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注意到蘇州旅游地圖的左下角有一處石湖,石湖旁邊一大片綠色當中有一座楞伽塔,從吳江回來的高速公路也能遠遠地看到它,一向有興趣,2005年8月28日,終於走了一趟。十二點出門,搭33路公共汽車到蘇州科技大學石湖校區門口,然後便是步行。最近下過雨,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上不時有一兩攤水,於是得小心在意地躲避偶爾經過的車輛。一邊是山,對照地圖知道是所謂的上方山,郁郁蔥蔥的,滿是綠樹,卻給一道高牆阻隔了;一邊是凌亂的農舍和同樣凌亂的一畦畦地,在山腳下微風大概失卻了方向,不自覺地裹攜了有機肥的味道。步行了大約二十來分鐘,終於攔住了一部車,車上一男一女,應該在三十多歲,提出搭順風車,他們居然同意了。不過,順風車只搭了半分鐘,因為拐過山腳,便是“石佛寺”的入口。以為這便是公園的入口了,於是下了車。後來發現不是,於是繼續向前行,運輸石塊的重型卡車揚起沙塵,碰到兩車交彙,只能跳到路邊的樹下。正為難的時候,剛才的那部車也兜過來了,並主動停下來。於是又搭了一次順風車。不過,這次時間更短,因為只幾十米,便是上方山森林公園的正門了。進入正門,便看到山腳下一處高閣,拾級而上,發現不過是一個拙劣的人造景觀,在石牆上裝飾了兩個龍頭,龍頭下方是一個小池子,裡邊積了混濁的綠水。這裡就是門票背面標示的景點之一----寶積泉。也沒有興致緣石階登閣一覽了。繼續南下(?),很快出現金光大佛。過了山門(?),爬上平台,看到一個牌坊,上書“蘇州中日和平園”字樣。不知道高高在上的彌勒大佛是不是上世紀四十年代曾經在蘇州揚武耀威的日本人後來贊助塑的金身?附近還有一個花菖蒲園,也說是得到日本Ayame協會的贊助。中國政府放棄了戰爭賠償的要求,日本人便樂得到處充善人吧。後來在左近看到蘇州政府立的一塊小石碑,說和平園為紀念二戰結束五十周年而建,1996年完成。於是決定登上去看個究竟。牌坊後,整齊的石階一路向上,直到大佛膝下,讓金身大佛更顯得氣勢莊嚴。好久沒有鍛煉過了,為了測試一下體能,決計一步兩個台階跑上去,但過半之後便覺著小腿酸脹,大腿灌鉛,只好改為一步一個台階,但勉強支撐到最高處,氣喘吁吁,雙腿發軟,而笑容可掬、憨態可愛的彌勒佛似乎並沒有看見。不過,即便到了山頂,巨大金光大佛也還是可望而不可及。大佛的寶座四周排滿了尖銳的鐵钎,登上寶座的唯一階梯也豎了一道鐵柵門,同樣排了尖尖的鐵刺。後來見大佛右耳上方似乎有些許缺損,猜想有人居然敢在大佛頭上摳金,也便釋然了。偶爾也有游客到山門,但都在山下燃一炷香了事,大概望山生畏,最終望而卻步。下山的時候,粗粗數了數,大概有二百多個台階。離大佛不遠,有一個孔雀園。守門的女人說:飼料兩元一包,每個人都要買的。這後一句話說得很有水平,大概唬住不少人,因為後來看到為數不多的幾個游客,都拿了飼料。不過,孔雀卻真的非常多,似乎清一色的藍孔雀,有幾個耐不住寂寞,還開開屏,娛樂一下游客。還有一種野雞或雉,一群一群的,也不怎麼怕人,顧自在草坪上尋食。孔雀園外有一條長廊,紫藤的長廊,不過,八月底的這個季節沒有花,只有涼蔭。但今天雖然有些濕潤的燠熱,卻不見太陽,所以長廊只剩下一絲情趣。長廊旁邊是梅園,也只有一株株帶些倦意的梅樹。這個季節似乎除了綠色還是綠色。不過,這裡還有一樣東西,就是市躔所沒有的清幽。在園子裡繞了一圈,才在索道的下方找到隱蔽在樹蔭裡的上山的路。路是石砌的,十分平整,而且平緩。山道邊的石凳上偶爾有人坐下來,但似乎更多的是為了消磨時間。不一會兒,便到了山頂。山頂上便是曾經多次遙遙望見的楞伽塔。塔高七層,靠東方向比一般的塔多了一個門廊式的贅生物,最裡邊緊靠塔身有一尊佛,似乎微微低著頭,有些“既在矮檐下”的氣像,而且,眼圈也黑黑的,露出病態或者至少倦態。楞伽塔似乎是沙土結構的,外邊塗抹的一層水泥已經開始剝落,露出松散的沙土本質來。不過,游客大多忙乎著在西邊的鐵架子上爇香,並鞠躬。倒是平台南端的石凳上,並排坐了幾位衣著樸素的老婦,和了佛樂的調子,專心致志地唱著“南無阿彌陀佛”,在清靜的山頂上,聲音似乎也算得上洪亮。附近有一口鐘,2000年鑄造的,很小,所以只有一座鐘亭收容它。鐘亭的石柱上有一副對聯,誇張地說:風搖塔影影接八溪七裡,雲帶鐘聲聲連三界四方。楞伽塔所立的平台下方是一個窄小的院落,裡邊圍了幾間普通民房一樣的建築,正中一間大的供奉了頭戴寶冠的塑像,猜想是不是天官之類,門楣上有一個橫額,說“澤被一方”。兩邊的廂房裡則簡單擺一張油漆斑駁的八仙桌,桌上架一尊雜貨攤上十來元大概就能買到的彌勒小像或者甚至畫像,就不斷有人衝進去倒頭便拜了。下山後原路返回,重又經過公園的正門,繼續向北,便是治平寺。寺很小,居然有一間簇新的大雄寶殿,大殿裡居然供奉著三身佛,而且有兩位尊者侍立在如來兩側。大殿旁邊有一間屋子,裡邊有一尊素衣觀音的立像,兩邊的牆上張掛了觀音和達摩的像,也都准備了蒲團供人禮拜。最奇妙的是屋角有一張單人床,被褥一應俱全,而且還掛了白色的蚊帳,靠牆的床下甚至擺了一對樸素的布鞋,便以為是工作人員晚上住宿之所。後來注意到床前還擺了蒲團,而床頭靠牆的梳妝台上架了一尊瓷觀音,便猜想這裡是供那些渴望生子的夫婦跪拜的,畢竟觀音三十多個名頭裡,響當當的一個便是送子觀音。沿指示牌的方向指引繞了幾道彎,去石佛寺。上了一座小山,發現山頂上正在建一個亭閣。亭閣旁邊是一條碎石鋪起的山路,指示牌上說是“乾隆御道”。蘇州到處都有乾隆的足跡,卻不知道是確有其事,還有牽強附會。且不管它,從小山丘另外一側下去,去石佛寺。下了一段台階,沒有看到佛寺,卻發現一尊儒冠人的石像,看外邊的緣起,才知道是南宋人範成大。範很有些詩名,一些還收入唐宋詩詞選。牆壁上嵌了許多詩碑,也沒有功夫去細究。出了院落,才發現這裡原來是範成大祠。石佛寺則在小小的山崖下。石佛其實是石觀音,在矮崖下鑿出一個佛洞而建。比先前的治平寺更小,其實只有一個洞窟。路上碰見兩個已經見過好幾次的姑娘,說是外邊的路灰塵太大,要繞回去從公園裡邊走。但回到小山崗上,卻找不到來路以外的路徑,只好怏怏地出了石佛寺,原路走回去。路上,三輪車經過的時候執拗地表達熱情,但考慮到坑坑窪窪的路況,還是拒絕了,一路步行回到蘇州科大石湖校區門口。買了瓶水,才喝了兩口,33路公共汽車就開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