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山水的交融----西安之行(一)

作者: qq1234

導讀曾經去過西安,匆匆地,不曾來得及仔細地閱讀這個城市,而華山的險峻,兵馬俑的神奇,碑林歷代的書法藝術,甚至西安飯莊過於精致的小吃。。。一切卻依然深深地印在記憶中,吸引著我。 於是,再去西安,一直是藏在心底的夢。 這個炎炎的夏日,帶著兒子,與同事一起分道去了西安,我和兒子提前一天坐火車去,他們開車去,出門遠行,我總是更偏愛火車,尤其夕發 ...

曾經去過西安,匆匆地,不曾來得及仔細地閱讀這個城市,而華山的險峻,兵馬俑的神奇,碑林歷代的書法藝術,甚至西安飯莊過於精致的小吃。。。一切卻依然深深地印在記憶中,吸引著我。

於是,再去西安,一直是藏在心底的夢。

這個炎炎的夏日,帶著兒子,與同事一起分道去了西安,我和兒子提前一天坐火車去,他們開車去,出門遠行,我總是更偏愛火車,尤其夕發朝至的,睡一覺就到了,多好。

可沒料到,這次夕發朝至的“特快”居然晚點了十二小時,鄭州至洛陽段的縈河橋被暴雨衝斷橋基,隴海線全線中斷......這樣的事居然也被我趕上了,真難得。

順利與同事彙合,同事幫忙安排了住宿(住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內,安靜,且安全,當然還免費),第二天便開始了我們的西安之旅。

西安:歷史在它的城下流過陝西歷史博物館,這是我們此行的第一站。

站在門口,幾乎忘記了烈日,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宏偉漂亮的仿唐式宮殿建築,沒有紅牆綠瓦的熱烈,也沒有雕梁畫棟的工致精巧,那深灰色的琉璃瓦屋面,乳白色的面磚牆面,在綠色樹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清新典雅,恢宏大氣。

進入博物館,所見的更是令我們為之震撼。序廳,空曠高大,無一文一字,背景的巨幅畫面是一瀉千裡、奔騰咆哮的黃河,廣袤起伏、蒼茫無際的黃土高原,一高大威武、氣宇軒昂的石刻石獅立在中間。站在這裡,除了震撼,我無法言語,任何語言此刻都顯得蒼白而又多余。

在博物館裡我們逗留了整整一個下午,閱讀了一部深隧而厚重的中國歷史。從史前,周,秦,一直到明清,最古老的石器,神秘威嚴的青銅器,一面面精美的漢唐銅鏡,蒼勁古樸的秦磚漢瓦,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富麗堂皇的唐代金銀器......圖文並茂,從藍田猿人直到鴉片戰爭,我們看到了幾千年來人類進化發展的艱難足跡,幾千年來陝西古代文明的興衰和滄桑。

西安帝王陵

我們首先去的是秦始皇陵及兵馬俑,依舊是烈日如火的一天。

秦始皇陵背靠驪山,面對渭水,山水俱佳。

秦陵並沒有挖掘,也看不到什麼,因此每次去,其實也就是登上山頂,感受一下秦陵的自然風光。

但每一次來到這裡,依舊會感到震撼。

是啊,站在山頂,想像著兩千多年前,這裡曾聚集70余萬人,前後近40年修造秦陵,所耗費的人力,財力之巨!想像著兩千多年前,這裡曾是高台華屋,鱗次榤比,何等的輝煌壯觀,但為時不久便灰飛煙滅,只剩下一堆長滿了荒草的黃土,默默訴說著秦陵昔日的繁華!

秦始皇,中國第一個皇帝,是非功過,歷來眾說紛紜。他統一了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度量衡,他焚書坑儒,急政暴虐,但無論如何,在歷史的舞台上,他都留下了厚重的腳印,也留下了這座地下王國,讓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去探索。

不由得感嘆: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隨後,我們來到了兵馬俑博物館,世界第八大奇跡。

秦始皇依靠強大的軍隊踏著戰爭的硝煙走向了皇帝的寶座,事死如事生,在他死後,也將這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帶在自己的身邊。站在一號坑大廳,場面好壯觀,幾千件栩栩如生的陶兵俑,近200件陶馬,幾十輛戰車,排列整齊,似乎時刻准備著昂首闊步地奔向前方。

而令人稱奇的還有精美絕倫的銅車馬,是供秦始皇的靈魂出巡的駕車,由青銅制成,堪稱青銅之冠。兩輛銅車馬按照實物的1/2鑄造,制作精細,不僅形式逼真,惟妙惟肖,而且抓住了馬匹的神韻,只聽得周圍的游人紛紛贊嘆:怎麼這麼像啊!

接下來,我們去了位於西安西北方向的乾陵,這是女皇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乾陵,頭枕梁山,腳踩渭河,眾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體,使得乾陵更為雄偉壯觀。武則天為自己立的是一塊“無字碑”,據說是要將自己的是非功過留給後人去評說。

沿著山間小路,聽著那位農民導游一路不停的講解(講得不錯,很盡責,而先前的專業導游三言兩語就把我們打發了),我們來到了梁山的主峰,從山頂往下看,將乾陵的整個風貌盡收眼底。

夕陽西下,清風微拂,不禁想到了李白的詞:

樂游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

漢家陵闕。

(呵呵,漢家)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也在西安的西邊,我們沒有去,因為在碑林已經看到了其最著名的石刻“昭陵六駿”。

作為炎黃子孫,此行我們還去拜謁了黃帝陵。

黃帝陵由西安往北200公裡,傳說黃帝活到110歲時,被召回天上,百姓舍不得他走,紛紛拉扯他的衣服,後來人們把黃帝遺留下的一些物品葬在這裡,就是黃帝陵。黃帝陵座落在幾萬顆松柏之中,陵前是一池清水,一、兩只船兒在水中蕩漾,讓人無法想像,在黃土高原,竟會有這樣的青山綠水。陵區分為兩部分:軒轅廟是拜謁皇帝的地方,在這裡,我們每個人都虔誠地敬上一柱香,拜我們共同的祖先。

幾千年以來,這裡留下了很多帝王的足跡:漢武仙台(漢武帝建造用於拜黃帝的高台,台階上為七,下為八,“七上八下”出自於此),毛澤東,蔣介石,鄧小平等立的碑。幾千年,中國經歷了如此多的戰火紛飛,只有這裡,似乎一直是這麼寧靜,寧靜了幾千年。

西安:山為安全之勢,水為生存之本。西有隴山,東有潼關,南有秦嶺,北有歧、喬、黃龍山脈相連,包裹著的是號稱“八百裡秦川”的關中平原。

印像中,西安一直是缺水的,直到前次去西安,才知道自古曾有“八水繞長安”的說法,東有灞河,浐河;西有灃河、河;南有滈河、橘河;北有渭河、涇河,因而,西安的地理位置曾是非常優越的。而到了上個世紀末,由於工業興起,人口增加,西安居然了發生嚴重水荒,現在,是引用了附近的黑河水進入西安,才緩解了水荒。

這次,我們是路過渭河,直奔母親河----黃河而去,去看壺口瀑布。

從西安到壺口,近500公裡,翻過一道道山梁,來不及仔細欣賞沿途的景色,就這樣,天黑時,我們還在狹窄的山道上盤旋,幾乎什麼也看不見,路又不熟悉,因此開得很慢,到了壺口位於河灘上的觀瀑坊大酒店,已是晚上九點了。去邊上的小店吃了晚餐,特地要了黃河鯉魚,味道不錯,可店老板過於精明了些,一點沒有陝北人的純樸。

河灘上有些嘈雜的聲音,看不清,據說是在修停車場,配合旅游的開發吧,不禁暗自慶幸我們來得早,這景點一開發,固然方便了許多,但也會失去原來的味道了。

早晨,美美地睡了一個懶覺,兒子起來得很早,出去轉了一圈,激動地跑回房間:媽媽,我看到黃河了,我看到瀑布了,在走廊盡頭就可以看到啦!

我們也迫不及待了,簡單吃了早餐,匆匆向壺口走過去。

遠遠地,就聽到黃河的“咆哮“聲,轉眼,滾滾浪濤映入眼簾,終於見到了,我們的母親河!只見壺口兩岸高山聳峙,黃河的河床由兩、三百米驟然縮減到幾十米的寬度,最後再墜入落差50米左右的壺口峽谷。滾滾黃河水傾盆而下,波濤翻滾,激起層層黃色的水霧,漸漸變薄,而後散去。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站在懸崖邊,任憑激起的浪花濺在衣裙上,看著黃河水傾瀉而下,再奔騰而去,似乎熱血也跟著沸騰起來,耳邊仿佛聽到黃河大合唱的旋律“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

終於,我們戀戀不舍而去,大家都說此行盡管累了些,但太值得了,不虛此行啊!

一路上,依舊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返回西安,因為是白天,路也感覺好開多了。我們依舊興奮著,興致勃勃地欣賞著窗外的景色。從山梁上往下看,千溝萬壑,層層疊疊。讓我們感慨的是,與印像中的黃土高原不同,我們一路所見都是蒼翠的綠色,甚至有一處青山綠水,讓我們有些不知身在何處了,難道是江南嗎?

路邊的西瓜地裡有賣西瓜的,我們忍不住停了下來。一老農在瓜地旁搭了個小小的草棚,悠閑地坐著,見我們停車,笑容像花一樣,幫我們挑了一個很大的瓜,起初擔心吃不完,咬一口,哇,涼涼的,好甜啊!我們一口氣吃完了。老農還不到60歲,曬得黑黑的臉上,刻著深深的皺紋,但看上去非常健康。臨走時,我們又挑了一個瓜帶著,不僅因為瓜好吃,也因為老農的純樸。

結束了壺口之行,也基本結束了這次西安之行。

至於華山,上次去了,堅持不坐纜車,爬完了幾個峰,要是讓我再爬一次,也許沒有勇氣了,給兒子留些空間,讓他長大了,自己再去吧。

太白山,這次也不去了,給自己也留些空間。



(乾陵)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