了一個不知什麼人寫的訓導詞。校園裡熱戀中的男女已不再顧忌,肆無忌憚擁摟在一起;一切自然的東西可以想像地被鐵的工具搗成稀爛,然後人為化和機械化地隨心所欲,鱗次櫛比的教師別墅和學生公寓不禁讓自己確信這裡也已經商業化和市場經濟化了。。。
學業也該市場化了吧
廬山依然悠然可見,記憶中的地方已然不見。其實它早已消失,而僅存記憶中揮之不去。它讓人惋惜卻又不讓人必然接受,它在過去既然能包容我們的生活,它今日也必然包容了那些學弟學妹的一切。不是它變了,而是我們記憶沒變。
一直以來,學校生活在是自己記憶中的淨土,塵埃無瑕。短短的三年時間,只因那句“我來到這個學校,很失望”而發端,起起落落,若樂年華。但它畢竟封閉於此,因地域而與外界有所隔絕,以致於有些坐井觀天,見識失之偏頗。
此行九江學校,無疑是滿足了自己對不忍面對現實的恐慌。面對市場化的潮起潮湧,唯有財富才是衡量人是否成人成才的權威標准。何況學友同窗之情,亦是因此而生,又何必枉生嘆息,徒然煩惱呢?
內心深處,偶爾感想起學生時代,儼然昨日重現。而畢業之後多年之內,常感嘆未能學以致用,為人處事,也未必可游刃有余。有時想命運多桀,偶應“一失足千古恨”的語。至於同班同學,多年多人未有聯系,即使是在深圳,工作繁忙,也極少有心情和時間相聚一堂。時空阻隔,其實是心靈相隔,實為極大之遺憾。
轉眼十年,諸多同學已為人夫人妻,為父為母者也為數不少。遠至華北,南至深圳,均有熟識面孔。天涯海角,其時是同出一學脈,殊路同歸宿,無非為生活幸福、事業有成而四處奔波。因此同學聚會,義不容辭。至於發展自我,厚積薄發,更是應當銘記於心,不可懈怠。
廬山之戀
魂牽夢繞,只因十年前的廬山之行。多少次想像山泉清冽,靜谷幽歌,無數次回味晚間林蔭,空靈回蕩。廬山成為學生時代的一個情結。當學校的記憶僅僅成為過往雲煙後,對廬山的期許就愈發迫切。
路還是那條路,拾級而上的壓力給或多或少發福的身體增加不少的負擔;山泉依然清澈,因為一天前下雨,瀑布的水給足面子,或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或如千軍萬馬,發出雷霆萬鈞的震響。石門澗千溝萬壑,自然界神工鬼斧開天辟地,造就了錦繡美廬。彌漫山間的雲霧美侖美奐,溫柔中崢嶸畢顯,頃刻間鋪天蓋地遮掩了山間紅牆綠瓦。秀美廬山,盡管讓我們腰酸背痛。卻讓我們在景中迷失自我,心曠神怡。
寄情山水,只為世間浮燥,佛道兩家均能依托廬山,演繹百年滄桑,也因為人間熙熙攘攘,勞苦辛勤,皆為名利。人有得失,大抵相抵,得失之間,學會拿起放下,卻是至理名言。
一切那麼熟悉,一切那麼親切,初臨廬山,嗅到空中飛舞的綠草香味,真的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