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小的未必不是美好的
——雲貴高原上的備課札記之二
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陳海春
在近20年前,我讀研究生時看過一本書,題目是叫《小的是美好的》,主要研究發達國家的發展前景、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作者是一位英籍德國人E﹒F﹒舒馬赫,他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在發展中過度追求專業化、大型化,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帶來了大量的污染,同時也導致經濟效率的降低。他指出,出路在於發展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產方法和新的消費模式。而這種新的生活方式用一句話表達就是:小的是美好的。蔡元培先生在談到辦大學時,用過一句話:“多歧為貴,不求苟同”。其實,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好處。問題的關鍵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以為,麗江的美好在於小而不在於大。
——麗江的美好在於小,小的古樸。麗江的出名得益於她有一個沒有城牆的古城,整個古城以“雪山、綠地、小橋流水、納西人家”的詩情畫意而名聞中外。具有800多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裡,始建於南宋末年。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布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為“民居博物館”。
——麗江的美好在於小,小的典雅。現在的古城面積雖然不小,但精華處卻也只有古城心髒四方街一帶。她在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入夜,我們幾個不期而遇的朋友,坐在一個小小的酒吧,看著“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景像,喝著麗江的“威士第”,聽著隔壁陣陣傳來的小曲,令人仿佛步入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景像,酒不醉人,人自醉。
——麗江的美好在於小,小的精致。發源於城北像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遍全城。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為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其四周6條五彩花石街依山隨勢,輻射開去,街巷相連。四通八達,交通極為便利。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布,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意韻,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此次游麗江古城,感覺並不是都很好。其原因恰恰是對麗江由“小”變“大”的擔憂。
——麗江的美好不在於大,大的令人揪心。麗江古城以不築城牆而聞名,據說是麗江世襲的統治者木氏土司頗為迷信,認為若築城牆,木字加框便成了“困”字。正因為如此,古城以其古樸的自然風貌和科學的布局藝術聞名於世,又以獨有的魅力吸引著中外游客。但是,今天這種魅力在迅速地消失。君不見,原本順山勢而建的古城由於擴建,變得毫無章法。而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代表納西族先民智慧像征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的格局,也因為水質的變化,早已成為歷史。
——麗江的美好不在於大,大的令人煩心。在八、九月份的旅游旺季,游客幾乎擁塞了整個麗江城。都下半夜了,古城還是絲毫沒有靜下來的意思。在本是小橋流水,寧靜宜人的酒吧一條街,卻依然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人們毫無節制地在大紅燈籠下飲酒、談唱、喧鬧。就是最令人向往的納西古樂,也因為要拖長時間以換取更高的門票收入,而隨意增加庸俗不堪、帶有明顯個人傾向的串台詞而大煞風景。這裡的官員們似乎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一個地區的發展並非都是從商品開始的,而是從人民以及他們的教育、組織與紀律開始的。沒有這三者,一切資源將始終是隱藏的、未開發的和潛在的,就是暫時顯現的繁榮,不僅錢到不了老百姓的手中,而且很難持續。
——麗江的美好不在於大,大的令人擔心。我在上課時曾說過:“‘好大喜功,追求規模,不計成本,忽略後人’,往往成為了現代某些領導者的一個通病。”果不其然,在原古城不到50米的地方,建起了一個新的“仿古城”,美其名曰:建設古城。一排排不倫不類的仿古建築還沒有裝修好,但是已成氣候。也不知是麗江的那任官員出此下策,不把心思放在建章建制、維護秩序、營造環境上,讓人們更好地去“欣賞”古城;而把心思放在圈地建房、移民拆遷,爭取外援上,去“建設”古城。記得去年我到歐洲奧地利的薩爾斯堡,看見人家對古堡的關照和愛護,在老城之外好遠的距離都不准建任何新的建築,這裡官員的行為實在讓人感到匪夷所思。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實,最高明的領導者會讓追隨者感覺不到他的存在,而他又無所不在。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尊重歷史,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探究事物發展的內在邏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學會不干傻事呢?麗江古城呀,請您聽我說:小的未必不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