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我同伴寫的,我只是轉載而已。在看她的文章之前,想說說我的話。我很多很多次想以後要去沙漠裡看日出看冷月,光著自己的腳丫在沙子裡走路,讓大風卷起沙粒吹疼臉頰,還要像三毛一樣穿白色的拖地長裙子,披著長發拍很好看的照片;想去那個叫陽朔的小鎮上開個美麗的花店,和喜歡的男人穿著隨意的做生意,吃平常的飯菜,看南來北往的游客從門前的石板路上走過,手裡捧著我們的鮮花,笑嘻嘻的過我們平凡的日子;還想去青島,去看那個干淨的城市,去內蒙草原,看“風吹草低見牛羊”,去青藏高原,布達拉宮……可是,就算有一天我真的去了沙漠,看日出冷月,拍長發照片,我也仍然不是三毛;就算有一天,真的走在陽朔的青石板路上,看花店裡美麗的鮮花,那花店的老板也肯定不會是我。包括我喜歡的其他所有地方,真的很想融入他們之中,可感覺這一輩子,注定只能是他們的看客了。。。就像同伴在游記中寫的:離開朱家角的時候,什麼也沒留下,我們帶走了對它的回憶,只是對於我們這兩個小女孩的身影,它不知道是否還記得……
朱家角之行
透著玻璃窗,二月溫和而明媚的陽光斜照在車廂的座椅上,也照在我和兔子的臉上,我們正一起前往去古鎮朱家角的路上。耳邊磁帶中播放著她自己錄的歌,可能沒錄好或者耳機的問題,實在是聽起來很糟糕,但就是想這樣的音樂,這樣的陽光... 可以一直到永遠。
車很快到了朱家角,下車後看到的第一眼並不是很好,左邊是個停車場,由於行駛的車輛很多,所以彌漫著很多灰塵,右邊是些服裝店和飲食店,總是和自己想像的第一眼有些不一樣,雖說是古鎮,但畢竟是旅游景點,總不免沾些商業氣。不過嘴饞的我們,還沒進古鎮大門,就先在路口買了一只粽子和一塊棕葉扎肉,都是朱家角的特產,也是先前我們所列必吃美食之中的。粽子不怎麼樣,很普通,但那塊扎肉,可以說,比之後來吃的一些特產,自己覺得是最好吃的,很嫩的肉,沾著有些稠稠的汁...呀,又想吃了。記不清當時是誰吃了粽子,誰吃了扎肉,反正大家混吃,不過自己比較貪食,吃掉了大塊的扎肉,弄得兔子對那塊扎肉是一猶未盡,後來在北大街又買了兩塊,一人一塊,這下不用搶了,哈哈!
古鎮的大門有2個通道,大通道是古鎮上的人走的,小通道是旅客走的(需要剪票),本來和兔子打算混水摸魚(嘿嘿,不買票,混在鎮上的人群裡進去)如今看到這一幕,慶幸在前門已經買好票了。大通道上的人與景:駕著自行車買菜回來的中年人,車籃裡放著蔬菜魚肉;環抱孩子的母親,一邊拍撫著孩子,一邊與身旁的婦女談笑著;拄著拐杖的老人,緩慢地行走著,嘴上的煙悠悠地向上飄...很像是一幅畫,而我們就像是看畫的人,這份心境不同,情境又怎能協調?所以,呵呵,還是乖乖走小通道。
進門處還有一棵很大的銀杏樹,記憶中,這是從前自己在電視裡看到的朱家角印像最深的景物... 一棵大樹,樹前是條河水清澈的小溪,樹後是白牆礫瓦的老式江南房子...或許這才是自己想像中古鎮的第一眼吧,並不知道,只是總覺得有種這樣的記憶。這棵銀杏的年齡很大,記不清是幾百年了,反正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很多人會形容她高大,魁梧,確實如此,但另一種很強的感覺,感覺她像位母親,這個鎮和所有居住在這裡的一代又一代人的母親,時間慢慢地推逝,母親總是溫柔地照看著她的孩子們,靜靜地,一年又一年... 她始終在這裡,帶給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塌實,一種安全感,一種家的感覺。(可是,總有一天,她會漸漸老去,倒下... )
繼續往前走,有很多交錯的小路,自己的方向感不好,迷迷糊糊地跟著兔子,來到了第一個目標地---北大街,這是條狹長的街道,路面由大石頭鋪成,所以顯得有些崎嶇,但喜歡這樣的路,完全不同於城市的水泥大道,似乎他有一種靈性,時間與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印痕,他可以同你對話,他的足跡,你的心情,如果可以時常一個人在這樣的路上靜靜地散步,該有多幸福!
街上人頭攢動,很是擁擠,兩邊是各式各樣的店:賣扎肉棕的店門口,幾個上了年紀的老人圍著一個裝滿糯米的大盆,有說有笑地做著粽子;小小的賣糕點的店面門口,老板娘吆喝著,很是熱情地叫住走過的游客嘗嘗她的那些甜點特產,這裡大多數的食品店,不管是賣特產還是非特產,或者只是個小攤,賣些小蝦米之類的,是吃的,總會讓你先嘗了再決定買不買,呵呵,這很不錯哦。
一路逛著,吃著,兔子突然對一個黑乎乎的小通道很感興趣,慫恿我一起進去看看,這種事我當然是很樂意的。我們倆走過一小段路,很快前面就亮堂起來,原來是座木橋,旁邊正好有個旅行團經過,聽他們的導游小姐介紹,好像是叫廊橋,還蠻有名的,真沒想到會在這麼個不起眼的地方。而兔子在一邊正得意著呢"嘿嘿,看我強哇!"哈哈,廊橋,兔子的得意!
從廊橋返回,我們還是照著原來的方向走著,北大街上有很多的藝術品店,不過賣的東西都很相似,只有少數幾家有自己的風格,有家店,店堂的燈光打得暗暗的,不同的畫配著不同的燈色,產生或是強烈,或是溫和的效果,三毛也很喜歡在自己家的不同位置上配上不同的燈光,即使是一個書架,或者一個盆景,她也會給他們各自配上一盞燈,光柔進了景,心也隨之進入這景中,燈光的效果可是很奇妙的。而畫的背景---牆壁,更是很獨特,店主沒有用什麼塗料來粉刷牆,而是在牆壁的外層敷上一層紙,一種質地粗糙的黃色的紙,將他們折成一些隨意的印痕,產生了一種很厚實的感覺,有點像岩洞,很是特別。
還有一家賣各式飾物的小店,我也還記得,並不是這個店有什麼特別,只是我和兔子在這裡分別買下了一個掛件,好像是用什麼牛的骨做成的,也記不清了,聽店主說有避邪的作用,一個是魚形狀的(她喜歡魚),另一個是一個鷹頭(自己名字裡有個鷹字),所以就買下了,不過兔子後來反而拿了我那個,我也就任她了,小心地把她的那條魚握在手心。
至於北大街上的吃的,記得當時在一家說是蠻有名的涵大隆醬園裡買了一種叫乳腐的東西,也是先試吃,味道很清香,裡面還有火腿,是不錯的開胃菜,價格不是很便宜,但回去孝敬老爸老媽還是挺好的。還有一種熏蛤蟆肉,也是先前來這裡之前在書上看到的朱家角的特產,所以特地去嘗了嘗,不過味道很普通,家裡也能燒出這樣的,吃了也只是滿足了我們倆的一點好奇心,其實特產有些也沒什麼特別的,就像還有一種熏香豆,書上講的十分誘人好吃,吃過後,也覺得一般,遠沒有上海的五香豆好吃。
穿過北大街,左拐,就是朱家角有名的放生橋,傳說是以前的人們經常在這座橋上放生魚蝦之類的,也就因此得了此名。如今這橋邊聚集了很多的小商販,每個人前面放著一個大腳盆,放了很多金魚,供游客買了去放生的,價格很昂貴,這樣的行為本身沒有什麼錯,既沒有破壞到古跡,相反還起了宣傳作用,但給人的感覺總是有些不舒服---放生橋,賣魚人...
人說古鎮總是“小橋,流水,人家” ,雖然這小橋不一定小,但比起古鎮其它的幾座橋,放生橋很是開闊,橋面又寬敞,台階是由整塊整塊的大石頭構成的,每一階都很寬,我走的時候眼睛總要看著腳底,生怕自己踩空。快到橋中央時,竟看到一棵長在橋側的樹,不高不大,枝葉卻長的非常繁茂,雖然曾經也看到過不少石頭裡長出來的植物,但大多數是些草之類的,如今是棵樹,讓我很佩服它的生命力。
下了橋,就看見一位老人蹣跚著步伐追著個孩子,估計是她調皮的孫子,這是另一條街了,和北大街不同——孩子們追逐嬉戲著;推著三輪車的小販,叫賣著車中新鮮的橙子;屋子門口坐著三四個婦女,手裡做著針線活,聊著家常;或是一把藤椅,坐著位老人,只是坐著,看著來往的行人;更多的人家會在自家的門口擺上些小商品,做做小生意;還有一個畫架,一支筆,畫人物像的人... 不同的角度,總有一處別樣的人物風景。還記的在這條街上看到了三毛書上提到的,愛人荷西所喜歡的那種俄羅斯娃娃,一組一組的,從大到小,大的套小的,多的一組有16或者更多,可惜這裡最多的只有6個,花色也並不怎麼好看,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很高興看見荷西喜歡的東西,西西。
在這條街的盡頭,還有一家店讓我印像很深。那時一家買畫的店,店裡很安靜,除了店主,沒有人,見我們進來,她並沒像北大街的那些店主趕忙上來招呼,相反,還是做著她自己的事,就像沒看見我們似的,她工作的那個位置,一張紅木桌子,一把老式的椅子,桌上放著一套精致的茶具,茶水還散著熱氣,旁邊放著些書籍之類的,讓我感覺不像是走進了一家店,倒像是主人的書房似的。店裡只零落地放著幾幅畫,有的掛牆壁,有的則是就靠著牆,斜放在地上。大部分是些抽像畫,對畫,我是看不懂的,但畫中隨意流暢的筆墨,我是喜歡的,就如這店和這店的主人。當時就想,要是將來,自己也能在一條清淨的小巷中,開一家這樣的店,來去客人隨隨意意,自己也就靜了。
走過一些石頭小路,穿過一座橋,在朱家角的邊上還有一座課植園,主人是個叫馬文卿的做官的人,謂之課植園,是因為主人平時朗讀文篇詩詞之余,喜歡種植花草樹木之類的,這樣的人,我想一定不僅是個有涵養的文人,而且應該很有生活情趣。他還是個愛聽戲的人,在園子中特地造了一座兩層的戲樓,每逢過節什麼的,他總會請些鄉親鄰裡們過來同他一起看戲,可以想像,那樣的場景一定很開心熱鬧。難得有這樣一個官啊!要說他那園子,各式的亭台樓閣,池塘假山... 我覺得同大多的江南大戶人家一樣,可惜的是,這麼大個庭院,只住著馬主人,他的兒女們都出門在外,留學的留學,出嫁的出嫁,這讓我想起紅樓裡迎春出嫁,晴雯被陷害而死,寶釵也搬出了園子...散了,散了,人都散了,此時既是園中的花草仍然青青翠翠,不還讓人覺得無比的凄涼,當曾相聚的人一個個都散去的時候,那樣的心就一直冷,一直冷下去...寶玉見此番情景,不禁感傷萬分,嘴裡說道:"天地間竟有這樣無情的事!"無情的是人,還是天,對於馬來說,只剩無奈。所以即使是這樣一座美麗的豪門大宅,也會顯得有幾分落寞。
離開了朱家角,帶走了對它的記憶,而什麼也沒留下給它,只是那一街一巷中,兩個女孩的身影,不知它還記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