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5日
下午三時許,從石路繞道山塘街,而後到留園。
留園門口熙熙攘攘的擠滿了人,旅游團一個接一個從小小的門口湧進去。幾乎每一個景點都擠滿了人。入園後避開人群,徑自往東,過“無仙峰館”,進東南角的“東山絲竹”。大概缺乏標志性景點,旅游團隊都避開了,所以人影稀疏,相對十分幽靜。精心鋪砌的石徑,精心營造的太湖石和綠樹、青竹,相映成趣,精巧而雅致。
出小園,進“林泉耆碩之館”。據說建於清代,前廳有狀景的木刻,上懸篆體館名。後廳陳列了紅木桌椅,正中懸有“奇石壽太古”的匾額。館分前後,為的是男女內外有別。
館正對“冠雲峰”。冠雲峰其實是一塊修長的太湖奇石,高6.5米,集中了宋代畫家米芾評述太湖石“瘦、皺、漏、透”的所有特點。在游人的喧鬧聲中,靜觀良久,但覺奇美,卻未能解開一個“透”字。“冠雲峰”名列三大奇石,另外兩塊分別在杭州和上海的豫園。
石後有“冠雲樓”,據說藏有遠古化石,未遑一觀。
繞石半周,過一小園,進“又一村”。
“又一村”陳列了各種盆景。只可惜西人只知Bonsai,卻不知Penjing。盆景園西南側有一小丘,上有二亭,都很小,卻有嘹亮的名字,只記得其中一個叫“舒嘯亭”。高樹響著風聲,大概就是“舒嘯”吧,不知能不能滌蕩心裡的郁氣。
過小丘,有一條小渠,直通牆外。小渠北端有一閣,內有牌匾,上書“活潑潑地”,倒是生動無比。難得游人罕至,四周一片清靜。閣的邊窗為八邊形,中間嵌了塊玻璃,映了風景,別有天地。
循回廊,步出小門,眼前豁然一亮。原來是“涵碧山房”。
山房命名用朱熹詩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的意境,匾額也特別,為“片雅爿臻”。山房山房面北臨水,水池裡游弋著各色鯉魚,優哉游哉的。緊挨著東側為“綠蔭亭”,亭後有“花步小築”的一瓣小景,不難想像主人於謙遜中流露出的矜持。水池西岸為“聞木樨香亭”,似無特別可取之處。山房對岸假山上有一亭,名“可亭”,也是意境幽遠。據說,一園三亭一房,東南西北,盡攬春夏秋冬。“秋”“冬”間據說已經有三百余歲的古樹,池中小亭(濠濮亭),水邊幽館(清風池館),以及東北隅的小閣(遠翠閣),似乎都被忽視了。
從小園東北角出回廊,再入“五仙峰館”。據說屬明代建築,風格與清代不同。似乎也有前後廳之分,相對更小些。館南對著太湖石假山,連成五仙峰。
入園時探得五點半關門,但到了五點半,又進來一個旅游團。自己索性按照門票上推薦的旅游路線,不即不離地跟著旅游團,重游了一遍。這時“五仙峰館”和“林泉耆碩之館”已經閉館,旅游團便去了東南小園,自己一個人重至冠雲峰。陰沉了一天的天空,於傍晚時分居然出現幾片亮光,更顯得奇石詭譎、不可捉摸。西側小亭,內有一橫額,上書“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該不是代石而言吧?
後來再尾隨旅游團,進“又一村”,繞回“涵碧山房”,然後出園。居然是最後一個出園。出園時已經六點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