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南行,汽車以140公裡的時速在空寂的高速公路上行使,掠過一座座青山,穿過一個個隧道,越接近目標,心越發不能平靜,其實要去的地方只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旅游城市,而於我仿佛去接受一次莊重的心靈洗禮,仿佛踏進一座神聖的殿堂。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那是一個文化荒蕪的年代。有一次去同學家,見她哥哥捧著一本書在讀,說是書,只是簿簿的一本《少年文藝》,我一再要求,把書帶回了家。已經記不清書裡的內容了,有小說、散文和詩歌,但書中那篇介紹鋼琴演奏家殷承宗的文章,卻像雕刻一般在我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我是因為那個年代著名的鋼琴伴唱《紅燈記》而知道殷承宗的。記得當時文章敘述的是鋼琴家如何成才的故事,這個出生在鼓浪嶼,七歲開始學琴、九歲首次演出的音樂天才,曾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一九六零年到蘇聯列寧格勒音樂學院深造。他依憑對鋼琴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歷經磨難,終於成為中國著名音樂家被載入《英國新格羅夫大辭典》,他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黃河》征服了億萬聽眾,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音樂的經典之作。
我一口氣讀完了文章,就像目睹了鋼琴家從鼓浪嶼走向世界,我想像著那個孕育了一代宗師的地方,肯定是被海水簇擁著,有著紅瓦白牆、綠樹鮮花,靜穆、潔淨、浸滿琴聲的地方,肯定是一座高貴典雅而又神秘的旖旎島嶼,於是,鼓浪嶼成了我心中的音樂殿堂。
幾十年過去了,我一直沒有機會去看看那個向往的地方,而心中的鼓浪嶼始終在召喚著我,於是我特意挑選了國慶長假節後的日子走進她的懷抱。
節後的鼓浪嶼是寧靜的,剛剛接待了數以萬計游客的鼓浪嶼仿佛在嘈雜中復蘇過來。沿著那條通向日光岩的晃岩路,順著坡道向上,小路清幽而靜謐,幾近纖塵不染。幾乎沒有其他游客,唯有我們幾個在慢慢行走,我仿佛在朝拜一個神聖的地方,不敢大聲說話。環顧兩邊掩映在綠蔭中的棟棟老房子,有點興奮,顧盼裡想像著那戶人家是否有鋼琴?腦中浮過的是鋼琴家小時候跟牧師太太學琴的故事。就這樣,在時光隧道的穿梭裡,我貪婪地走過一條條小道,領略一幢幢藏著舊時故事的浪漫建築。在秋季的陽光裡,沐浴著夢幻般的甜美。
鼓浪嶼,果真來到你的環抱了嗎,仿佛期待了很久很久。當我還在擺渡船上,就急不可待地對你憑欄遠眺,在明澈蔚藍的天空和碧波蕩漾的大海映襯下,你顯得修長而蜿蜒。林木蔥蘢,蒼翠欲滴。時隱時現的粉牆朱檐,恰到好處地點綴其間,繪成了一幅海中勝景,如麗質天成的婷婷處子,如剔透玲瓏的璀璨明珠。當渡船靠在“三角鋼琴”的碼頭,聽著那衝擊岸礁的浪濤聲,眺望遠處那層層白練般翻卷的浪湧,宛如五線譜,從低音到高音,再從高音到低音,不停地變換著節奏,大海彈奏起舒緩的樂章,浪花唱響了呢喃的情歌!記憶深處,耳畔漸漸響起那首《鼓浪嶼之歌》的優美旋律,“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這首八十年代由鄭緒嵐唱紅的歌曲,頓時燃燒起我心中的鼓浪嶼之戀,此刻,站在鋼琴碼頭,我很想說:鼓浪嶼,我終於見到了你!
我們很悠閑,沒有隨團旅游的浮躁,我執意不去旅游景點,只想順著幽靜的街道慢慢品味只屬於鼓浪嶼的恬靜和幽雅。遠處傳來悠揚而熟悉的歌聲,我不由被音樂吸引過去。拐過一個小道,在一家關閉著的店鋪前,一個約30歲左右的男子站在話筒前深情地演唱,他留著長發,穿著有點另類,只見他身背吉他,邊彈邊唱,唱的正是《鼓浪嶼之歌》,讓人驚訝的是,在話筒旁邊還用支撐物綁著一個口琴,歌曲的間奏是他用嘴去吹的。讓我震驚的是,在我到達之前,這街上沒有人,一個人也沒有,他竟那麼深情地唱著,矗立著的話筒前,放著裝吉他的箱子,箱子開著,裡面有幾許錢幣。
我被他的聲音感動了,那是一個渾厚的男中音,磁性的音域把這首女聲獨唱曲表現得如歌如訴。他沒有絲毫的自卑感,仿佛不是站在街上而是站在金碧輝煌的音樂殿堂裡奉獻自己的歌喉。我畢恭畢敬地站在他的跟前,就像在欣賞一場精湛的音樂會,絲毫不敢有半點分心,生怕褻瀆了美好的旋律。一曲終了,我的眼睛有點模糊,我懷著十分敬重的心情,走上前去,在那敞開的箱子裡放上了我的一份心意,我忍不住對他說:“謝謝你,謝謝你的歌聲!”他點頭致意,然後揮手說:“祝你旅途愉快!”
我離開了那條小路,那裡還是沒有人,但歌聲又傳來。這就是鼓浪嶼吧,是的,是我心中的鼓浪嶼,永遠有心曲在飄蕩,永遠有琴聲陪伴。
過街串巷,來到擺放著40多架鋼琴的國內唯一的鋼琴博物館。我被這裡充溢著的古典與浪漫交彙的氣息熏染,坐落在鼓浪嶼菽莊花園“聽濤軒”的鋼琴博物館,是由旅居澳大利亞的華人、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捐贈修建的,它就像鑲嵌在“鋼琴之島”上的明珠,濃縮了鋼琴音樂的歷史,展示和傳播著鋼琴音樂文化。博物館裡不能拍照,那些已經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鋼琴,在那裡靜靜地擺放著,尤其是稀世名貴的鎦金鋼琴和古老的手搖鋼琴,讓我想像著這些鋼琴的主人,想像著鋼琴音樂的語言對人類進步帶來的貢獻。無論是普通的游客還是音樂家、藝術家,鼓浪嶼鋼琴博物館帶給他們的藝術熏陶和音樂啟迪都是無盡的。我不會彈鋼琴,但是我想起了鋼琴藝術家殷承宗在幾度挫折後,仍然對鋼琴不棄不離的信念,以及鋼琴給他人生帶來的輝煌。於是,我深深地陶醉了。
離開博物館,身後傳來鋼琴的“叮咚”起音,回頭望去,按時演奏的時間到了,我站在園外,遠處是湛藍的海水,右邊是一片細柔的沙灘,我靜靜地用心聆聽,聆聽那鼓浪嶼心曲從琴房裡飄來,慢慢地漫延到鼓浪嶼的四面八方,漫延到海闊天空之外,也慢慢地浸潤了我的全身。
後記:去年十一,和先生驅車至廈門,一路游覽,一路欣賞,本文為回滬後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