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自駕之旅 (上) 有人說:“有錢的人,沒時間旅游;有時間的人,又沒錢旅游”,此話一點不錯。我和老公退休,現在,空閑的時間多,積蓄的錢不多。其實,有生之年的時間,也來日不多了。佛說:一切皆空,人生之本。嗚呼,解脫勞頓,享受人生;忘卻煩惱,蕩滌心靈。
錢的或多或少,花錢之道多種多樣,黨恩賜的養老錢,日積月累的小康,有幸成為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化的有車族——百利微型小破車的擁有者。
今年,LG為我六十壽誕之年,執意要去旅游,是值得記念的慶典之一!今次逍遙自駕之旅,年初就開始准備。網上對景點,已介紹多多,我只是概括旅游路線的要點,意在無所拘束的,逍遙自在的一路游玩、一路去陶冶心情。
為此,也動用了一點積蓄,五月在網上,又買了一架美能達A2;原有的DV是Sony的,“長槍短炮”也就齊備了。有車真好,我們身邊的“兒子”——小狗樂樂,也能一起同行了。吃、穿、用的東西,車上應有盡有。我們選在六月出游,考慮天氣不冷也不太熱,又躲過旅游的高峰期。
制定旅游計劃時,網友的教益菲淺。
預定行程:
沈陽-北寧-義縣-興城-綏中-錦州-山海關-遵化-清東陵-承德-張家口-張北縣-大同-渾源-應縣-台懷(五台山)-太原-平遙-靈石-臨汾-吉縣-壺口
壺口-襄汾-太原-石家莊-滄州-天津-唐山-沈陽(總行程5000余公裡)
我們是邊走邊看,此行歷時20余天,一路觀光的景點如下:
閑言碎語:
D1、醫巫閭山:
位於北寧市西部,醫巫閭山是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一。閭山有名峰52座,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五月二十八日出發,自沈陽驅車,走京沈高速路,在盤錦出口下道,直奔北寧市而達醫巫閭山。門票40元,上山坐纜車再花錢。
山不是很高,也不甚險峻,大多數人都是爬山引為自樂。山頂最高處的一個廟宇收費,因為院裡可以眺望遠景呀,省錢沒進去。二人相攙相扶,有說有笑的登山不覺很累,環顧近山遠景也挺有意思,大概不到2-3小時,就下山了。倘問我有啥印像?說不清楚。
東北三大名山,我們都領略過了,依我所見,長白山的天池,最值得一去。
D2、大佛寺
萬位於義縣城內東街,建於遼開泰九年(1020年),寺內主要建築為大雄殿,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大的單層木結構建築,殿內76尊座佛為遼代所塑。大殿梁架和鬥拱上有遼代彩畫,四壁有元代壁畫,歷經近千年,而彩繪至今清晰可見。
從醫巫閭山到義縣有柏油公路,比較好走。
大佛寺廟雖不大,它的大雄寶殿很宏偉,不亞於看過的杭州著名的大雄寶殿。殿內遼代所塑七尊大佛高6.75米,仰蓮須彌座高2.06米,合座高9.5米。法相莊嚴,儀態慈樣,令人肅然起敬,七尊大佛前各有協侍塑像一對,高2.5米,有的斜視,有的平視,有的仰視,有的俯視,神態各異。七尊大佛前的東西兩端,還各有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壯,剛強勇猛,使人望而生畏。
大雄寶殿的內牆上全是壁畫。東、西牆上各繪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牆上繪有八菩薩像,南牆上繪有十八羅漢像,東南、西南牆角上各繪有千眼千手佛像。這些壁畫,看過特別喜愛,便拍了幾張照片,在電腦上仔細欣賞,令人愛不釋手,不僅色彩絢麗,而且技法精湛,讓人贊嘆不已。
奉國寺是研究遼代文化的寶庫,也是游人觀光的勝地,成為遼東最負盛名的古剎。
D3、 崇興寺雙塔
在北寧城東北隅崇興寺前並立著兩座風格一致,秀麗挺拔的遼代古塔。兩塔東西相距離43米。東塔高43米。西塔高42米,均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
崇興寺雙塔和石窟沒有去,取道‘朝錦高速’奔錦州。出了收費口,天已近黑,落腳在路邊一個二樓小店。宿費二人共十元,太便宜了,室內也寬敞,但行李特髒。好在用自帶的毛毯等鋪就,一夜無語,次晨“逃離”。
D4、大筆架山
位於錦州城南35公裡的天橋鎮遼東灣中,是近海中的一個連陸小島。小島總面積約1平方公裡,海拔僅78米。島上三峰,形如筆架,故名。從北岸到大筆架山,跨海1.8公裡,其間有一條潮汐衝擊而成的連接海島與陸地的天然卵石通道,俗稱“天橋”。這座天橋,隨著潮汐的漲落而時隱時現,堪稱佳景奇觀。
每當落潮時,海水便慢慢地向兩邊退去,通道便像一條蜿蜒的蛟龍浮現海中;潮水落盡,“天橋”便完全顯露出來,直通大筆架山。游人可沿此段沙石路登島上山。
早晨六點左右,就到了筆架山。只有一私家飯店的老板出來攬客,行人寥寥而冷清。看看潮水,正在漲潮,大概要等中午時分,才能落潮,才能一睹天橋的奇觀景像。
空等無聊,便沿國道去山海關了。遼寧國道的收費站,毫不含糊,不到幾十公裡,保證攔你沒商量。不管路好壞,少則十元買路錢,不比高速公路便宜。
D5、興城明代古城
這座始建於明宣德五年(1430年)的古城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古城,原名“寧遠衛城”。
路經興城,游古城。登上城中心的鼓樓要15元門票。自以為沒意思,免了。
從鼓樓向南,是古城內的步行街,街上立有兩個高大的石坊,名曰“祖氏石坊”,是為當年鎮守古城南門的大將“祖大壽” 所立。石坊上刻有對聯,字跡已十分模糊,石柱下立有一對石獅子,仍巍然屹立。據說每逢年節,當地百姓都到這裡摸一下獅子頭,傳說可以給人帶來吉祥。
步行街的店鋪林立,賤價處理比比皆是,賣的人比買的人多,不知生意興隆與否?古城現代商業性特濃,面目全非,遛跶一圈,東瞧西看,也就走了。
D6、菊花島
在興城被稱為“海上仙山”,據說是古代除暴安良的女神棗菊花仙子的化身。由於它是渤海灣最大的島嶼,又離興城海濱那麼近,所以來興城的人很少有不去菊花島的。
上島,車要存起來,人要等班船,困難多多。再說,我們於遼南渤海灣的海邊,有自己避暑的居所,也就不感興趣了。
D7、九門口長城
九門口古名“一片石關”,號稱“京東首關”,位於綏中縣境內,始建於明洪武14年。 九門口長城依山勢起伏盤旋升騰,九道水門橫跨兩山之間,建築結構獨特,防御設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下流之勢,稱之為“水上長城”。
過綏中縣城,快要到山海關了,有一岔道,通往九門口水上長城。臨近九門口處,正在修路,有一段路不好走。
九門口水上長城的一段,建在近百米寬的一條河上,河的下游有攔水壩,故河水豐溢。河的東岸迎著道路面山的盲端,修了一座牌樓式的大門,攔路收門票錢。試著向西邊的岔路拐了一下,過了一座橋,就是這段長城的河西岸。竟然突現九門口水上長城全貌,一切盡收眼底,很是新奇,值得一游。又節省了近百元的門票錢。河西岸還連著一個陸地的城門洞,隨便來往通行,關內關外一牆之隔。
D8、山海關
位於秦皇島市區東部15公裡處,建於明洪武年間(1381年),是萬裡長城的最東端,是一座防御體系完整的城關,歷史上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塞。
其實,就是以‘天下第一關’的城門樓引為榮耀,記得以前可以隨便通行,任由駐足觀看。現在,用比人還高的攔板,擋的很嚴實,想看,拿錢來!
LG的數碼長焦和我的DV,派上了用場,不花錢也看個夠。
D9、孟姜女廟
位於山海關城東6.5公裡處,望夫石村北風凰山小丘陵之上,又名貞女祠,始建於宋代,明代重修。
幾年前,曾來過此地一游。廟雖然很小,借著‘孟姜女’仨字,遠近的名氣不小。朋友間有時閑聊,談及廟裡“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的對聯,還留有印像。此次,舊地重游,理應溫故。但是,想到二人要用去,差不多百元的門票錢,值嗎?不過,現在孟姜女廟的門前,修了一個比廟還大的停車場,卻是一景。
D10、老龍頭
位於山海關城南5公裡的渤海之濱,原是明代長城的東部起點,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海陸軍事要塞。
還是清早,到了老龍頭。一位年輕的熱心說客,告訴我們門票很貴,他可以帶我們進去的,並保證看好老龍頭長城,只要五十元。心動了,侃價到三十元成交。結果把我們沿著一條柏油公路,帶到老龍頭背面的海邊去。老龍頭的城牆是看清了,想上去瞧瞧是沒門,人家管看沒說登上長城啊!他帶路十分鐘掙了三十元,我只好‘啞巴吃黃連’,給錢吧!
(小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