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八都--我的夢中家園

作者: steelpig

導讀就像三毛相信她自己前生是個吉普賽人一樣,從廿八都回來後,我就相信自己前生一定是廿八都的鄉人。出游前,我並不知道我們此行的游程中有廿八都這一站,也從未聽說過他,關於旅游的安排好像一直是老公的事,我相信他的品味不會差,事實果然如此。 從江山出發去廿八都,坐的是普通中巴,行駛的是筆直的四車道泥公路,窗外是現代的農家房舍和水田,一切普通得好 ...

就像三毛相信她自己前生是個吉普賽人一樣,從廿八都回來後,我就相信自己前生一定是廿八都的鄉人。出游前,我並不知道我們此行的游程中有廿八都這一站,也從未聽說過他,關於旅游的安排好像一直是老公的事,我相信他的品味不會差,事實果然如此。

從江山出發去廿八都,坐的是普通中巴,行駛的是筆直的四車道泥公路,窗外是現代的農家房舍和水田,一切普通得好像不再會有意外出現,盡管是在早上,我仍昏昏欲睡。直到車子兩邊出現了山,出現了綠,我才仿佛重又找回了靈魂般地清醒了起來,也許冥冥之中我已知道了我這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無盡的綠,清涼的風,潺潺的水一路相伴,時間一下子跑得飛快,轉眼之間我們就穿過一個又一個長長短短的隧道,來到了廿八都的面前。

廿八都建在205國道邊上,但我相信這是國道加強他的機遇,廿八都並不需要這些,千年的風雨他都經歷了,他都承受了,他也習慣了,他不會去羨慕外面的世界,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完美。

不知道哪一條才是通往古鎮的正道,於是信步走來,迎面是一條不過一百米的老街,墨跡暗淡的招牌、蒙塵的店面讓外來的客人恍若回到了五十年代的某個小鎮上,但正是這樣的一條在外面已幾乎找不到的老街,當地人卻叫他新街,使人不禁懷疑什麼才叫“老”?

穿過老街,真正進得村子,路是窄窄的,鋪路的石子早已在千年的歲月中被磨得溜圓,穿皮鞋的腳走在上面是那樣的不舒服,我相信這樣的路只歡迎草鞋或是赤腳,他在用自己的方式排斥著外來文明。這樣的排斥也只有大山孕育出來民風才會有,頑固中透著絲絲厚道與無奈。

路是古板的,人卻因為吸收了外來文化而不再木訥,純樸厚道的山民們站在自家的門前,和我們這些外來人和氣地打著招呼,那一臉的真誠在外面的世界你是無論如何都找不到的,外面有的只是滿臉的謹慎,包括我自己,我相信我輩子再怎麼操練也不會再有這樣的真誠,除非我住在這裡。

山民們的頭上是他們家的門樓,門樓雕工繁復,風格卻出奇地一致,上面的花紋有人物、也有動物,仿佛述說的是一個個民間典故,在青磚高牆的映襯下,每個門樓都透著昔日的繁華。走進這“昔日的繁華”迎接我們的是古拙的天井和同樣是雕刻精細的門窗、回廊,游走在這些建築中間,我有一種重回家園的感覺,我激動、我興奮,我喋喋不休地向老公訴說著我老家怎麼樣怎麼樣,我外婆家怎麼樣怎麼樣,試圖找出那怕一點點的相似,來拉近我與這裡的距離,來安慰我無望的心。

在山民的指點下,我們來到古鎮的地理中心,他們心目的聖地--文昌閣,文昌閣是一座三層樓木結構建築,在當時起著藏書和書院的作用,就在這樣的大山深處,人們仍尊崇孔子,尊崇著文化,讓人不得不對這個村子另眼相看。文昌閣與眾不同之處是他的屋頂,無論正室的頂還是走廊的頂,處處都畫著以勸人讀書為主題的中國畫,沒有一塊屋頂被遺忘,畫面線條流暢、寓意深刻,絕非一般的山野村民所為。

盡管山民和村子有意無意地護衛著他們的祖居地,但層層重山仍沒能擋住時代大潮的衝刷,文昌閣現在已沒有了藏書、沒有了讀書聲,書在浩劫中已片紙不留,讀書人也已穿上了滌綸的校服坐在了新式的學堂中,連我--也只能把他當作自己的夢中家園而匆匆辭別,唯讓這千年的文昌閣空自寂寞。


精選遊記: 衢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