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寺塔又名報恩寺,或者二者兼而稱之為北塔報恩寺,說是三國時期孫權為其母所建,很有些歷史。醒目的佛塔號稱“江南第一古塔”,則相對歷史短淺一些,始建於南北朝,南宋時期重修,居然保持到現在,也算是難得了。進寺之後,首先是一尊彌勒佛的水泥雕像,以及太湖石堆砌的一個小小假山,突出了江南特征,卻也有些不倫不類,更何況許多游人爬上去留影。塔右有半截廊檐,廊下是一幅“盛世滋生圖”,鑲在玻璃後,也沒有特異湊上去看個究竟,一則於繪畫藝術一竅不通,二則對所謂的“盛世”有些不自覺地反感。於是,直接進了觀音殿。
正好一位導游引領著十來號人進來,導游背誦道:觀音有33個化身,承受人間72種苦難。在旁邊趁機偷了一點師:單是手持淨瓶的觀音就有三種,一種是瓶口朝上的正持,叫淨瓶觀音,一種是瓶口朝下的倒持,便叫滴水觀音,還有一種是淨瓶裡插一支柳條,叫柳葉觀音。這座觀音殿裡供奉的正好是滴水觀音,一襲素衣,十分飄逸。兩邊木柱上有“林少穆”題的一幅長聯: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樂利,諸善信願登覺岸說法非法說相非相學普門功德只憑片念起修行。似乎不無堆砌詞藻之嫌。入口有一道楣額,上書“圓通自在”四字,倒很有些醍醐灌頂的感覺。寥寥四字,便將經營人生的要諦和最高境界點破了。
滴水觀音的身後,供奉著地藏王菩薩。導游說地藏王菩薩是主張行孝的,不知是何依據。記得是一位朝鮮的高僧,在九華山圓寂後被奉為地藏王菩薩的。中國傳統的思想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出家人便斷了傳宗接代的念頭,勢必與世俗文化相衝突,於是便弄一個地藏王菩薩出來,緩和一下儒家與釋家的衝突。地藏王菩薩處有一聯:眾生度盡當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不知道是不是高僧圓寂前自己的豪言壯語,很能表達菩薩心腸,與所謂的勸人行孝卻也不沾邊。宗教故事往往經不起推敲,這也便是一個例證吧。
觀音殿左後側,有一間非亭非房的建築,護持著“張士誠紀功碑”,上有“梁武遺軌”字樣。雖然不知道張士誠兵敗城餡後的故事,猜想他的所謂功德也只能依仗菩薩的佑護才得以傳世。
北寺塔的格局有些零亂,不像普通佛寺那麼整一,這裡沒有大雄寶殿,只有“七佛寶殿”。顧名思義,裡邊供奉的佛像不是三尊,而是七尊。七尊佛依次是:南無屍棄佛,南無拘留孫佛,南無迦葉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拘那舍牟尼佛,南無毗舍浮佛,南無毗婆屍佛。對於佛教向來很少關心,所以不知、也無心知悉他們的來歷。導游說,中國的佛寺有23,700余所,但供奉七身佛的只有三處,另外兩處是峨嵋的報國寺和香港的什麼寺。半年前去過報國寺,卻未曾留意。導游引了一句聽起來頗有些說服力的俗話----求人要求真君子,拜佛要拜五髒佛,介紹說這裡的佛都是在佛肚裡塞了五谷雜糧、開過光的,所以靈驗,便忙不迭地吆喝著游客去聽和尚講經,因為“正好要開始”。兩個和尚裝束的小伙子也站在門廊下的入口處,熱切的目光在每一張臉上搜尋著好奇與貪婪。於是本能地走開。
七佛殿後的一排平房才是經堂,空蕩蕩的,沒有一個人。陽光從玻璃窗射進來,撒在一排排罩著黃布的條幾上,寧靜而溫暖,更像理想中的佛家境界。
經堂右側有一道牆,牆邊的修竹搖曳著與影子嬉戲。入口處上方有“梅隱”兩個石磚浮雕字,旁邊有兩行更小的字,似乎是“霜桐老人時年八十有三”。入園便見一個小丘,上有一亭,過了小亭不幾步,便是下臨池塘的峭壁。小丘北側是石子路,南側為歧路,一條向南,過一座小拱橋,然後貼著七佛殿外牆繞池塘而行;一條向東,貼著小丘的峭壁到池塘,踏著石板和水裡突起的石墩跨過水塘,便與北側順時針繞池塘而行的路會合了。緊貼東牆有一截亭廊,大概是有閑(閑暇和閑情)之人觀魚賞花的所在。
池塘邊上有一座平房,銷售工藝品,西角供應飲料。大概天氣涼爽舒適,或者游人行色匆匆,無人問津。到塘邊,發現拱橋、兩邊的樹木以及經堂的黃色牆體是一幅難以言狀的圖畫,便在池中石墩相接的塘岸石階上坐下,耐心等待在拱橋上留影的一家老少三口,以及一對情侶離開。
毗鄰佛寺的池塘有幾顆高大的樹木,婆娑的樹影在池塘裡緩緩地游弋。小小池塘波浪不興,平滑如鏡,加上水本身有些混濁,或者濃密的水草或青苔,望不到底,使得倒影十分深邃,仿佛真的有另外一個水底世界。坐在水邊垂直下視,稍稍注目,便有些神思恍惚,交錯的樹影輕輕搖曳著,幻化成通向另外一個疆域的通道,內心不時翻湧飛身投水的衝動。於是,想像一些古書上美人臨水、顧影自憐的情節,打亂痴迷的冥想。
終於有機會按下快門,便起身去登塔。
磚塔顯然近年得到加固,許多地方都有敷了水泥,但登塔的樓梯和塔周的護欄卻依然是木質的,魚貫而行的游客將樓梯踏得很響。樓梯扶手上貼滿了黃底紅字的“緣”貼紙,不過越到上層越稀疏,似乎也映現出“眾生”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
登上第六層,環塔一周,沒有發現特別引人的景觀。或許,江南的風景適於近觀、把玩,與北方許多適合遠眺的大風景不同。
下塔,出寺,反觀山門,覺著牌坊最能代表北寺塔局促不安的境地。左邊是車水馬龍的大街,北邊緊挨著寺門,余下不多的空地上停滿了各色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