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是小家碧玉,同裡是大家閨秀了,江南的味道在這裡展露無疑,這裡最有有名的地方是退思園,據說園主人曾任安徽兵備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司令一樣大,是個大官。在上任其間貪污了10萬白銀,相當與現在的4千萬人民幣,在被罷官了以後,回家思過了。 退思園的大門很不明顯,只是一個簡單的磚雕大門,一進大門就是一個三進的院子,第二進的廳堂也是"紗帽廳"的形式,一般是主人用來會客和公事的,我們走得有點累了,還在裡面的明式家具的太師椅上坐了一會,很舒服,有點當地主的感覺。
在第三進的廳堂後是一個窄仄的天井,然後就是高牆,院裡植以密密的翠竹,同去的誤以為這就沒了,其實旁邊另有一側門,繞過側門卻別有洞天。
側門後的這組建築和剛剛的第一組院子平行,但無論是建築還是院子的尺度都大很多,尤其最後一進是一座兩層、七開間的小樓。
這裡原來是叫做走馬樓,(記的走馬樓是安徽那裡特有的建築看,看來這個建築是根據其園主在上任兵備盜時的事情吧)
退思園最主要、最精彩的部分。
中國園林講究經營,尤其要小中見大,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布置盡可能多的內容,體現出寄情於山水是最高的境界。退思園裡的這一組亭、台、樓、閣、榭、舫錯落有致、相互呼應地分布在一潭碧水的周圍,高高低低的小徑把它們串在一起,借景、對景、步移景異的效果在這裡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剛剛從側門出來就是一個挑在水上的半亭,亭子四周是一圈"美人靠",一些頤養天年的老人們正靠在上面休息,可能是當地的居民吧。
從半亭向右一轉,沒幾步就是一個石舫。說是一個,其實是半個,有頭無尾,舫頭直伸到水面當中。從石舫出來再接著向南向下走就是一座兩層的小樓,下面的一層很低,幾乎與水面相平,號為"觀魚",沿樓梯而上二層,整個小園盡收眼底。小樓依假山而建,一二層都通過"小飛虹"與兩側的輔助建築或假山相連,沿假山拾級南下,還有一個小小的後園,小樓和假山把後園和碧水劃分成了兩個天地。
小樓的正北面是園中的主要廳堂,溫文爾雅地端坐在小園的最北面,前面的平台很開敞,從平台又可以回到剛剛近來時的半亭,繞了一個圈圈。
這一片園子裡的建築很多,但相互呼應而不雜亂,在不經意中有著秩序,而且有些建築還頗有些意思。
首先是石舫。半個舫身的構造本來就很少見,更特別的是舫本身是下石上木,舫的地面以下是石頭的,上面的建築是木結構,而且結合得讓你不易察覺。舫身的窗戶也很有特點,不像一般的木結構建築是一扇扇的平開窗,而是自腰身到檐下一層一層的上推窗,共有四層。身處舫內,外面的光線通過一層一層開啟到不同程度的推窗的漏隙灑滿了舫內,詩意地變幻著。坐在舫邊的凳上通過漏窗看外面的園子也一樣別有風致。
看完了之後,走出後門的時候,有留人二字,看起來主人是很好客的!
走出退思園,玩了文物館(小地方,陳列古鎮的一些小東西,顧而沒有介紹),沿真小路,走到了崇本堂。
崇本堂的主人叫錢幼琴,也是同裡人,崇本堂最吸引人的,當然是它的各種雕刻。
走進庭院,只見疊有湖石花台的小院裡,天竺和紅楓相映成趣,磚雕門樓面北佇立,門樓上方設置了仿木結構的飛椽鬥拱,拱眼板上刻有夔龍細紋,下面是花崗岩制作的條石門檻,中置“黃狼箱”活絡門閂,“一塊玉”兩端飾有如意香草紋,蹭的“包袱巾”上刻著寶相花,裡面還有暗喻升官發財的“鯉魚跳龍門”的深浮雕。門樓的字牌兩側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畫,字牌上端莊有力地寫著“崇德思本”四個朋字。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為人之道。
崇本堂自正廳至內宅堂樓共三進,裡面有木雕100多幅,內容各不相同,畫面簡潔明快,構圖生動活潑,刀法圓轉嫻熟,令觀賞者拍手叫絕。正廳居中置六扇長窗,左右設半窗,長窗裙板上除刻有“花卉博古”圖外,中間兩扇長窗的裙板上,右面刻有像征寶貴平安的牡丹和瓶子,左面刻著寄意招財進寶的聚寶盆。所有長短窗的腰板上則刻著全套《西廂記》的故事,從張生游殿到十裡長亭送別,共有14幅之多。
在崇本堂,我看到的這些東西,不過是一些小東西而已,真正的好東西,得要你自己去發覺。
走出崇本堂,走過“長慶橋”來到了嘉蔭堂。
嘉蔭堂主建築因梁頭棹木像明代官帽的帽翅,所以稱“紗帽廳”。
嘉蔭堂的房屋上面也有很多圖像,我就看到了,福祿壽三星,“水秀閣”是整個堂裡最有味道的一個建築,小閣臨水而築,小巧玲瓏,可以看到三橋,和很多的古民居。
剛剛已經提到了“長慶橋”,“長慶橋”和“太平”“吉利”合稱三橋。三橋是一個具有典型江南水鄉,古鎮的味道。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 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這仿佛已經刻在了同裡的心中,我在看三橋的時候,正好有一對新人路過,看來也是兜三橋的,我湊真熱鬧,向新人去要糖(好玩而已,不是嘴讒,呵呵),除了要到糖以外,還了解到了一些情況,原來這對新人,並不是當地人,而是上海人,由於之前來過幾次,看到的正好有當地結婚的人兜三橋,於是他們在心裡,暗暗的許下諾言,一定還要來同裡,一起兜三橋,然後拜堂,最後當然是如洞房了,在三橋裡有這樣的一句話: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另外據一個年邁的老人說“這個地方有一個傳說,來兜三橋的,以後一定還會來同裡。河裡小船慢慢的搖過,抓魚的能手一次次的下水,抓起一條條魚,仿佛我曾經來過這裡,來過三橋,真的,我喜歡上了這裡,等我老了,我一定會到這裡來度假。事實上有很多人都選擇在這裡過夜,只是我當天沒有時間了,必須要回到上海。所以才錯了同裡的晚上。
不舍的離開了三橋,經過一個廊棚來到了耕樂堂,據說耕樂堂是前年才開放的,它的開放取代了世德堂,(好像是世德堂沒特色,又特難找,游客反映普遍不好,所以才舍棄了世德堂)且不說世德堂,我們來說說耕樂堂。
耕樂堂的主人是朱祥,因為建蘇州寶帶橋有功,當時皇帝賞的。來耕樂堂看,除了看房屋結構外,還可以看裡面的根雕和青田石雕。
耕樂堂和退思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名氣卻遠遠不及退思園,可能是前年才剛剛開放的緣故吧,聽說之前這裡曾是福利院,同裡人真是有福氣啊,連苦難的孤兒的住所都是皇帝賜的,呵呵,開個玩笑而已啊·!
這裡的建築據說是明代的,這個我也是不懂的,只是看到介紹而已。在這裡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不是圓裡面本身的東西,而是在後花園看到的一個園外的東西,圓圓的,問了那裡的工作人員,那裡的人和我說,那是糧倉,我真是少見多怪了。呵呵。
出了耕樂堂,那算是到了同裡游區的最東面了,於是往回走,又經過了三橋,這會正熱火朝天的抬轎子呢,這些轎夫,吹著喇叭,抬著一個紅紅的轎子,別提多興奮了,轉眼一看。原來轎子上有一個美女呀,呵呵。
最後來到了羅星洲,那裡是一個寺廟,觀音寺,裡面是有很多菩薩,說實話,我對佛教的東西不是太懂,所以也很難解釋給大家聽。
只是聽說,這已經不是原來的寺廟了,日軍在侵略中國時候,達到了這裡,把這座寺廟給燒了,哎!日軍作的蘗哦!~看到了這種現像我通常會說一句話,那就是“小日本死光光”咱給他們來個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