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韻味的水鄉古鎮-同裡

作者: 我是王強

導讀朱家角出來,在路邊直接攔了一輛開往吳江方向的小中巴,這條路線是經過周莊和同裡的。雖然周莊的雙橋似乎更有名,但聽說周莊太小,而且已經被開發得沒有多少水鄉的味道了,於是,我們選擇了直奔同裡(車票每人10元)。路上又下起了雨,將車窗劃出一道道水痕。沿途的風景卻是非常的美,大片大片的樹林或綠地,密密匝匝的張揚著自己的濃郁,在綠色裡或熱烈豪放, ...

朱家角出來,在路邊直接攔了一輛開往吳江方向的小中巴,這條路線是經過周莊和同裡的。雖然周莊的雙橋似乎更有名,但聽說周莊太小,而且已經被開發得沒有多少水鄉的味道了,於是,我們選擇了直奔同裡(車票每人10元)。路上又下起了雨,將車窗劃出一道道水痕。沿途的風景卻是非常的美,大片大片的樹林或綠地,密密匝匝的張揚著自己的濃郁,在綠色裡或熱烈豪放,或風姿綽綽,似乎是在與這場忽來的雨酣暢地共舞著一曲探戈,令人陶醉。享受著這美妙的風景,我惚恍地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正游走於仙蹤林的夢境,雨中的江南,真是處處阿娜,處處風情,處處妖嬈,處處令人不知歸路啊。

大約一個半小時,就到同裡車站。到車站第一件事是要找呂家客棧將沉重的行裝放下。打電話給呂家客棧老板娘出來接我們。四個人撐著兩把傘,帶著沉甸甸,一大包的朱家角美食,步行到同裡鎮口。雨下的挺大,遠遠的就看到有十幾個整齊著裝的警察在管理入口處的治安。看來,這門票是又無法逃過了。只好到售票口查看票價。門票最低25元,套票卻有很多種,因為一定要去看退思園,其它的景點卻是無所謂的,所以就購了最低價位的40元。因為有人帶路,只走了10分鐘時間,就到了呂家客棧,房間還不錯,挺干淨,有空調,獨立衛生間。選在了雕花大床的房間,90塊錢,挺實在。

(一)同裡的歷史

同裡,位於江蘇省吳江市,自宋代建鎮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舊稱“富士”,後拆字為“同裡”。是目前江蘇省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鎮中的退思園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水鄉風光被譽為“東方威尼斯”。鎮子的管理非常好,原本的住戶都不曾遷走,所以在弄堂裡,石橋邊,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風了。同裡,曾經出過1名狀元,42名進士,93名文武舉人。在同裡,一不留神,就會感受到那種淡泊寧靜的文化氛圍。《紅樓夢》《家》《戲說乾隆》等100多部影視劇都在這裡取過景,所以,也被人們稱為“天然攝影棚”。

(二)同裡的水

同裡與朱家角相比,是有著許多的不同的。朱家角是小巧的,繁華的,甚至還有些調皮的可愛的美;而同裡,似乎是多了些飄逸、曼妙、阿娜,嫵媚,更多些令人回味的風韻和文化氣息。

同裡的水要多幾分悠長,劃船而過,聽水聲,看水影,人會真正地浸入其中,似乎自己已是久遠的歷史裡的一個清閑過客,只問詩賦杯盞,不聞外事亂擾,如入桃花源般,只有人與水,只有景與人,相溶相合,萬物合一。在同裡,基本是家家臨水,戶戶通舟的,所以,同裡的人,同裡的每一處地方,似乎也都滲透著這水的柔和質樸,令人從心底感受到一種清爽。

白天雨中同裡的流水,泛著一圈圈的漣漪,雨聲滴滴答答,不急不躁,似淺吟低唱,又似少女閨閣呢喃的心事相訴。岸下的水在流動著,屋篷上的雨也層層滑落著,四處都是水的影像。水,是同裡的靈魂,盡展著自己的笑顏。

晚上,風有些涼,在黑色的夜幕裡聽水聲,看酒家燈光下飄過的雨絲,感受到的是另一種冷艷的凄美。雖無雨打芭蕉的纏綿,但那雨在樹影裡獨自徘徊著的清冷高傲的孤獨,與巷口斜雨飄落時泛出點點水光的平靜,卻更揪動著過客的心,竟讓人有些想探究這千年古鎮的神秘與深遂了。

等到了清晨,雨停之後的同裡,石階上濕潤著,水中泛著一絲薄霧,卻又有著幾分的羞澀與嬌柔。呂家客棧的河邊,耍魚鷹的老人早早的就侍弄起那幾只舟上的黑鳥了,魚鷹在水上嘻戲著,羽毛劃過水面,與又伴了一夜的水問候著早安,叼起的魚也會被做為獎勵成為可口的美餐。而在夜晚寒風冷雨時,魚鷹靜靜地立在自已的位置上,不知道它們在想什麼,只覺得就那樣與水相望著,無聲的,默默的,甚至連羽毛都不抖動一下。我想大約也只有這同裡的水才會知道魚鷹在想什麼,或者在思念什麼吧。

(三)同裡的橋

有水的地方自然就有橋,在呂家客棧的門外是同裡有的三橋:長慶橋、吉利橋、太平橋,三橋構築小巧典雅,也是同裡人一生必須要過三次的三橋:第一次在小孩子滿月時,代表平平安安;第二次在結婚時,代表和和滿滿;第三次在老人60大壽時,代表平安長壽,子孫滿堂。我們初到同裡的當天下午,正巧遇到一對新人迎娶,新郎新娘在鄉親們的擁簇中手牽著手走過吉利橋,新娘笑的甜美,新郎一邊看路一邊開心地望著新娘咧著嘴使勁樂著,令路人忍俊不禁,不由地就沾了三分喜慶。

同裡的橋還有很多,鎮上最富有神話色彩的古橋是富觀橋。橋的龍門石上有一幅鯉魚石雕。傳說這條鯉魚在桃花水發的時候,用力跳躍想入仙境,就在躍出水面的那一時刻,巧遇水鄉的美麗姑娘,動了凡心,結果已經跳過龍門的頭部變成了龍頭,而龍門外仍然保留了魚身。我和老公專門在次日的清晨尋訪了這座橋,橋間的鯉魚雖未看個真切,但那靜靜的橋卻也因這個故事而增添了神秘,對那從橋上走過的女子也忍不住要多看上幾眼,仿佛真的是在尋找在水一方的美麗伊人,多了幾分尋覓的樂趣。

同裡還有很多的橋,思本橋、獨步橋、普安橋、烏金橋、中元橋,橋上大多有些石刻的對聯,並刻有建橋的時間。在歷史的流動中,橋雖然會越來越舊了,卻令過橋人也會更多地懷念橋中秩趣,並會在石階上,橋洞處,隱約的痕跡中感受一份古樸的滄桑。有人將水比做溫柔的女人,將橋比作深情的男子,這樣的比喻在同裡,更是浪漫溫馨的。有著這樣堅實、質樸、淳厚的橋,水也更加的秀美清靈了;而在水中相映的橋,也愈發顯得溫和儒雅,相得益彰。

(四)同裡的庭院

明清兩朝,眾多的文人雅士告老還鄉後,在同裡營造了大批的宅弟庭院。保存較好的有明代的耕樂堂,三謝堂,承恩堂等十幾處,清代的有退思園,嘉蔭堂,陳去病故居等二十余處。它們或是宅院相銜,景致獨特,或是庭院深深,雕刻精致,各有各的情趣。

其中最當一游的是退思園。建築的特別之處一是貼水而建,二是橫向布局,具有晚清江南園林風格。由西向東,景色越走越美,園內遍植各種花木,假山、亭台,回廊、石舫,水榭構思巧妙,層層變幻,隱中又現,曲徑通幽,總在步入下一個月門時柳暗花明又一村地將景色悄然展開來,令人稱奇。沒有一般私人花園的縱向張揚,反倒在橫向布局中藏了些乖巧,在靜中獨有一種淡雅清麗的格調。

園主任蘭生,同裡人,官做的不小,後遭彈劾,落職回鄉,請本鎮一名叫袁龍的匠人建造此園。取名“退思”,引用《左傳》中”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也難怪園主要費了這樣的心思藏起這園子的精巧,原也是怕退隱了還要引發口舌。沒想到,令後人在晦澀的退思含義中,忘卻了過往的政客,卻留下了無奈園主的一世之名。且不議這園主退思了何以還斥資建園,單這美麗的庭園,也當是當感謝主人,留給了後人與小鎮的這一處值得贊嘆的美景了

(五)同裡的巷子

同裡的巷子也是悠長的,要比朱家角的巷子安靜的多。細細長長的小巷,蜿蜒著,有時在轉彎處就又相通到了另一個地方,繞來繞去的就又找到一條小近路,非常有趣。余心街的穿心弄和富觀街的倉場弄有一些特別之處。穿心弄的石板路並不緊湊,有些石條下是有空心的,所以,踩在上面,腳下會發出“咣咣”的聲音。清晨巷子裡還安安靜靜的時候,行人踩過,帶著雨水汲過的聲音,格外的好聽。倉場弄也叫“一人弄”,非常的窄,只可容下一人行走,但卻是可以通達水河兩岸的。

同裡的巷子裡,行人多的時候,大多是閉門關戶的,門上的鎖口有的竟用鐵皮蓋著,既有隱藏,又可防止潮濕。有的住家門很高很寬,有的只是一個窄窄的小木門,窗子大多是木制的,也有小鐵紗窗的。有的可以依稀看到裡面的家俱,雖無簇新,卻相當的整潔。偶爾有住戶打開門,就看到了那種原始的坨墜門拴,一開門,一只用繩綁著的坨墜就升起來了,吱吱呀呀關門時又落了下來,躲進小樓,不聞窗外,遠離塵世,關得一院的清靜,令我這在擁擠緊張的城市裡奔波勞碌著的俗人萬分羨慕。

雨中的巷子,很美,石板路上泛著點點的青苔,斑白的牆面灑著些水痕,脊角高翹的黛色屋檐與瓦片透著黝黑的光澤。巷子靜而深,傍晚時,也會飄出些飯香,不愧為舊時江南的風采了。這又總讓我想起那首戴望舒的《雨巷》,雖然有些哀傷,但卻是那樣的意味深長,淡淡清香,令人向往。這水鄉的韻味,便這樣的阿娜著走來了。

《雨巷》-------------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走近,

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裡,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

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

獨自彷徨在悠長,

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一個

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六)同裡的美味

呂家客棧的蝦餅子相當有名氣,味道也很鮮美。白蝦殼薄肉嫩,通體透明,做的很好,入口就化,做法與在朱家角的稍有不同,更顯得新鮮,還掛了些湯,也是很鮮的味道。銀魚跑蛋金黃色的蛋上裹著色白如銀,不足三寸的小銀魚,細如絲,軟如綿,看著就有食欲。而這白魚,肉質潔白,鮮嫩肥美,細細的蔥沫點綴,金色的姜絲鋪著,在微微的蒸汽中魚透著瑩瑩的如玉般通透的銀光,本味純正,濃而不膩,淡而不薄,確實是妙不可言的新鮮美味。雖然沒去無錫,但到同裡吃到了這正宗的三白船菜,實在是幸運之幸運啊。

同裡到處都是賣芡實粥的,2元錢一碗,初次品嘗的時候覺的十分普通,如北方的紅豆蓮子粥一樣。後來,才知道芡實是同裡的上等土特產,俗稱“雞頭米”,被譽為“水中人參”,有著開胃助氣等很多藥膳作用。街邊有很賣芡實的,也可以買回自己煮粥吃。

同裡看到最多的小吃當屬臭豆干。一入鎮子就有賣的,沿河邊走來,也總會三三兩兩地看到賣臭豆干的小攤,最好吃的是橋邊的那家。名字有些記不得了,是一個老店,臨著一個巷口,撐著個舊傘篷。店家會告訴你,這裡是最好吃的臭豆干,如果吃了覺的言過其實,可以扔掉不付錢。但當我真的一口咬下後,頓覺滿口含香,豆干外面焦焦的,裡面很嫩,入口酥軟,現炸現吃,越吃越香。四個人一口氣吃了十五串,走時還有點依依不舍的,生怕吃完了手中的那幾串回來再買時排不上隊。

同裡的青團子很好吃,綠色的,圓圓的,豆沙餡,黏而糯,一元錢一串,每串上三個,街上橋邊有一家做的很好吃。青團子在上海的超市裡也是有售的,一盒多少錢不記得了,味道也還可以,但不如同裡的新鮮好吃。

同裡的糕點也有很多。退思餅比較好吃,雖然是在電烙餅稱上做的,但仍保留了酥脆口感,熱的最好,涼了的時候就少了很多的甜香味。我們是在明清街的桂花坊裡買的,也是一家比較老的店,服務也很好。退思餅雖然很薄,但大約裡面是用了大油的,一次也就只能吃上兩三塊,多了就會膩。

同裡的早餐一般是芡實粥,油條,外加一碟炒馬蘭頭的小鹹菜.農家清晨炒出來的這種小鹹菜要比榨菜好吃的多。油條則都是從鎮子上唯一的一家炸油條的鋪子裡買的,在竹行街上的一家老店。油條的炸法也是與北方不同,剛出鍋的脆而香,雖然油條並不大,但還是要用筷子在中間稍微斷一下,才會更好地保持酥脆的口感。

(七)同裡的客棧

溶入小鎮最好的方式就是入住客棧,上面提到的呂家客棧也有住宿,衛生不 錯,設施齊全,古式老床房挺有意思,在大廳裡就能看見外面的小橋流水,鸕鶿,魚船,位置好,除一個遠離古鎮區的羅星洲外,其他景點,從客棧步行出去都在5分鐘行程之內,在三橋的中心,景色也很漂亮,特別是早上的景色,炊煙裊裊,是全鎮好的客棧。電話是0512-63330674

(八)同裡的人

同裡的人,悠閑寧靜。巷子裡閉戶的獨處之樂怡然自得。而太陽出來時,又會看到鄉人會拿著板凳放到門外,在較寬闊些的巷子裡曬著太陽,聊著家常,偶爾和賣菜的婦人討價,買菜也是稱了份量後,先取了青菜回家,再返回送錢,鄉風淳樸。

同裡的人,心靈手巧,並不張揚,那種人傑地靈是需要用心去尋覓的。街邊偶爾就會看到刺繡店裡正在認真刺繡的女子,或是正在低頭作畫的男人。岸邊富觀街附近有一間小店裡擺滿了燙畫,幾次路過不忍打擾那正在作畫的老者。晚上去吃飯的路上,再次路過,看到店裡有著微微的燈光,終於忍不住敲門拜訪。誰知,這一入門,竟又拾來一段巧遇的緣分。

傍晚七點的時候,雨中的小鎮已經很靜了,忽然闖進幾個年輕人,老者熱情地相讓,倒並未埋怨我們的叨擾。小姑子的男朋友給老者敬煙,老者說,你們是客人,客人入門一定要先抽我的煙。老者的爽朗令大家一下子就輕松了許多,邊看畫邊聊了起來。

老者姓段,原是河北邯鄲人,早年因成份高綴學在家為人作畫,文革期間因不忍造反派的侮辱失手傷了人,四處躲避,流落到蘇州,並在同裡鎮娶妻生子,落戶江南。段老師曾在大提琴廠幫人做琴,平反後自己也開過琴廠,非常喜歡拉大提琴。退休後閑賦在家,重拾畫筆,在同裡租下一小間屋子,隨心所欲地做燙畫。段老師的家族中有很多都是搞藝術的,自己也是因為喜歡同裡的水鄉風韻,在岸邊的這間小屋一呆就是兩年。段老師的家離鎮子不遠,兩個女兒,一家人也盡享天倫之樂,他平日是騎車回家住的,有時也會喜歡留宿小屋,圖個清靜,可在夜深時安靜作畫。

與段老師聊得投機,從屋內又轉移到河邊。整整聊了四個小時,仍是意猶未盡。段老師告訴我們蘇州好玩的地方除了園林景點以外,蘇州的絲綢院,畫院都是非常好的地方,那裡的園林也很美;還有這周莊的珍珠塔原來是鄉政府的舊址,老人當年就是在那裡領的結婚證;還有南方與北方的人文差異;周莊的夜晚與四季景色。。。。。。。。我們談風景,談鄉情,談歷史,談人生,漫漫幾十年,就在這小屋燈影、河邊涼風中娓娓走過,滄桑的歲月在敘說中似乎慢慢地平淡了。老人那平和的目光,寬厚的胸懷,令我們受益匪淺,在另一本人生的畫卷中看到的是更多的淡泊與從容。

很晚了,我們不便再繼續打擾還要工作的段老師,便將他送回了小屋,誰知不一會兒,老人又來到河邊,將剛剛現做好的兩張燙畫名片遞給我們,並笑說,這是中國非常稀有的名片了。我們也留了電話,看著那木板上遒勁瀟灑的字體,感受著這份質樸與豪放,我們再一次與段老師揮手告別。

同裡,還有很多欲言未盡的話在心中無法表述。我慶幸自己感受了這雨中的,晴天的,傍晚的,清晨的水鄉古鎮風韻,也感受到了同裡人的那份真摯與樸素。我想,終有一天,我還會再去的。即便那裡已經是物事人非了,但曾經留下如此美好印像的地方,將是永遠都值得珍藏和回味的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