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碎片

作者: 舊蓑衣客

導讀呆在某一地方的時間久了,就會想法找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在書房角落,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半躺半靠著,隨手翻翻並無實際用途的雜書,是多年以來非常適合自己的消遣之道。不過,如果能夠到稍遠又有點陌生的地方走走,肯定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乙酉雞年的濃春三月,意外的得到去青島作周末小旅的機會,對我而言是一個現實的驚喜。我素來喜愛的兩位前代作家沈從 ...

呆在某一地方的時間久了,就會想法找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來做。在書房角落,找一個舒服的姿勢半躺半靠著,隨手翻翻並無實際用途的雜書,是多年以來非常適合自己的消遣之道。不過,如果能夠到稍遠又有點陌生的地方走走,肯定是一種更好的選擇。

乙酉雞年的濃春三月,意外的得到去青島作周末小旅的機會,對我而言是一個現實的驚喜。我素來喜愛的兩位前代作家沈從文和郁達夫都到過青島,留下文字。我在書櫃裡撿出沈從文的《水雲》、《八駿圖》、郁達夫的《青島的巡游》,先做一點預習的工作。我大概受中國文人古典精神之"讀書行路說"的影響太深了。

旅游而言,我偏好三五知己結伴而行,一個人背著鼓鼓的行囊孤獨走路,也是別樣的感受。最恐懼的,是旅行社將素昧平生的散客,組成一個烏合起來的旅行團,面對了良辰美景,往往卻要作驅牛牧羊式地狂奔而過,加上導游小姐商業化的笑容和千篇一律的解說語調,盡管所費並不少,得來卻是頗為痛苦的尷尬經驗為多。

我們這次是單位組織的三八婦女節集體旅游,借了諸多女同事的光,我們這些工齡稍長的男士們,也有機會扮演一次《紅色娘子軍》中洪常青同志的角色。不過,我們和吳瓊花們的方向是南轅北轍了,不去海南島,去青島。

碧海藍天,紅瓦綠樹,是青島最美的景觀。我們來的時候,江南正是絕勝煙柳的最佳季節,青島氣溫稍低,只穿單衣站在青島市政府前面的五四廣場上看浮山灣海面,太陽明媚得耀眼,海風呼呼,吹得人頓生涼意。

青島也算是一座山城,不過和重慶那一類陡峭崎嶇的山城不同,青島的山實在只是起伏舒緩的丘陵,到青島游覽的人,導游們通常會讓他們去爬一爬信號山。信號山是青島市區較高的一座臨海的山峰,青島建港後,山上建有信旗台,為輪船及帆船入港傳遞信號,故名"信號山",又稱"掛旗山"。信號山海拔只有近百米,但在我們這種久坐辦公室的人而言,登山的歷程只能在氣喘不已的體驗中完成。

大概是喜好種花蒔草的緣故,我對各地的植物素來頗為注意,信號山上除了高大的廣玉蘭樹,還有很多類似南方迎春花一般滿樹開著黃色花朵的植物,仔細看了標牌上的介紹,原來這就是可以入中藥、性寒味苦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連翹。連翹和迎春同屬木犀科植物,難怪花形頗有幾分相似。連翹還有別名叫黃花條,這是甚為形像的名稱。

信號山山頂建有一個旋轉觀景台。據說,游覽青島有海陸空三種看法,這信號山頂自然屬於"空中看青島"的範疇。我坐在觀景台裡緩緩旋轉了一圈,四周果然有不少重要的人文景觀。南面是青島灣海上的棧橋、小青島,左近的海軍博物館停泊了許多退役軍艦;西面是尖聳著高高雙塔的天主教堂;西北是觀像山,山頂建有一座古舊的天文台;西北是青島山,山脊上有德軍炮台遺址;東南是原為德國總督官邸舊址的迎賓館。

每到陌生城市,我都會購藏該城市的地圖作為紀念。我翻開在五四廣場小販手中買來的青島交通圖,發現沈從文、老舍和康有為等重量級人物的故居均在信號山麓到彙泉灣的區域。不過,康有為住的是豪華的海濱別墅,遠非沈、舒二位清貧文人可以比擬,這在中國是作為政治人物的普遍規律。稍稍留點遺憾的是,自己忝為旅游團的所謂領隊,自由活動時間似乎不能夠安排太多,這些名人遺跡只能作神游罷了。

遠遠地向著青島灣碧綠的海水裡延伸的棧橋,最早是光緒年間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後經改建,成為一條花崗岩砌築的堅固長堤,盡頭是八角形的回瀾閣。棧橋據說是青島的標志性景觀,黃昏時分我們從信號山下來,又被導游拉到了棧橋。海天交融、霞光映射的傍晚景色很好,但海風似乎更猛更刺骨了,我緊緊捂著單薄的衣領擋風,快速穿過四百多米長的棧橋,繞著回瀾閣轉一個圈,便算是完成了"到此一游"的功課。

辛巳年秋天,我在黃山腳下屯溪老街閑逛的時候,在舊書店裡偶然得到一套光緒丁未年上海章福記書局石印的《詳注聊齋志異圖詠》,書不是什麼珍本,普通舊書而已,插圖照例是傳統的白描手法,頗為有趣,購藏此書的本意也就是欣賞書中的許多插圖。卷一裡就有《勞山道士》圖,竹樹蓊郁的庭院中,王生正在妻子面前炫耀自己的穿牆之術,向著牆壁低頭急行,當然,接著是被人引為笑談的"頭觸硬壁,驀然而踣"了。

勞山本名嶗山。顧炎武《勞山考》曰:勞山之名,《齊乘》以為登之者勞,又曰作牢,劉長生改為鰲,皆鄙淺可笑。按《南史》,名僧紹隱於長廣之嶗山。《本草》:天麻生嶗山。則字本作嶗。

嶗山離青島市區不遠。到青島的轉日,旅行社給我們安排了嶗山半日游。

青島到嶗山的公路基本上沿著海岸線前進,只是受到冷空氣影響,天氣陰沉,車窗外的海天連線也迷失在灰蒙蒙的霧靄中。嶗山植被,以低矮松樹為主,然而山深海闊相得益彰的風光,卻為生平所僅見。

嶗山是道教名山,宮觀眾多。三面環山東臨黃海、坐落於海灣山嶴中的太清宮,又名下清宮,是嶗山規模最大、歷史最久、聲名最著的道觀。在太清宮中轉悠了幾圈,卻發現宮中殿宇,基本是新造的建築,文物保存亦未臻完善,果然在出來的時候,看見了太清宮僅僅被列為青島市級文保單位的石碑。

讀過《聊齋志異·香玉》的男人,大概都會羨慕那位在嶗山太清宮借舍讀書的膠州黃生,艷麗雙絕的白牡丹花妖香玉、耐冬花妖絳雪,都成了黃生的紅顏知己,生死與共。書中說,"勞山下清宮,耐冬高二丈,大數十圍,牡丹高丈余,花時璀璨似錦。"我們來到太清宮的時候,沒有見到白牡丹,巨大而古老的耐冬,也就是山茶樹,還是所在多有,尤其三官殿前的一株數百年樹齡的耐冬古木,格外蒼勁茁壯。

太清宮歷史之久遠,從宮內留存的古樹名木,便可見一斑。三官殿院門前左右兩棵巨大挺拔的銀杏,為宋代古木;巨石逢仙橋前,虯干橫展的古糙葉樹,又名龍頭榆的,為唐代道士手植;最為罕見的是三皇殿院落中的西漢古柏,附生了凌霄和刺楸,三樹合為一體,樹梢上還有個大喜鵲窩。

《漢書·田儋傳》中說,田儋為故齊王宗族,陳勝揭竿而起天下大亂時,田儋自立為齊王。秦將章邯擊殺田儋於臨濟,後田儋從弟田榮自立為王。項羽北伐齊,田榮兵敗被殺,後田榮弟田橫自立為王。劉邦消滅項羽做了皇帝以後,田橫懼誅,與其徒屬五百余人入海。迫於壓力,田橫奉詔前往洛陽朝見劉邦,至洛陽近郊屍鄉而自殺。隨從者二人埋葬田橫後,亦在墓旁自殺。留在海中的五百余人,聞田橫死,亦皆自殺。

這是著名的田橫和他的五百士的故事。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古代的士人,思想簡單,信念堅定,重義輕死,不像後來的中國人,舍生取義也不少,卻帶了太多意識形態的偏執色彩。

我們的旅行團在嶗山海灣的一家小飯館用畢中餐,乘旅行社安排的巴士前往即墨市海中的田橫島。天公為了配合田橫故事悲壯的氣氛,淅淅瀝瀝下起雨來。到達下海的碼頭時,雨越來越大。大家手提肩背大小行囊,冒雨頂風作狼奔豕突狀,狂奔著衝過長長的引橋,蜂擁而上了一條小機動船。

在岸上粗粗一看,田橫島似乎就在不遠處,不過在雨疏風驟的傍晚,隔著舷窗注視怒海波濤,還是有一點驚魂動魄的感覺。幾十分鐘後,船到田橫島,風浪太大,靠了好幾次才泊上碼頭。大家照例又是一番狂奔,目的地田橫島度假村。

田橫島旅游估計在夏季避暑的時候比較旺,似這般北國早春凄風苦雨的季節,自然是清淡非常的淡季了。偌大的度假村,顯得冷冷清清。

田橫島面積不小,島上最高處有五百義士墓遺址,早先還有祭祀五百義士的廟,現已毀。不過我們長途驅車下海上島並不是衝著田橫故事來的,我們的目的是休閑放松,晚上在度假村的餐廳裡大喝其青島啤酒,直到如金山陵先生《台州人的豪飲》文中所說的,大家顧自猜拳喝酒,直到人去廳空,只剩下我們這一桌,還是堅持不懈,消滅掉數箱青島啤酒方才作罷,讓啤酒之鄉的青島人著實見識了台州人喝啤酒的豪飲風采。

山東的風土地貌,遼闊沉寂,地廣人稀,和江南的人口稠密山水華滋截然不同。從嶗山到即墨田橫島的幾十公裡路程,公路上車輛稀少,公路兩側很少見到熱鬧的村市集鎮。山東的田野很少枝干茂盛的大樹,鳥類中多喜鵲,沿途見到許多用細樹枝搭壘而成的喜鵲窩,有的就擱在離地只有一人多高的小樹的枝椏上。黃海的海島物產和東海也有不同。田橫島的碼頭石壁上,趴著不少手掌般大的海星,有島上婦女撿了來向游客兜售,一塊錢一只活海星。也看見漁人出售的鮮活蝦蛄,和東海的就很接近了,不過形體似乎更為碩大。

在即墨泡過溫泉以後,我們便返回青島市區。

傍晚時候,旅行社給我們補上前幾日因天氣不佳而取消了的"海上看青島"課程。游船從團島灣的碼頭出發,沿著海上旅游航線向東邊的青島灣前進。我們爬到船頂的平台上,夕照從船尾方向透過市區高樓的頂梢映射過來,和風拂面,碧波萬頃,確乎是難得的佳景。不過游船的航程似乎有點偷工減料,才稍稍越過玲瓏的孤嶼小青島,剛到彙泉灣就掉頭返航了,再東面更為遼闊的太平灣、浮山灣的秀色只能緣慳一面了。

在青島的最後半天是發揚個性的自由活動,同行者有的去逛服裝百貨超市,有的去走街巷老屋,有的去看海洋世界,有的呆在賓館睡覺。在任何陌生城市,我的選擇照例是古玩市場、古舊書店。不過青島似乎沒有成氣候的古玩市場,在小街平度路的角落,好不容易找到了青島文物商店,也是物少價昂,無甚可觀,不過這是全國性的通病,並非只有青島如此。離開文物商店,我沿著青島最著名的大街中山路,望南面的緩坡步行而下。在地圖上標著古籍書店的位置,我只見到一幢高樓正拔地而起。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失落是必然的趨勢,似乎也不必為之惆悵。

三十年代郁達夫《青島的巡游》文中說,"那一條從前叫弗利特利希大街,現在叫中山路的商業通衢,兩端走走,也不過兩三裡路,就到海邊了。"在郁氏腳步離開的七十年後,我順著這條中山路,慢慢逛到海邊著名的棧橋。在海邊靜靜站了一忽,算是和相處了三四日的青島做了一個遙遙注目的告別禮。

旅跡苔痕主人,乙酉暮春月於赤龍山麓


精選遊記: 青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