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為佛教聖地,當地共建有青廟(和尚廟)99座,黃廟(喇嘛廟)25處,分布在台懷鎮內外。考慮眾寺廟的布局大同小異,所以我們當時只參拜了幾座最具代表性的寺廟。其中,鎮外寺廟分布較分散,且路途較遠,但很值得一游。龍泉寺,保存有號稱“華北第一雕”的漢白玉三門牌坊,百余人雕刻了六年,耗銀三萬多兩,牌坊上有八十一條龍,栩栩如生,下面3個門代表僧、道、儒三大門派。傳說設計牌坊的雕塑家原為仙人!寺前的照壁,構圖嚴謹,雕藝超群,尤其各佛家故事寓意深刻,可細細觀賞領悟。中院的普濟白塔,也是難得的珍品,順時針繞塔三周,可以消災避難的!寺邊山脊裡有清澈的龍泉,寺也因此得名。看見不少人大桶小桶地接水,我們也手捧著小飲了一口,確實清澈干冽!龍泉寺以北的高嶺上,現存楊令公遺骨塔。崇敬參拜之心強烈,只是路途太遠,只得遙望著拜了拜。南山寺,歷史悠久,規模很大,只是年久失修,顯得破敗,但整個寺廟都是用青石和漢白玉石構成,石雕藝術美倫美奐,這裡可說是石雕的海洋,幾乎是無石不雕。石刻圖案近千幅,內容之豐,數量之多,刻工之精十分罕見,內容多為神話傳說,三國演義,封神榜等等。我們去時是由當地村民帶我們游覽全寺,講解石刻,他逐畫逐物講得十分盡職賣力,只是其五台版普通話很難全部聽懂,但出於禮貌和感謝,我們還是不時頷首附和。五代後梁塑的十八尊羅漢和慈禧太後題寫的“真如自在”匾也是必須參觀的,後者不太好找,還是村民指給我看的。在此建議你來時還是要請個導游,很有幫助的。金閣寺,主體建築是鑄銅塗金為瓦,是五台山地區最宏偉,最漂亮的寺廟。寺內有一尊千手觀音像,高約17.8米,是五台山最大的佛像,人在佛前跪拜時,仰望如井底觀天,十分壯觀!此外還有佛光寺和南禪寺等,雖更加偏遠,香火不旺,但其歷史久遠,文物眾多,且大多保存完好,乃尋幽訪古之佳所。相比之下,鎮內的寺廟林立,朝香許願者眾多,但由於旅游經濟因素過於濃厚,而修身養性,淡泊寧靜之意略顯不足。如果你僅僅是一個匆匆游客的話,這裡倒不失為一處集中領略佛家文化,許願求佑的理想之地。一般來說,不管你朝山拜佛還是觀光旅游都要從殊像寺開始。因為這裡供著五台山最大的文殊菩薩騎獅塑像,高約9.3米,造型生動傳神,名播遐邇。神獅四蹄蹬地,昂首豎耳,雙目圓睜,張牙卷舌,大有抖擻威風、騰雲而起的氣勢,充滿靈性和動感,在五台山所有文殊的座騎中,數這一只塑得最鮮活傳神。在這裡,更有別處看不到的五百羅漢渡海懸塑,在大殿內頂的空間,吊梁交錯,溝壑縱橫,其間眾羅漢姿態各異,或內嵌,或外伸,或崢嶸,或安詳,形態各異。吊頂塑像之構思巧妙,堪稱一絕。我個人一直認為,既是神是仙,都應遠離世俗,需仰視才行,因此一定的高度差才是表現仙界縹緲神聖的最佳方式,以往佛像由於均立足地面,觸手可及,雖借助於雕像體積的擴大和表情的威嚴來拉伸人神間的距離,但感覺總是流於形式。殊像寺的聞名之處還在於它是五台山眾道場中菩薩唯一顯過靈的地方。相傳,當初在塑造菩薩像時,工匠們不知如何塑造菩薩的面容神態。正在灶房裡和蕎麥面的廚子正准備做飯,突然院內金光閃耀,原來是文殊菩薩顯靈!找畫匠描摹已經來不及了,他急中生智,就把籠屜裡的蕎面搬出來,照著菩薩真容的樣子捏了起來。頭部剛剛捏好,文殊菩薩就在空中隱沒了。工匠們來了以後,就把蕎面捏就的菩薩頭安了上去,並在外面貼了金,俗稱為“蕎面頭菩薩”。寺中有一處善靜室亦很有名。清室曾將公主嫁給吳三桂之子。因吳叛清,其子被處死,公主不能再另嫁他人,於是來到殊像寺。當時寺內有一青年,因遭失戀的打擊削發為僧。由於其儀容非凡,精通佛典,所以常和公主在善靜室研討佛文。久之流言四起。康熙認為有損皇族聲譽,於是放火焚寺,企圖將她倆和寺院同歸於燼。但大火燃燒三天,全寺片瓦無存,唯善靜室卻巍然獨存。康熙認為這是菩薩證明他們之間無私情一說,即重建了殊像寺。我們轉了一圈未曾發現此建築,本想詢問寺中僧人,恐有狗仔隊好奇獵艷的嫌疑,只得遺憾離去。來五台山當然要去上香許願的,要上香麼首先要去五爺廟,據說在那裡上香最靈驗。五爺本是五龍王,後被菩薩降服,在這裡掌管民間風調雨順。還有傳說,康熙皇帝曾到五台山尋父,在返回途中遇險,多虧五爺顯靈前來救駕。於是康熙將一件龍袍賜給五爺。既是菩薩親信,又有皇帝罩著,身價自然不同一般。所以這裡人潮湧動,香火也最旺。據說五爺喜歡聽戲,廟裡建有戲台。經常會有還願的請戲班來演出,費用大約三萬元!汗!買香可別進寺廟裡的請香處,那裡的香都是成百上千的!可以找到附近的市場,寺廟裡需要幾百元的香這裡幾十元便搞定,禮佛最關鍵是要心誠嘛。寺裡會有一堆人指導你燒香,不用理他們。正確的拜佛儀式是:拿出自己准備燒的香,點燃,不能用嘴吹,可以用手扇,正對著大殿心中默默將願望說一遍,然後拜上三拜,接下來左轉對著正前方重復上面的過程,接下來的順序:正殿的右手方,最後背對正殿面對香爐。然後將香放在爐子裡。麻煩吧?不過入鄉隨俗,在佛家的地盤自然要守人家的規矩,我就曾聽到僧人呵斥一游客:你可以不跪不拜,但要拜就要虔誠規矩地拜!記住:農歷初一十五進香最靈驗。當然趁天沒有亮燒頭一柱香就更好的了。最重要的是要空腹呀!我們去五爺廟的時候已過中午,在鎮外的各景點奔走了幾個小時,還未來得及進午餐,這樣不知是否算得上空腹,呵!還有,許願不要太貪嘍!諸如大中五百萬之類的願望就還是算了吧!我們還曾看見有游客與我們同時進香,可我們都從寺裡游轉一圈回來,她還在那裡捧香許願,感嘆此柱香的含金量極高!出寺依山上行便是塔院寺,裡面的大白塔就是五台山的標志。據說塔下供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平日喇嘛和香客都是圍塔順時針繞行頌經,我們去的時候,我轉得太猛有點發暈,幾圈下來就不見了LP,我連忙返身尋找,立馬被人勸阻,老丟人的了!同樣四周的經輪也需要順時針轉的,據說這樣心願才能實現的。塔底座的一個洞裡立有刻在石碑上的釋迦牟尼佛足印,足心有千輻輪相和寶瓶魚劍圖。相傳為佛祖涅磐之時留下,瞻禮供養就能消除災難。我們去時看見一個婦女就在此長拜不止,她六七歲的兒子則忙於玩耍,母親巨生氣,又打又罵逼孩子下跪,其實佛家是最講佛法自然、真心向善、戒躁戒嗔、無欲無求的呀。1948年毛主席去西柏坡時曾路居塔院寺,寺中得道高僧還曾為主席算過一簽,很是靈驗,就是所謂的8341的故事。旁邊院內建有文殊發塔,相傳早年每年三月設“無遮齋”,凡是趕齋者,均可飽餐一頓。文殊菩薩為宣傳佛道平等化身為一個貧婦,懷裡抱著一個嬰兒,手裡拉著一個小孩,手牽著一犬,前來趕齋。她見眾客施舍金銀,自己卻身無分文,便剪下幾縷頭發作為施舍之物,這時還不到吃齋的時候,貧婦卻對僧說:吾有急務,邃就他行,請先分我食。按齋會規定,每人一份,只給了她兩份,她相爭:我們三人!再給了她一份,又說腹內有子!她這種貪得無厭的行為,引起眾僧不滿。她被呵斥後即說:“苦瓜連根苦,甜瓜徹尾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嫌。”吟罷,躍身騰空化為文殊菩薩,嬰兒和小孩變成二天童子,犬也變成綠毛獅子。文殊在雲霧中道:眾生學平等,心隨萬鏡波,百骸俱舍盡,其如僧愛何?眾僧聽出這些話當中的含義,感到愧疚,將其施舍的頭發當作舍利,建此塔埋藏,以供後人參拜。其實慈航普渡,眾生平等,即是佛家修行的高深境界,又何嘗不是芸芸眾生企盼苦求的理想世界呢。可惜千百年來,富貴貧賤三六九等,以及相應的苦難、戰爭、不幸、怨恨就始終緊隨人類的現實生活,難道萬物歸化,世界大同,真的最終就只能寄托於佛堂的裊裊香煙、木魚青燈中麼?出寺再繼續上行就是顯通寺,它是五台山最早、最古、最大的一座廟,為青教領袖,它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也是中國佛教的一個發源地。別的寺廟門票都是四元,只有它卻高為六元,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前院大文殊殿前面的八角碑亭內有一座無字碑,據說是乾隆所立,因此寺所處之山脈呈龍形,立碑乃是鎮壓龍騰之意。這裡還有建築界的奇跡---無梁殿,通體沒有一根梁柱,是靠一塊塊磚瓦壘砌而成的宏偉建築。據說重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明代大銅鐘的鐘聲異常悠遠,可為家人祈福,但撞鐘一次是要收費十元的。我們去時,旁邊一男子為破開其百元大鈔,求多人未果,急得抓耳撓腮,為攢些碎銀子恨不得將附近每位游客都扒光搜身!五台山的珍貴文物,大都集中在顯通寺的佛國珍藏樓,有乾隆皇帝的真跡、楊五郎的八十一斤重鐵棍、有武則天的造像、有明朝菩提樹上繪制的羅漢圖等。可惜早已關閉不再開放,聽寺裡僧人說,起因是樓裡曾丟失過極珍貴文物。 這裡還有一座罕見的青銅建築——銅殿,是明萬歷皇帝為了感謝母恩所建,殿高約5米,外觀兩層,內為一室,內殿內正中有一尊銅鑄文殊坐獅像。殿內四壁上的銅鑄小佛像,多達萬尊。外壁鑄著各種圖案和花卉人物等,全殿用銅十萬斤,是妙峰祖師從全國一萬家化緣而來。聽說金閣上的金粉以前曾被日本人刮去!銅殿前下方左右兩側,各矗立一座明代銅塔,其實這裡原有五座銅塔,隱含五座台頂之意,可惜中間三座也被日本人盜走,只有塔基還在原處。TNND,怎麼無論是明奪硬搶還是雞鳴狗盜的惡行,都少不了這幫牲畜!再往上行就是菩薩頂了,這是五台山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是黃教領袖。整座寺廟紅牆黃瓦,在五台山獨樹一幟。而一般寺廟均為青磚灰瓦,主要是因為乾隆、康熙來五台山數次,均在菩薩頂居住,此寺便相當於他們的行宮,所以在這裡用了皇家專用的黃色顯示威嚴,紅色顯示富貴。菩薩頂在五台山也從此擁有了至尊無上的地位,在政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了,這裡也是魯智深在五台山時曾大鬧過的寺廟,寺前還擺放有他的禪杖,自覺有把子力氣的人可以去試試。進寺的路上,有不少的喇嘛高頌扎西德了,攔住你硬要布施,更有甚者還拽人衣袖,很是擾民。隨後有幸在大殿內觀看喇嘛們頌經,居然有多位喇嘛隨意嘻笑、身體搖擺或閉目養神。俗話說:干一行愛一行,不敬業竟至如此!本來我對喇嘛的印像就僅限於鹿鼎記中的不良描述,現親眼目睹其如此不恭,使我對黃教的評價更加大跌。倒是路階上,一位穿舊僧衣的和尚安詳端坐,一語不發,目光平和,漠視前方,捧缽化緣,我們對他印像極好,主動上前布施。菩薩頂的一百零八級石階,代表人生的一百零八種煩惱,登完這段石階,站到懸有“靈峰勝境”橫匾的牌樓下邊的時候,就等於把人世間的煩惱全部踩在腳下。記住,走時可千萬不能回頭!不過我途中還是經常看見眾人頻頻回首擺POSE留影! 其文殊殿有滴水大殿之稱。殿頂設計獨特,常年滴水,以致日久殿前的階石上便呈現了蜂窩狀水滴印記,可惜在翻修施工時被損壞了!我轉了一圈都沒找到,不甘心,蹭聽導游講解後又跑回去看,方才看見。在前院的西配殿供奉著帶箭文殊菩薩像,法號特殊,不知緣由,想再蹭導游,可惜好不容易等來的旅游團,導游指著帶箭文殊菩薩殿講的居然是滴水大殿的典故,估計是個新導游,剛背了幾天景點簡介就出來接團,景點全搞亂了,好在她亂講游客也是亂聽,無人深究。無奈看旁邊有一喇嘛,我厚著臉皮上前請教,但他普通話不好,本來很簡單的一個典故,磕磕絆絆解釋了五分鐘,很是感謝! 菩薩頂後院,還可以看到明朝萬歷年間鑄造的一口大銅鍋,深一點五米,直徑二點一米。過去每年腊月初八施舍粥食一天。有一年腊月,有一個剛出家不久的小和尚,沒有嘗到過洗刷干淨大銅鍋苦頭,鍋洗刷完了,因鍋的表面凍上了一層溜滑的冰,連累帶滑怎麼也爬不上來,最後抬來梯子,這才上來,可見其大!民間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重修菩薩頂時,早上的粥總是不夠吃,火頭僧發現,鍋內的粥原來是被山門旁的石獅偷吃了,於是便在粥鍋內放上一把利刀,待石獅偷粥吃時,刀把舌頭割下來了。從此,山門外的兩座石獅中有一頭便沒有了舌頭。經我們實地檢驗,果然如此!呵!出門不遠就是羅喉寺後門,這也是黃廟,裡邊有很多喇嘛都是蒙古人。羅喉羅為釋迦牟尼之子的名字。這裡最有名的是一個“開花現佛”的裝置。一個木制的八瓣蓮花座在一個圓盤上,水浪圖案上塑有十八羅漢,盤外方台上還有四大天王。護衛著蓮花中心的四佛,正面是釋迦牟尼,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後面是彌勒佛。通過地下機關,圓盤水浪轉動,出現了十八羅漢過江的情景,蓮花隨著開合,佛就顯露出來了。如此高科技,聽說建成時曾把朝拜的蒙古喇嘛們唬的一愣一愣的!可惜我們去時因沒有法事,蓮花半開半閉,裝置未完全展示。黛螺頂更是朝拜必去之所,因所居山峰形似海螺,每到盛夏,遍山青松,滿目青翠,故得此名。登頂是1008階台階大智路,99年由台灣高雄一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修建。下山有索道,25元。 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大雄寶殿內,中間供中台孺童文殊,左側供北台無垢文殊,右側供南台智慧文殊,左側殿壇供東台聰明文殊,右側殿壇供西台獅子吼文殊,合在一起稱為五方文殊。據說,康熙多次朝拜五台山的五座台頂,都因為天氣等原因屢屢受挫。後來命令主持說五年後再來朝拜,而且要五個台頂的文殊都要拜到!把難題扔給主持,領導就是領導呀!一晃三年過去了,主持還沒有想出辦法。一天,寺裡的一個小沙彌偷吃供果被發現,但是主持沒有懲罰,而是讓他想個辦法。畢竟是小孩子,思路不一樣,他就說可以將五個文殊菩薩的法像都供在寺廟裡,就可以一次拜到了。當然康熙很是高興,稱贊了主持。郁悶,怎麼基層勞動者總是辛勤工作卻總是默默無聞呀!佛教徒分為和尚和喇嘛,而和尚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游方僧(十方僧),這種僧人一生以參禪游訪寺廟為目的。一種是家傳僧(子孫僧),坐守寺廟,生產念經,一直到老死。碧山寺則是五台山最大的游方僧寺廟,據說有1000多名和尚,對此我是深信不疑的,因為去時光在門口驗票的就足足有五六個僧人!這個寺廟有如下三個特點:凡南來北往的游方僧到此,都管吃管住;方丈和尚實行選賢制;本寺師父們度的弟子不得在本寺常住。由於上述原因,碧山寺廣結善緣,聚集高僧名師,影響越來越大,不僅在全國佛教界有名氣,而且在東南亞國家也有一定的聲譽,以致於1935年,寺裡眾僧關於本寺游方或家傳性質的一寺之爭,甚至驚動了佛教界和當時的政府!出於對碧山寺“廣濟十方僧人”精神的贊助,國內外佛教徒給碧山寺捐獻了許多財物。其中,最珍貴的當數“緬甸玉佛”和“華嚴經字塔”。緬甸玉佛,現安置在寺中的戒壇殿中,玉佛高約1.5米,慈眉善眼,玉質溫潤,雕工精細,讓人嘆為觀止。華嚴經字塔高6.1米,是一幅寫在白綾子上的佛經字塔,用了十二年時間才書寫而成。在寺內,一個導游示意大家看遠處的一位僧人,說今天大家很有緣,那位便是本寺的主持,也是整個五台山佛教協會的會長,統管全部五台山寺廟。真看不出,那麼不起眼的僧人,居然是五台山寺廟集團的CEO級人物!寺內參觀,還發現不少細節也很有感觸:以往各寺的法器旁邊一般都懸掛有“嚴禁敲打法器,違者罰款N元”的警示牌,十分突兀,而本寺的牌示卻是“嚴禁敲打,違者有過”,佛家勸誡之意昭昭。還有,各屋檐下的燈旁全籠有紗罩,不知是否緣自愛惜飛蛾的善心。你如願意,可以在碧山寺食堂掛單吃素齋,寺廟有免費供應午餐、晚餐的習慣。雖內容簡單樸素,無非是素菜稀粥之類,但很可口。不過最好別去那裡吃晚飯,因為佛家講節約不許剩飯的,所以中午吃不了的飯菜一般是不會倒掉的呦!附近有集福寺,其實此寺規模不大,但它是現今唯一一座對外開放的尼眾寺院。當然我們來這裡並不是來看尼姑的,而是廟裡專供有楊五郎的塑像。原來的五郎廟本是建在集福寺的不遠處,由於地勢佳、風水好被林彪看中,用炮轟平蓋了別墅,所以其塑像便挪到了現在的集福寺。誠心地拜過楊五爺,祈求先人護佑!楊五郎殿對面便是地藏殿,地藏菩薩主管揚善懲惡,教化六道眾生,可免去一切眾生的罪孽,如果你和我一樣,屬口無遮攔罪過不少的俗人,那麼最好也去參拜一下。可能由於地處較偏且名氣不大,來訪的游人並不太多,諾大的寺院裡偶爾有三兩名僧尼輕步走過,雖一樣的青衣僧帽,卻依然遮擋不住無形之中的平柔清秀,儀琳師妹之感頓生。本想於此寺抓拍幾張留影,但相機總是顯示沒電,折騰半天不成,遺憾離去。奇怪的是,出寺不多時再照像,相機使用一切正常,莫非天意?好了,五台山鎮內最著名的幾家寺廟和相應的解說傳聞都在這裡了,但願能對各位以後游覽五台山有所幫助,也期待你到時能有什麼更精彩的發現告訴大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