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美國04年底,我和先生前往美國探望在範德堡大學讀書的兒子,有機會走近一個真實的美國。人們長期生活在某一個地方,往往司空見慣,眼前五彩繽紛的世界熟視無睹,換了個地方就會感到無比興奮,有許多新鮮,有許多驚奇,我就是這種人。
樹林中的美國人
近二十個小時,飛機在北太平洋上空飛行,直到飛機在拉什維爾上空盤旋,我們才看清要到達的城市。腳下的樹林中草坪上互不相連的灰白灰色小方格錯落有致,火柴盒大小的東西穿梭其間,高樓基本看不到,有點像中國的村莊,只不過規模大一些,這就是發達繁華的美國麼?我有些疑惑。
我們住的地方INVERNESS AVE,是納什維爾成百上千條街道中的一條,道路兩邊全是樹林和草地,單家獨戶的居民小木屋臨街而建,分散在樹林中,每戶相隔幾米幾十米不等,各自有自己的勢力範圍。我們住的出租公寓也在一片林子中,不過時置冬天,大多樹葉落了,粗大的樹干樹枝上,許多小松鼠爬上爬下,高大的廣玉蘭油光閃亮,是這冬天裡的綠美人,草地有些黃,但茸茸的厚厚的,看不到裸露的泥土。我們貴州的山區有種野菜叫“苦蒜”,城裡人把它當成無任何污染的美味佳肴,而在我們門前的這塊草地上居然隨處可見,可能美國人不知它可以吃的罷。
我們曾驅車去亞特蘭大孟非斯旅行,高速公路穿過起伏的山崗平坦的原野向前延伸,路邊是密密的叢林。我曾想,給眾多的高速公路種行道樹,那得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啊?仔細觀察,原來是叢林給公路讓出了一小點地盤。據說美國的森林覆蓋面積是全國土地的三分之一,僅次於加拿大和古巴,位居世界第三。美麗的環境,富饒的資源和人們的保護意識,讓我們這些資源不足還天天使用一次性木筷的國人無地自容。原以為只有窮人野蠻人居住在森林裡,看來不完全對啊。
拒絕與包容
美國人常常會對人說NO,那是拒絕他們所不喜歡的,但更多時候對他人的包容卻讓你刮目相看。聖誕節我們在亞特蘭大玩了三天,參觀了美國最有名氣的電視台CNN,正值節日放假,工作人員沒有上班,不過大門沒上鎖,可以自由進出。我們走進去,空調開得很大,暖融融的。只見休息大廳的座位上坐滿攜包拄杖的人,有男有女,大多是黑人。或吃東西,或看電視,神情自若,據說是些無家可歸的流浪人,他們到這裡暖和來了,晚上就倒在暖暖的地毯上睡大覺,保安拿著他們手中的家伙走來走去,不過他們不會動這些人一根毫毛。
在前往亞特蘭大和孟非斯的高速公路邊,有好幾處南北戰爭的古戰場遺址,拉什維爾城內也有。我們曾經走近去看,那裡有不少南方軍的軍人墓,頭領的姓名還刻在墓碑上,任人參觀憑吊。南方軍是美國南北戰爭時維護黑奴制度反對社會變革的一方,照我們的說法就是反動派、反革命。人們保留這些遺跡究竟是為什麼呢,無疑是尊重這段歷史,包容這段歷史。
美國的科技發達眾所周知,但宗教也很繁榮,教堂到處是。除了一般的教堂,還有黑人教堂,華人教堂,醫院裡專門設有為病人祈禱的教堂,大學裡有為教師學生而設的教堂,應該說科學和宗教是排斥的,而這裡到底是科學包容了宗教呢,還是宗教包容了科學呢?
與先人分享城市
美國大多數城市的格局是政府銀行保險娛樂業設在市中心叫DOWNTOWN,居民學校醫院分散在四周,商業購物更是遠在郊外。最讓人奇怪的是墓地設在城市中,不像中國的墓地設在荒郊野嶺,不到清明時節就沒有人的足跡。常常在居民小區或飯店酒吧超市之旁有一片墓地,四周圍繞著約一米高的常青植物籬笆,中間一片平坦的草地上,分散地插著幾百束彩色塑料花,花束之間約間隔一米左右,遠遠看去,就如公園的一角。一邊是勞作的人們,一邊是歇息的先人,墓地成了城市的一道風景,人們願意與先人分享城市,或驅車而過,或漫步駐足,時時感動生命的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