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珍寶島上的思考
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陳海春
祖國東北邊陲盛夏的早晨亮呀、涼呀!
早上六點,我們幾個朋友從位於號稱“祖國最東第一縣”——黑龍江省饒河縣城出發,乘快艇沿烏蘇裡江向赫赫有名的邊防哨卡珍寶島進發。東線無戰事,曾幾何時,這裡還是劍拔弩張的邊防前線,而如今已是一派和平安寧的景像。一路上兩岸中國和俄羅斯碧綠的小山,平若明鏡的江水,以及不時在江面飛起並為我們帶路的江鳥,給了我們深刻的印像。船大約走了一個小時,我們登上了珍寶島。雖說現在是和平時期,但上島還是要經過特別准許。而且,從上島開始,一直有一位解放軍戰士跟隨著我們,因為,島上的地雷還沒有排除。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境內,在烏蘇裡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裡,歷來為中國領土。它的出名源於1969年3月的一場自衛反擊戰。在這場戰役中,中國邊防部隊在嚴寒條件下,面對蘇軍的先進坦克、裝甲戰車,毫不畏懼,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采取靈活的戰術,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在中國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毛澤東主席聽到了戰鬥英雄孫玉國彙報在這次戰役中我方不僅擊退敵軍,而且擊斃親臨前沿指揮的蘇軍上校裡昂諾夫後,情不自禁的鼓掌,並緊緊握住孫玉國的手。隨後在這次會議上他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毛主席的人生經歷及由其人生經歷形成的價值准則。毛主席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在他的一生中該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可正是這些磨難構築了他那種超人的人格魅力。毛主席倡導的艱苦奮鬥精神在他撰寫的《八連頌》得以精確表達:“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因此,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先生才對毛主席由衷地贊嘆到:“由於具有這些品質,他才有可能激勵他的同志們去完成像長征這樣的詩史般的業績,使他的同志們成為一支幾乎是不可戰勝的隊伍。”當然,作為一個領袖,毛主席還有一個本事,那就是善於把那些來自於追隨者創造的口號,變成自己的語言,反過來去引導和激勵追隨者。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以說,也是毛主席對戰鬥英雄孫玉國日後生活的點撥。說起珍寶島就不能不說一戰成名的孫玉國。仗打完後的一個月,時逢黨的“九大”召開。毛主席提議,要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和中印邊界反擊戰、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代表赴京參加“九大”。於是,孫玉國被“格局”格進了“九大”,並走向了人生第一次的顛峰,幾年後,他已經從一個連級干部“官拜”到大軍區副司令。但是歷史似乎給孫玉國開了個大玩笑,又過了幾年,他不僅連降幾級被迫以團級轉業,而且還背了個不大不小的“處分”。但英雄就是英雄,二十年後,當孫玉國退休時,他已經是一個軍隊知名企業的副師級老總。連我們在珍寶島旁的一個赫哲族人開的飯店吃飯時,飯店老板都問我們知不知道孫玉國,他說孫玉國出去做生意簽合同都“好使”,人家買帳。由此可見,在和平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並不是僅僅指自然生活中的缺吃少喝、生命喪失的狀態,也往往指政治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和“被邊緣化”的狀態。但是,好人最終不會吃虧,英雄最終不會被忘卻,這是早已被歷史證明了的真理,而這點小人是不會理解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還是毛主席對犧牲在戰場上烈士們的褒獎。其實,此次上島參觀,最讓我感慨正是對長眠在祖國大地英烈們的懷念和追思。據接待我們的解放軍邊防守備營的冷營長告訴我們,在這次戰役中我們犧牲了40多人,加之前後參與戰事犧牲的同志,一共有68名烈士。在島上的紀念館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名單。“待到山花爛漫時,它在叢中笑”。這些人為了中國人民的事業不怕艱難困苦,不怕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永遠是我們值得尊敬的對像。而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這樣和那樣的矛盾和困惑時,想一想,在我們前面倒下的先烈們,他們連體驗生活痛苦的機會都沒有了,如此,我們還有什麼矛盾不能克服,還有什麼困惑不能釋然,還有什麼挫折不能耐受呢?
最後,還是用毛主席的那句話來結束本文:“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