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婺源,最感興趣的還是宋明理學在徽州的積極影響。說實在的,在武夷山和廬山等地,可以找到更多南宋大儒朱熹的足跡來。然而婺源與朱子理學的淵源可以說是最為深厚的。還記得約2500年前孔子四處奔走、講學的歷史吧,世界上哪個地方的文人不希望自己治家、安邦的理念真正地得到貫徹呢?在歐美等國家,便不斷有大學教授轉去政府機構做事。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朱熹贊美家鄉婺源的詩句。程朱理學,因為徽商和他們對幾百年文化的傳承,在婺源和徽州等地區得到諸多具體的體現。如以商養文、重視教育、孝悌為本、勤儉持家,當然還有存天理、滅人欲。
朱熹字元晦,別號紫陽,世人尊稱他為朱子。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朱熹在福建南平出生,他14歲喪父,後隨母親祝氏定居於福建崇安。朱熹曾在紹興二十年春(公元1150年)和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兩次回婺源故裡省親掃墓。朱熹19歲中舉人,次年春登進士,曾擔任泉州同安主簿、知南康軍、漳州知府、湖南轉運副使等職務。
婺源縣城是朱子老家,婺源縣城還有一定老城的痕跡,老城又叫紫陽鎮,這裡留有朱熹的祖屋文公闕裡,原祖屋內的水井虹井還在,現在是個很小的院子,保管鑰匙的老人一家就住在這裡。朱熹回婺源掃墓時,在祖墓文公山上,曾親手栽下24棵古杉,寓意24孝,今尚余16株。原位於婺源縣城的書院,名紫陽書院,即今天的婺源縣政府所在地。
美麗的彩虹古井
(門票2元)
“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
很高興婺源的老城還在。我離開燈光幽暗的新華書店,鑽進老城,是為尋找那口傳說中神奇的虹井。我見到幾個老人在街邊聊天、下棋,迎頭不斷有孩子中午放學回家吃午飯。一個老人認真地提醒我說:虹井那裡一般都關著門,你得到旁邊找管鑰匙的。這個信息果然重要,不然,我看到門鎖著,可能就會悻悻地離開。
虹井比想像得要美麗許多。這是口在唐朝就挖掘好的古井,墨黑的顏色,井口被磨出多道井繩劃過的深印。井壁上生長著漂亮的三葉草似的植物,綠綠的,十分養眼;井邊修成六等邊,直徑1米,深約5米,井下有水。相傳朱熹父親朱松出生時,井中氣吐如虹,終日不絕。待到朱熹出生,虹井中又曾浮滿紫色氣霧。朱松曾立虹井碑刻,在“虹井”刻字後面,賦詩雲:
“道寓斯人,如水在地,汲之益深,有味外味。”味,在名詞味道之外,有體會、體味之意。
虹井所在的小院不大,看管虹井的老人非常熟悉這裡的各種故事。虹井碑在“文革”時被碎成兩塊,投入井中,於是得以保存下來。正說話間,很多放了學的兒童平時沒有機會看到虹井,紛紛笑嘻嘻地跑過來觀看。
宋明理學在婺源
我直到2004年才到了婺源,本以為幾年的旅游開發可能早已讓這裡變得人心不古。可是,先有超市裡四個小姑娘爭相指路,後有老城新華書店的店員讓我慢慢翻看《婺源縣志》。再後,叫的出租車送錯了站,用手機叫回司機,再免費送到正確的車站,人家也沒有太大不滿。
就像後來在皖南宏村,沒有人追著你問住在誰家裡了,婺源也是這樣。只要你沒有太高的期望值,隨處地走走瞧瞧,你會感受到婺源人既矜持,又熱情。按司機詹師傅的說法,這裡畢竟是朱熹的故鄉,這裡人都千方百計要讓子女多念書。
不久後,碰到一個在浙江某知名企業工作的男孩。他說起自己來:工作了兩三年,除了忙工作,就是上上網:“真的,我什麼都不相信”。其實在路上,類似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像人和人的關系就是狼與狼的關系等等。
就像在有些地方,你說聲“謝謝”,服務員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神色淡漠,不知如何反應,人和人之間沒有什麼禮數。
常有人道:“窮山惡水出刁民”, 朱熹所處的南宋時期,戰亂不斷,人禍天災,鋌而走險者一定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朱熹繼承並發展了北宋程顥、程頤所提倡的禮儀教化,通過辦學等方式,教化人心,讓普通百姓孝順父母,妻子忠實於丈夫。人人懂得禮、義、廉、恥。至於婚姻,多奉父母之命,倒也省掉些自由戀愛、盲目選擇的麻煩。當然,這是在父權社會,生育成活率又不高,在如此社會大環境之下,要婦女遵守婦道,更容易實行。當然,任何一種理論被發展到極至,都可能會變形。近代以來,中外都強調人性和個性的解放,但也應該避免走上另外的極端。其實朱熹本人並不反對孀婦再嫁。而徽州,既旌表過6萬多節烈婦女,又在民間流傳有不少男歡女愛的故事。
朱子以 “理”、“天理”作為自己哲學的最高範疇,強調格物、致知。闡明“天理人欲”之辨,強調克己復禮的修養方法,集理學之大成。宋明理學貫穿了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已成為歷代文人追求的人生境界。

(婺源 汪口俞氏宗祠內的木雕)

(距婺源縣城不遠的月亮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