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游記

作者: sunlin

導讀陝 西 游 記 9月29日:列車思緒2004年9月29日9:30,登上K290次列車,開始了本次陝西之旅。 5000年文明看西安,因此本次旅程將會是一次穿越中華文明史的歷程,起點就從火車上開始吧。 9月29日13:00,列車駛入本次旅程的第一個古都---南京,南京被稱為五朝古都,三國時東吳在此建都,此後東晉、明初、民國均建都南京,但無論哪一朝代,南京建都均不過百年,幾乎從未真正 ...

陝 西 游 記 9月29日:列車思緒2004年9月29日9:30,登上K290次列車,開始了本次陝西之旅。

5000年文明看西安,因此本次旅程將會是一次穿越中華文明史的歷程,起點就從火車上開始吧。

9月29日13:00,列車駛入本次旅程的第一個古都---南京,南京被稱為五朝古都,三國時東吳在此建都,此後東晉、明初、民國均建都南京,但無論哪一朝代,南京建都均不過百年,幾乎從未真正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

9月29日21:30,列車駛入本次旅程的第二個古都---開封。開封,古稱東京汴梁,北宋都城,歷史上數次被黃河吞沒,現在的開封城也不知道是第幾個開封城了。我走下列車,本想抬頭看看月亮,今天是農歷八月十六,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今天正是看月亮的好時候,可是老天不作美,天空陰雨迷蒙,月亮同中原人民捉起了迷藏,我深吸了幾口氣,看不到古都的月亮,就深深體會一下古都的氣氛吧。歷史上開封僅北宋一朝建都,百年左右,徽、欽二帝被掠往金朝後,高宗趙構遷都杭州,史稱南宋。“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這首詩將這個時代的這段歷史,及兩宋都城連在一起。如今,山外山、樓外樓已成為西湖岸邊著名的休閑、娛樂、美食場所,也算是古人留給我們珍貴的遺產吧。民族英雄岳飛就是保衛南宋皇帝趙構而流傳千古,被秦檜害死後也葬在西湖岸邊。

在火車站台,無法看到古都的風貌,外面下著小雨,空氣極清新的。帶上一瓶開封啤酒,在車上邊喝邊遙想那一千年前的繁華。

車過開封,3小時後將到達本次行程的另一古都:洛陽。車到洛陽時,我早已進入夢鄉。睡夢中,亦可見那古都的繁華,唐三彩的絢麗,以及洛陽牡丹的雍容華貴。洛陽,在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年代最長。但洛陽的影響力卻遠沒有西安大,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除清朝都城在北京外,其他均在西安。宋朝以後,中國政治中心東遷,洛陽逐漸落伍了。

9月30日:初游西安凌晨5:30,列車駛入我此行的目的地:西安。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余年,其中西周、秦、西漢、唐,是西安歷史上的鼎盛時期。下車後方知西安下起了秋雨,雨挺大,西北地區缺雨,是我給西安帶來福音,還是西安有意為難於我不讓我暢快一游?早就聽說西安火車站亂,但在凌晨的雨中,也看不出與其他火車站有何不同,匆忙買了把傘,搭輛出租車,直奔目的地而去:四姨媽家。岳母和愛人已先期到達。到家後,洗了把臉,倒下便睡。一覺醒來,四姨媽夫婦早已上班。雨還沒停,但時間寶貴,飯後,前往本次行程的第一個旅游點:大雁塔。大雁塔,位於西安城區南部,是西安的標志性建築,前些年被周圍的高樓大廈所掩蓋,現在大雁塔北側高樓已經改建成大型廣場,遠遠可見大雁塔巍峨聳立。細看塔身略微傾斜,這是古塔建築世界性難題,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也傾斜了許多。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這是一個寺院,大雁塔是寺院內藏經的地方。寺院始建於唐朝,他的第一任主持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僧。早在西漢年間佛教即由印度傳入中國,但經書大多由印度人翻譯,語言方面存在嚴重缺陷,限制了佛教在民間的流傳。唐貞觀李世民年間,玄奘西渡印度,苦學佛教,帶回國內大量佛教經書,並親自翻譯,使得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西游記》是明朝吳承恩根據這段歷史編寫的。此外,唐朝時佛教的發展也與當時的社會大環境有關,經隋唐時期連年戰亂,佛教使百姓在精神上有了寄托,因此得以廣泛流傳。從南門買票進入寺院。園內有各種介紹,其中以唐僧取經過程為焦點,唐僧被稱之為:佛學家、翻譯家。大型壁畫上,熙熙攘攘的人潮,反映出盛唐時期長安城的繁華。大雁塔居於園中核心位置,共有7層,其寓意應該是佛家常說的“七級浮屠”吧。據說登大雁塔可以看到西安市全貌,但是今天煙雨迷蒙,不登也罷。園內青松翠柏,景致宜人。香煙繚繞,香客眾多。我不信佛,沒有上香,卻在園中第一次感受到西安悠久的歷史。從大雁塔出來,往西北方向不足千米,是陝西省歷史博物館,30元的門票不算太貴,但60元的導游費就無法接受了,沒辦法,只好跟野導了。館內分3個展廳,以歷史年代為主線,陳列著從一百多萬年前到清朝時期的文物。從第一展廳進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幅陝西省地貌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出北部的黃土高原,中部的關中平原,再往南秦嶺山脈,以及秦嶺南部的漢中平原。初步了解陝西省的地貌,為下一步的行程做了准備。人類從直立行走,發展到今天,經歷了100多萬年漫長的歷程。這裡展出了115萬年前陝西藍田人生存的模擬畫面,以及仰韶文化(母系氏族)、龍山文化(父系氏族)遺跡,從中可以看出,陝西自古就是人類的發祥地。這些並不是博物館的重點展品所在,這裡展出的重點是西周、秦、漢、隋、唐五代,西安作為國都鼎盛時期的文物。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周滅殷商,西周王朝定都西安,這個時期是中國奴隸制度的鼎盛時期,是西安興盛的起點。周朝時期甲骨文誕生,人類開始有了文字記載。周朝也是青銅器快速發展時期,這裡展出了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青銅器,以鼎為主,不過在我等人眼裡,這都是一些破舊不堪的東西,但自從有了考古這門學科之後 ,這西東西也就成了無價之寶,因此,陝西有:“掘地三尺就有寶”之說。後來西周幽王為博褒姒小姐千金一笑,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東周遷都洛陽。接下來的展廳是秦朝,重點是兵馬俑、秦軍使用的兵器及銅車馬,這會在明天的游記中介紹。進入漢朝展廳也有兵馬俑,之所以提到這個,是因為有:秦俑,千人千面;漢俑,千人一面的說法,這一方面說秦俑的文物價值更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到,漢朝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用模板來進行手工制作了。漢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鼎盛時期,是各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大將衛青、霍去病趕走匈奴,平定河西走廊,修築長城直通西域各國,絲綢之路暢通;派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中原與西域各國的文化交流。展出文物就有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圖,交流場景中有東西方不同的人物形像,以及不同產地的物品,一派繁榮景像。三國、魏晉展品不想多說,隋唐展品中最讓我感慨的是相樸運動的陶俑。現在,日本以相樸運動為國粹,相樸運動起源於中國唐朝,不知道為何失傳於中國卻發揚光大於日本,其實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這個民族不願意知道相樸甚至漢字起源於中國,同如今的不願意承認侵略歷史一樣,按照日本右翼的思維,他們總以為自己是世界老二(不敢搶美國威風),他們還會走上侵略的老路上去。前段時間看過這樣一段文字,一個日本人吃驚的問:你們中國也有漢字?我覺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問題,而是日本的教育問題,教科書可以隨便改,其他的就更不必提了。對日本,不可不防。從相撲陶俑寫到這裡,似乎離題了,但這些確實是當時看到這件陶俑的時候想到的。其它宋、元、明、清時期的展品不是這個博物館的重點,不多介紹。這裡是了解陝西歷史,或者說是了解唐朝以前中國歷史的絕佳之處,如果對歷史有興趣,陝西歷史博物館不可不游。晚上,四姨媽全家為我們接風,搭車來到“秦朝瓦罐”。仿古建築,門外,非常醒目的秦俑分列店門兩側,看秦俑,我立刻想到剛剛從電視劇上學到的兩個字:做舊,有意將秦俑的外形做的像千年出土文物一樣,給人一種歷史滄桑感。室內,所有服務員也是仿古衣著,但這可做不得舊,確是光鮮照人。用這種方式招攬顧客,也是西安古城特色。瓦罐湯是本店特色,味道也確實不錯,其他飯菜也沒留下什麼印像,吃大餐,是四姨媽的心意,卻不是我的本意,因為我知道,只有街頭小吃才能實實在在體現出本地風情!飯後,直接搭車來到西安古城牆。國內目前保存完整的古城牆有4座,陝西西安古城牆、山西平遙古城牆,湖北荊州古城牆,遼寧興城古城牆。站在寬闊的城牆上,頭腦中浮現出古戰場上攻城的場面:成群結隊的士兵,踩著雲梯,跨過護城河,爬上城牆;城牆上開水、滾油、石頭、滾木,一同潑將下來,人仰馬翻,鬼哭狼嚎。最終的勝利者昂首站立城頭,彩旗飄飄,躊躇滿志。這種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早被今天的原子彈笑掉大牙。晚上看四周燈火通明,如果是白天,可以租輛自行車繞城一周。10月1日,國慶節:見證世界第八大奇跡雨停了。按計劃,今天要走東線:秦始皇陵、兵馬俑、華清宮、驪山8:00,搭車到西安火車站,306路旅游車從火車站出發直達東線各景點。這時我才真正領略到西安火車站的亂:各種車輛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串,毫無秩序可言;到處招攬游客的小販們時不時在你眼前出現,問你要不要去xx處旅游;306路本是國營豪華旅游大巴,但是號稱306路的髒兮兮的中巴車隨處可見,也沒人管,更可氣的是,掛著306牌子的車,排成長長的隊伍不出發,好容易找到最前面一輛,乘務員說改線了,去東線要到別處找車,然後按照他手指的方向去找。歷經1小時的找、等,總算上車出發了。東線景點在西安市臨潼區,車票價僅6元,沿途經華清宮,驪山,秦始皇陵、最後到兵馬俑。我是直達兵馬俑,然後再往回返游其他地方。路上聽見有人說,秦始皇陵沒必要去,因為現階段技術上不能保證文物出土後的保護,陵墓暫時沒有挖掘,什麼東西都看不到。這句話也許是對的,因為路過秦始皇陵的時候,看到路邊標語林立:“先拜始皇,後看兵馬”。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秦始皇陵遠沒有兵馬俑對游人的吸引力大。秦始皇陵就在路邊,遠遠看去,石階直通驪山山上,規模宏大,秦始皇就頭向東方,安睡這裡。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在此之前有三皇五帝,秦始皇自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因此,既要當皇,又要當帝,自稱始皇帝。統一中國文字、度量衡,修築長城戍邊,這是秦始皇對中國的巨大貢獻。然而,到處去煉靈丹妙藥,一心只求長生不老的秦始皇,卻只活到50歲,他相信紫氣東來,東方,秦始皇一生夢寐以求的方向,死後也要面向東方。秦始皇在位37年,包括死後安葬的一年,陵墓共修了38年,可以想像其規模之宏大,但願有生之年能看到整個陵園的真貌。過秦始皇陵往前不遠就是兵馬俑(陵、俑直線距離1.5公裡),路邊停車場到俑坑要走20分鐘左右。兵馬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門票90元。按照挖掘順序,編成1#、2#、3#坑。從總體布局上看,1#俑坑為右軍,2#俑坑為左軍,3#俑坑為指揮部,全部朝向東方。導游說,剛出土時的陶俑顏色鮮艷,與真人非常相似,但一見空氣顏色很快就變了,這從牆壁上的照片可以看出。就因為這個原因,秦始皇陵尚未挖掘,導游也證實了這個說法。1#俑坑挖掘最早,恢復工作也做得最好,一進入俑坑,就被眼前一做龐大的軍陣所震撼。前面三排步兵,不著盔甲,是敢死隊,因為盔甲會使行動變得遲鈍。後面是著盔甲的長、短兵器軍陣以及戰車軍陣。左右兩翼各有一排面向外側士兵,時刻監視左右兩翼的敵情以防偷襲。細看這些兵馬俑,服飾、裝束代表著軍銜的高低,可以說等級森嚴、紀律嚴明。再看士兵們一個個小腹微微隆起,推測認為這是士兵們經常喝酒所致。每當戰鬥,士兵們酒壯英雄膽,所向無敵。看這龐大軍陣,遙想2200多年前,秦軍依靠這架嚴謹的戰爭機器,所向披靡,無堅不摧,一舉統一六國,成就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從歷史上看,秦的成功,依賴於其國家政策、先進的管理,領先的兵器制作技術。從商鞅變法開始,秦實行的是“耕戰”政策,耕田,打仗,打仗,耕田,一切圍繞著耕戰二字運作。具體表現為,修都江堰,成就成都天府之國;修築鄭國渠,使關中平原成為秦朝的另一個糧倉。秦朝軍隊的管理制度是中國最早的軍銜制,通過衣著服飾來體現;有力的獎懲制度使得士兵英勇作戰,以一當十。秦朝制作的精良兵器,至今讓考古學界無法解釋:當時是使用的什麼工藝呢?俑坑中出土的劍竟然一模一樣!2#坑是一個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多兵種組成的特殊部隊。3#坑是1#坑、2#坑的指揮部。4#坑尚未挖掘,已經探明是秦始皇尚未修建完成的墓葬,英年早逝後停工了。游兵馬俑別忘了看一場免費電影,介紹秦始皇登基大典,統一六國,修造陵墓,以及項羽殺入長安,火燒阿房宮,搗毀秦始皇陵等幾個場景。從中了解一些有關秦始皇的歷史。從兵馬俑出來,停車場上就有去華清宮的免費班車,20分鐘到華清宮。這一條線上的旅游點都是依驪山而建,驪山一帶風水極佳,四大美人之一楊貴妃,在華清宮洗溫泉浴,吃“一騎紅塵”送來的嶺南荔枝,寫“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搞得唐明皇神魂顛倒,惹來安史之亂,華清宮也被付之一炬,直到一千多年以後的1980年代,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鴛鴦浴池才又重見天日。華清宮的另一看點是西安事變遺跡,有兵諫亭(原名捉蔣亭),在蔣介石的辦公室外牆上、玻璃上有當時留下的彈坑。為配合國慶黃金周,園內舉辦露天歌舞表演,古戲台,古裝舞蹈,一派大唐盛世景像,或許這就是楊貴妃看過的舞蹈?或是蔣委員長要來領略的風情?驪山風水、風景具佳,引得多少帝王來此留連?有的來觀光,有的來修墓,有的來洗澡。還有的來戲諸侯。西周幽王見寵妃褒姒小姐悶悶不樂,帶到驪山來消愁解悶,可這位小姐就是不給面子,無論如何也不肯一笑。幽王急了,懸賞千金為博褒姒小姐一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人獻計,點烽火以戲諸侯,褒姒小姐必笑。幽王聞計大喜:立即照辦!烽火一點,狼煙四起,各路諸侯慌忙趕來勤王護駕,沒想到卻看見褒姒小姐在烽火台上嫣然一笑,邊上是那幽王開懷大笑,哪裡把各路諸侯放在眼裡?眾諸侯悵然而去。待到太子兵變、大兵壓境之時,再點烽火以求諸侯救駕,各路諸侯哪肯再來,周幽王只能坐以待斃,西周滅亡,遷都洛陽,是為東周。千金小姐之稱謂由此得來。由於晚上8:00要乘火車去漢中,因此東線不宜久留,早早乘306路旅游車返回西安。晚飯打定主意要吃小吃,表弟帶我去了一家清真店專吃羊肉泡饃,非常正宗,8元一大碗,吃完後的感覺就是2個字:痛快!比昨天晚上的秦朝瓦罐來的痛快。最遺憾的是由於時間關系,饃是機器切出來的,如果是用手一點點掰下來的就更爽了!20:00,登上西安---漢中的列車。漢中,位於秦嶺南、巴山北的漢中平原上,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水,發源於秦嶺,東西橫穿漢中平原,經湖北在武漢彙入長江。漢中地名源於漢水。漢高祖劉邦在楚漢相爭時,迫於項羽軍事壓力,被迫接受項羽所封漢王,領地為漢中、巴(重慶)蜀(四川),都城南鄭(今漢中市南鄭縣),後來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劉邦由漢王搖身一變成為漢高祖,後來漢武帝征服匈奴,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西域,跟更多的外國接觸。於是西漢王朝和中國成為同義語,中國人被稱為漢人、漢民族,中國字被稱為漢字,中國語被稱為漢語。從此就有了我們的大漢民族:漢水、漢中、漢王、漢朝、漢族、漢人、漢字、漢語、漢文化,一脈相承。我要到這裡探個究竟。漢中,也是從長安入巴蜀的交通要道,從長安翻越秦嶺入漢中,再過巴山入蜀,成都是長安的糧倉。漢中,是政治中心長安與經濟中心成都(當時的中心)的交彙點。李白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長安入蜀的這條路。去漢中,也為一睹秦嶺之險。漢中還留給後人一個千古名相:諸葛亮。這位中國人智慧的化身,就靜靜的安睡在這裡。10月2日:拜謁諸葛亮6:30,列車停靠勉縣車站,天剛蒙蒙亮,下車後發現,這裡並不是縣城。三輪車4元即可將兩人送到縣城。路上,司機操著不易聽懂的方言閑聊著,目的非常明確:送我們到武侯墓。他知道我們要去武侯墓,因為到勉縣旅游必然是武侯墓。談好價格5元送到武侯墓。先進縣城吃頓早飯,順便問店主有關武侯墓的情況。店主說他們每年都騎自行車去祭奠武侯,大約半小時就到了。吃完1.5元一碗當地小吃---扯面皮,然後直奔武侯墓而去。勉縣縣城在漢江北岸,武侯墓在南岸,三輪車沒幾分鐘就開到漢江大橋上,江裡已經沒有了長江第一大支流的風采。我問司機,漢江怎麼沒水呢?司機操著一口很難懂的口音,說漢江上游攔壩了,水被分流到嘉陵江了,並且說,他小的時候就在江裡游泳,那時水很大。到了武侯墓,才7點剛過,司機說8點開門,建議我們先在墓的外圍看一看,並且可以少買2元錢的門票。沿邊門而入,登上一個小山坡,可以看到周圍群山環繞,蒼松翠柏,這一帶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定軍山,孔明先生就安葬在定軍山下。從山坡上看,武侯墓就在前方不遠,有院牆圍繞。下了山坡,來到門前,有一老者在清掃門前空地,閑聊幾句,老者說,周圍山上還有多處三國遺跡,沒有開發,普通游人是極少去的。定軍山的古戰場,顯然已湮沒在蒼莽林海中,泯然不可尋。太陽漸漸升了起來,辨別一下方向,武侯墓大門面向東北(後進門得知,墓的方向也是面向東北方向),這一方面是沿山勢而建,另一方面,遙想孔明當年,出師未捷,壯志未酬,死後也要看著後人北定中原,興復漢室。

8:00,進了大門,眼前是一個四方院落,迎面是座祠堂,祠堂匾額上書“功蓋三分”四個大字。神龕內供奉了諸葛亮塑像,塑像形神兼備,栩栩如生,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扮演者唐國強就是根據這個塑像選擇的。龕下是關興、張苞,諸葛亮北伐曹魏期間,就是這二位關羽、張飛的後代護駕左右的。供桌上香煙氤氳,一派肅穆的氣氛。院落兩側的蠟像館展示了諸葛亮晚年在定軍山的一系列活動。繞過祠堂,那座高約五米的土丘為諸葛亮真墓,這位家喻戶曉的一代英傑即長眠於此。墓的四周種植著54棵漢柏(現存22棵),寓意諸葛亮享年54歲。漢柏經用碳14測量,距今已有1700多年,確為三國時期所植,也證明墓主就是漢朝末年人。墓上種栽著一株明代的黃果樹,高大挺拔;墓表春草覆蓋,細看之下,碧青的葉子露珠似溢。墓園之中松柏長青,青石鋪地,墓後更有兩株“護墓雙桂”,此時正值桂花盛開,香氣怡人。這裡無論松、柏、桂、銀杏、黃果,皆為不同朝代的古物。諸葛亮的文成武功,不但贏得了敵我雙方的敬重,更廣為後世所推崇。為什麼諸葛亮會把定軍山作為自己的長眠之所呢?蓋因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都是以定軍山為蜀軍操演、休養生息的據點。自從漢建安二十四年討伐夏侯淵、攻破定軍山,直到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死五丈原,一共經歷了十五個春夏秋冬。徘徊在武侯墓園,園中寂靜,林木深處鳥聲頻頻。懷古人事跡,心中感慨萬千。 出了武侯墓,又搭三輪車來到勉縣城西的馬超墓。蜀漢五虎上將:關、張、趙、馬、黃,馬超給人留下的印像不多,記憶中只有馬超與張飛大戰3天3夜,其他便知之不多了。歷史上,尚能飯的老黃中刀斬夏侯淵,助劉備奪下漢中之後,馬超駐守陽平關(今勉縣舊城),威震氐、羌,深得人心,病逝任上,死後葬於雷峰山下。諸葛亮北伐中原時,也來這裡祭奠馬超。進得園門,沿著中央甬道前行至馬超祠堂,繼續通過甬道,後面便是馬超墓。陵墓在墓園的中央,墓碑上書“漢征西將軍馬公超墓”。 墓的北邊是雷峰山。雷峰山、天蕩山、定軍山,這些記載於三國志的地名竟一直沿用至今,只是不知道那時的風景與現在有著什麼樣的不同。馬超墓往西百米是武侯祠,這是明朝時為方便人們拜祭諸葛亮修建的,如武侯墓一樣,也是面北而建,昭示諸葛亮壯志未酬之心。古時的交通要道---金牛古道穿祠堂而過,兩側均開門供行人過路,但路過此門時,文官下轎,武將下馬,以示對孔明先生的尊重。這裡有諸葛亮全面的介紹:諸葛亮的文學才能高於政治才能,政治才能高於軍事才能。只是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展示在人們面前的多是軍事才能。諸葛亮的文學才能除了人們熟知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隆中對》外,《誡子書》同樣流傳千古,文中“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更是膾炙人口。武侯祠的大殿。高大寬宏,飛檐翹脊,畫棟雕梁,氣度不凡。大殿正中高懸一方“山高水長”的匾額,門前有兩幅對聯:“扶漢心堅惟謹慎乃能擔當事業,伏龍譽早必深潛而後騰踔雲霄”。“未定中原此魄何甘歸故土,永懷西蜀飲恨遺命定軍山”。這兩幅對聯算是對諸葛亮一生的概括總結了。殿內正中神龕內高坐諸葛亮的塑像,仍有羽扇倫巾的大度風情,形像栩栩如生,仿佛正在運籌大業。神龕之下雕塑有關興、張苞大將,依然威武而立,一展當年的風采。從武侯祠出來回到縣城,便乘汽車到漢中市,在漢中長途汽車站隨即買票趕往下一個目的地:佛坪縣。佛平縣位於秦嶺深處,山清水秀,這裡是國寶大熊貓的棲息地,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顴的棲息地。來這裡是為了深入秦嶺深處,也幻想可以看到野生的大熊貓。下午14:00從漢中出發,一路上沿漢江東行,隨處可見路邊小販賣著當地產的桔子,嘗一嘗味道還不錯。16:00左右,車駛入山區。山上林木茂盛,小河流水潺潺,路卻不算陡峭,與想像中的“難於上青天”的蜀道相去甚遠。記得曾經走過貴州的花江大峽谷,汽車在盤山道上盤旋,忽然就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往下一看,山谷萬丈深淵;往上一看,山尖直插雲霄。晚上行車,幽光點點在閃動,不知何時才能走出山谷。那才叫險。為什麼就沒有類似“難於上青天”這樣的千古絕句呢?仔細想來,那裡既不是經濟中心,也不是政治中心,只是一個荒蕪蠻夷之地,哪有文人墨客到此寫詩?或許“夜郎自大”的故事能說明一切。漢武帝時期,司馬遷雲游到夜郎國(今貴州西部地區,包括花江大峽谷一帶),國王問司馬遷:吾與漢孰大?從此“夜郎自大”被當作笑料流傳至今,但反映出來的實際情況是,這裡山高路險,不容易走出來看到外面的世界;而秦嶺的險要(盡管不如貴州路險),因為政治、經濟發達而為世人所知。後來知道,我所看到的秦嶺是最容易的一段,在秦嶺的東南坡,秦嶺最險峻的地方在西北坡。按照這次行程安排是沒有機會看到了。17:00左右,到達佛坪縣城。入住王子酒店,安頓好後,與妻走出酒店,在縣城閑逛。縣城很小,很安靜,周圍群山環抱,林木蔥郁,一條小河從城邊繞過。沒有什麼工業污染,空氣很清新。沿著小路繞來繞去,也不過二、三十分鐘,沒見什麼商場,只有幾家小賣部以及賣水果的小商販。來時路上看見在修高速公路,等到西安—漢中高速公路修成,這裡將成為西安的後花園,給西安人提供休閑度假的場所。吃過晚飯回到酒店,問服務員如何能看到大熊貓。服務員拿出一張導游圖說,先要上山,住在山上,如果幸運的話幾天內可以看到,如果運氣不好,那就難說了,電視台的記者為了拍攝大熊貓,在山上住了二、三十天。不過另一種野生動物羚牛倒是比較常見,一般在山上兩三天就能看到。看來大熊貓是沒有指望了,那就索性把這次行程當成郊游,享受山水之樂吧。回到房間,打開窗戶,正對著那條繞城小河,河水一路歡歌流向遠方。河對岸群山疊嶂,郁郁蔥蔥。天色已晚,也累了,就這樣依著悠悠青山,伴著潺潺綠水進入夢鄉。10月3日:嬉戲在大熊貓的故鄉一覺醒來,已是日上三竿,天氣很好。今天不去遠行,只沿小溪戲水。出了酒店,過橋來到河對岸,岸邊沿河流方向修了一條水渠,渠邊山坡上種植著成片的果樹,樹上掛滿顏色艷紅的小果子,比枸杞子稍大,問果園中勞作的農戶,這是什麼果子呀?沒有聽懂當地方言,也無須知道到底叫什麼,只知道這是一種藥材,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果年景好,每年每戶可有上萬元的經濟收入。摘下幾枚留作紀念。沿河逆流而上,一路走來一路嬉戲。抬眼看晴空萬裡,陽光燦爛,巍巍青山,層巒迭嶂;低頭見小河流水,一路歡歌,載著浪花,尋夢遠方。走過一片細膩沙灘,走過一片扎腳的鵝卵石,一會兒水邊戲耍,一會兒坐在岩石上吃點東西。小河沿著山谷流淌,風稍大,吹起妻的秀發,飄蕩在這水光山色之中,令人心曠神怡!一直游蕩到午後,才乘車返回漢中,住進漢園飯店。漢中,位於陝西南部,秦嶺南側。秦嶺,是中國南北分界線,秦嶺南部稱為南方,水系彙入長江;北部稱為北方,水系彙入黃河(順便說一句,中國另一條南北分界線為淮河)。漢中,在中國版圖上算是南方了,因此有陝西小江南之稱。漢中是漢族的發祥地,一進入漢園飯店,就被濃郁的漢文化所吸引。據傳“漢園”二字是劉邦所賜,現為三星級酒店。園內四周是客房、酒店及其他服務設施,中間是四方大院,到處是與漢朝有關的著名典故。中間一座噴泉,噴泉中心佇立著漢水女神雕像,保佑著一方的平安。東側有一座漢代漢中城的模擬沙盤,高高的城牆、寬寬的護城河,昭示著當年漢中城的地位與繁華。城牆上刻著4個醒目大字:楚河漢界。南側另有一座大型雕塑,名為“韓信與像棋”,韓信戴著手銬腳鐐,同一名獄卒在下中國像棋。傳說當年韓信被呂後所害入獄,在獄中,韓信模擬楚、漢相爭,排兵布陣,同獄卒在棋盤上廝殺。中國像棋從此誕生了。院子周圍有仿漢圍牆,牆上壁畫均與劉邦的重大事件有關:劉邦“斬蛇起義”,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築壇拜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等。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投奔劉邦,卻又得不到重用,一氣之下騎馬而去。丞相蕭何月下追回韓信,劉邦築壇拜韓信為大將。後聽從韓信計策,明修棧道(褒斜道),暗渡陳倉(陳倉道),一舉擊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狡兔死,走狗烹,後來韓信被呂後勾結蕭何所害。正所謂:韓信“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段轟轟烈烈的歷史,就在這不經意間深深印入腦海中。在客房的一面外牆上有一幅巨型的漢龍圖,巨龍從水中騰空而起,升入雲端,漢代學者許慎《說文解字》曰: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實沒想到,住賓館而有意外之收獲。天色尚早,走出賓館閑逛,漢中城不大,不知不覺來到古漢台。買票而入。這裡是當年劉邦的住所,迎面“望江樓”聳立眼前,一幅對聯頗能展示當年風采:漢水東流幾千裡秦雲北望第一樓這是當年漢中的第一高樓,登樓而望浩瀚漢江東逝水。只是現在望江樓已經被高樓大廈淹沒,漢江也因為上游大壩而失去浩瀚風姿。古漢台現為漢中市博物館,其中展出的精品為古棧道模型和石門十三品。古時從長安入蜀,先翻越秦嶺至漢中,再過巴山到天府之國—成都。秦嶺棧道有4條,從東往西依次為:子午到,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巴山棧道有3條,從東往西依次為:荔枝道,米倉道,金牛道。在這7條棧道中,褒斜道最為艱險,當年劉邦明修的就是褒斜道,暗渡的是陳倉道。三國時期諸葛亮也從褒斜道北伐曹魏。荔枝道是唐明皇討好楊貴妃,專門為一騎紅塵送荔枝所修建的,因此稱為荔枝道。唐朝以後,政治中心東移,這些棧道也就逐漸完成其歷史使命,一點點退出歷史舞台。在這裡,根據古棧道原形按比例縮小,模擬修了一段棧道,再現古棧道風姿。石門十三品,是褒斜道南端出口處---石門的13方石刻,歷經前後1200年的書法作品,是隸書1200年的演化史。代表作有:張良的《玉盆》,曹操的《袞雪》,其他《石門頌》、《石虎》等。有關石門的故事,明天介紹。10月4日:棧道風采早晨起來,吃過免費早餐,退房時問總台服務員:如何去石門?答曰:不遠,在褒河鎮,出租車也就二、三十元,很好,就TAXI了。果然,沒多久來到石門。在門口帶上一名導游來到石門水庫大壩。大壩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確實造福了一方百姓,但也將流傳了2000多年的珍貴文物毀於一旦!只有現保存在古漢台的石門十三品,在當時文物保護工作者的努力下才得以幸免。褒斜道,是所有7條棧道中最艱險的一條,也是翻越秦嶺至漢中最近的一條。石門是褒斜道上最艱險的一段,也是褒斜道的南出口。褒斜二字源於褒河、斜水,兩條河流均發源於秦嶺,褒河向南流,斜水向北流,兩河並不交彙,人們為了方便旅行,在褒河、斜水上游近點開通連接點,然後沿河而行,形成赫赫有名的褒斜道。秦嶺山高險峻,河水在川底奔流,兩岸刀削般的山壁,有時阻斷通行。於是,人們發揮聰明才智,在岩壁上架設一條懸在江上的木制道路,就是棧道。褒斜古道,便是在褒河與斜水上興建的長安(關中)通往漢中的一條道路。在這裡,最著名的故事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當年,劉邦項羽約定,先攻入秦都者為王!劉邦設計先攻入秦都,卻迫於楚霸王項羽軍事威力,接受項羽所封漢王,帶兵從長安轉入漢中、巴蜀地區。行軍路線即為褒斜道。劉邦為麻痹項羽,一路走,一路將棧道摧毀,表明自己以後不會進兵關中。這是褒斜道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破壞。幾年後,劉邦兵強馬壯,伺機進軍關中,適逢各路義軍攻打項羽,劉邦以幫助項羽為名,大張旗鼓要從褒斜道進軍關中,並派人修褒斜道。項羽守軍不屑一顧,就這幾個人猴年馬月能修好褒斜道?卻不料劉邦大軍暗中進軍陳倉道,從關中平原西部的陳倉(今寶雞)向東攻打鹹陽,最終一舉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站在壩上,導游伸手一指,懸崖峭壁上刻有曹操手書“袞雪”二字(贗品,珍品在古漢台保存),曹操當年為打漢中,屯兵於此,見河水湍急,卷起千堆雪,豪氣大發,信手寫下氣勢磅礡的“袞雪”二字。手下不解,問曹操為何寫個錯別字“袞”而不是 “滾”呢?操答曰:你看這裡如此多水,再添水豈不是畫蛇添足?真無愧後人稱操文學家!久攻不下漢中,曹操心裡郁悶,一日手下來問行軍口令,曹操正在吃雞,隨口說出“雞肋”。楊休知道後,自作聰明,告訴士兵們: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丞相准備撤兵了,趕緊收拾行囊吧!曹操明知如此,卻佯裝大怒:爾等竟敢亂我軍心,推出去,斬!趁機將不知天高地厚的楊休殺掉,但不久也就撤軍了。過了大壩,前方是一段用水泥修建的仿古棧道。這裡曾有過世界上第一條開山隧道,現已經被庫水淹沒。隧道是采用火燒水澆的方法修建的,為了從山體開通棧道,先在山上堆滿柴草,放火燒山,然後再用冷水澆,熱脹冷縮山體裂開後,再鑿出一條隧道。這條仿古棧道,看一看還好,可走在上面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那種、也說不上來的感覺。轉了一圈就快要回到來路時,看見前方峭壁上有一幅大型壁畫:烽火戲諸侯,奇怪!這裡跟烽火戲諸侯有什麼關系?導游就又講了一遍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褒姒小姐從小就住在石門上游不遠處褒河岸邊,因其美貌無比,故名曰褒姒。這裡山高路險,當地諸侯向周幽王進貢不及時,幽王大怒要派兵來攻,當地諸侯就慌忙將褒姒獻給周幽王,幽王一高興,免了當地百姓刀兵之苦。但深居皇宮,褒姒失去了自由,內心的失落導致她始終不能開懷一笑,這才引來烽火戲諸侯,只為褒姒千金一笑。講到這裡,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細節:烽火戲來諸侯,褒姒見幽王無道,從嘴角抿出一絲嘲笑,幽王自以為褒姒高興,也開懷大笑。這是第一次對“烽火戲諸侯”這一著名歷史典故有了另外一種理解。看完壁畫,導游伸手指向一座山峰,儼然一條大魚騰空躍出水面。導游說石門的魚非常鮮美,建議我們到褒河鎮“棧道魚莊”吃魚,15元1斤可以做好幾道菜。聽從他的建議,來到棧道魚莊,對服務員說,我們只有2個人,挑一條小一點的魚吧。看著從魚缸中撈出一條活魚,差一點4斤,做了3道菜:酸菜魚、水煮魚(麻辣魚)、魚頭湯,外加一瓶啤酒、兩碗米飯,不足60元。這是有生以來印像最深的一次魚宴!坐在一片露天的陽台上,周圍有桂花飄香,吃的滿頭大汗,一個字“爽”!返回漢中,准備乘晚上的火車去寶雞。時間還早,便來到漢中市中心的“拜將壇”。當年蕭何月下追回韓信,劉邦在此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拜將儀式異常隆重,壇上韓信英姿勃發,躊躇滿志;壇下旌旗招展,兵強馬壯。劉邦問韓信:將軍可帶多少士兵啊?韓信答曰:多多益善!劉邦又問:那我可帶多少兵呢?韓信又答:一人!劉邦不解,韓信說:那個人就是我啊!君善將將,吾善將兵也。從中可以看出,韓信對“帥”與“將”的理解是多麼深刻。這一點對於現代的企業管理者同樣具有啟迪作用。後來,韓信助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又被呂後、蕭何所害,韓信的後代為逃避追殺,改姓韋(韓字的一半)逃到廣西,據說現在廣西姓韋的壯族人就是韓信的後代(未經考證,不知對否)。晚上9:00,登上火車,前往寶雞。寶雞,古稱陳倉,位於關中平原的西部,渭水上游。關中平原,即東至潼關,西至大散關,背靠黃土高原,南依秦嶺,中間一帶平原地區。

傳說當年寶雞大旱,民不聊生。忽有一只鳳凰落在天台山上喔喔啼叫,從此便風調雨順。當地人誤以為是一只大雞,為紀念之,故改名為寶雞。寶雞是中華民族最早繁衍生息的地方,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到寶雞,就是來祭祖。10月5日:祭祖炎帝7:00,車到寶雞,天剛亮。出站後買了張地圖,順便問了句:去炎帝陵怎麼走?服務員說火車站前6路車直達。沒找到什麼有特色的小吃,只是胡亂塞滿肚子,乘6路車來到炎帝陵。陵墓在山上,山腳下立神農門,有對聯曰:炎帝故鄉人傑地靈造就人文始祖華夏搖籃物華天寶蔭福炎黃子孫山腳下有車可直送山頂。從後門進入陵園,直接到達陵墓旁邊。走進陵園才發現,竟然是今天第一個來到墓前的拜祭者。無需多想,燒上第一柱香,點響第一掛鞭炮,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繞墓一周99步,祈我華夏大地永遠繁榮昌盛!禱我炎黃子孫永立世界民族之林!墓前兩側立著堯、舜、禹、夏桀、商紂、秦皇、漢武等漢朝以前具有代表意義的幾十位帝王雕像,他們都是炎帝的守陵人。沿石階而下,前面是炎帝祠,介紹炎帝生平事跡:1、 常羊育炎炎帝神農氏,母曰安登,游於華陽,有神龍感女登,安登於常羊山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渭河)。2、 浴聖九龍炎帝在九龍泉沐浴後,頭上牛角隱去,天資更加聰穎,後做姜氏部落首領,丹雀鳥送嘉谷,炎帝教民制陶,從此人們豐衣足食。3、 農業之神炎帝神農氏始做犁,降牛耕田,教民耕稼,使原始時代由采集漁獵進步到農業,因而被尊為農業之神。4、 太陽之神炎帝得嘉谷後,因陰陽有差,種下後只開花不結果,於是炎帝乘騎五色鳥,從東海抱回太陽,從此大地五谷豐登。又因炎帝創立“日中為市”開貿易先河,被譽為太陽之神。5、 醫藥之神炎帝嘗遍百草,宣藥療疾,“一日遇七十毒”。140歲時,炎帝上天台山采藥,誤嘗火焰子(斷腸草)而為民捐軀。後人以此整理出《神農百草經》,因此炎帝又被稱為醫藥之神。6、 炎黃結盟北方的黃帝軒轅氏部落屢受蚩尤侵擾,炎、黃部落聯合打敗蚩尤,從此兩部落結盟、聯姻、矛盾、衝突交織,多年以後,他們的後代就是炎黃子孫。從炎帝陵返回寶雞城內已是中午,找飯吃的時候竟然碰上一家:唐朝瓦罐。這裡“做舊”的工夫比西安的秦朝瓦罐差了點,飯菜還算可口。從這些名字中可以折射出關中地區悠久的歷史,從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浸透到每一個角落。下午,本來想要順路去一趟乾陵,但從寶雞沒有直達乾陵縣的車,只好乘車返回西安。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在寶雞還可以去看一看五丈原諸葛亮紀念館,姜太公釣魚台,法門寺舍利子,炎帝的活動區域天台山,以及太白山等。晚上回到西安,四姨媽一家又給了我一個驚喜:來到一家乾陵縣風味的飯店裡吃飯,店名忘了。一進店門,就被一幅壁畫所吸引:乾陵縣風水地貌,點綴著以乾陵為首的古墓群。乾陵,是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合葬夫妻都是皇帝,古今中外獨一無二。晚飯留下印像最深的是主食:面條。這種面條單位為“砣”,是從乾陵縣運來的。點上一個火鍋,火鍋裡已經配好調料,服務員給一砣一砣地煮,每砣半小碗,添上湯,端起碗,呼嚕嚕,連湯帶面也就吞了下去。據說飯量大的人每頓可以吃上百八十砣的。因為已是酒足菜飽,所以只吃了十砣,太過癮了。10月6日:碑林應該考慮返回上海了,但火車票還沒有著落,還得等,不知道能拿到什麼票,也就不敢走遠了,如果能確定時間,還是可以去一趟乾陵的。早晨,出去吃了一大碗純清真羊湯泡餅,在陝西,餅、饅頭等面食,被統稱為饃。在街頭,你可以看到各種名稱的小吃,種類特多。關中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足,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因此,面食的種類實在太豐富了。還有一種被稱之為“肉夾饃”的,意為“肉夾於饃”。西安的肉夾饃又以“樊記”和“樊家”最好。解放前,一戶姓樊的人家開了一家“樊記肉夾饃”店,生意興隆。解放後,公私合營,變成國營店。改革開放後,樊家的後人又重新開了一家“樊夾肉夾饃”店。在離開西安之前一定要去吃一次。飯後,來到西安碑林,這是書法的聖地。.碑林創建於北宋年間(公元1090年),現在收藏有漢.魏.隋,唐,宋,元,明,清諸朝代的碑碣共記兩千三百余件.其中有漢<<曹全碑>>,晉<<司馬芳碑>>,唐<<石台孝經碑>>,唐<<開成石經碑>>,<<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歷代聞名的石碑;還有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 柳公權等所寫的名碑.大都陳列在這裡面.對書法知之不多,但通過這次欣賞,還是有一些體會的。淺談三點:1、 字如其人:人的性格特點決定他寫出來的字的特征。除了碑林裡面所展示的之外,毛澤東思維活躍,不拘一格,寫字以行草為主;蔣介石較為嚴謹,寫起字來一板一眼,規規矩矩。2、 漢字是像形文字,字、畫統一,既是字,又是畫,這裡的《魁星點鬥圖》就是代表。3、 寫字,同時代審美又一定關系,例如,顏真卿的字非常豐滿,這與他生活在唐朝有關,因為在那時,女子以胖為美,造就了顏真卿的顏體風格。另外,在碑林還欣賞到拓字真功,工作人員在現場拓字,變拓變賣,如果有興趣,你可以自己動手,拓下來後自己買走留作紀念。之前,總是很難想像刻在石頭上的字如何拓到紙上,這次算是領教了。晚上,終於等到火車票:9月7日11:00,終點杭州。從路線上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當然也沒有選擇),但卻給了我另外一個機會,下午2:00左右,路過洛陽,第二天中午到達杭州。也就是說,這次旅程我走過中國六大古都中的五個,由此我也心安理得了。10月7日:返程偶遇補記:11:00,終於踏上列車。車上碰到一個日本游客,20多歲的年輕人,由於語言不通,只用過簡單的英語、漢字、手勢交流,沒有涉及到敏感的問題,感想太多一時又說不清楚,所以這一段久久不能形成文字,就此打住吧。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