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婺源踏古尋春,在釣源探古訪友鄉村古鎮,對於久居現代都市的城裡人來說是十分誘人的字眼,麗江、鳳凰、婺源、黃姚這些古老而充滿無限風情的地方早已是出游者們的熱點選擇,直到今年春節長假,才有機會去江西體味婺源這個“最美的農村”,以及釣源這個延綿了千年的民俗古村。
從景德鎮駕車去婺源理坑的路程崎嶇難行,因為有許多路段正在修築,也因為當時天已黑透,尤其有幾段搓板路把人顛得亂七八糟的,底盤稍低的車更要步步為營,蹣跚前進。每路過村莊停車問路,村民大多都熱情指點,只是每當他們說到左或右的時候,不知怎地必是非常有趣地舉起與所說方向相反的手來表示,而不是舉相同方向的手,面對這些憋厚老鄉們的“口不對手”左右不清,真不知該相信他們的“口”呢還是“手”才好,大伙都捧腹不已又無可奈何。這樣且走且問,到埠已經滿天星鬥,村裡人家都准備休息了,遂找了一戶住在河邊的人家安頓下來。
年初三早上七八點的光景,和熙燦爛的陽光從古舊的木窗框外闖進房間,滲透著每一個角落,使得本是十分老舊的木閣樓頓時變得生動起來。想起昨晚三人擠在小房間的床上,窗戶縫裡穿進來的風在臉上冷嗖嗖地吹著,幾乎是一夜無眠。窗外不時飄來陣陣歡聲笑語,一種輕快彌漫開來,使我們倦意全消,迫不及待想出去探個究竟。門前是長條石板鋪砌的臨河大街,隔不多遠都有窄窄的石階通到河邊,村裡的婦女正聚在河邊邊洗涮邊拉家常,春寒料峭河水仍是刺骨的冷,也許是習慣了她們毫不在意地有說有笑,看上去那麼自然滿足。陽光可愛極了,它將長街上的每個人都照得通體透亮,似乎身上的每一根血管都能感受到它溫暖的觸摸。這裡的人們,不管是村民還是游客,相識的或不相識的,都是笑臉盈盈喜氣洋洋,我羨慕地望著這些快樂的人們,漸漸的臉上也有了被感染後的笑意,腳步也變得輕松起來。沿著長街是一間接一間的明清古宅,村裡古宅大多保存完好,偶爾有些人家門口掛著大紅燈籠,十分的古樸雅致。在每家門前牆根兒底下都一溜兒坐著老人和小孩在愜意地曬太陽,當我們饒有趣味兒地看著他們的時候,他們也友好地微笑著回視我們,倒不知誰是誰的風景呢。理坑是條仕宦名村,築有不少氣勢雄偉的官宦府第, 雖然雕欄門楣色彩不再鮮艷,但上面靈巧精致的雕刻猶存, 撫摸古老凝重的石門,還是依稀能感受舊日的繁華和威嚴。漫步普通民居,大多很滄桑的樣子,卻另有一種熟稔的平和親切。秀色可人的小院落,閑養著荷包紅鯉魚的好玩的池塘,屋內隨處可見的精美的雕刻工藝,讓人看著滿心歡喜。
小河對岸就是古老的徽州古道,徒步其中,聞著剛翻轉的摻雜著溫熱牛糞味的濃濃的泥土芬芳,和著淡淡的樹香,踏著悉悉索索向下倒去的茅草,遙想著在這無邊的歲月裡,古道不知曾踏過多少官差的快馬,商賈的車隊,更多的是尋常百姓為生計奔忙的步伐,當繁華、蒼涼、辛酸這一切煙消雲散,只剩下石道上深一條淺一條的槽痕,銘刻著歷史的風霜,教人唏噓。沿古道上到山腰,村景一覽無遺盡收眼底。都說春天是最適合婺源的季節,青山如黛,綠水如綢,白牆黑瓦的村落被黃燦燦的油菜花和漫山遍野的綠色所環繞,還有那滿坡鮮艷的紅杜鵑和綠油油的茶樹,全然是水墨丹青的韻味,讓人無盡向往。許是今年春節來得太早,眼前見到的卻是大片大片的暗灰色,山坡、田野、村莊到處光禿禿灰蒙蒙,少了綠色襯托的村落顯得有些無精打采的樣子,讓我們好不可惜。若在合適的季節,來這裡准會有不想走的念頭,悠閑地住在農家客棧,每天看陽光,看青山,看碧水,看村落,看老宅,看人,一定是件非常愜意自在的事情。
婺源不僅山川秀美,而且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背景,更有顯赫的近代史,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閩浙贛蘇區的重要區域之一,又是皖浙贛邊三年游擊戰爭的中心,千百年來不知孕育了多少風流人物。由此看來,也就不難理解婺源何以被稱為是“最美的”了。近幾年的旅游開發給婺源注入了新的生命,鄉村的市場意識大大增強,同時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甚至有了令人大感惋惜的表現。我們在理坑住宿的那戶普通農家,事後我們發現,他家無論住宿還是吃飯價錢都比別家高出許多不說,主人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難免讓人心裡不舒服;在“小橋流水人家”李坑游玩時,同行友人看見有處住家挺有意思的(為存厚道,不在此標舉),當時屋內沒人就進去拍了張照片,剛要轉身離開,卻從屋裡深處急急跑出一個大聲嚷嚷著上了年紀的婦女,細聽之下才明白原來她在理直氣壯地索要照相費,最後友人只得付錢了事,弄得大伙兒好不掃興。淳樸的民風不斷被商品經濟的浪潮所衝擊,這是時代前進的必然嗎?顯然這是不可抗拒的,游者們只能期望這種衝擊帶來的影響盡量減少到最低罷了。 文章出處:http://www.cwyw.com旅游熱線:0793-7499599
QQ:41017749925186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