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流水賬2004年8月22日超越二千年的懷念

作者: 呼嘯山林

導讀所有圖片都在 http://***/members/xuejin5626/PersonalSpace.aspx?_c11_PhotoAlbum_spaHandler=TWljcm9zb2Z0LlNwYWNlcy5XZWIuUGFydHMuUGhvdG9BbGJ1bS5GdWxsTW9kZUNvbnRyb2xsZXI%24&_c11_PhotoAlbum_spaFolderID=cns!1p9nRzteYr_VXONYL1MjBmYQ!125&_c=PhotoAlbum 合計 650Rs(門票 75Rs、交通 90Rs、食物 180Rs、房費 300Rs,雜項 5Rs,紀念品 Rs) 大約凌晨4點醒來,發現車停在一片野地中,多數人已經不知去向,剩下的都在車裡睡覺。Faint,夜班車是 ...

所有圖片都在 http://***/members/xuejin5626/PersonalSpace.aspx?_c11_PhotoAlbum_spaHandler=TWljcm9zb2Z0LlNwYWNlcy5XZWIuUGFydHMuUGhvdG9BbGJ1bS5GdWxsTW9kZUNvbnRyb2xsZXI%24&_c11_PhotoAlbum_spaFolderID=cns!1p9nRzteYr_VXONYL1MjBmYQ!125&_c=PhotoAlbum

合計 650Rs(門票 75Rs、交通 90Rs、食物 180Rs、房費 300Rs,雜項 5Rs,紀念品 Rs)

大約凌晨4點醒來,發現車停在一片野地中,多數人已經不知去向,剩下的都在車裡睡覺。Faint,夜班車是這樣的?看來是無法在天亮前趕到lumbini,不要想什麼晨霧中的寺廟,暮鼓晨鐘,朝霞日出了,既來之則安之。捱到天亮,發現那幾個日本人也失蹤了,真TMDNB,他們的行程設計得我連想都想不到。直到快7:00,天已大亮,司機才又上路。

遠處還有山巒的影子,這裡已經是平原,所謂的Terai,nepal的糧倉。大片的稻田,間或有稀疏的樹林。在這條通向邊境的干線公路上,也有的地方沒有柏油、砂石鋪設的路面。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QSyP0IFYpPxsIhyjJ9RCBdH0vwR2Z1J2OxMShOpjoLoUiFaAdlg9RiMKFRWSl6EbJYYr2On_Mfr77cKC3skDXJyBgcZ8NxcINPe7KxShPUxNyS50VRleO

7:50通過一個檢查站。不久就到了Bhairawa,車進了汽車站不再去Sunauli。進售票處打聽去Kathmandu的車票,被告知Maoist號召罷工,封鎖Kathmandu,沒有去Kathmandu的班車了,何時恢復不得而知。可以選擇的交通方式只有mini-bus,大約1000Rs,還有就是飛機了。問遍了所有的窗口,都是同一種說辭。 出售票處,Toilet 4Rs,極肮髒無法洗漱。想想還是先去Lumbini,晚上回來再想車票的事情,決定下一步的行程。8:35 Rickshaw 10Rs,北行到去Lumbini的路口。街心花園中有佛陀像。

街邊小食肆Food ,curry 5Rs,面圈3Rs,面餅2Rs,合計10Rs。

9:00搭上去Lumbini的Bus 20Rs,中巴車,沒有游客。Lumbini是釋迦牟尼的出生地,佛教聖地,我雖不信佛,還是如此執著,倒不是因為這裡是世界遺產。Nepal的有四處:

1979 Kathmandu Valley

1979 Sagarmatha National Park, including Mt. Everest

1984 Royal Chitwan National Park

1997 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

http://whc.unesco.org/en/list/

http://www.thesalmons.org/lynn/world.heritage.html

http://www.worldheritagesite.org/sites/lumbini.html

其中Kathmandu Valley因為Kathmandu缺乏規劃的擴張而被列入瀕危遺產名錄。

我訪問Lumbini是緣自我對釋迦牟尼的感情,一則傳說釋迦牟尼貴為王子,生活得無憂無慮,為生老病死所觸動,拋棄榮華富貴的生活,出家修行,度人間苦難,很是令我心儀。再則,我也是出生在四月初八,與佛同一天出生,便自己認定與佛有緣,豈能不來Lumbini?

Lumbini雖然是佛祖誕生的地方,佛祖為數以億計的人不斷的膜拜了2000余年,Lumbini卻命運多舛,數度湮沒無聞,稍加考察Lumbini的歷史,你就會對的歷史的滄桑巨變而感慨。公元前七世紀釋迦牟尼在此出生,前六世紀創建佛建,在印度北部傳教,前三世紀阿育王弘揚佛教,在此尋訪聖跡,勒石紀念,成為Lumbini最為輝煌的年代。公元四世紀到七世紀多位求法的中土高僧都曾訪問Lumbini,已經日漸荒蕪。中世紀南亞大陸經過幾次穆斯林風潮,最後又被印度教收復,但是印度北部始終保留有一條穆斯林地帶,保持著巴基斯坦、孟加拉兩個穆斯林地區的聯系。Nepal南部與印度接壤的Teria就是穆斯林地區,因此在Nepal的官方統計中,穆斯林是Nepal超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Lumbini就處於這一地帶,為穆斯林占據至今,這在佛教聖地中並不是唯一的,對於這為穆斯林占據,又被印度教包圍的佛教聖地,不知道眾多的佛教信徒作何感想?Lumbini在1900年前後被考古挖掘,重新發現,成為了一塊宗教的孤島中的孤島。

通向Lumbini的道路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WRUksFAyzqZsNiAoN0GkBPkYS4G0UQzhCySutofqznzYyEiJR6Po35MaexYsow5wciWB2ErHfqY49LyTmfgohdFgC_DZoFXHvNQr91eJszA

數次遇到河流,道路平坦,路況還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快速,20km的路程耗費1個小時是正常的,平原的車速也未必比山路快。不由得想,那傳說交通肇事的王儲也許是因為在國外開車習慣了,回國不適應造成的。這裡看起來生活艱辛,路邊有一種非常小的木棚,用作經營雜貨店、理發點等小生意。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i6kx17dkwfi3FWawLdqA_wd456_UKiEK8RR66vb3r5Stf7hPk0F8aSYsb-68fP38jCRDkbVGWfpdl2epTJJ7ceon6odg7yxL2hdTWC8jgYg

此處牛的品種要比Kathmandu Pokhara純粹,脖頸下掛著扁扁的皮褶,只有白色、淺黃兩種,以白色為多,非要劃分的話,大約是黃牛的一種。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VgOAGvkojnOIKCSNpv_UbAcrjbjNMjhL_pmJAbJ7FCm45L9o0ilpoEl3n5nq8yKolKiKmhrQ6fjB8t3U5WbB1xpYVa2-3pzPv6obUFsfQVQ

路邊的大樹上時常懸掛著秋千,兒童們在樹蔭下晃蕩,或坐或立,有一個人的,有兩個人的,還有數個人的的嬉戲,或必肩或面對,舒緩悠閑。從車中遠遠的望去,聽不到笑聲,卻能用心感受到其中的快樂。一時間覺得西天極樂,世外桃源就是應該如此。車速雖慢,卻不能讓我從容准確的照相,不想下車,謹守著過客的本分。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fe67KUGgWDIjg3KUnD8r9c4bo6nCZZrYDeYPkwtvDSmbCKYCdjPLekrS1Y_pVocqm_ngpuQM0xVVZd48G_YzdOy0xPMzb3QsGBsQz6pp7cA

包著頭巾的農夫、戴著白帽的老人提醒我,這不是佛祖的西天極樂,而是穆斯林的家園。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Cp-rMK8kQ0ugMMQ-vqyzV4vC4wS3cGbCIe28yaonD-bteTyQ5_OWYrvg-CVNMFjlPU4nUln7y5yf6cBPh7d9RaiJwsSHFrCOX9Ozo8b2kfw

9:50到達Lumbini,路邊有一個國際佛教組織的分支機構(國際佛教組織?好大的名頭!),他們在本地做一些向窮人提供免費醫療,掃除文盲之類的工作,不知道是為了回報這片養育了佛祖的土地,還是想從穆斯林手中奪回這片土地?

然而飛馳而過的空調旅行車,以及其中的袈裟光鮮的僧侶,顯示出多數佛教信徒於這片土地的隔閡,Lumbini沒有九華山那種濃厚的佛教氛圍,佛教信眾們是否已經將他鄉作故鄉,杭州作汴州,不再思念佛教的發源地了。有時候覺得佛教是一個沒有根的宗教,或者說是失去了根的宗教,不僅僅是說佛教失去它的發源地,更主要的是說佛教脫胎於印度教,但是揚棄了印度教的現世的階級劃分,轉為超世間的六道輪回,佛教不會說也不能說出他的淵源,失掉了他的根。如果佛教是回避,基督教那就是徹底的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了。

釋迦牟尼出生地圍牆環繞,10:00 來到門口,有簡介和地圖。簡潔說道,佛陀,亞洲和平與智慧的化身,623BC出生在Lumbini。Lumbini聖園占地2.56平方公裡,擁有這塊歷史區域的所有珍寶。聖園中阿育王石柱上的銘文顯示了這裡是佛陀的出生地。石柱旁的Mayadevi廟中有描述佛陀出生的浮雕。1996年的考古挖掘發現了一塊顯示佛陀准確出生地點的刻石。石柱的南方是聖池——Puskarni,佛陀的母親,Mayadevi王後在生產前洗澡的地方。為將Lumbini提升為一個是世界和平的中心,許多國家在國際宗教區修建了寺廟、佛塔。周圍的森林和濕地中居住了200頭稀有的blue bull和250種鳥類。儼然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歷史與未來相輝映的圖畫。

Lumbini聖園現在由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管理,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成立於1985年,由國王資助,目的是按照master plan恢復建設Lumbini。1970年以Nepal為首的13個國家成立了Lumbini發展委員會,後來又增加了3個國家,不包括中國。這個委員會邀請Japanese architect, Professor Kenzo Tange制定Lumbini發展的master plan,於1978年制定完成。在Lumbini成為世界遺產之後,Nepal於1998年改組了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既然與王室有關,那就意味著基金會必然與腐敗、低效相連,無法達到它smooth的目標。30多年過去了,Professor Kenzo Tange應該已經作古,master plan還沒有實現,而且沒有人知道何時能夠完成。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AfgI2sXlAL-6HC69rx3z6Zz-9hmxp39--HNKpp4GJsFp7KG7-dMXG7p-QCVk3CmJL90DrcPkmRCubJmzIjtFawrcNNLleIV-nar6rm_zsVQ

站在master plan之前,我的方位感混亂了好一陣,最後雖然確認我站在Sacred Garden東門口,但還是沒有將方位感糾正過來。master plan的最南端歷史考古遺址的Sacred Garden,是佛教的起源。中間是以人工開掘的Central Canal為中軸的Monastic Zone,有超過20個寺廟,彙集了世界各地的不同佛教流派的寺廟建築風格,反映了佛教的發展、傳統與現實。北端是Cultural Centre有博物館、禮堂、圖書室、研究所、和平塔,是佛教的歷史總結與和平未來。其中既有原有的水道與濕地,也有人工開掘的運河,正是現在泛濫的親水概念,想想這是30年前的設計,借用了原有的地貌,倒也合情合理。

在http://www.welcomelumbini.com/有master plan更為詳細的圖片資料。

走進Lumbini the fountain of world peace的拱門,沿著大大道一直前行,10:20來到Sacred Garden前,見到一株不認識的花樹。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zzNgwiXFAxRgyFVB8tsVGxe0KuNoqqcbOMGOsB-FquO6zEDYGxXty8Hibqb_fp_nh-kpcFHj7M36jmlKNl9cGS5sXvnYGwaTSmwvOMCHb-8g

林木下有一方告示:

When you are inside the Lumbini Garden, Please:-

-Follow the foot trails

-Do not pluck the flowers

-Do not walk on the monuments

-Do not litter around

-Do not collets bricks Use toilets and rubbish bins

-Do not offer milk, water and coins to the pillar and the Nativity Sculpture

-Use the donation box for donation

-Do not encourage begging

-Use the meditation platform for meditation

- Seek permission from LDT information desk for using camera

- Be sensitive while taking pictures (get permission to take photos of people)

-Do not collect soil from the Sacred Garden

- Using the loc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 help the local people

想起紅狼的挖掘Lumbini的磚土回國拍賣的商業構想,以及倒掉的雷峰塔,不禁莞爾。

走進花木中的小徑,右邊是一座喇嘛廟,建於上世紀1968年。脫鞋進入幽靜無人昏暗陰涼的殿中隨喜一番,出來在庭院的花架下遇到一個喇嘛。聊了幾句,居然是從國內來,還會中文,比我遇到的色拉寺的喇嘛漢語還好,他在國內游歷過很多地方。來此時間不久,大約會盤桓1年,再回國。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ECdETNgeF9RewnISaZaUqWoh1dYtWAOdrGU2hZATwlJK9hgJUu4tGtV7ZxWmL_iWxQt8WYF8uwfAFYvfGnGaqlW4BXQD0O6FmjUCsS41muA

出來相向湧來一隊朝聖者,服飾不一,胸前都佩戴著紅色卡片,可能是門前旅行車帶來的朝聖之旅,拍了幾張照片,令我非常地沮喪。都說黑人的黑是在黑暗中只能看到他白色的牙齒,可是這些南亞人種的黑絕不遜於那些黑人,光天化日下的照片中沒有五官,只有黑暗,調整照片的亮度待到顯示出他們的面容的時候,背景、服飾都已經是白茫茫一片了。

路左Toilet 1Rs,西游記中的西天佛國也是這樣的,不以為異。洗漱。這一片建築群中有一個死於1967年的和尚的塔墓,能夠葬身佛陀出生地之側,也算是他的造化了。後面是建於1956年Nepalese佛寺,是政府所建還是國王所建,就看你的理解了,不過Nepal護國寺的官方地位應是無疑的,這也是Lumbini現代寺廟中最早的一所。黃色外牆的一些細節值得研究。木雕窗欞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emX-X-sWU4DwYpCZHpavMgCYga8DQmTL9bAzhvKYT40w4LXLHhYBVmWE9kAiSNYs9v8v0P8cPfK6ohLsMtLahBJXHZ12PM93TIXc7M-TVXw

浮雕石門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vEdzSjSuIOjGwXGbYidIAdIdCNN2QEiVa40m3xChmUWqJPekg22wLasEB6AsRyE3k6EExjYLWTzAQYCIOICPIarYCh9s2xdE-9EjJlwFCZg

殿堂與壁畫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zO5nAK6yPvpEZwGJo7BmsoawStWf4TiwyvW75Neq_B43zMTBd4PN6hgtCQJAxE0MEwdNhV0tj_PMlZ-xl5jh3ZYxMKFOfhjNt1QwHsRzYQig

角窗,黃牆上變化多樣,形式各異的黑色木質門窗很有意思。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zri7OFw5yFNuh-OasZwOO5KWZNyhRYiBJeYppGKXtioTtvRpQchGzif83UOhL2nIvyS6nqZ61WlpgwA_3X6RY351aAQMByLzWw2-yPJSXs6Q

西望Sacred Garden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TG35btKUd5nJRiYPPv_lNCwRG71u59kvCACwEczhQ06WN2kEZq_Fr0SRvijRUBuWVKTnxNOCg3pRcJa9ZWCrXFJ6wo0O2PguaSzGNl86g0w

11:10走進 LDT information desk躲避烈日。這個世界遺產需要登記訪客信息,不收門票,但是要收Camera fee 75Rs。牆上有些資料、圖片,其中最有趣的的是過去荒蕪的Sacred Garden的黑白照片,最能引發懷古之思。

在2004年1-7月的訪客統計中,合計18093人,以三月的6298為最,一二三月都超過了3000人,顯然冬天是朝聖的旺季,與西藏相似。國別統計以斯裡蘭卡4541居首, 接下來泰國3917,韓國1934,日本1737,緬甸1078,台灣943,中國 583居第七,沒有Hong Kong,估計Tibet也和當地人一樣忽略不計了。 在2003年訪客統計中,合計28053人,以十一月的4316為最,除4-7月不足千人,其它月份相對平均。國別統計以斯裡蘭卡5673居首, 接下來泰國5164,韓國2903,日本2262,台灣1174,緬甸1099,德國657,美國637,中國 621居第九。

在http://www.lumbinitrust.com/www/html/files/tvl_trend.htm看到1998-2003年六年間除了1998、2003年超過20000人,其它年份的訪客都不足15000人。看來世界遺產的名頭也不是那麼好用。最新統計的2004年是37892,平均每天100人,也包括我。

牆上還有Lumbini大事記:

Year Major Events in Lumbini

623 BC Birth of Lord Buddha

249 BC Maurya Emperor Asoka visited to Lumbini and erected famous Asoka Pillar

350-375 AD Chinese Travelers Seng Tsai visit to Lumbini

409 Chinese Travelers Fa-hsien visit to Lumbini

636 Famous Chinese Travelers Hiuen Tsang visit to Lumbini

1312 Ripu Mallas visit to Lumbini

1896 Asokan Pillar discovered by Gen.Khadga Shumsher & Dr. A.A. Fuhrer

1899 P.C.Mukherji identified Nativity Sculpture and carried out an excavation of Mayadevi Temple

1930 Petition of Mahadan Upasak to Prime Minister for restoration work

1932-39 Extensive digging work by Kaisher Shumsher at Sacred Garden

1956 King Mahendras proposal for development at the Fourth Assembly of World Federation of Buddhists

1962 Excavation work by Devela Mitra at the base of Asoka Pillar

1967 Secretary General of United Nations U.Thants visit to Lumbini

1970 Formation of U.N.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Lumbini in U.N.Headquarters and establishment of Lumbini Development Committee (LDC)

1972 Responsibility awarded to Prof.Kenzo Tange for preparations of Master Plan

1978 Approval of Master Plan by HMG/Nepal and United Nations

1972-85 Excavation by Department of Archeology HMG/Nepal

1985 Lumbini Development Committee formed as 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 (LDT)

1993-96 Excavation by LDT/DoA/Nepal and JBF (Japan Buddhist Federation) at Mayadevi Temple

1996 Marker Stone Found by LDT/DoA/Nepal & JBF (Pinpoints the exact birth spot of Lord Buddha)

1997 Lumbini enrolled in World Heritage Site

1998 The World Buddhist Summit held in Lumbini.

2001 The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nference held in Lumbini

2003 Restoration of Mayadevi Temple by HMG/Nepal & LDT

2003 His Majesty the king Gyan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 has reopened the restored Maya Devi Temple for the public for the first time on May 16, 2003 – 2547 birth anniversary of Lord Buddha.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

623 BC 佛陀的誕生

249 BC 阿育王的來訪,並樹立石柱

1896 重新發現阿育王石柱

Lumbini之所以為認為是佛陀的誕生地,關鍵就在於249 BC阿育王的來訪後的勒石以志。Lumbini早就沒有了佛陀的痕跡,阿育王石柱是目前發現的Lumbini最早的佛教建築遺跡。相關歷史敘述中,阿育王石柱是一個孤證,後世的一切都以此為基礎,阿育王的尋訪並沒有旁證。值得一提的是公元四世紀到七世紀的幾位中國僧人對於Lumbini的記錄,是1896年考古隊尋找Lumbini,發掘阿育王石柱,確認釋迦牟尼出生地的依據。如同包括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在內的中國僧人的記述揭開了印度中世紀歷史的迷霧,他們的記述對於Lumbini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從晉朝到唐朝,中國僧人不斷的前往印度求法。隨後印度佛教日漸式微,許多佛教典籍都失傳了。1900年河口慧海又認為漢譯佛典大藏經的不准確,前往弘佛、毀佛、再弘佛的西藏求法。對比這兩次求法,法還是上古之法嗎?佛教不僅失去了本源,也失去了它的創新精神與旺盛的生命力。佛教擴張與繼承的唯一紐帶在於教團,在教團失去了初期的進取精神後,相對於那些還依靠血緣的宗教,佛教的生命力是脆弱的,西藏密宗、小乘佛教采用一些類血緣傳承的方式,因而要頑強得多。不僅在印度佛教衰亡了釋迦王國和孔雀王朝,在中國佛教同樣成為了若干民族衰亡的催化劑。

Lumbini經過歷史的衝刷,漸漸荒蕪,又經過中世紀穆斯林風暴的席卷,終於被世界徹底遺忘,連它的名字也失去了改變了近600年,成為散布各地的佛教徒的傳說。直道1896年,尼泊爾將軍Khadga Shumsher Rana 和德國博士A.A. Fuhrer聯合考古挖掘出三根阿育王石柱。Lumbini的傳說再次變為現實。Lumbini沒入叢林,又經歷森林的消失。

坐在辦公室裡翻看LP,發現關於Lumbini的敘述極為有趣。Lumbini is believed to be ……how ephemeral the results of human effort are. There is no much to see and it requires a serious effort of the imagination to conjure up the ghosts of the past. Lumbini is not a Bethlehem or Mecca …… the absence of all these things …… Allow yourself an hour or two …… a shabby spot …… the parrots squabbling in the branches of the massive bo trees …… forlornly …… needless to say, it has been heavily restored …… unfortunately, neither are particularly interesting or well maintained ……

雖然都是實話,但是我認為這種敘述方式出自於作者宗教信仰的不同,以及對貧困中的Nepal的輕蔑與自身的優越感。LP雖然號稱客觀,但是上述觀點以及政治傾向還是經常有所流露,在對中國的敘述中也有表現,只不過在關於Lumbini的敘述特別明顯。中庸何其難也,我同樣也做不到!sigh

12:10出門,向工作人員打聽Bodhi tree,門前就有一株,很高大,也就是Pipal tree,是南亞次大陸常見的樹種。Maya Devi扶之生產佛陀的Sal tree應該是另一種樹,眼前沒有。辦公室裡既沒有水供應,又沒有水出售,很干渴。

Sacred Garden門口又有一塊提示朝聖規則的告示,看來懷著各種非分之想的朝聖者實非少數。進入圍欄,由人檢查了我的camera permit。綠草中都是公元一世紀到五世紀的佛塔寺廟遺址,紅磚結實漂亮,我都有些懷疑是否是2000年前的東西?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SfGv-XCoxmiPDTcu3yLjCFSeA-WRBlVJtmI9Lak32G5ZPrzBwqdvQwkzSzENiHBHMoQ3Po4nsnvzMx743mx2-VgMQnESjj5ptDge2QLnKUw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Rb7UnKCjBPKrIF0Li9o39y0dJjgAdmEB5wCtKN3yMofxmzNt8V9RhKb9sBxH_LKI5_-kana2nlkKtIWvpuJ5IxAOdqEYJ_QR8MtarPTcXnA

Sacred Pond 南側有一株巨大的菩提樹。佛陀在菩提樹下修行頓悟,樹因而得名菩提樹,過去是特指佛陀修行頓悟的那一株,以及由它無性繁殖的樹木,現在所有的Pipal tree都叫做Bodhi tree了,又譯作畢缽羅樹。池塘旁邊並沒有其他樹木,沒有佛陀在其下出生又在其下寂滅的Sal tree,婆羅雙樹,無憂樹,不能不說是遺憾。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BDtWaRLcU1AinV4DrwYOZ3DUVxbHyG2O0bB61mXGqj74FkiDr5C9VJWx2DyCDZ8spM-sVaBF1Q6lIw5AOkCarD6LEHapposi5nkdVCtjT9Q

這株菩提樹備五彩的經幡重重包裹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zkCHMNXvfGeMFrtTXB_XJXHFQ1XdGbes6egZ5cTSwBMeuvkulASKfpCZabaz_h_thrSzKoOw8XXLRL_c5rLk4Au8AdJRS42xNNeamVoFLFeg

不知幾人才能合抱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qX4Bjj4RX-_zvPwwGt859zgIP6IexC5VIOeRzJcppNhmTBMwbUWfZyg6WoyR8-9pnE4pfEpDJvgqniHRA1gMnczVAqidt5cZgpKiz9kiNjEgTakJROFZs

面向池塘的一側,樹洞中有一尊小佛,超生者供奉的方式和印度教極為相似,放著紅黃白三色的鮮花,酥油、香灰、顏料熔融後黏在佛像、樹皮、石階上黑紅一片。突然想起中國人無聊的說,插花藝術起源於中國的佛前供花,真的沒有道理,即使是佛前供花,為何是中國?又為什麼不是印度教的供花呢?我把包裡的酥油取了出來,拉薩買的酥油,經過沿途以及Annapurna的消耗,本已不多了,在高溫的烘烤下已經溶化為液體了,干脆一股腦兒給了佛陀,可惜糌粑吃完了沒有剩的。我們都是生在四月初八,我待佛陀就像兄弟般不見外,給他我吃剩下的食物,佛陀想必不會生氣的。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SKLZDt4xOJ_uA171PydeBn5AqUUqQECwCzXgQMuIdNi2aWD4vghF6wfl98G_O3Dw3-h0yubCtCdVK15cwmwctVZh09dUUbQdgw3SPoHPdfw

樹下坐著兩個老人,我不知道他們的身份,於是我和他們說起我想摘幾片菩提樹葉帶回去,也是就試探口風。雖然門口的告示上沒有寫禁止采摘樹葉,我還是不敢貿然行動。不料老人聽完我的話,一躍而起,揪下兩根枝條給我,驚得我連忙稱謝,高聲叫喊,enough,enough。也不知道是老人樂於助人,還是他懂得佛陀舍生飼虎的心願。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3orELHfN7-KxjkfXKa9TD9AMbGd1x-hAprNz8KNBMao-2rFfgSU7kkh-dMSayr2j1melMyegvT_G9gA-F53Kk3OnE7Zsc7JvTv-8QanCrEA

經此一事,我取磚土的心思游蠢蠢欲動了。看到旁邊有一個工人在挖一條土溝,刨出好些碎磚,我就偷偷撿了一塊指頭大小的,細細包裹仔細藏起。

Sacred Pond雖說是上世紀三十年代重修的,看起來還是很協調的。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luD99kvIUp1pSJOHZ-gSS7ZKmY2EqkQsI0-jqFW_nqkirE6ZeLOUYANcT6VC_pkrIjywP3VlGhGiYAah7sX6ptw_-weoGzdrtOGruNChwPQ

Sacred Pond北面是阿育王石柱,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辨。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9i5ti5N0E1FTKCV__ryT5caBnAUrtwkQJW9JBulPd3Jugh_6pZy0g-8e9CjMxifD4bWuKCY7w8M-vGGCo6T_zqjcq68ow2iYBkOsEHhCWeg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59ES8F9GdLCyBOzr35j7stRQRGe1L0e9UJLtuL-AF9GdyjHHWgmaImXw1EvUiLhWGSkKc17gGo8QrBGbuBH6VldMJf5YTmhT8GnL8Vv6dKQ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zZq3ny0DaspOMT80SXeoXODtzhmFWqWTh4DJGQW1ZhAAMIo_et0Fi6a8yAvBt_2d3NV0_KJTsNACvyITK4QLiy43IQ8UfH5zg0xhE-fdG7sA

白色建築是new MayaDevi Temple,其實是蓋了一個大房子保護MayaDevi Temple遺址,裡面就是釋迦牟尼誕生的確切地點。MayaDevi Temple也是紅磚建成,灰土蒙蔽反倒不如外面草地上的遺址鮮艷漂亮。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sP8O5iA3M38ju1KEFNNqdbnIBd0Jz-lrABlPEEIggtPLVJVxmPYZdBls4WHhS2_C0NK9I75eTSDOdiIA_xTshqRyJ_aMzxBtbnmHUoKFAjQ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wtgSeHy5yLi5Tz7EbdIqyG3FWTJZKhirx37w4O-Lao_PS3yL-a8ydaY2P_XzQwfE6Wqsiaye8lOiz4omdDgdUBRBBxrFIgkMlk9wY_6g-Gg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13BhMZo37kncc1EZhL_7oBX9bTYPquuevFjIQZ2Jzf-FJnyEd2Y3jmOIyCbJGCHsZ4vt5q1_h-IJZGHAiLAsLxWm3kFYHMnfjoElojVSFlw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HyBk_f1jPinhQG1MYTANtI6BzqkMqUjm1stBo1GBd_FzNW2-rKBKH4rnjz5D4yM1xKRKCN90ctxWOREq0RFj5yFV8wVKPXsaEu05d0fwUDg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yfCNZXez0XWnBybVm8sGmh2eXDA_nkJT9TdjNvQI4hLnNa7qSJ_wvYm0nhFWZEGMh_soIN6htFR2nua35UMx-4F8ZS8wWzL1i45aLLTlvrkg

想想中國同一時期是秦漢,那時候還主要是夯土木結構,我好像沒有看過如此精美完好的秦漢磚結構建築遺址。至於與阿育王石塔年代相當的石刻只有漫滅不清的石鼓和只剩幾個殘字秦皇泰山銘,而阿育王石塔印度有很多保存。中華文明在四大文明中實在是相當後進,以至於一比起來,中國人總要說,中華文明史唯一沒有中斷的四大文明,騙騙自己。誰也不比誰好多少,實在沒有必要自誇。

看看MayaDevi Temple內外,相信草地上的紅磚都是近2000年前的遺址。

張謳在《與玄奘同行》中寫道,在印度北方邦參觀游覽時,發現佛教遺址都堅固厚重,而同時代的帝王宮殿幾乎都化成了粉末,蹤跡難覓。這些佛教遺址與現今民居形成了強烈反差。現代鄉村民居大都十分簡陋,幾乎都是茅草房,透露出生活的貧困和無奈。我感覺印度佛教遺址屬於一個世界,當代印度人屬於另一個世界。兩者之間沒有任何交彙點,簡直就是兩種文化。 我的看法相似,只是不贊同“同時代的帝王宮殿幾乎都化成了粉末”。雖然政權的更迭比較宗教更加頻繁殘酷,卻也未必都成了粉末,恐怕還是缺乏線索與資料,難以考古挖掘,玄奘等人的記敘以佛教為重點,對於宮室涉及不多。 13:20出Sacred Garden北行,濕地風光。13:27 永恆的和平火。人工運河的另一端就是世界和平塔,日本人就是愛這調調,滿世界找地方修世界和平塔,也不管別人相信不相信。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wd0jGARHUPSf-x0Ioxqd20t4cQr3S1-EOVnT-oacgPgp3SyJl97Ut4b1C5CwF3O55nzHRD6mnYxWfSQflT0IS0yIAHUNkpfs7Y0iYt_eW1rQ

Central Canal左右兩邊都是Monastic Zone,路標指示Chinese Temple——中華寺在左邊,一群白鵝在撥水前行。1999年出版的LP 4th說Main Plan的進展緩慢,僅僅完成了土建工程,留下了大量未完工建築廢棄在那裡。時隔5年,Monastic Zone還是那樣,在這個問題上,LP完全沒有修訂的必要。

沿著路邊行走,試圖躲進樹陰之中,可惜中午太陽的直射下,並沒有多少樹影。漫長的黃土路筆直的向前延伸,兩邊綠樹的遮擋下,不知道中華寺躲在哪裡,還有多遠?抬頭看看烈日,低頭看看焦土,沒有行人沒有店鋪,干渴難耐,連口水都沒有了,只能舔舔嘴唇。一夜沒有好好睡覺,終於感到體力不支了。Monastic Zone像故宮一樣,是極累人的。

Monastic Zone寺廟間的距離都很大,隔幾百米才有一個寺廟的路標,樹林中寺廟雖然都沒有人影,多數都沒有完工,但是很多還是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建築風格。這種博覽會的創意雖不新鮮,但也合理,但是他們和世博會外國展園面臨著相同的文題,如何長期經營?而且寺廟還只能由本國僧侶主持,否則就沒有了意義。Lumbini香客本就稀少,各自國家的香客就更少了,這些寺廟是無法靠香火維持的,周圍居民本來就少,能吸引幾個拜佛有點人氣就不錯了,做法事也是不指望的。因而這些寺廟與其中的僧侶就成了佛前的供品,需要外部的接濟與僧侶的奉獻精神。幾十個寺廟中,真正完成建設有僧侶主持的並不多。中華寺就是這為數不多中的一個,這是中華上國的面子工程。

後面駛來一輛Rickshaw,在我面前停住,乘客是個30多歲的男人,將頭伸出車篷問我,Korea?chinese,我回答。他立刻縮了回去,揮手讓車夫快走。也不用這樣吧?不要你帶我一程,say hello總沒有什麼吧?下次問別人where are you coming from的時候,要記住至少要say hello。

干渴使我對中華寺更加期望,經過幾座寺廟都沒有停留,誰知道其中有沒有人?中華寺,不管是大陸還是台灣僧人,給碗水應該是沒有問題的。根據前人的游記知道中華寺一定是有僧人的。13:45終於看到了中華寺,歇山頂的大殿不用說就是中華寺了。只是紅牆黃瓦太過威嚴,有些像紫禁城了。

http://storage.msn.com/x1pGg9EMswqL--xvwrdUyGQVwcln9ImsjFoLJ1xIUQYZIxwFW41yx60fsg5_av1NEELIqeOPsXq-FeYz92u483NYVY8o8aGz7vGsiI09D4Vns7vLg5kmHXayYiftPrp1Bkx6TvSFW0jxvHQFtt9jOdwuA

門前居然有一個賣汽水的小車,沒有人,高喊幾聲攤主從山門的陰影中走出,汽水浸在水中,要一瓶Feta一飲而盡,心底到底覺得不足,又要一瓶 Coca Cola ,15Rs+15Rs。門口路邊停著幾輛自行車、摩托車,幾個男孩子在烈日中廝鬧,山門前擺放著好些脫下的鞋子。看來中華寺的人氣真的不錯。只是要脫鞋太麻煩,怎麼中國的寺廟到了Nepal都多了這些臭規矩?雖不原意,也不好在同胞面前太過無禮,入境隨俗,脫鞋穿著襪子緊了山門。

山門中自然是四大天王,與我過去見過的不一樣,清秀了很多,竟有他鄉遇故知的親切。一踏入庭院就跳了起來,太陽暴曬後的石板灼熱難當,穿著襪子也抵擋不住,如同炮烙之刑,四下打量一番,最後從旁邊的廊下繞過,稍好一些。

兩廂靜悄悄的,一個人都沒有,和國內的寺廟沒有大的區別,只是功德箱上用中英尼三種文字書寫,相當繁瑣。大殿中只有一個nepal年輕人坐在蒲團上看守,沒有僧人,問他回答說僧人們都在午睡。和他聊聊,大廳僧人的情況,得知此處中國僧人不多,都是北京派駐於此,兩年一期,不是喇嘛。臨走請他代向和尚們問好,轉告有中國人過訪,他問是否要去喊醒和尚們,我說不必了,記得古時先賢就曾有過訪友過門不入的故事,到了此處進得此門,遇不遇得到已經不是那麼要緊了。

看到廊下又有請脫鞋的提示,不禁大奇,鞋子如何能夠脫兩次?問年輕人,告知雨天必須在山門外脫鞋,晴天則可以在殿外脫鞋,NND,誰能知道還有這番機關訣竅?

我沒有在中華寺留宿,其實在此借宿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拜訪Lumbini然後在自己國家的寺廟中借宿,異域國人間的親切不必說了,僅僅是住宿條件上也應如此。村中的lodge的肮髒簡陋以及與其條件不相襯的價格是眾口一詞的,日本人修的豪華賓館價格昂貴,與佛教的原意是不相稱,與其住在那兒,還不如捐了。佛教有雲游行腳的傳統,許多高僧是歷史上富有盛名的旅行家。自古名山僧占多,過去寺廟僧侶一直又是旅行者的良伴,沒有僧人的幫助就不會有徐霞客游記。面對如今賓館林立,卻沒有了寺廟的黃山我只有一聲嘆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僧侶、寺廟亦是山中的過客。 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 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王播碧紗籠的故事為許多人所熟知,叢林如同人世,少不了勢利眼光,叢林也同樣有虔誠淡泊的大德。九華山頂峰的寺廟,2004年5月我去的時候,15元錢可以住一宿包括早晚兩頓素食,負責廚房客房的居士向我訴說住持將香火錢貼補其中的隱情。雖然我借宿寺廟的機會不多,但是我還是相信,寺廟是旅行者的一個選擇,在佛教聖地則是好的選擇。

出門,實在是不願意走了,居然有一輛Rickshaw,也沒有多還價 30Rs。問車夫這裡有多少寺廟,回答好像是三十多個,當然包括了沒有完工的寺廟。沒有興趣考察Cultural Centre的博物館到底有沒有完工,直接出門了。村裡路邊等車,買了瓶Mineral water 20Rs,此處使用井水。Bus返回 20 Rs。

Rickshaw 10Rs到達Bank Road,LP說這裡有車票預售處,白班、夜班車各有兩班,夜班車貴一點。走過來坐過去,問了若干人才找到售票處,路口的西南角,門朝東,寄居在一個不起眼的旅館門內,只是一張桌子。唯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雖然Kathmandu真的遭到封鎖,但是有車,他們明早有一班車,也是這裡唯一一班車。我本想今晚就離開這裡,現在毫無選擇,只想著趕快確認這一唯一的機會,可是他告訴我老板走了,將票也帶走了,他立刻打電話給老板,結果是老板20分鐘過來。20分鐘後,沒有等到車票,20多天的旅行使我對Nepalese的時間觀念已經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於是主動對他說我去找點東西吃,17:00再過來可以嗎?對於我的通情達理,他非常的感激,一個勁地說OK,OK。

隔壁Momo 20Rs,吃完了昨晚的香蕉。17:00回到售票處的時候,他還在門前翹首等待,不同的是又多了幾個等候買票的乘客,其中一個非常壯碩,黑黑的穿著Laker的紫色球衣,儼然是小一號的奧尼爾。一群人等到17:30,我放棄了繼續等待的想法,告訴他我明早再來了,現在要去找旅店了。他帶我到樓上看了看房間,100多,非常的髒,還是自己去找。他告訴我明早一定要7:00之前到。

街口一間叫作Sunrise的小餐館,有好多食物一小盆一小盆放在櫃台上,黑黢黢的看不明白,但可以肯定是肉,不禁食指大動。好多天都沒有正經吃肉了!要了一份Food 40Rs,讓老板每種都給我一點,舌頭還是厲害,准確地分辨出其中有豬肉、雞肉、雞雜,做法主要是加上辣椒的煎炒,和川菜有些相似,自作多情地問老板是否是chinese food,回答說是Nepalese food。主食是米片,非常的干硬,很難咀嚼,吃完一小碟就沒有再要。

Bhairawa的hotel Room和LP描述的一樣,比較貴,hotel Mt. Everest 300Rs。

上街尋找晚餐,LP介紹這裡Kasturi Restaurant的印度素食不錯,這裡就在邊境上一定正宗,便尋了去。Shake 20Rs,Shake與lassi相似的飲品,但是我嘗不出shake的做法,和lassi一樣是懸濁液,但是固體顆粒更明顯,也許加了奶渣什麼的。

在Bank Road的西頭路口的東南角找到了Kasturi Restaurant,卻關著門。隔壁hotel的石階上坐著三個當地的年輕人,過去打聽,原來本地的一個商人good man心髒病死了,所有的有頭有臉的同業都歇業一天,表示悼念。不可思議,十裡長街送總理也沒有這樣啊!顯然仍然充斥街頭的小販不在此列。

他們三個卻是歇業的商人,索性一起坐下來和他們聊天,常常他們拿在手上的小食。他們對來自中國的我也很感興趣。一個人拿過我的LP看了看,說其中Kasturi Restaurant的價格是十年前的價格。想想5年前出版的書籍,更早一些修訂的信息,加上一點點誇張,不就是10年嗎?我拿著一本十年前的信息行走Nepal,怪誰呢?只能說北京的外文書店太黑暗了,用1:15的彙率銷售5年前的舊書!

他們對中國的情況很好奇,問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嗎?我告訴他們,中國還是社會主義,只不過我以為和他們的經濟生活沒有太大的區別,關鍵的差別只有中國不可以買賣土地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國有。一個人說,Nepal不是這樣的,只要你有錢,有足夠的錢,什麼都可以買下來,哪怕是一座城市。聽起來好像是那麼回事,在nepal誰的錢多誰的權力大,要說國王是Nepal最富有的人,恐怕沒有人會不同意。最後他總結說,他認為社會主義is bad,然後詳加闡釋一一列舉,好像有萬惡之源的意思。不說共產主義,就說社會主義在Nepal這樣的國家也這樣聲名狼藉,是我沒有想到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是受了印度的影響?

Bhairawa離邊境只有6km,他們經常往返兩國間,有的還持有兩國護照。有的直系長輩是印度人,這裡受印度的影響極大的。

接著他們問起我的婚姻狀況。在nepal經常有各種人關心你的婚姻狀況,有路邊的小伙子,年輕的女孩,比較麻煩的是家中有女初長成的長輩,就像前天我在Pokhara的遭遇。他們的問題有:

你結婚了嗎?

你喜歡nepalese姑娘嗎?

你想不想娶一個nepalese姑娘?

典型的三段論,我不會撒謊說自己已婚,出於禮貌也不能說不喜歡nepalese姑娘。不知道如果面對已婚人士,他們會如何說。

經過多次以後我總結了一套說辭:

我太窮了,無法贏得姑娘的心

我太老了,無法贏得姑娘的心

我太醜了,無法贏得姑娘的心

我一向自負於自己的口才,不料這次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對方不假思索,立刻反駁:

如果你窮,那就沒有人富有

如果你老,那就沒有人年輕

如果你醜,那就沒有人英俊

雖然知道這不是事實,卻無法反駁,面對商人的伶牙俐齒,我無法招架只好反問他們的婚姻狀況,他們都是不到30歲的年紀,一般都有了不止一個孩子。

這是夜幕中走來兩個人,其中一個推著一輛山地車,他們用Nepali交談,有人用英語告訴我那個推車的是Janpanese,於是我say hello to him,不料他沒有反應。旁邊的人告訴我,他不會英語,來此兩年了,現在學會Nepali了但還是不會English。Faint,有這樣日本人,日本人的英語差,也不至於差到這種地步吧?!日本人還是牛,一句話不會說,跑到Nepal生活了兩年。

向他們告辭,有人問我的旅館房間,想想還是告訴了他,不過晚上他也沒有來訪。Fruit juice 20Rs一種水果的純果汁,小杯,寡淡無味,和Pokhara的果汁難以相比。 Momo 20Rs,牛肉餡,不好吃,剩下一半喂街邊的流浪狗,它嗅了嗅跑開了。失敗!

晚上懷著對車票的美好憧憬進入夢鄉,雖然知道紅狼就在附近,就不讓這不可預知信息打擾他的旅行了,再說他的預算足夠坐飛機的。

Lumbini西面27km的Tilaurakot也被認為是釋迦牟尼的家鄉,那裡的交通更不方便,多數人認為邊境另一側的Piprawa才是釋迦牟尼的家鄉,也就是他度過人生最先29年的地方。不過無論真相如何,這已經不再我的旅行計劃之中了。

現今對於迦毗羅衛城遺址的確認,在佛教考古學上未有定論,位在印度境內的畢波羅瓦(Piprawa)及尼泊爾境內的提拉烏拉寇德(Tilaurakot),均可能是古城舊址。一八九八年法國考古學家在畢波羅瓦挖掘出裝有釋迦牟尼佛遺骨的舍利瓶,上面寫有‘這是由釋迦族人所共同奉祀的地方’的字樣,使得其為真正遺址的可能性增高。但是,日本學者前田行貴教授提出,提拉烏拉寇德的遺跡(如佛塔、防御城牆、護城河、皇宮之建築群、城鎮)結構,乃至於附近的河流,都正如古佛教文獻及玄奘游記所記載的有關釋迦都城的環境描述。



(Sacred Garden)



(Sacred Garden)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