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昆明,到了雲南,怎能不一試當地的米線呢?何況我這個嗜粉如命,創造一切可能機會吃米粉的人。
米線和米粉區別其實不大,但祖國之大,同樣的米粉卻做出不同的風味和口感,比如貴陽花溪牛肉米粉、遵義羊肉寬粉、長沙米粉、桂林米粉和雲南過橋米線,都是我平時在深圳輪著吃的。
司機載我到昆明有名的米線連鎖店“江氏兄弟橋春園”,就在金馬碧雞廣場的一角。金馬碧雞是廣場上一前一後兩個牌坊,分別書寫匾額“金馬”和“碧雞”,至於典故嘛,我就悉數不知了。興許剛下過雨,地面仍殘有水跡,廣場空蕩蕩的,沒什麼人。
雲南米線之冠當屬蒙自,蒙自是一個市,位於雲南的南部。這“橋春園”裡米線就號稱來自蒙自。米線種類繁多,其實主要是價位上拉開了檔次,有最便宜幾元的,也有豪華套餐幾十元的,很難想像這近百元的套餐內涵有多麼豐富。吃過米線的人應該都知曉,價格的區別在於配料,在深圳,多碟蟹柳,貴4元錢。
我自覺背包太臃腫,在滾滾熱湯大碗林立的狹小店堂之內穿行格外惹人擔心。
好不容易自助米線上桌,期望的鮮美變成了流水線的粗糙和寡味。曾有人打比方,說深圳的川菜比四川做得還要正宗,我雖不敢苟同,但換成米線的話還是相當准確的。後來我反省自己,為什麼要吃連鎖店的呢,也許街邊任何一家小鋪都要來得好味。
除了滇池、石林,昆明本地自然景觀不多,但系深入雲南境內的交通樞紐,所以也就成了許多背包客的集散地。缺少資金的通常先飛抵昆明,再坐大巴前往麗江、大理、香格裡拉、德欽等地,這樣走會比直飛目的地便宜近一半。
為了省時省錢,我選擇了搭乘夜班車,傍晚始發,次日清晨到香格裡拉(中甸),整個行程耗費12個小時。
上車一瞧,場景復雜,有些瞠目。前面10幾個鋪位被一群結伴在外跑生意的本地人占據了,大包的貨物堆在鋪下,人去吃飯了;車廂後半部有4個男人,躺著,一動不動,黑著臉,目光冷冷地,分別在我鋪位的前左右上幾個方位,當下心裡有點怵。聽聞大案要案多發雲南,本地人的凶悍也不是空穴來風的,我佯裝鎮定,與司機攀談閑聊,打聽下這幾人是否一路,如果是一起的,那我就立馬退票換車,如果不是一起,那危險系數就大大降低了。
結果是,我把背包往長途車上一扔,下車溜達著找個地方打發這個異鄉午後。
離長途車站幾百米的地方恰好有個電影院,正在播映《青紅》,開場半個多小時了。票價只要20元,買了票就進去了,黑咕隆咚的,正演到青紅的父親不允許青紅繼續和男孩往來。我喝著冰豆漿看完了後面的四分之三。
這部片子的背景我相當熟悉,更直白地說,就是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相仿的經歷,連地名都是真實的——烏當區新天寨。影片相當寫實,不太像一部電影。講故事的手法沒什麼技巧,高圓圓扮嫩木訥,所以讓我激動不已的只是地名、景觀和記憶。原以為小時候不經事,但其實很多事情不經意已經在你的記憶裡烙下了深印,擦不去的了。
片尾“獻給我的父母以及和他們一樣的三線職工們”。後來一個80年代生人對我的感慨和這段歷史充滿了不敬、不屑、不解和不以為是,我於是直接對她表達了不滿。
搭乘夜班車是很辛苦的。我前半夜沒敢合眼,直愣愣地瞅著天邊的草原絳色的雲彩,然後是黑漆漆的山巒;後半夜我累得迷糊過去了,睡夢中仍死死攥著我的腰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