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山西的古跡,特別是雲岡石窟和平遙古城向往以久。於是把今年夏天的目標定在山西。據統計,全國保存至今的古建築,山西占70%左右,山西也因此成為我國地面文物保存最多的省份。其中又以佛寺、古塔等居多。出發前,建議大家做點功課,熟悉一下佛教的故事以及建築的相關知識,強烈推薦梁思成先生的傳世之作《中國建築史》。
(一)太原
7月26日晚上從成都到達太原。當夜無話。第二天一早,按照計劃,先去晉祠。到晉祠的公共汽車848路或804路在迎澤大街東頭,火車站前乘坐,票價2元(804走的站少,848路走的站多,用的時間長一點),票價絕對值,從起點站到終點晉祠公園要走1個小時。
車行不久,就跨過汾河。汾河兩岸已經整修成河濱公園,綠樹成陰,河水比較清,還有不少游船,不禁想起漢武帝的詩:“泛樓船兮濟汾河,臨中流兮揚素波”。覺得在北方缺水的大環境下,汾河還有這麼充沛的水量真是奇跡,結果在回來的時候走過另一座橋才發現全是一座攔水大壩的功勞,大壩以下汾河簡直就是一條小水溝。
這幾趟車的終點站都是晉祠公園,並不等於晉祠,真正的晉祠是需要穿過這個公園,在後面,叫晉祠博物館。公園已經免費開放,所以不用找繞行路線了。晉祠門票40元/人,只有18歲以下的學生才有半票L。晉祠有名的是宋殿唐碑,周柏隋槐,還有難老泉,取詩經“永錫難老”之意。《水經注》上說“懸甕之山,晉水出焉”,即指此處。泉水水量頗大,還伴有低沉的吼聲。不過現在據說泉水是人工水泵打出的假泉水,也不知道是不是了。著名的聖母殿宋塑侍女像,感覺比較一般,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欣賞水平太低了。聖母殿建於宋太宗崇寧年間,供奉晉國始祖唐叔虞的母親邑姜,(也是周成王之母),因為據說周朝晉國的始封之地就在這裡。當然隨著近年在山西南部侯馬晉侯墓的發現,這個傳說證明不能成立。前面的獻殿建於金大定年間,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宋金兩代的建築,感覺鬥拱粗大,樸實無華,和明清建築精雕細刻很不一樣。當然也有建築上的原因,明清以後,屋頂和屋檐的重量基本由立柱承擔,鬥拱承重的功能減弱,裝飾功能加強。
晉祠游客較多,但都集中在幾個著名的景點處,其它地方,像關帝廟,叔虞祠等幾乎無人,晉祠裡有很多粗大古槐,正是花開時節。坐在清淨的院子裡,看滿地的槐花,聞著槐花的清香,非常愜意。
從晉祠出來已經是下午3點了,我們又坐848路車到五一廣場,山西省博物館二部(純陽觀)就在廣場的西北側。門票5元/人。山西省博物館分一、二部,一部位於文廟,更便宜,3元/人。但現在兩部都在維修,實在沒看到多少有價值的東西。需要注意的是,大同,太原的公交汽車都是自動投幣,所以要事先備好零錢。
(二)太原-大同
28日一早,背上背包直奔迎澤大街上的太原長途汽車站,車站離火車站很近,那裡的車主要發往晉北以及北京等地,當然也包括大同。到大同的車很多,有三種不同的檔次,價格從50多元到80多元不等。我們選擇了雙層大客,每人86元,車底層一人近一人高是行李箱,二層坐人,寬大的座椅,是皮的,有冷熱水供應,當然也有電視和廁所。這台車全程高速。這是我們山西之行中唯一一次走高速的車。大約行駛4個小時後,下午1時左右到達大同新南汽車站。途中在雁門關隧道附近看到了黃土夯成的明長城烽燧。
下車後打的到市區,大同市區不大,出租車5元起價,在市區轉基本上5-7元可以搞定。入住大同電力賓館,二星級,位於新勝東路,標間50元/人,包早餐。很干淨,有空調。其實山西是典型的北方氣候,白天較熱,但夜晚很舒服,晉北更是如此,晚上連電扇都不需要,還要蓋被子。
安頓好後,解決肚子問題。下樓發現就在賓館對面的孫記包子分店人還很多,而且都是本地人,憑經驗認定是一家好飯館。包子0.5元/個,有各種餡的,還有牛羊肉包子,味道果然很不錯,北方的面食,從原料到制作,都比南方好得多。值得推薦的還有店裡的小米綠豆粥和八寶粥,都非常好喝。決定晚飯也在這裡解決。
吃完午飯後,計劃趁下午的時間游一下市內的幾個景點,打的5元到了上華嚴寺。上下華嚴寺都在大西街南側的巷子裡。相距很近。門票各20元,學生半價;布局具有遼代建築的特點,上華嚴寺坐西向東的布局就源於遼國崇拜太陽的習俗,在他們眼中,太陽是萬物之源,所以他們的房門、殿門都向東開,與漢族傳統的面南背北的習慣大不相同。上寺最值得一提的是大雄寶殿,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佛殿之一,面積有1500多平米,體量之大,第一眼看到時確實令我有震撼之感。殿內正中是明代五方佛塑像,有密宗風格。四壁滿是彩繪壁畫,內容以佛教傳說為主,技法嫻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下寺又兼大同市博物館,有大同歷史和碑刻等展覽。下寺以遼代的薄伽教藏大殿為中心,也是坐西向東,殿內有眾多的非常精美的遼代塑像(個人認為比晉祠的塑像好多了),進門左邊一尊“合掌露齒菩薩”最為有名,頭戴寶冠,身披瓔珞,露齒微笑,姿態自然,神情婉約美麗,不愧是彩塑藝術瑰寶,得到郭沫若等眾多大家的高度評價。華嚴上下寺的建築、雕塑,值得用心細細品味。
參觀上下寺的游客,以海外旅游者為主,我看到的就有法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的游客,中國游客反而較少。
從華嚴寺出來,沿著鼓樓大街,大約15分鐘走到大東街上的九龍壁公園,這個九龍壁是明朝代王府前照壁,比北海的九龍壁早300多年。門票10元/人,學生半票。原先有攻略上說就在門口看看即可,估計公園方發現了這個問題,門口修了一個照壁擋住了視線,只有買票進了,遺憾啊。確實沒有太大的看頭,十多分鐘就可以出來了。
從九龍壁出來時間已晚,轉回華嚴寺所在的仿古一條街,在街的南端,有一家老孫家削面館,到了大同,怎麼也得嘗嘗當地的特產-刀削面吧,這家的削面很地道,牛肉面3元/碗,還可以加丸子、鹵蛋,都是0.5元/個。吃過了地道的山西削面以後,終於發現四川的刀削面是多麼垃圾。
回到賓館後,給大名鼎鼎的趙明英大姐打了電話(號碼13703520047),聯系第三天到應縣、恆山和五台的包車事宜。趙大姐果然名不虛傳,非常熱情,價格也很合理,最後談好大同-恆山-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縣城(不是台懷鎮),500元,包括過路費、停車費。並說好明天由她的兒子送我們去雲岡石窟。
(三)大同
29日早上,趙大姐的兒子小吳師傅准時來接,很快到了雲岡,車費20元,如果是打表的話25元左右。雲岡門票60元,學生半價。去的時候還早,旅行團不多,10點左右就比較擁擠了,到處都是游客,特別是幾個窟裡面,往前走都很困難。我推薦一種參觀方式,先趁人多的時候跟著旅行團聽一下導游的講解,對石窟的總體有一個印像,然後等到中午12點左右游客稀少的時候再重新走一遍,自己再細細的體會一下,拍點照片。雲岡和敦煌不同,窟內允許照像,為了保護文物,提醒大家一下,不要使用閃光燈。
雲岡石窟不愧是北魏的皇家寺院,只有用“壯麗”這個詞來形容,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1500多年過去,依然能感到當時的輝煌。雲岡最重要的石窟,是5-20窟。第5窟有雲岡最大的大佛,高17米,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第 6窟從地面到天花,十幾米高的空間,全部布滿大大小小的雕塑,猶如置身石雕藝術博物館,看得人眼花繚亂。第9-13窟經清代重新彩飾,色澤鮮艷,又叫“五華洞”,窟前以石柱支撐,很有點埃及神廟的味道。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即“曇曜五窟”,開鑿於460年前後,是雲岡石窟最早、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五窟主佛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種以皇帝為模特的造像方式是空前的。特別是第20窟佛像,已經成為雲岡的“名片”。這五窟大像,深目高鼻,從面容到衣飾,具有很強的西域色彩,為佛像尚未完全中國化的反映。
此外第3窟的唐代大佛、21窟以後開鑿於孝文帝遷洛以後的“西部窟群”,也不乏上乘之作。石窟前面,遠離旅游路線的地方有一個花園,各色鮮花開得正艷,樹木蔥蘢,人跡罕至,只有我等閑人在此閑坐了。
在雲岡裡面流連了5個多小時,才依依不舍的離開。從雲崗門口坐3路到終點新開裡,轉17路在華林下車,往南走一點到永和快餐店,轉彎就到善化寺。門票20元,學生半價。它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完整的遼金建築群,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普賢閣,都是遼金時期遺作,大雄寶殿中金代所塑二十四天王像尤為精美。善化寺充分集中了遼金建築之美,雄偉樸實的鬥拱,層層挑出如鮮花盛開,寬闊大方的屋頂,充滿了大氣爽朗的性格魅力。這次在大同看了兩天建築,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明白了好的古代建築,其實有非常強烈的精神氣質。正如梁思成先生對善化寺建築的評價:“偉大之鬥拱,深遠之檐出,屋頂和緩之斜度,穩固莊嚴,含有無限力量,頗足以表示當時方興未艾之朝氣。”深有同感!寺內照例游客稀少,夕陽西下,坐在空曠的月台台階上,看著千年大殿沐浴在晚霞中,別有一番情趣。
善化寺中,還有一座五龍壁,也值得一看。
從善化寺出來,天色已晚,回到賓館對面的孫記包子分店,要了羊肉、驢肉等五個菜,大同靠近內蒙,羊肉很不錯,推薦。量足,三個人都吃不完,算帳才41元。生意那個好啊,都八點了,還有好多人等著座位呢。
吃完回賓館看超級女生,睡覺。
(四)大同-恆山-懸空寺-應縣木塔-五台縣城
30日早8點,趙大姐的妹夫劉師傅依約前來。今天的行程接近300公裡,比較辛苦。劉師傅開夏利出租車,車號晉B T8149,在一天的接觸中,感覺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開了三十年的車了,一肚子與車有關的奇聞趣事,講起來眉飛色舞。大家以後去大同包車可以找他。
9點過到了恆山。在山腳下先交進山費,20元/人,學生半票。師傅的進山費原則上應該乘客出,劉師傅和門口買票的討價還價一陣,付了10元。從這裡到山上的停車場大約還要開十多分鐘。恆山索道來回46元/人,無學生票。上山後還要買門票35元/人,學生半票,真是層層關卡。恆山不高,山上樹木也不算多,幾個有名的道觀,恆宗殿、北岳寢宮、純陽觀、會仙府等,都集中在半山腰,都沒太大的意思,名大於實,對不起如此貴的門票費。個人認為如果時間比較緊的話完全可以將恆山略去。在索道口看到一幅告示牌,上寫:“銀行貸款,收費還貸。無票乘坐,免開尊口。”失笑。
下了恆山,開車到懸空寺。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的金龍峽,寺如其名,建在懸崖峭壁的凹形山崖之間,它創建於北魏後期,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依山而建的三層高空中樓閣,看起來好像僅僅只靠幾根立柱支撐,但進到寺裡就會發現其實懸空寺的修建采用了類似於棧道的修法,在山崖上打孔,然後將大木加工成為方形的木梁,深深插進岩石裡去,再在木梁上修建殿閣。更為特殊的是地處懸空寺最高層的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尋味。三教殿據谷底90多米,站在僅容一人通過的走廊上,身邊是高不過腰的、細細的木欄杆,怎一個“危”字了得?兩邊山峰夾峙,谷底人、車如蟻,有不少游客恐高,都不敢上來。因為通道都很狹窄,好多地方僅容一人通過,寺裡專門設計了游覽路線,全是單行道,但可以繞寺一周。過多的游客會影響懸空寺的壽命,所以據說正在考慮不讓游客登樓。這裡每天的日照時間很短,只有上午11:00左右的一兩個小時,這時最能體現光影的效果,我們正好碰上。在寺裡的一面石壁上看到一首明朝人鄭洛描寫懸空寺的詩,覺得寫得很貼切,就抄了下來:“石壁何年結梵宮,懸崖細路小徑通。山川繚繞蒼冥外,殿宇參差碧落中。”
懸空寺門票60元/人,學生半價。下面的廣場裡有很多飯館,有點貴,但味道還可以。山蘑、渾源涼粉、油酥蠶豆、油絲餅是這裡的特產,一定要嘗一下,很好吃。
吃完午飯,頂著正午的太陽向應縣進發。路兩旁有不少向日葵地,在陽光下金燦燦的很好看。大約下午2點左右到了應縣,著名的應縣木塔就在縣城裡。應縣木塔的正式名字,應該是“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清寧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畢。梁先生1933年對木塔進行了詳細的考察,他後來極為生動的描述到:“當我們達到離城大約還有5英裡的一個地方時,我驀地看到在我前方山路差不多盡頭處,在暗紫色的背景下有一顆閃光的寶石――那是在附近群山環抱中一座紅白相間的寶塔映照著金色的落日……”。塔高67.3米,相當於現在的20層大樓高度,是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據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看了木塔和這麼多全木結構建築之後,我有點明白山西的樹是怎麼被砍光的了。
木塔建成900多年,歷經地震、炮擊而不倒,可見具有極高的建築水平。但是現在木塔正在向東北方向傾斜,下面的承重梁已經壓碎,文物專家一再呼吁禁止登塔,所以要去請早。木塔門票60元,學生半價。目前能登到第三層。裡面光線暗極了,木樓梯踩上去嘎吱嘎吱作響。平座勾欄外,風吹銅鈴,天地蒼茫。900多個春秋,就這樣一模一樣的過去,時間仿佛停滯在這一刻,又仿佛在時時提醒我們什麼才是永恆。
從應縣出來後,翻過一座山,在砂河鎮轉上108國道,向西行至繁峙縣西留屬。這段路路面情況不錯,時不時有運煤的大車呼嘯而過。在西留屬折而向南,拐上去五台縣城的路。從地圖上看,這是一條省道,開上去不久,就發現路況極差,幾乎看不到瀝青,路面全部變成極爛的碎石路、爛泥路,大坑一個接一個,而一輛輛大噸位的拉著裝滿礦石的卡車,接二連三地駛了出來,卡車過處只見塵土飛揚,形成了一條望不到邊際的長長黃龍。石頭打的車子底盤砰砰響,師傅連叫:“壞了!壞了!”第一次了解到超載的汽車會把路面毀壞成什麼樣子。向前開了十幾公裡,出現一個岔路口,一邊是好路,一邊是依舊的爛路。被顛簸和塵土弄怕了,毫不猶豫的開上了好路,往山上開去。開了大約半個小時,快到山頂了,突然發現路旁一行大字:“進入采礦區,小心駕駛”,有些疑惑,又開了一陣,抬頭發現礦山工作面就在眼前,一台巨大的挖掘機聳立在山頂,把這個幾百米高的山頭整個變成了采礦場,采下的礦石從山頂傾瀉而下直到谷底。運送礦石的傳輸間也是從山頂直到山腳,像一條長龍。下班了,礦山安靜得很,這景色在暮色中顯得又壯觀又蒼涼。趕快下車問路,果然走錯了,那條爛路才是正路。只好掉頭下山,繼續享受灰塵和顛簸。好在這條路已經開始重新鋪設路面,明年的時候應該好了吧。
這樣折騰到晚上8點鐘,帶著滿身的塵土和疲憊終於到達了五台縣城。縣城很小,也很破,街燈都不怎麼亮。走到縣委招待所,也叫五台賓館,告知只有一個五人間了,而且整個縣城只有兩家賓館,天黑了又累,就住下了,20元/人。這段路把劉師傅折騰慘了,我們滿懷歉意的請他一起吃晚飯,可他執意不肯,從另一條路開車連夜回大同了。
洗完澡回到房間發現下雨了,雨量也就中雨吧,一個小時後突然發現門外的街道已經變成了河流,而且水流湍急,可見下水系統之差。不過本地人告訴我,這樣的雨在五台已經算大了,幸好如此,不然再大一點第二天不是要劃船上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