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從上海方向 杭州方向上黃山的中外游客 無論從空路還是陸路 屯溪是必經之地1987年底 屯溪從縣級市一躍成為地級市中心 成為黃山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成為市政府所在地
2004年10月 徽杭高速公路正式通車 至今 屯溪又是徽杭高速公路的終點
游完黃山 回歸現實生活中 再游屯溪 這個徽派人文集粹留足地 一樣有令人神往的徽文化熏陶和心靈感受 也有意想不到的認識與寄望
1 屯溪新舊航跡 因地理優勢 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屯兵之地 商賈追捧投資地之一
屯溪地理區位承東啟西 十分優越 居新安江上游 黃山涓涓溪流造就的率水、橫江在此彙聚直入新安江 並經新安江東借道浙江千島湖 由錢塘江入海
屯溪居三江口要衝 讓屯溪有徽州地區其他地方沒有的地理優勢 是沿海與內陸腹地的過渡帶
屯溪 古稱新安 最早歷史可上溯到西周、先秦 但在宋代僅是一個小漁村
最初 屯溪僅蝸居於新安江北面 若干小山頭以南 橫江率水和新安江圍成 長不過三四裡 寬只有半裡地的狹長盆地地帶中
古屬徽州休寧縣的屯溪 因三國吳國大將“屯兵溪上”而獲名 並延用至今
當宋徽宗偏安杭州[臨安]時候 曾啟動了屯溪一輪發展
在元末明初 以徽州商人程維宗為代表的徽商經濟漸成為氣候 開始大興土木 出現了屯溪再一輪的發展
在屯溪老街地方 借屯溪三江口這樣水運便利的航道優勢 興建商鋪 囤積貨物 招徠商賈 到明清時候 已經成為徽州物資運輸集散水運中心
故在歷史上 屯溪又稱“八家棧” 就是老街的西端即老大橋在橋頭緊連的一段曲尺形街道
老街發祥之地 也是屯溪的發祥地
屯溪是典型的皖南徽派古鎮之一 可因為有承傳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築風格 又身染徽派建築的熏陶 所以 屯溪古鎮即不同於江南古鎮又不同於徽州古鎮的特殊風格 老街就是最好的歷史見證人
抗戰時期 許多來自上海杭州淪陷區的達官貴人 文學雅士 紛紛湧來避難 經濟畸形繁榮 一度成為徽州繁華之地 別稱小上海
此外 國民黨若干部隊與戰區司令部 退守屯溪 成為抗戰後方基地之一
解放後 屯溪雖有發展 可幾乎停滯
借屯溪當地人描述 在20世紀80年代初 徽州行署所在地的屯溪很小很小 那時候 用“一條馬路 一個崗亭 一間澡堂 一家戲院 一座公共廁所”就可以概括
改革開放後 屯溪掀起了新時代的發展 屯溪通過“東進、西拓、南擴” 其面積已經達249平方公裡 其發展程度和烈度 遠遠超過歷史上任何階段
現在 屯溪 現代化交通體系的逐步完善和建設 區位優勢更加凸現 已有“皖、浙、贛三省 通衢”之美譽 屯溪黃山機場再擴建 黃山必將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前來 以旅游為龍頭帶動經濟騰飛
清澈的新安江上 許多漂亮的大橋將屯溪南北兩片連為一體 新安江兩岸臨江居民建築群 提升了屯溪人的生活環境和質量 現代化城區初具規模
205國道和103省道屯黃段 特別是103省道 連通黃山主要通道 路況不錯 急轉彎危險路段有限 到黃山湯口 僅需1小時左右 不過 湯口驅車上景點 盤山公路對駕駛車手 極具挑戰 是練車最佳地點之一 其它是廬山和三清山
借道省道國道 南下江西婺源或景德鎮或衢州 東去千島湖或杭州 北接安徽腹地九華山池州或池州或蕪湖遠到江蘇南京
在建的東西向-徽杭高速公路延長段和南北向-合銅黃高速公路 以屯溪為中心 形成十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 是安徽省合肥之外第二個擁有的城市 是上述方向的高速通道 通達皖、浙、贛三省
此舉必將引領黃山跨入杭州2小時生活圈 並迅速融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
2 屯溪老街印像
現位黃山市屯溪區中心的屯溪老街 始建與宋代 形成於明清 據說 曾遭火焚 後又陸續按原樣恢復
是安徽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國家歷史文化保護街區
許多旅游文章和介紹文章 曾推崇屯溪 是“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有宋、明、清時代建築風格的徽派建築物
此次借游黃山之機 從湯口 花10元 乘班車下山 再度游覽老街
老大橋邊的老街西端入口 迎面是書寫著“老街”的多層連體建築物 2650平方米 據稱由台商丁紹傑先生投資 按原樣重建
粉牆黛瓦 錯落有致馬頭牆 雕花門窗 徽派典型建築樣式 但 這可不可以單稱宋代還是單稱明代還是單稱清代 還是籠統稱宋明清徽派建築風格 這已經無關大局
這入口建築物群 現在是“老街口客棧” 入口處前不大的停車場 方便就餐者來車
老街東頭的牌坊上字體 據說是汪道涵書寫 而老街西頭上字 誰書寫無法考證
穿過騎樓入口 由條石鋪成的地面 濕漉漉的 中央橫向 兩旁豎向 破碎較重 較之第一次游覽 地面街邊盡堆著的泥土碎石 十分雜亂 前進的路被封掉 得斜走在挖出溝的爛泥上 橫過整條街面 據說是排下水道
映入眼簾的 和門口修繕一新的建築截然不同 竹竿撐起的門上擋雨布簾擋住了建築 不見陽光的街上 空蕩蕩 有的店鋪前 索性用幾塊布拼合橫在街上或沿街從2樓垂下 十分難看破相 金屬卷簾門的出現完全破壞了整條街的風格
不過 走到老街主道 直線長有800多米 則干淨整齊許多 可以充分欣賞老街建築物的標准提法 如
老街建築高僅兩三層 均以木柱為骨架的徽派磚木結構 外砌扁磚到頂 門楣上布滿徽派木雕 戲劇人物栩栩如生
空蕩蕩的老街上 一眼望去 各店懸掛著幡旗錯落有致 與徽派建築 混為整體 古風猶存
如今 屯溪老街仍然保持著完好的明清風貌 茶樓、酒肆、書場、墨莊 匾額旗招
街中段 還有銀行 博物館 臨街建築物外觀保護尚可 若走進屋裡和背後 敗落現像仍存
老街的店面都不大 多為單開間 店堂較深 沒有能看到天井相連現像 原來典型的前店後坊或前鋪後戶傳統格局 譬如"文房四寶"中歙硯、徽墨 已經不復存在 原因在於現在的建築物已經不適合人員居住
街上的經營品種 已經沒有什麼地域優勢 古字畫 古篆刻 古瓷器 古董 古硯台 古家具之類 真品真跡難以尋覓 10元錢3只的毛筆 到處可見
有人稱 登臨江建築物 新安山水濃淡隱現 只可惜新安江正逢枯水期 此美景未能展現
因沒有游客 店員們無聊之極 要麼閑聊 要麼店堂內打乒乓球 要麼伏在櫃台上打瞌睡
老街生意興隆 最具人氣 得數“美食人家” 一家專營徽派點心店鋪
她位老街東端入口 這是XDJM FB 的好地方 是食客們值得光顧的好地方
當視覺有點疲勞時 讓味覺來調節恢復 也不乏是好方法
美食人家和上海綠波廊有點相似 各式各樣徽派點心 品種十分豐富 上百種 開架樣品 方便食客挑選 量足價廉
20元左右可以吃飽 50元可以嘗遍大部分點心 這裡生意興隆 要排隊候座 最讓人驚訝的是 每個女服務員 無線PDA的點餐方式 記錄點心品種和數量 此舉絕對時尚
如果說 宋朝帶來了老街發展雛形 那徽商代表人物程維宗 在屯溪 一口氣投資興建了47間店鋪 則引發了徽商大肆投資熱潮 屯溪老街不斷趨向綜合型的商業街
那個時代 塑造了屯溪老街著名的"屯浦歸帆"勝景 標志了徽商如日中天 經營能力和成就達到輝煌頂峰
清末 屯溪茶商崛起 “屯溪綠茶”品牌成功打出 街道從八家棧逐抽東延伸 形成了近代的老街
今日的老街 除西端入口外 整條修繕和保護 還尚需火候 希望明日的老街 能煥發青春
3 屯溪老大橋 至今仍是屯溪交通要道
屯溪古鎮 有兩個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築標志 一是上述的老街 一是老大橋 又名鎮海橋
這座古橋建於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 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這座石拱大橋 橫臥橫江南端 臨三江口 有6個拱弧
橋墩上凸出的尖形分水頭 像六把利斧 劈開黃山流來的溪水或山洪 既保護大橋 又順暢分流
雖經滄海桑田 歷盡500多年 依然牢固 堅不可摧
如果下到枯水期時的水面 仰望大橋 巍峨高聳 令人贊嘆不已
老大橋 在看似靜謐的水面上 其6個拱弧 形成虛實相接的橢圓形 對稱美妙無比
“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 似揚州”
如果山洪爆發 站在橋頭堡上 滾滾而來的山水 被立即撕開千片 經泄洪拱後騰升水柱 猶如三峽水壩泄洪 鎮海橋由此得名
老大橋 橋幅寬約3米 雖說現在已經禁止通行機動車 可人來車往 依然十分繁忙熱鬧 尤其在中午時分 學生們騎當車紛紛回家吃飯 成為他們必經之路
曾在攜網上 發表了此橋的照片 對有某網友就以不屑一顧的口吻否定此橋的精粹 十分遺憾
500年前 先人們已經有如此先進設計思路 並給後人留下如此珍貴的物質遺產
況且 在500年前 造這麼一座橋 十分不易
照片記載了老大橋的今天 與今天的繁忙
再過百年 老大橋依然巍然屹立 老大橋依然魅力無限
4 從新安江上率水橫江橋梁和臨江建築 看屯溪現代化城區發展
01年夏天 到過屯溪 隔了十幾年 新安江上橋梁變多 變漂亮了 沿江兩岸的建築物也越來越多 江景概念房 成為屯溪人追逐的時尚
現在 屯溪交通圖上 比十多年前 範圍擴大了許多 已經有了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雛形
新安江上 現在有4座大橋 率水上率水大橋 橫江上橫江大橋和老大橋
每座橋梁 風格樣式均異 位於世紀廣場附近的人行觀光拉索橋 值得一提 這座新安江上景觀橋 僅花2元錢就能登高塔遠眺
整個屯溪 歷歷在目 在眼皮底下 就是屯溪最大的綠化地-世紀廣場
股份大道上 筆直筆直 其寬度 遠不及上海世紀大道 中央一條綠化帶 兩旁高聳的景觀路燈 則為此增色不少
東側的市體育館 外觀造型奇特 似有5只並蒂蓮殼形連體 欲比上海世紀大道上五朵蓮花建築-上海東方藝術中心
江邊的東方家園和世紀花園 堪稱屯溪高檔居住區 房價已經竄升到2,3千元 門前的保安 很有意思 不允許對建築物外觀拍照
走下拉索橋 沿新安江邊北側的濱江東路西行 見到許多屯溪人乘周末 攜男帶女 在此拍照留影
綠化地帶的城市雕塑也很有地方特色
路兩傍的路燈設計造型和使用 也看出屯溪人下了一番功夫 風帆杆上一盞明燈 似船舵子母連燈 並間輔以S形裝飾立柱
現在 江堤邊上部滿了彩燈 亮燈工程讓屯溪夜間輝煌燦爛 重現“小上海”美譽
山水畫廊新安江 在此時刻更顯張力
世紀廣場 體育館和拉索橋 已成為屯溪新標志建築
此外 幾十年前 在江上見屯溪浣紗女洗衣的景觀 和江邊垂釣 現依然存在
不過 之前 帶橡皮喇叭的三輪車已經消失 取而代之是 帶鎖鐵殼三輪機動車 化5元錢 從汽車站送到江邊 並沿江代步
據車主說 自己的車也花了四萬 貴在營運車牌 市政府已經決定取消這種落後的機動車 屆時他還得花錢購小轎車
這些三輪機動車主 不完全是屯溪人 而是周邊來的 車輛停放候客 主要在車站和人群聚集地
黃山市區 新道路比較寬闊、氣派 可是 由於還沒有設置紅綠燈 路口的減速板 讓游客不舒適
現在 整個屯溪人口僅15萬 面積卻達249平方公裡 沒有工業污染 是個很好的居住生活地方 會不會成為杭州人上海人後花園 若干年後就會有答案
5 地名之爭 地名使用混亂 會削弱黃山的旅游形像
現在 取名“黃山”地點就有三處 南面屯溪是黃山市政府所在地 要標“黃山” 北面太平是黃山區 也要標“黃山” 中間就是真正的山岳-黃山 地圖上 這種地名標法 給游客旅游帶來思維混亂 也看出 目前黃山管理觀念上的分歧
1987年 徽州名稱使用範圍和黃山市政府駐地 引發了久久爭執 至今硝煙彌漫
其實 上黃山真正的方向在屯溪-湯口 黃山南大門 無論從空路還是陸路 都不是太平縣甘棠鎮[雖然現在稱黃山區 1983-87年前曾一度稱黃山市]北大門
無論從歷史角度還是現實角度上 在屯溪建黃山市是合理的
在1983年在太平建黃山市 原本就是規劃上的失誤 因為那裡根本沒有地理區位優勢 沒有遠足的發展前景
山中的太平 帶不旺黃山 唯有四通八達的屯溪 雖說在太平可以看到黃山的北影
現在爭執另個方面就是 徽州名稱保留使用與否
從上述例子 也看出 現代徽商如果要再次脫穎而出 必須更新觀念
按筆者的想法 如果以為徽州名稱的加強使用 就意味著徽派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那不妨現在的黃山市改稱徽州市
而黃山區應該恢復原名稱 太平 而不是現在稱黃山
如果黃山市改稱徽州市 那屯溪恢復屯溪市 太平稱太平市 也未嘗不可 則也給它們相應的發展空間了
這樣 黃山成為唯一的地點名稱 也不會讓人誤會 還黃山名稱的本來面目
數據1 黃山市面積與人口與歷史
黃山市 198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 黃山市轄屯溪、徽州、黃山三區和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四縣和黃山風景區 面積9823平方公裡 人口150萬 市人民政府駐屯溪區 其中
屯溪區 面積 249平方公裡 人口15萬
黃山區 面積1669平方公裡 人口16萬
歷史上 徽州是一府轄六縣 現在調整為轄一鎮七鄉的小小縣級區
黃山市前身為徽州地區 古時稱新安 自秦置縣以來 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 是稱雄中國商界三百年的徽商故裡 又是徽文化的發祥地
數據2 黃山地理位置與面積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 風景名勝區的範圍為東經118°01’--118°17’ 北緯30°01’- 30°18’ 總面積154平方干米,外圍保護地帶142平方千米 另一個說話
東連天目 西接匡廬 北倚九華 南望白岳 南北長約40公裡 東西寬約30公裡 面積約1200平方公裡 主體部分面積為154平方公裡
數據3 黃山名譽
1990年12月 黃山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1年底 黃山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4年02月13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上 黃山正式入選了世界地質公園
數據4 物產豐富
全市的物產資源豐富 既是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祁紅、屯綠、黃山貢菊、徽墨、歙硯等名特產品和傳統工藝品的主產地 也是華東木竹、蠶桑、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的主產區之一。
數據5 徽文化提法
徽文化以儒家文化為內核 涵蓋哲、經、史、醫、科、藝等諸多領域 體系極為完整 內容博大精深 歷史遺存豐厚
徽菜、徽劇、徽雕、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派盆景等至今仍生機勃發 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數據6 風流人物
歷代名人仕士輩出,著名的有朱熹、戴震、胡雪岩、王茂蔭、黃賓虹、陶行知、胡適等 明代珠算宗師程大位和清代樸學大師戴震
數據7 屯溪位置
屯溪已成為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和浙江省“兩湖一山”(西湖、千島湖、黃山)兩大黃金旅游圈的彙合部與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