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午潮山

作者: huankeyi2001

導讀我們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午潮山(一) 登午潮山 2005年6月18日這一天,我終於了卻了心願,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海拔504米的午潮山。 8時30分,我們在六公園乘假日12路公交車,9時30分到達石馬。下車後,即向午潮山前進。走過杭州第二公墓,沿大路向上,10分鐘就到了午潮山山腳。上山的路有三米寬,路面是碎石子鋪的,可以開小汽車。 我們三人,再加上途中加盟的 ...

我們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午潮山(一) 登午潮山

2005年6月18日這一天,我終於了卻了心願,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海拔504米的午潮山。

8時30分,我們在六公園乘假日12路公交車,9時30分到達石馬。下車後,即向午潮山前進。走過杭州第二公墓,沿大路向上,10分鐘就到了午潮山山腳。上山的路有三米寬,路面是碎石子鋪的,可以開小汽車。

我們三人,再加上途中加盟的一位中年人,興致勃勃地行走在山路上,山路不是很陡,很好走。

山回路轉,四周的青草綠樹,郁郁蔥蔥,就像重重疊疊的綠色波濤,爭先恐後地撲進了我們的眼簾。

途中我們竟沒有碰到一個人,也不知走對了沒有。到10時30分左右,看見路邊有三間房子,牆上寫著進入午潮山森林公園的注意事項,還碰到幾位森林公園的員工,這才知道我們的方向是對的,路並沒有走錯。

問了路,知道到山上還要40分鐘,望著前方遠遠的山頂,小陳發現山峰上有個涼亭,但那太遠了,可望不可及。這樣高的地方我們是上不去的。我想。

山中環境幽靜,空氣清新,灰蒙蒙的天空中有時會飄下幾滴雨點,我們覺得這樣的天氣爬山最舒服,與前幾年去江郎山旅游,在烈日下攀登沒地方遮陽的石頭山,條件好多了。山中有不少茶園,這裡的茶葉少污染,又有雲霧相伴,定是高品位的雲霧茶。茶園裡有七八位婦女在采茶,間或有一二輛小汽車從我們身邊開過。

山路曲曲折折,忽上忽下,走著走著,聽到前面山頭上有講話的聲音,我們想,可能午潮山到了。

又轉了幾個彎,看到了房子,看到了竹林裡的亭子,看到了可以做茶室的,四面都有落地門窗的建築,在一座造了一半的房子裡,我們看到二十幾個人,他們圍坐成一圈,塑料台毯上放滿了各種佳肴和點心,高舉酒杯,正在暢飲。

原來,這是一個登山隊,他們從石馬到龍門山、白龍潭,再翻到午潮山。他們今天不准備爬午潮山頂峰,因為以前已爬過了。

他們告訴我們,這裡曾計劃造度假村,道路已修好,許多房子和設施也已造好,還有些已造了一半,不知何故,停了下來。

其實這是午潮山的半山,真正的山頂還高著呢。這時是11時40分,從石馬到這裡,我們用了二小時十分。

一座山門,一對石獅子,把我們吸引了過去,這就是通向頂峰的山門,我們喝了一點水,開始向午潮山頂峰衝刺。

到山頂共有860級石階,開始,石階很低,登山不太吃力,越到上面,石階越高,破損程度也越大。

登了約200級,看到一座白色的涼亭,叫聽泉亭,據傳,聽泉亭可以聽到子午泉的泉聲,據說午潮山子午泉和錢江潮同時漲落,並有低沉聲傳出,此聲猶如萬馬奔騰的錢江潮滾滾而來。午潮山的名稱也由此而來。我在亭子周圍看了一下,沒有泉水,當然無所謂聽泉了。

在聽泉亭吃了些干糧,稍作休息,我們繼續登山,山路越來越陡,石階越來越高,還有好幾處石階倒塌了,攀登更困難些。兩腳感到沒勁了,氣也急起來了,畢竟是杭州第二高峰,海拔504米,相當玉皇山的兩倍呢,哪能等閑視之。

12時40分,氣喘吁吁、汗流浹背的我們,終於登上了午潮山山頂。上面有一座白色的亭子 ,跟下面的聽泉亭式樣相同,名曰:午潮亭。在山下時,我們曾經看見很遠很遠的山頂有一座涼亭,當時我們認為這是不可及的,可是現在這涼亭就在我們腳下,一種自豪感、成就感油然從心中升起,我想,這就是登山的樂趣,沒登過山的人是無法體會到這種樂趣的。

山頂面積不大,僅能容納一個亭子,周圍的草木非常茂盛,長得很高,要爬到亭子的石凳上,才能看清四周的景色。如果能造個二層樓,“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那憑欄遠眺的感覺一定是非常好的。

不過,爬在凳子上看風景,景致也不錯,群山都在它的下面,一重又一重,直延伸到天邊。“一覽眾山小”,亭內石板上,不知是建築者還是游人刻下的杜甫的詩句,倒也適合。

有雲,有霧,在雲霧中,景物雖然不甚清晰,但這隱隱約約,卻給人朦朧飄渺的感覺,再加上吹來的陣陣涼風,使人感到非常舒適。

徐老師爬上石凳,要拍下這重重疊疊、飄飄忽忽的浮雲和雲間的山峰。

我拿出那本《杭州的山》,查閱著書中有關午潮山的章節。又打開地圖,對照著指南針,“研究”起午潮山的東西南北來:東邊是白龍潭,南邊是富陽,北邊是閑林埠﹍﹍手拿地圖,指點著江山,儼然像個旅行家。

我們9時30分從石馬出發,到午潮山頂是12時40分,共化了3小時40分。

(二)雨中探尋白龍潭

1時,我們下山。下山的路的確比上山難走,山陡、路窄,還有不少被山洪、暴雨、狂風毀壞的石階,到半山處是1時20分。

我們打算從白龍潭回去。剛才上山時,碰到好幾批從白龍潭上來的登山者,他們說,有幾處山路很危險,要用繩子拉上來。有位女同胞對我說:“大伯,你犯不著走這條路。”還有人告訴我們:碰到一位女士,在白龍潭過來的路上摔了一跤,臉上、身上都是血。

我們將信將疑,覺得不至於那麼驚險吧。主意已定,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問了一位林場的老職工,請他指點了方向,我們就開路了。

前面的路越走越窄了,碰到岔路,還要自己判斷,這時,指南針起了點作用。

走著,走著,就走進了山谷。兩邊是山峰,野草有一人多高。小路上都是以前落下的葉子,軟綿綿、濕碌碌的。雨時下時停,雨點打在樹葉上,淅淅瀝瀝的,落在身上涼颼颼的,挺舒服。

跟我們一起來的小陳,我們也不知道他的名字,據他自己說是搞技術工作的,曾經到過日本,他說:在有些國家裡,這天然氧吧,是要收費的,在美國要收8——10美元一小時。

路越走越窄,草越走越高,路僅50公分寬,茅草、蘆葦卻有兩米高,抬頭已看不到天空,眼前盡是綠樹青草,重重疊疊,就像在綠色的海洋中游泳。

又來到一個拐彎處,兩條路走哪一條?經過考察,也沒有什麼大的依據,大概是直覺吧,我們四人選定了一條路。

這時我們發現一條小溪,溪水不多,但總有一些在流。小溪就在路邊,實際上,這路就是跟著溪流走的,一會兒在溪的左邊,一會兒又在溪的右邊。我們多麼希望碰到一位當地的農民 ,給我們指指路。可是,連一個人影也沒有,誰願意在這樣的下雨天,跑到這深山老林裡來?

雨下大了,雨點打在頭上、臉上,似乎也感覺不到什麼,大家都一心想著,怎麼走出這神不知鬼不覺的地方。

是走對了,還是走錯了,我們心中無數。如果方向錯了,可就越走越遠了。

小溪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小潭,路在這裡斷了。怎麼辦?東找西尋,在旁邊的山上找到一條一尺寬的小路,走著,走著,小溪又在我們旁邊了。

這裡好險啊,好像是塌方了,石塊落下去,路沒有了,要趴著,用手使勁拉住旁邊的樹枝,才能爬下去。可能,這裡就是那位女士所說的,要用繩子拉上來的地方。

在草叢中走了一陣,又沒路了,前面是個小峽谷,我們是全身貼著山坡,爬下去的。秀英挺不錯,在這樣的艱險面前,不叫苦,不泄氣,依然樂觀,依然信心百倍,不愧為“江郎山”上經過考驗的女戰士。

草越來越多,越來越密,前面似乎已沒有路,要撥開草叢,才能找到路。雨越下越大,天濕,地濕,草濕,路濕,整個世界都是水,我們在水中掙扎,我們在水中游泳。

跋山涉水,有幾處地方實在太驚險了,拍下來,一定是很有特色的,幾次想拿出相機,但雨實在太大了,沒法把這動人的場景攝下來。

不僅衣服濕了,背包也濕了,徐老師將他的數碼相機用塑料袋包起來,“數碼相機”是最怕受潮的,我想,以後出游,要買一只防水的背包,以防萬一。

已經2時半了,走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沒有一點白龍潭的痕跡,我們開始考慮後果。倘若到5、6點鐘,我們還沒有走出去,天越來越暗,家裡人就會著急,就會打110,可能110就要采取營救行動了,這下可轟動了。

我們發現有一些石頭上,有紅漆寫的860,在860的下一行還有另一些數字。在午潮亭我們也曾看到860的字樣。徐老師分析:這860是這一地區的總代號,下面的數字是這一地段的代號。如果我們6時不到家,家人一打110,就會發動農民在午潮山、白龍潭一帶,按照這些方位尋找我們。

又走了一段路,看到一個大石洞,進去一看,有一包包的垃圾,是游人扔在那裡的。這說明,這裡來過不少游客,也告訴我們,這裡不會太偏僻。這游人扔下的垃圾,也給我們增強了信心。

走進石洞躲雨,我們才發現自己全身濕透了,每個人都像水中撈出來一樣,大家相互看看,禁不住笑了起來。

剛才太專注了,那麼大的雨,竟忘了撐雨傘。石洞讓我想起了茅盾在《風景談》中寫到的延安躲雨的石洞,那石洞肯定要比這石洞好一些,不過,在這深山老林裡,有這樣一個十幾平方米的石洞,已經挺不錯了。這也應該說是大自然的恩賜吧。

下雨天,在野外,最怕的是打雷。我們又議論起怎麼對付打雷,這裡似乎沒有一個妥當的地方可躲。小陳說:這裡是山谷,打雷影響不大。還好,這場陣雨沒有打雷。

出山洞,我們都撐起了雨傘,雨傘可以遮蓋頭和臉,可是衣服和褲子是擋不住的,因為身邊的草和葉子都在流水啊。

又走了半小時,在溪溝旁,我發現2002年夏天我們來白龍潭時,曾經休息過,拍過照的地方,那溪水旁的大石頭,那清涼的溪水,那水中的鵝卵石,還留著我們的歡聲笑語呢。

我興奮地叫起來:“我們走對了!我們走對了!千真萬確,這裡就是白龍潭!”

秀英也說:“當時我們就在這大石頭旁拍照的。”

天仿佛突然一亮,我們心頭的一塊石頭墜地了,我們勝利了。

又走了30幾分鐘,我們見到兩個人,是一對情侶,兩人撐著一把傘,坐在一塊石頭上,這是我們從午潮山下山到白龍潭第一次碰到的人,下雨天,到這草深水涼的白龍潭來談情說愛,倒是挺浪漫的。

又走了10幾分鐘,我們來到白龍潭水廠,這時,雨小了,天也漸漸放晴了,回想剛才的情景,雨最大的時候,也就是我們最緊張最危急的時候,現在一切都過去了,回過頭來看看,哪高聳的青山,茂密的樹林,從心底裡,升起了一種自豪感和滿足感。

到街口,我們乘上到轉塘的小巴,每人一元,20分鐘就到了轉塘。這時,天晴了,太陽出來了,空氣特別清新,我們的心情也特別舒暢。

3時30分,我們到達轉塘,從午潮山半山到轉塘,我們用了兩小時。

今天,我們勝利地登上了杭州第二高峰——午潮山,我們下一個目標是:杭州第一高峰,海拔515米的靈山如意尖。

2005年7月3日記於杭州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