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內蒙西林格勒之行

作者: 甜桃桃

導讀八月上旬,在公司的帶領下,我有幸欣賞到了向往已久的錫林格勒大草原。從前,我只知道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草原的風光優美,牛羊成群、牧民純樸。這充滿神秘感的一切,都曾是夢中的景色,而今日,我終於可親見,也終於,可在它的懷抱中入夢。 早上7:00,帶著歡樂的心情,我們出發了。沿途中,我們想像著她的樣子,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那裡。也許是天公不作 ...

八月上旬,在公司的帶領下,我有幸欣賞到了向往已久的錫林格勒大草原。從前,我只知道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草原的風光優美,牛羊成群、牧民純樸。這充滿神秘感的一切,都曾是夢中的景色,而今日,我終於可親見,也終於,可在它的懷抱中入夢。

早上7:00,帶著歡樂的心情,我們出發了。沿途中,我們想像著她的樣子,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那裡。也許是天公不作美,也許是他想用一種特別的方式來歡迎我們的到來。出發沒多久,外面的天漸漸陰沉下來,小雨淅淅瀝瀝的下了起來,打在車窗上劈啪作響。

不久,我們到了宣化,路邊廠房裡伸出了一條條高壓線,這就是宣化電廠了,雖然沒有來過,但我對這裡還是有印像的,宣化產煤,發電自然是這些煤炭的第一選擇,但煙塵排放是最大的污染源,所以需要濾掉他們,除塵器自然派上用場了,也算給環保作了一些貢獻吧。對於宣化,我聽說得並不多,所以在此,也實在不知道怎麼去做敘述。

過了宣化,我們進入了張家口市區,這裡就是老話所說"口裡口外"的分界,大街上一片繁忙景像,處處都能看出,古往今來,這裡都是重要的往來重地。和宣化一樣,張家口的路上灰塵比較多,絕對是煙塵惹的禍。給人感覺是籠罩在霧中。這種感覺直到離開張家口市區、駛上通往內蒙古的公路才有所緩解。

漸漸地,雨越下越急,加之車速也很快,雨點打在前擋風玻璃上,並不是向下流,而是沿著玻璃的斜度向後上方飛速流去,只留下一道道水印。

經過長時間的跋涉,我們終於進入了內蒙的地域。此時,雨也漸漸停了。

初進內蒙古,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天很低,但非常寬闊,也許跟當時的天氣有關,天空中,各種不同形狀的雲高低錯落,下面的雲一片灰黑,上面的雲白如冬雪,點綴在碧藍的天空中,煞是壯觀。路邊早已沒有了熟悉的樹林,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中泛著微黃的草地,這淡淡的黃告訴我們,秋天馬上就要到了。窗外不時閃過一座座蒙古包和牧民的房子,羊群散布在牧場周圍。這裡的房子不像我們熟悉的紅磚青瓦,而是紅磚紅瓦,難道是把磚做成了瓦的形狀?不明白。

鐵絲柵欄把草原分割成若干區域,每一片區域是一家,羊群在草地上悠閑的吃著草,因為這裡的地勢平坦,視野很好,所以現在的牧民已經不再騎馬放牧,而是坐在房子或者蒙古包裡,用望遠鏡守望著自己的羊群,一旦發現盜獵,立即跨上摩托車追趕,盜賊一般很難得手。

下午兩點,我們才來到一個小縣城,在一家稍微有點模樣的飯館前停車,大家早已飢腸轆轆,盼望著一頓美餐,但正應了那句老話: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有著內蒙特色的"美餐"實在對不起我的肚子,但好歹比餓著強啊,吃吧。這裡上菜極慢,一道菜吃完了,除去遛一彎,下道菜才姍姍來遲,到底是在塞外,從習俗到飲食文化,都讓我們這些在城市生活慣了的人覺得非常不習慣。不知道是不是這裡的鹽便宜吧,這菜吃的讓人胳肢窩癢癢,沒有窗戶擋著,馬上就要去和蒼鷹做伴了。趕緊叫服務員上米飯,一口下去,夾生!換饅頭!堿大了!雖然吃得很狼狽,但仔細回味,卻是別有一番風韻。

吃罷飯,我們來到了第一個景點。聽導游說這是可能的成吉思汗埋葬地點,但據史書記載,為了防止盜墓,成吉思汗在死後,埋葬他的地方,立即被人驅萬馬踏平,而建造陵墓的工匠,更是沒留下一個活口。即使在《元史》中,關於成吉思汗死後的記述,也是少得可憐,大抵只是:"壽六十六,葬起輦谷。至元三年冬十月,追謚聖武皇帝。至大二年冬十一月庚辰,加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在位二十二年。" 而後人對於成吉思汗的評價則用"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便足以概括。從這段文字來判斷,若要是想找到成吉思汗的陵墓,非得先搞清楚那個什麼谷在什麼地方,我們目前腳下所站的地方,到底是不是就是史書中所記載的呢?恐怕不是吧!相信給這個旅游景點之所以起名為"成吉思汗度假村",恐怕也是要借成吉思汗"滅國四十,遂平西夏"的豪情壯志吧!這是關於“一代天驕”的陵墓記述,而對於大多數普通的蒙古人來說,多是實行天葬,死後屍體放在馬車上四處奔走,隨車車輛顛簸,掉到哪裡就算哪裡,人們也不再去管他,任由猛禽野獸享用,可能這是最環保的安葬方式了吧。

言歸正傳。

下車後,我們首先進入一座蒙古包,這座蒙古包大約3米高,直徑5、6米的樣子,門很矮,也就1米6,弄得身材不高的我出來進去兩次碰到頭,很奇怪,蒙古人那麼高大,門卻如此矮小,進出必先彎腰駝背,何苦來的?進來後,迎面是一幅成吉思汗畫像,正面和兩個側面各有一排矮桌,上面擺著幾個小盤子,裡面是不知道名字的東西。大家席地而坐,主人端上奶茶,第一次喝這玩意兒,大家小心翼翼,首先湊到鼻子前聞聞,一股奶香撲鼻而來,一口下去,感覺不對,怎麼是鹹的?哎!嘗嘗得了,味道實在不習慣。

走出蒙古包,我們向對面的山頭進發,說是山頭,我看實際上也就是一個鼓包而已,這裡的地形很像丘陵。山頂上有一個敖包。蒙古人稱堆積物為"敖包",譯成漢語就是"土堆"、"石頭堆"。古代蒙古人為了易於辨別方位,常在自己夏營地和冬營地的高處壘起石頭堆,以作標志。在行軍打仗時也以石頭堆作地形標志。在當時,蒙古人中薩滿教盛行,薩滿教沒有寺廟,便把敖包當做山神、河神的神位、神座。於是人們對敖包產生敬仰之心,出現了祭敖包習俗。從某種角度來說,敖包祭是薩滿教自然崇拜的產物。敖包最初是一個,後發展到13個,俗稱"十三敖包",中間的大敖包為主敖包。在主敖包的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各有三個小敖包,一字排開。主敖包下層為石頭壘起的圓形台子,上面豎有許多樹木,用毛繩捆成塔狀,中間插上木杆。敖包祭包括血祭(殺牛宰羊)和火祭(焚燒各種祭品),邊獻祭邊叩拜,主持人唱祭詞,歌頌天神地神、山神河神,表達對神靈的崇敬與謝意,祈求神靈的保佑和恩典。接著就進行摔跤、射箭和賽馬比賽。內蒙人幾乎每戶都有一座敖包,位於領地內最高的山頭上,根據地位和實力的不同,敖包有大有小。最大的敖包,也就是那達慕舉辦的地方。那達慕,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群眾性集會和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那達慕,是蒙語"娛樂"和"游戲"的意思。這一活動,已有很久的歷史。相傳,當年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在西域打了大勝仗後,曾舉行過盛會,隆重慶祝,被稱作"那達慕"。以後,蒙古族人民相沿成俗,一直流傳至今。古代的那達慕盛會,多與祭敖包的活動結合起來進行,會間,稱舉行祭敖包的儀式,然後再進行各種民間娛樂活動。那達慕的娛樂活動,一般都要舉行男子的三項競技活動,俗稱"男兒三藝",也稱"好漢三賽",即賽馬、射箭和摔跤比賽。

上山時,草原上地勢非常平緩,所以非常容易,地上根本沒有溝渠和石頭,即使閉著眼也不會被絆倒。只是地面不時出現一個個拳頭大小的洞,也許是田鼠或者野兔的家吧,只是主人一直也沒有給我們這些一點面子,躲在洞中做著它的黃粱美夢。

敖包就在不遠的前方,我們飛奔而去,但腳上感覺有些不對,低頭一看,天!褲腿上、襪子上、鞋帶上,滿是米粒大小,渾身帶刺的不知道什麼植物的種子!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時老師說格的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它拿我們當成小白兔了?!弄吧,前面還會有,回來更會有,不弄吧,扎得慌,沒辦法,折中一下,把襪子上的弄掉一些,只要不影響走路就不管它。不到半小時我們就來到了敖包上,按照習俗,需要順時針繞著包三圈才能登上去,四周一個個綠色的山頭綿延起伏,直到天邊,白雲點綴在藍的可愛的天空中,山風呼呼,讓人感到心曠神怡,大家情不自禁的高聲呼喚,燕子不時從眼前掠過,為秋天的遠行作著准備。

晚飯時間到了,我們回到了駐地--一個牧民的家,這裡的主人已經在蒙古包裡准備好了一頓豐盛的晚餐,進入蒙古包,三張圓桌呈"品"字形擺開,公司的頭坐在最裡面的桌子周圍,其他人依次落座。前面的菜和其他地方沒有什麼區別,最好的烤全羊是壓軸菜,一只剛剛烤得的大約一百斤的羊放在桌子上,由三個身穿傳統蒙古服裝的大漢送進門來,其中一人手捧哈達,一番自我介紹後,首先有一人用刀把一塊羊肉切成片,放在一個小盤子裡,按照主次順序依次送到每個人的面前請大家品嘗,然後,倒上一小盅酒,三人高聲歌唱一曲蒙古民歌,聲音鏗鏘有力,節奏歡快悠揚,繞梁三日不絕。然後將酒敬給本桌的代表,男女各一人,接受者雙手接過酒盅,然後左手拿盅,右手食指占一下酒,彈向空中,再占一下彈向地面,接著占一下,彈向額頭,分別表示對上天,大地和父母的敬重,最後一飲而盡,三桌輪流一遍,不過每桌的歌曲有所不同,因為歌曲用蒙文演唱,不知道它的意思,但主人的熱情依然在其中。儀式完成後,羊肉分成三份送到各桌,大家大快朵頤,好不開心。

飯後,當然少不了篝火晚會。走出蒙古包,一陣刺骨寒風襲來,我的雞皮疙瘩掉了一地,大家也都想盡取暖的辦法,但似乎毫無效果。天上,一輪金黃色的明月掛在樹梢,滿天星鬥猶如一顆顆鑽石,把夜空打扮得異常絢麗。篝火點起來了,蒙古歌手唱悠揚悅耳的民歌,我們圍在篝火旁,手拉手隨著節奏跳著自己獨特的舞蹈。也許是為了驅寒,大家跳的格外起勁,牧民不時添柴加火,偶爾倒上一些燃油,頓時烈焰騰空,大家笑著散開,待火焰恢復正常後再回來接著狂歡,盡興而歸。

第二天早餐過後,我們繼續向內蒙古深處進發,隨著車子的飛馳,窗外的景色也在飛快的改變,草原的特點也在變化,前面就是輝騰梁了,這裡的草原以平整著稱,山梁與山梁之間大約10到20公裡,除了接近山梁的地方公路有些坡度外,其他地段都是平的,而且很多地段是筆直的,汽車行駛到梁頂,只見筆直的公路伸向天邊,兩邊是旺盛茂密的草原,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感覺,羊群不時點綴其間,顯現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像。因為另一輛車有些問題,速度比我們慢許多,我們不得不經常停下來等他們一會兒,這也給我們贏得了更多下車來欣賞風光拍照的機會。

走著走著,左前方出現了幾座連續的山峰,呈深灰色,奇怪的是這些山峰的頂部都是平的,而且所有的山峰都在同一高度,聽導游說,這就是平頂山,我們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造化,周圍那麼多山,為什麼只有這裡的幾個山峰是平的,讓人嘆為觀止。

離開平頂山,汽車沿著公路繼續行駛,在一個岔路口,司機一轉方向盤,駛上一條崎嶇的土路,路很窄,僅容一車通行,車廂忽上忽下顛簸著,車上的人不時發出一聲聲驚嘆,不久,車窗左側出現一片碧波,水藍的可愛,像嵌在山中的一塊藍寶石,湖面被群山環抱,湖邊靜坐著幾個垂釣者,悠然自得。下得車來,漫步湖邊,山風習習,天高雲淡,讓人心曠神怡。山上有很多的火山石,訴說著這裡的變遷。

離開湖岸,汽車帶著我們沿原路返回,快要到達主干公路,在一個岔路口,轉向另一個方向,大家猜測著又要看到什麼景色。經過一陣迂回前進,來到一個高地,上面矗立一座石碑,上書"九曲灣",背面講述著它的來歷。傳說,這是成吉思汗的夫人在此拋下哈達化作九曲灣。站在高地放眼望去,河水曲曲折折,宛如一條玉帶蜿蜒流淌。

短暫停留後,我們繼續進發,下午一點左右,到達了錫林格勒盟的中心城市--錫林浩特,這是一座人口15萬的城市,面積很小,不及沿海的一個縣城,大街上人很少,腳步絕不像大城市那樣來去匆匆,顯得安靜祥和,樓房很矮,一般不超過4、5層,道路不是很寬,但由於車輛比較少,完全不會發生擁堵,路口的紅綠燈都帶有顯示屏,提示過往司機信號燈還有多長時間將要變換。

草草吃過午飯,我們又出發了,這次的目的地是錫林格勒的一處自然保護區。不知什麼時候,大片的烏雲漸漸聚攏過來,雨點劈劈啪啪打落下來,黃土路面時而平緩,時而顛簸,不時經過一個個很陡的坡路,忽上忽下,仿佛在游樂場的過山車中。眼看來到了目的地,大雨卻把我們堵在車裡,外面的風呼嘯著,寒冷刺骨。這是錫林格勒草原上唯一的白樺林,樹木之間距離很緊,所以樹干都很細,密密麻麻布滿山坡,抬頭觀看,滿眼墨綠,一條小徑伸向樹林深處。

冒著雨,我們延著小道蜿蜒而上,山並不高,但是突然其來的大風,往往會將你的雨傘掀翻,豆大的雨點爭稱恐後地撲打在身上,散發著些許的涼意。

站在山頂的小亭,我們極目遠望,視野一片開闊,景色說不盡的養眼。被如此美景吸引,也難怪一個個被淋得透濕也不以為然了!

下山後,雨漸漸停了,路邊開滿了野花,幾個當地的牧民,騎著馬悠閑地漫步。整個草原,都呈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像,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微風陣陣,讓人流連忘返。

我們的下一站是錫林格勒最大的淡水湖,面積不是很大,四面環山,偶爾有不知名的鳥兒從湖面掠過,感覺錫林格勒的湖大同小異,但真的都很美,草原的地勢比較平緩,所以風都比較大,水面顏色較接近天空的藍色,在山峰的吹拂下泛起層層微波,空氣中彌漫著花草的芬芳。

夕陽下,湖水閃著點點金光,搖曳著在我們面前展現它迷人的身姿,在晚風的吹拂下,我們仿佛溶入了如畫般的美景中。

第三天就要返程,在離開美麗而又安詳的錫林浩特之前,我們游覽了錫林浩特廣場,廣場位於市中心的南端,面積大約有天安門廣場的一半,噴泉、鮮花點綴其間,因為周圍的建築物都不高,再加上空氣清新,所以視野很好。廣場西面是錫林格勒賓館,門口有一輛警車,據說當時泰國公主在這裡下榻,正准備離開,有人好奇的張望著,想一睹其風采,有的人開玩笑的說,也許這個公主是個半大老太太呢,大家哄堂大笑。在賓館的南邊,是這裡的體育館,感覺有模仿悉尼歌劇院的嫌疑,特別是屋頂,但造型很別致,工匠們一定費了不少心思。廣場上三三兩兩的市民走過,腳步舒緩,好像生活在世外桃源一般,越發覺得這座城市是一個避暑度假的好地方。

帶著滿足,也帶著一身的疲憊,我們開始按照原路返回,路上的熟悉的景色又閃過我們的眼前,不過這次,我們是回到來時路。藍天白雲下,空曠的公路上,我們的車在急速前進,車上的人大多都沉沉睡去,我卻毫無倦意,望著遠處碧綠的草原,聽著耳邊傳來的陣陣風聲,這一切,都仿佛如夢境再現般,讓我懷念。

也許,無論何時,每當再看見碧海藍天,青草茵茵的時候,多半,都會回想起這段美麗的旅程!

美麗的內蒙草原,今夜,請擁我入夢!



(在蒙古包前留個影)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