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聲,青春的洗禮

作者: Aircowboy

導讀經過2個多小時的旅程,首站我們抵達了閩西首府—龍岩,一行稍事休息就趕往閩西革命博物館。在博物館裡大家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使我們感受了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自己的心靈收到了深深的震撼,出了博物館我們來到了博物館旁的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郁郁蔥蔥的常青松柏中烈士的精神在呼喚著我們年青的一代,我們在烈士的墓碑前默默的致敬,讓自己 ...

經過2個多小時的旅程,首站我們抵達了閩西首府—龍岩,一行稍事休息就趕往閩西革命博物館。在博物館裡大家通過講解員的講解,使我們感受了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自己的心靈收到了深深的震撼,出了博物館我們來到了博物館旁的閩西革命烈士紀念碑,在郁郁蔥蔥的常青松柏中烈士的精神在呼喚著我們年青的一代,我們在烈士的墓碑前默默的致敬,讓自己的心靈接受革命的洗禮,獻上一束鮮花,表達我們深深的敬意。離開烈士紀念碑,我們瞻仰了市區的毛主席故居,感受偉人生活與工作的點點滴滴。午飯畢,我們踏上了去往上杭古田的行程。四十分鐘的行程我們來到了敬慕已久的“古田會議會址”。遠靠遙遠莽莽的彩眉嶺,近伴碧水流歡的古田溪,背倚郁郁蔥蔥的社下山,正面是寬闊平整的農田,夏秋季節稻浪飄香。會址背山"古田會議永放光芒"八個紅色大字在濃陰映襯下閃閃發光,首人人們的眼簾。 會址內一切都依照老同志的回憶原樣陳列,完整地保留昔日的風貌。昔日設在正廳會場上的數十張木桌木椅、主席台、一塊黑板依舊擺放著,牆上懸掛著"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的紅布會標及中國共產黨黨旗,會標、黨旗下張貼的是馬克思、列寧的石印像,四根柱子上 也張貼著"反對機會主義"、"反對盲動主義"、"反對冒險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的標語。地板上的一處處炭黑印跡清晰可見,那是因為會議期間,天降大雪,衣著單薄的代表們一邊烤火取暖一邊開會,無意間留下深深的歷史烙印。正廳一側的一間廂房,是古田會議期間毛澤東的辦公室,陳設簡陋,只有一張四方桌和一條凳子。在這裡我們仿佛回到了76年前,光輝的歷史,在靜寂的小鎮靜靜地流淌。歷史的回聲,激蕩在小鎮的上空,並從小鎮飛越群山叢林,光照千秋。

中國有兩個最美麗的小城,一個是湖南的鳳凰,一個是福建的長汀。

——路易·艾黎(新西蘭)

半個世紀前,一位外國友人盛贊長汀之美,傳為佳話。自古以來,達官顯貴、騷人墨客吟詠汀州秀麗風光,亦留下許多華章佳句。懷著對這座古城的向往,我們來到了“客家首府”、“紅色閩都”長汀。

一大早我們在兩位“福建十佳導游員”的帶領下開始游覽這座美麗的古城。首先我們游覽“客家母親園”。汀江流域作為客家民系的搖籃、天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籍地,汀江被稱為"客家母親河"。客家母親園,猶如一艘航船,靠泊在城中江邊、母親間的臂彎裡,等待著張帆啟航,乘風破浪。在"客家母親"塑像前,望著汀江流水悠悠南去,一首客家山歌,余音裊裊。有一個聲音,越來越強烈:"長汀就是我夢裡千百度尋覓的故土,是客家人共同的根。"

漫步古街區狹長的古街古巷,偶爾會在一些古祠門外,看到一兩根豎立的高高石杆,其造型奇特,古色古香。這是客家特有的石龍旗,並非用於懸掛 旗幟的旗杆,而是家族的族表,向世人炫耀著這個家族的功名和榮耀。考取功名者越多,這個家族祠堂門外石龍旗就越多,從中可見客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重教傳統。

一方水土,一座城市,本只是版圖上的一個角落,它的名字也僅是一個符號而已,然而一段歷史,或是一樁事件,卻往往使之永垂青史、光照千秋!長汀,就是這樣的一座城,大山重圍中的一座城。 l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從井崗山出發,轉戰贛西南、閩西,開創"工農武裝割據"新局面。3月,紅四軍首次入閩,經長嶺寨戰鬥,進駐長汀城。從此,這座城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為中央蘇區的中心,為中國革命的勝利舉行了"紅色奠基"禮,而名列中國著名的革命聖地。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塊紅土地上至今保留著相當多革命文物和革命舊址,其中有辛耕別墅(毛澤東、朱德舊居)、雲驤閣、福音醫院、中共福建省委舊址、福建省蘇維埃舊址、福建省職工聯合會舊址(劉少奇舊居)等六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瞿秋白紀念碑這一處全國重點天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我們在長汀城裡尋覓著先輩留下的點點嘀嘀,感受著“烽火連三月”的崢嶸歲月。看,這裡曾經是“國立廈門大學”的校址,來自廈門的我們多少感到了一絲絲的親切。讓我們記錄下這一切,這也是古城的一幅壯麗畫卷。

激情還在蕩漾,我們已經踏上了前往“紅色故都”瑞金的旅程。“紅色故都”瑞金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首府,瑞金縣境留內有諸多革命遺址,主要分布在葉坪村、沙洲壩、雲石山等地。 1931年9月28日,毛澤東和朱德指揮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敵人第一、二、三次“圍剿”,在葉坪村建立、發展和鞏固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7-20日,在此召開第一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了《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及經濟政策等重要決議,宣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毛澤東為主席。

葉坪村的革命遺址有毛澤東和朱德舊居、中央工農民主政府舊址、紅軍檢閱台、紅軍戰士紀念塔、公略亭、博生堡。 1933年4月至1934年7月,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從葉坪遷到沙洲壩辦公,現存的革命遺址有中央政府大禮堂、中央政治局舊址(沙洲壩下霄村)、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沙洲壩棘子排)、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沙洲壩白屋)、紅井(沙洲壩前水塘邊,井旁立碑“吃水不忘挖井人”)。1934年10月,中共中央領導機關率紅軍突圍轉移,開始了聞名世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我們在瑞金看到了歷史的瞬間,導游員們心情激動,這都是童年向往的地方,“長征的起點”、“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舊址”、還有那口“紅井”。這是最讓人激動的,我們這一代誰沒有讀過“紅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早年,瑞金沙洲壩流傳著一首民謠:“沙洲壩,沙洲壩,三天不下雨,無水洗手帕。”1933年,毛主席帶領身邊工作人員在當地打了一口水井,為附近的群眾解決了飲水問題。解放後,沙洲壩人民給這口井取名為“紅井”,並在井邊立了紀念碑,上書:“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半個多世紀來,它滋潤了一代又一代的沙洲壩人。

我們聽著講解員的講解,懷著敬仰的心情瞻仰著革命的遺跡,仿佛毛主席、周總理、朱總司令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在這裡感受到了黨與人民的“魚水之情”,以沙洲壩的那口紅井為例,毛澤東的實際行動,為中央蘇區的干部做出了榜樣。此後,中央蘇區各機關掀起了一股挖井的熱潮。挖一口井,看似一件小事,但是這件事說明了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因此,當中央主力紅軍和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被迫撤離瑞金時,瑞金百姓熱淚盈眶十裡相送。據有關史料記載:從1934年10月起,母親送子出征,妻子與夫淚別,雲石山下,天天上演一幕幕威武雄壯的人生活劇。“我們會回來的,我們一定會回來的!”那揮淚的場面驚天動地。

歲月悠悠,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提供的一組數字令人感慨萬千:當年,瑞金共有4萬9千人參加了紅軍,其中參加長征的就有3萬1千人。據統計,如今瑞金市僅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17393人。瑞金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足跡;瑞金的一草一木,都經歷過革命的洗禮。瑞金這塊世界地圖上難以標示的土地,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曾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與犧牲。我們在歷史的豐碑前宣誓,“踏著先輩的足跡,建設強大的祖國!”

從瑞金返城我們順道參觀了“輝煌江南大莊園”——連城培田古民居。在崇山峻嶺間豁然出現了一片規模宏大、布局講究、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村落,讓大家眼前為之一亮,旅途的疲憊蕩然無存。

30幢明清時建的高堂華屋,20座古祠,5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組成一個連片成群、規模宏大、布局講究、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村落。培田的客家古民居建築與永定客家土樓風格迥異。如果說土樓是古堡,封閉而堅固,那麼培田民居就是莊園,豪放而優雅。培田民居是繼永定土樓、梅州圍攏屋之後發現的又一保存完好的客家民居建築瑰寶。“畫裡的村莊、水樣的靈性、建築的魅力”讓人心曠神怡。

這次活動參觀了龍岩、上杭、長汀、瑞金的“紅色之旅”,一方面學習考察了“紅色之旅”的旅游線路,開拓了眼界,提高了自己的知識水平與業務能力,同時我們感受了中國歷史上一件一件偉大的事件、偉大的人物,“物安在,人已逝,革命精神永世傳”,我們踏著歷史的回聲,接受了一次青春的洗禮!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