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裡拉:故事總是人編出來的
——雲貴高原上的備課札記之三
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陳海春
記不得在那個關於領導科學和藝術的書裡面說,領導者要學會講故事。我以為,領導者要學會講故事有兩層意思:一是通過講故事把自己的想法條理化、系統化,變成自己的執政路數;二是通過講一個好聽的故事,讓更多的人受感染、受鼓舞,心悅誠服地接受它。
評價一個人是否會講故事有四個尺度:正確、獨到、清晰、流暢。正確:首先是不說錯話,但對於政治家來說,正確與否並不意味著只看事物是不是合歷史、合邏輯,更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是否有利,有利的東西在別人的眼裡未必是正確的,但是對自己就是正確的。獨到:反映講述者的特色和實力,特色就是有別於他人的東西,實力就是能把事情辦成的東西。在一個資源總量有限的社會裡,特色和實力能解決很多問題。清晰:體現講述者對內容的熟悉程度,體現講述者的自信心和感召力,清晰是讓追隨者聽得懂的前提。流暢:則是作者有創造力的主要標志,反映了創造性作品的精致,反映了創造性思維的嫻熟運用,歸根結底,反映了創造者的功底。
我們從麗江出來的下一站是位於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裡拉縣。“迪慶”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它位於青藏高原伸延部分南北縱向排列的橫斷山脈,瀾滄江和金沙江自北向南貫穿全境,形成“雪山為屏,金沙為帶”的壯麗景觀。迪慶原為西藏的地盤,在清朝“康乾盛世”時劃歸給雲南,作為內地與西藏的屏障。它近年來真正開始出名源於“香格裡拉”之說。“香格裡拉”一詞,最早是由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在一部名為《失去的地平線》的小說裡寫到的地名。作者描繪了一片奇異之地,盡管外面戰事不斷,這裡卻是一派安寧與祥和,有神奇的雪山、茂密的森林、碧綠的草地、無數的牛羊。那裡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的數千居民,還有西方人。他們的信仰和習俗各不相同,但人人都遵從“適度”的美德,過著安寧祥和,與世無爭的日子。有一點像現在我們黨中央提出的“和諧社會”的味道——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香格裡拉”(shangrila)英語中成了寧靜、和平的像征,被譯為:世外桃源,不過在中甸的藏語中有它的准確發音,意為“心中的日月”。《失去的地平線》發表後,人們紛紛踏上了尋找香格裡拉的旅程。1957年,印度國家旅游局向外界聲明,位於印度一側的克什米爾喜馬拉雅冰峰下的巴爾蒂斯鎮為香格裡拉。1992年,尼泊爾旅游部門宣布,本國的邊陲小鎮木斯塘是香格裡拉的原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也有幾個地方相繼自稱發現了香格裡拉。不過,最經典的故事是,雲南省人民政府1997年9月14日向全世界宣布:位於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中甸縣從人文景觀,地理風貌等上看都與小說中有驚人的相似,因此,香格裡拉就在中國雲南迪慶!也不知經過多少艱難困苦的努力,這個故事終於得到了官方的認可,2001年12月1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裡拉縣”。從此,“香格裡拉”從一個作家筆下的故事變成了一個政府講述的故事,其直接和間接的、近期和長遠的好處是無窮的。
我們旅游團的導游姓馬,一個藏族小伙子,自稱為“小馬哥”(手機為13988776868,我穿的藏袍就是他的,我在車上碰巧遇到的一位大學同班的女同學說我很像他,不知是否如此)。小馬哥是一個很有激情的人,很會講故事,也是通過故事賺取佣金的高手。不過由於他沒有導游底薪,不僅必須也只能如此,游客們都為他講的嘶啞的嗓子而深表同情。我們這些游客一上車,他就以“走進迪慶”為題給我們侃侃而談。他告訴我們,我們走的這條路,就是著名的“滇藏茶馬古道”,一個自唐宋以來就存在的溝通漢藏、內地與國外的古老驛道——神秘的馬幫之道。而後,他帶我們到了屬都湖:湖水波光點點,湖畔野花朵朵,草地牛鈴聲聲,牧場炊煙裊裊,真是一個充滿了詩意的地方,人們在不經意間就跨上了馬背,由此,小馬哥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他還帶我們到了被譽稱為“小布達拉宮”的噶丹·松贊林寺:這裡四周的山圍成八瓣蓮花型,前有聖母湖,背靠十八座“贊崩”的“卡日山”。寺廟建於1679年,漢語名稱為歸化寺,屬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所建的藏區十三林之一,是雲南藏區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小馬哥告訴我們這裡是他的家鄉,他是村子裡的三個導游之一,為村子帶來不少客人,是村子裡的“功臣”。最後,他帶我們到了納帕海:漢語意為“森林背後的湖”,這裡是個季節性高山湖泊,也是雲南省少有的亞熱帶高山沼澤和沼澤化草甸。一路上,小馬哥還給我們講了許多藏族故事,這些故事的主題無外乎是兩條:感悟生活和感恩生活,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大家高興,高興之後樂呵呵的掏錢。最後,當我悄悄問他,一個月的佣金(不是工資)有多少時,他神秘地笑笑伸出了一個指頭。
但是,光會編故事並不是真正的高手,真正的高手要會把自己編的故事做成實實在在的東西,用現在的時髦話來說就是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當然,從編故事到完成故事的內容是要時間的,人們既不能沒有緊迫感,也不要操之過急。這次到香格裡拉我的總體感覺是“三好三不足”:故事雖好,落實不足;景觀雖好,設施不足;前景雖好,現實不足。小馬哥是努力了,但香格裡拉縣政府也要努力呀,我們下次在來時,你可別還是這樣,就如人們到某些景區回來後常說的一句套話:不到××枉為人,再到××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