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與中國胃陳儒斌趁著獨立日的假期,去了一趟新澤西州,拜訪來自故鄉的朋友秦君。秦君喜添貴子,邀請一批朋友到他家裡聚會。說是跨州過省,其實路程也不算遠。從曼哈頓往西隔河相望,對面就是新澤西州。從紐約的家裡開車過去,大概兩個小時的路程,秦君的家,位於距離哈德遜河不遠處的山中,屬於高尚的山中住宅。秦家單門獨院,旁邊就是森林,擁有前院後院,空氣清新,環境優雅。美國式的家庭聚會多半是自助燒烤,後院的大陽台成了我們的燒烤場。雖然是以美國人的方式聚會,但在這樣的場合,我們大聲講中國話,大口吃中國菜。客人都是秦君夫婦的故舊,清一色的中國人,大部分是主人在中國讀大學的同學,這樣的聚會也相當於小型的同學會了。還有專程開車4個小時從首都華盛頓過來的客人,訪友度假合二為一。一些話題屬於過去,重溫昔日的友誼和讀書的艱辛。更多的話題卻是是關於中國現狀和未來。雖然很多人的抽屜裡面放的都是美國護照,在法律上已經屬於美國人,但是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老中”而不是“老外”。每個人都非常關心著中國的發展,都喜歡看中文的報紙,都喜歡吃中國菜。主人備好的菜肴全是地道的中國菜,而新州本地不會有這樣的中國菜。我們都好奇地問主人,這些肉菜來自何方?秦君說:還不是來自紐約唐人街的“德昌”!原來如此,難怪這麼熟悉。一問之下,主人才說,雖然住在新州,但是每個星期都要去紐約唐人街買菜,來回四個小時,就是為了全家人每天都吃中國菜。紐約唐人街占據很多個街道,其中最多的就是華人的肉菜超市、中餐館和禮品店。德昌是華人超市之中比較著名的一家。秦君多年前從廣州到紐約讀書,跟大多數留學生一樣,邊讀書邊打工,做過唐人街幾乎所有的工種,餐館工作除了沒有當過老板之外,其余的所有工種都做過,最累最髒的都不在話下。留學生的生活往往都是先苦後甜,2001年9月11日之前,秦君在紐約世貿上班,他是軟件設計師,工作條件優越,當時已經定居在新澤西,買下了新州的住宅,“九·一一”當天,秦君乘坐地鐵來紐約上班,走到半途,交通已經癱瘓,只好原路返回,在新州遠看著世貿大廈倒塌下來。此後公司搬遷到了新澤西。雖然上班不再需要來到紐約,但是每周一次的買菜之旅,成了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紐約華人也有這樣的習慣,數十年前的移民多數來自廣東、香港,喜歡在曼哈頓的唐人街落腳,因為唐人街是紐約最早的華人聚居地,交通方便,華人超市眾多。近十幾年來,來自廣東、香港的移民大多喜歡聚居在布魯克林(當地華人稱為“布祿侖”)第八大道一帶,這一帶房價相對便宜,最主要的是有很多廣式的大型超市。第八大道的“香港超市”和旁邊的“太湖酒家”成了當地華裔居民周末必去的之處。同時,小型的超市也逐漸向華人居住的地方散布。我家距離第八大道還有一段距離,但也是廣東新移民聚居的區域,走路15分鐘的路程之內,就有兩家華人的肉菜超市。每天下班之後,可以順路買一把青菜帶回家,就像生活在廣州一樣。來自中國北方的移民往往喜歡住在皇後區的法拉盛,也許就是因為那個區域非常容易買到來自中國北方的食品,法拉盛集中了“中國城超市”、“新中國超市”、“法拉盛Mall”等很多大型購物商場,還有越來越多的中餐館。近年來,來自福建的移民大量湧入紐約,他們大多數落腳在曼哈頓下城的東百老彙大街,前些年頗為冷清的街區,因為福建移民的大量到來,一下子熱鬧非凡,東百老彙成了唐人街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到了東百老彙,就可以買到福建特色的各種食品。紐約號稱全球人士的第二故鄉,在紐約,你可以吃到來自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食品。但是作為中國人,最喜歡的永遠是中國的食品,因為我們不僅僅長著一張中國臉,不僅僅“流在心裡的血,澎湃著中華的聲音”;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長著一個中國特色的胃!一些在美國“主流社會”上班的華人,他們的午餐盒飯便是自己帶來的家常中餐,或者是中餐外賣盒飯。美國的很多老外,也漸漸喜歡上價廉味美的中餐,這大概就是中餐業興旺發達的最主要原因,據說美國的中餐館數量已經超過4萬家,不僅大城市,就是偏僻的小鎮,也都出現了中國人開的中餐館。另一方面,紐約極少數總是找機會說中國壞話的某些來自中國的人,一邊罵著自己的祖國,另一邊卻跑進華人超市,大量購買來自中國的食品。其他族裔喜歡中餐,可能是好奇,也可能是喜歡。但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對於中餐,卻是一種無法擺脫的依賴。人心也許易改,但是腸胃的習慣卻難以變更。

(唐人街萬昌食品)

(德昌食品)

(唐人街金豐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