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游蹤----孔廟、滄浪亭

作者: 左牽黃

導讀沿人民路南下,過十全街路口,便看見一堵土紅色的牆。先看到一個小院,裡邊有一個門口,門楣上有“崇聖祠”字樣,但裡邊已經不是祠,已經改了商鋪,都在擺賣古董或者仿古的物件西邊一片建築,似乎也都做這個營生。 折回向南,終於到了孔廟正門。 孔廟也叫“文廟”。文廟的入口是“大成門”,面對著南方一片開闊的空地。空地上鋪砌了石板,單調的石板布置了流 ...

沿人民路南下,過十全街路口,便看見一堵土紅色的牆。先看到一個小院,裡邊有一個門口,門楣上有“崇聖祠”字樣,但裡邊已經不是祠,已經改了商鋪,都在擺賣古董或者仿古的物件西邊一片建築,似乎也都做這個營生。

折回向南,終於到了孔廟正門。

孔廟也叫“文廟”。文廟的入口是“大成門”,面對著南方一片開闊的空地。空地上鋪砌了石板,單調的石板布置了流水和小橋,布置了石階和騰龍圖案,兩邊則是草和樹木。最南端是牌坊和照壁,分別大書特書了“道冠古今”和“萬世師表”的禮贊詞藻。大成門外,兩邊各豎了兩塊大石碑,上邊似乎刻了滿漢文字,但已經漫漶得難以分辨。西邊牆上有一塊新碑,是蘇州政府1989年勒的“府學重修記”。

進大成門,右邊有一塊石碑,上書“思無邪,公生明”幾個大字,足以振聾發聵。正對門口是一道華表與照壁合體的石屏,可以望見中庭的孔子塑像。塑像是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忍佳所立,自然留了他的墨跡(不知道是否稱得上墨寶),背面底座壁上刻了“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覺著有些羅嗦,但大道理還是通的,屬於古人的烏托邦。

中心通道兩邊,幾株參天古木頗可一觀,有明代的連理銀杏,還有宋代的古樹,也是銀杏。院子兩側的長廊下,西邊是清代以及民國時期的碑刻,東邊則是近年所刻,但內容都為古人詩文。孔像兩翼靠近長廊處,分別有石碑,東側是像形的“鶴”字和“林”字,天真可愛;西側是寓意祥和的“福壽”二字,樸拙可愛。

孔廟的中心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新修的,牌匾也都修葺一新,幸好文字沿用了舊時的。正中上方是康熙題的“萬世師表”,其下兩側分別是嘉慶皇帝的“聖集大成”和光緒皇帝的“斯文在此”,再下方是孔子像,旁邊的文字介紹說畫蕊高7米多,寬近5米。惟其大,所以孔子更像一個腸肥腦滿的貪官,雖然貌似坦誠地數著指頭。大成殿據說重建於南宋時代,現代重建時似乎也有不少講究,比如寬度和進深,緣起還不忘吹噓50根柱子全為楠木。孔像兩側比較直觀的四根,掛了康熙和雍正題寫的對聯。康熙的是:氣脩四時與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萬世縱堯舜商湯文武作之師;雍正的是:德冠生民辟地開天鹹尊酋出,道隆群聖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

大成殿裡還排了編鐘,後邊置了大鼓,不時給多事的游客用拳頭砸出悶響。東西兩側以及北側的牆上,嵌了清代刻的《論語》等。注意到其中一節: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謂好學也。

離開孔廟,穿過馬路到對面,便看到滄浪亭的牌坊,上有“滄浪勝跡”四字。牌坊後卻是一泓水,中間截出一方荷塘。水面上只有一簇簇荷葉,並不見荷花。

水邊有石板路,便是“滄浪亭街”。向東走,左邊看到黑漆大門,門楣上有“可園”字樣,不由得留心一下右方。隔了石板橋,與可園“門當戶對”的,居然就是“滄浪亭”。

滄浪亭是宋代詩人蘇舜欽在別人的一座舊園臨水建亭,取“滄浪濯纓”意。蘇是文人,便自己作了《滄浪亭記》。倘若沒有他的文字,便沒有後來人、尤其明清兩代地方文官鉤沉歷史的興趣,滄浪亭便可能早就湮滅了。

滄浪亭的門票背面便是一張簡潔的導游圖。決定循圖上順序逐一游覽。

第一個便是入門左側的“面水軒”,原來也叫“觀魚處”。

在蘇州,甚至整個中國,園中大多有池,池中一定有魚。魚與僻巷百姓的“有余”無涉,更與俎上美肴無關,純粹是文士虛飾矯情或者抒懷遣興的對像。可想而知,魚的悠然自在讓文人於動中忘我,魚的緘默無語又讓他們於靜中觀我,都是中國文人千百年來的夢中詩境。

不過,“面水軒”雖然有“陸舟水屋”之妙,與相鄰的“觀魚處”都臨水而建,但可觀的水卻沒有太多的意趣。

繞回廊而進,到“閑吟亭”。亭內有一石碑,似乎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碑,文字細小,同時也縮小了興致。亭柱上的聯則頗可玩味:千朵紅蓮三尺水,一灣明月半亭風。可惜現在給圍牆圈了起來,外邊還建了當代畫家的紀念館,高牆阻隔了東風。

小亭正對著小丘,丘上的亭便是幾年前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滄浪亭。亭下擠滿了人,喧囂聒耳。於是,循著小丘下磚鋪的小徑,去“聞妙香室”。

蘇州的園林,多由古人詩句命名,“聞妙香室”也不例外。因為杜甫有詩雲:燈影照無睡,心清聞妙香。奇怪的是,這裡出入兩道門雖然敞開,正中卻橫了門閂,入室的人便不得不低頭。大概不是古人的意思,猜想具有相當現實的作用,比如加固兩邊的門框。

再往裡,是“明道堂”。取自蘇舜欽自己所作《滄浪亭記》中“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與前幾處一樣,屋宇本身似乎並無可觀處,勝在歷史以及歷史賦予的意境。明道堂前有一小庭,對面是“瑤華境界”,清代為戲台,毀於兵燹。裡邊有一聯:亭臨流水地斯趣,室有幽蘭人亦清。明道堂側踏石而上,是“看山樓”,據說原來有山,現在則給兩道樓房阻隔了。看山樓裡有後人書寫的前人詩句,不甚了了。這時,一位老者上來,主動朗誦並解說了一遍。其一是尤侗的《滄浪古道》:千古滄浪水一涯,平常小巷識蘇家。尋君遺跡南禪寺,惟有鐘聲噪昏鴉。其一是蘇舜欽自己的《初晴游滄浪亭》:夜雨連明春水生,嬌雲濃暖弄陰晴。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老者微瘦,精神矍鑠,祖籍山東,在蘇州五十余年,今年已經76歲,因為喜好園林,所以經常來。與他談了會兒,聽他講了一些蘇州的趣事,比如中國的狀元一共一百一十多,蘇州就占了四分之一;唐伯虎出身售賣鹵味的小商家,少時不努力,29歲中解元,因為猜到了會試題目,被人告發,成了科場舞弊案主角,後來雖然脫了縲紲之苦,卻被終身禁考,只好全心全意地畫畫,所以蘇州少了一個狀元,卻多了一個畫家。

老者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但看看時間不早,便道謝並道別。其實,後來在別處又碰見他,或者聽見他的聲音。

看山樓西側是“翠玲瓏”,其實是竹園。甬道的牆上嵌了四個窗,據說用花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卻依然不甚了了。倒是竹園裡的竹林十分茂密,不很高,在夕陽下呈嫩嫩的黃綠色,別有一番情致。

繞小廊前行,到“仰止亭”。亭柱上有聯,稱“未知明年在何處,不可一日無此君”,詠的是小園裡的綠竹,居然與“高山仰止”全無關聯,多少有些奇怪。亭旁是“五百名賢祠”,據說共有五百余塊小圖碑,刻了人像和後人的溢美之詞。實在繁雜,也多空洞無物,無心細看,卻留意到一位“皇清御史謚清獻陸公隴其”的,有人贊譽他“清不近名,廉不矯俗”,所涵蓋的內蘊是十分可取的。高處懸了“作之師”的匾額,但相信對於許多廁身其間的人物來說,是地地道道的過譽。

又是宛轉連綿的回廊,旁邊不時有些小園,但都沒有特別可觀之處。一路前行,有一小池,附近有“御碑亭”,是乾隆給臣下的,相對通俗易懂,無非是要地方官體恤下情,關心民命,跟現時政府的號召差不多。

之後尚有“藕花水榭”,大概是對了外邊的荷塘的,內園則一片狼藉,因為相鄰的地方正在施工,民工不時抬了磚石出出入入。

環園一周,終於可以去滄浪亭了。

滄浪亭在小丘上,不高,也不大。四角飛檐高高翹起,宛如鴻雁引頸向天。亭子本身樸素得令人難以置信。臨水方向有俞樾題寫的“滄浪亭”,和石柱上的一幅聯:清風明月本無價,遠山近水皆有情。可惜不見遠山,也因為圍牆阻礙,看不到近水,想必連近水樓台先得月都有些困難。

亭子裡有四個婦人圍了石桌說話,很快就走了。旁邊有一對青年夫婦,靜靜地坐在亭外東側的石凳上,後來終於也走了。陸續又有幾批人來,但很快又離開,亭裡亭外曠達得有些讓人忘我。聞不到花香,卻滿耳愉悅的鳥囀。不知是不是蘇舜欽的乳鳩,啼得婉轉而幽雅,余音不絕,後來加上喜鵲或者什麼鳥短促清脆的鳴聲,渾然天成的大合唱。

不一會兒,急促的鈴聲響起來。看看腕上的表,五點二十。又逗留了幾分鐘,拍了幾張照片,才離開。

出滄浪亭,沿滄浪亭街向東。夕陽映在水中,與滄浪亭畔綠樹的倒影一動一靜,靜默中顯現出綿延不絕的生機。

滄浪亭外的水塘古時叫“滄浪池”。池塘下方有一道小橋,叫“隱溪橋”,附近水面漂滿了垃圾。幽幽懷古的情緒頓然消失殆盡。

繼續東行,到烏鵲橋路,向北到十全街,沿十全街向西,在人民路路口看到唯一一位連中解元、會元和狀元的人物的塑像。再向北,便是新建的蘇州圖書館,數十年後大概會成為新的蘇州園林景觀。到十梓街再向西,回到第二人民醫院門口的車站。車站旁有一口鐵柵圍住的古井,該不是柳毅井吧。

回家後上網搜尋到以下的資料,附於文後。

其一,蘇舜欽的《滄浪亭記》: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並水得微徑於雜花修竹之間。東趨數百步,有棄地,縱廣合五六十尋,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闊,旁無民居,左右皆林木相虧蔽。訪諸舊老,雲錢氏有國,近戚孫承右之池館也。坳隆勝勢,遺意尚存。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澄川翠干,光影會合於軒戶之間,尤與風月為相宜。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榮辱之場,日與錙銖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噫!人固動物耳。情橫於內而性伏,必外寓於物而後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於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於衝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閔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

其二,歸有光的《滄浪亭記》:浮圖文瑛,居大雲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佑,亦治園於其偏。迨淮海納土,此園不廢,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為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余,此大雲庵為滄浪亭也。夫古今之變,朝市改易,嘗登姑蘇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蒼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闔閭、夫差之所爭,子胥、種、蠡之所經營,今皆無有矣!庵與亭何為者哉?雖然,錢□因亂攘竊,保有吳越,國富兵強,垂及四世,諸子姻戚,乘時奢僭,宮館苑囿,極一時之盛;而子美之亭,乃為釋子所欽重如此。可以見士之欲垂名於千載之後,不與其澌然而俱盡者,則有在矣!」文瑛讀書,喜詩,與吾徒游,呼之為滄浪僧雲。其三,網上對滄浪亭歷史變遷的介紹: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滄浪亭街,是現存蘇州最古的園林。其地初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詩人蘇舜欽(子美)流寓吳中,以四萬錢購得園址,傍水構亭名“滄浪”,取《孟子.離婁》和《楚辭》所載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之意,作《滄浪亭記》。自號“滄浪翁”。南宋時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所居,人稱韓園。元延祐年間僧宗敬在其遺址建妙隱庵。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蘇州知府胡纘宗於妙隱庵建韓蘄王祠。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僧文瑛復建滄浪亭,歸有光作《滄浪亭記》。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江蘇巡撫王新命建蘇公(舜欽)祠。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江蘇巡撫宋犖尋訪遺跡,復構滄浪亭於山上,並築觀魚處、自勝軒、步碕廊等,道光年間,增建五百名賢祠,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於兵火。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建。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