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之行(六)——梅裡啊,梅裡

作者: wh_sandy

導讀離開碧塔海,我們繼續一路西行,目標德欽,去看那傳說中的梅裡雪山。 這段行程180多公裡,歷時4個多小時,走的仍是214國道,即滇藏公路,雖說是公路但路況很差,有的地方由於經常性塌方或泥石流衝毀,還是石子路。滇藏公路是雲南通往西藏的唯一通路,她的前生就是傳說中的茶馬古道,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全被封鎖,大後方缺乏物資供給,只能開辟西藏到雲南的 ...

離開碧塔海,我們繼續一路西行,目標德欽,去看那傳說中的梅裡雪山。

這段行程180多公裡,歷時4個多小時,走的仍是214國道,即滇藏公路,雖說是公路但路況很差,有的地方由於經常性塌方或泥石流衝毀,還是石子路。滇藏公路是雲南通往西藏的唯一通路,她的前生就是傳說中的茶馬古道,據說抗日戰爭時期,沿海全被封鎖,大後方缺乏物資供給,只能開辟西藏到雲南的通路,運送物資,現在的滇藏公路就是在此背景下由美國幫助(援助)建造的,估計後來從雲南起飛的戰鬥機也是由此運送過來的(關於這段歷史,我也是聽司機說的,以及目前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一些紀錄片中略有所聞,如有記錯的地方,請了解細節的朋友給我指出)。

我們先一路下行,途經“金沙江大彎”,已進入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許多雜志上有她的照片,顏色非常艷麗,現實中她雖然顏色沒有如此鮮艷,但仍然很大氣,給人以一種震撼,再次顯示了她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決心。

繼續往下到奔子欄,吃午飯,路程過半,奔子欄亦是茶馬古道的中點,海拔僅1千多米,我們從海拔3千多米一路下來,又是百轉千回,基本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暈車現像,還有耳鳴,非常難受。飯後開始上坡,感覺好很多。奔子欄地勢較低,在午後陽光的烘烤下顯得有點悶熱,一路上行,吹來的風漸漸涼爽起來,明顯感覺到氣候隨海拔的變化。看車外,植物的垂直分布也明顯,我們所過之處,從高大的喬木,從闊葉到針葉,逐漸變成灌木,然後是草原,山頂則是寸草不生的。這裡的山和我們一路看到的其它山不同,山頂不是平滑的而凹凸起伏,我本能反應既然是雪山應是遠古冰川刻下的痕跡,如今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人類活動的影響,許多小的冰川已經消融,大的也已退化。

但我們還是看到了白馬雪山,而後我們居然有幸也看到了梅裡。滇藏公路穿越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白馬雪山因此離我們更近,看起來更為雄壯。此行我們達到的最高點就是在這裡,白馬雪山白馬丫口,海拔4292米。司機師傅說過了這裡,去西藏就沒什麼問題,或許是心情愉悅,大家都沒有出現明顯的高原反應,我們對此無比向往。

過德欽縣,我們終於到了飛來寺觀景台。天氣居然非常晴朗,高原陽光的紫外線照的皮膚發痛,還好大家塗了防曬霜,雲躲到了梅裡的身後,她如此清晰的展現在我們眼前。神山梅裡啊,我們真的是有緣人!我們是香格裡拉游客被困事件後,第一批到達的游客,而後又陸陸續續有3,4批人到達,在7,8月的雨季我們居然見到了梅裡,司機不斷的說我們幸運。據次日下午到達的朋友說,他們沒有見到梅裡的全貌,雲層太低了,當然我們也沒有看到那日早晨的金頂。梅裡是藏族人心中的神山,據說只有和佛有緣的人才能見到,我們是到松贊林寺燒了香的啊。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意圖登頂卡格博峰,遭到當地民眾的極力反對,他們在山腳下燒香祈求行動失敗,結果半途遇到雪崩,17名隊員全部遇難;1996年中日聯合登山隊再次嘗試,仍以失敗告終,當地人告訴我現在國家已禁止登該峰。

17日,到達我們此行的最遠點,卡格博峰下明永冰川。從地圖上看,梅裡雪山已經在西藏的旁邊,我們距西藏的距離僅40幾公裡。

明永冰川,從海拔5千多米延伸到2千7百多米,我們所見只能算是冰舌。冰川的融水在冰溶洞中穿行,清脆悅耳,偶爾露個面,一轉眼又鑽了下去。在海拔3千米左右的冰川末端,氣候適宜,並不寒冷,或許是冰川融水的滋潤,植被也非常豐茂,可能是開發不久,原始森林的植被破壞並不嚴重,隨處可見直徑大於半米的高大喬木,也有藍莓和漿果,野生的菌類在路邊隨便看看,就不下十種,爭奇鬥艷,大紅大紫,觸目驚心,我們穿行其間,與自然如此親近。反到是冰川,但也許是太近,亦或是在山腳下,沒有想像中壯觀,到是應了蘇軾的那句“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觀景台,與可愛的藏族導游合影,他再次提醒我們對神山不可用手直指。

離開明永,開始返程,看梅裡越來越遠,心中戀戀不舍,只等有一天再回這裡。

跑啊 掙脫你的繩索 找回渴望已久的自由 啊……跑啊 掙脫你的繩索 找回渴望已久的自由

用你不太堅強的翅膀 去挽住所有的希望

是雄鷹你就該展翅高原 讓歌聲穿過雲層之間

是雪山你就該挺立山巔 讓太陽吸吮你的甘甜

韓紅 《雪域光芒》



(神山梅裡)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