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南岸,從上海到杭州的道路兩測,水網縱橫交錯;嘉善縣西塘鎮,其地理和人文特點都堪稱這一帶的典型,是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水鄉古鎮。但它不像其它遺跡那樣,文化的延續早已終止,即便對於當地人也無從感受,何況游客。那樣的遺跡呢,無論當時的生活多麼輝煌動人,它都已經永遠消失了,只留下一個供人瞻仰的外殼,剩下的全憑殘缺的記載和你的想像來補充了。西塘的動人之處在於它並沒有模擬一個傳說,而是帶著蓬勃的生機仍然生長著。這就好像一棵茂盛的古樹帶給人的感受,它的滄桑和悠久令人唏噓感嘆,它的生命力又使你欣慰,沒有遺憾。這個鎮分為老區和新區兩部分,新區裡面夾雜著一些老房子,而老區裡面則幾乎一處新房子也沒有。幾條交叉的河道構成了整個鎮的骨架,水,人類生活中的基礎角色在這裡扮演著中心角色。很多人家房前屋後都是河,出門抬腳就上船,走兩步就過橋,人們不留一點縫隙地擁抱著河水居住,北方常見的堤壩與河灘在這裡見不到影子,門廊前面的河面就是庭園,坐在屋裡看到船只悠悠地經過,攪亂了對岸房屋的倒影。
整個鎮並不因為房屋沿河密布而擁擠起來,這裡人也很多,但沒有大城市中被緊張的人群裹協著向前急衝的壓迫感。從容和舒緩的感覺有時並不來自幽靜的環境,周圍人們的神態是一種很強的暗示,踏上青石板鋪築的小巷,很快就合上了這裡的節拍,成為輕松氣氛的制造者之一。
我們來到鎮上拜訪的第一家店鋪是一間木刻作坊,其實那也算不上是店鋪,鄰街擺了一張大桌,斧、刨、錛、鑿擠作一堆,旁邊鋪著半米見方一塊木板,已經用鉛筆勾出了圖案的輪廓,一位三四十歲的女同志正伏在案前專注地工作。看見我們進來,起身讓出一道空隙,使我們能夠進到屋裡觀看她的其它作品。當時我的娘子正好奇地打量牆邊一對粗黑的大櫃子,她連忙解釋說是鎮政府定的,很便宜的杉木板。那是她的生意,也確實不能代表她的手藝,她的作品在我看來是過於精致了,很好地體現了中國平面鏤空木雕的繁密風格。這些作品大部分都會去充當中國古典居室裝飾的主角,所謂點睛之筆,不得不精。歐洲在工業化之前也有更為繁密的巴洛克風格,似乎現代建築的外觀和內飾都注重簡約,細致考究已經不是時尚了,古典的東西有相同的口味,費工耗時,堅固永恆體現著他們的價值。她桌上的半成品,除去前期選料,出胚,還需半月才能完成。
中午時分,邁進一家敞亮的飯館,拖開木椅在正堂坐定,攤在手裡的是一份粗茶淡飯型的菜譜,原料全部取自當地,看來這裡農產品的產銷鏈條還沒被外來進口打斷。其實健康的農業經濟是西塘文化的基礎,正是這種文化吸引著各地的游客。如果西塘政府決定興建酒店,承辦會議以招攬更強的消費群,那種開發需要以商業基礎來替換農業基礎,傳統的文化將被連根拔起。屆時,西塘的前途將掌握在投資者手中,生活在這裡的老百姓將被拋向各大城市,我們這樣的游客都將散去。太多景區已經成為這種顢頇政策的犧牲品,大家看到的只是商業文化謀殺了本地文化之後,套上它的外衣在那裡裝腔作勢地表演。
吃過午飯,沿著河邊的長廊一路打聽過去,找到了過夜的住處--桐村雅居.這是一處兩進的院落,很窄的院門聯接著通向河邊的小巷,院門之內卻大有乾坤:繞過門口的影壁,綠色映入眼簾,錯落布置的石架上擺滿了盆景;第二進院落的門庭內設有桌椅,坐在這裡,透過木窗,看到外面從生的綠竹,竹根的苔蘚上伏著打盹的烏龜.穿過門庭,面前的院落大部分被正堂一層的屋檐遮蔽住,鑲嵌著青磚的地面平整而潔淨,這樣一塊通風避雨的小天地真是小孩玩耍的樂園.古宅裡世世代代的天真童趣忽悠一閃,似曾相識的感覺使人一怔;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同被眠,看來今夜我們要在此睡眠.
正堂中的擺設甚為豐富,可惜主人並不在家,一位打理游客投宿事項的大媽將我們引上二樓,二樓大廳東西兩廂共有四間臥房,專為招待游客而設.大廳被布置成了一間展室,陳列著房主人的剪紙和書畫作品.臥室很舊,顫巍巍的地板,精雕細刻的大床簡直就是一所木房子,在北方長大的我頗覺新鮮.
安頓停當以後,一身輕松,先空出兩手去周圍轉轉,這座大屋留著慢慢看來.出門跨過石拱橋,布店,茶房,酒館連成一片,熱鬧非凡,聽說晚上更加熱鬧,那麼好吧,晚上再來湊熱鬧.不巧得很,忽然落起雨來,抬頭望著昏暗的天空,心想這樣的好天氣不容錯過呀,趕緊回屋睡覺.雨雪天裡懶在床上睡覺乃是人生一大樂趣啊,呵呵.
傍晚醒來,徐徐輕風送來雨水洗淨的清新空氣,背對著夕陽向鎮中走去,這番景像確實無限美好,但並沒有近黃昏的惆悵,因為,繽紛的西塘之夜正撲面而來,令人興奮的一幕即將上演:星夜醉游西塘.
河燈初上,一串串火紅的燈籠映在水面,這個鎮的主角--水,換上炫麗的晚裝出場了,整個小鎮與此時架在爐上的飯鍋一道漸漸喧鬧,沸騰起來.就在河邊擺下飯桌,燙上黃酒,清蒸白水魚,老湯煲鴨子,炒河蝦,辣田螺,煮菱角,熏青豆一盤一盤端上來,溫醇的老酒一杯一杯喝下去,夜色越來越濃,酒意越來越濃,興致隨著河中穿梭叫賣的小船搖動起來,耳中傳來若隱若現的彈唱聲,就在這微醺薄醉中起身,向著聲音漂來的方向逛過去.
彈唱聲來自一座臨河搭建的戲台,燈火通明,眼花繚亂;我正伸著脖子在那裡呆看(不是因為看的入神,而是想努力看懂),娘子插話,"怎麼不見老旦出現?",哈哈,魯迅筆下的社戲正是眼前這一幕.於是我們放棄努力,改租一條小船游玩,小船的基本形狀像烏篷船的樣子,只是更狹長更輕快,這鎮上有一處船模博物館,裡面展出上百種中國古式船只的模型,不應錯過.船工立在船尾,熟練地操縱搖櫓,甚至沒有聽到劃水聲就溶入夜色當中,在水中的感覺比較奇特,岸上的燈光,推杯換盞的人影似乎都遠去了,仰在船上靜靜望著星空,感覺船只搖曳著前行,盡情享受這舒服的時光.想起媽媽去世前夜想要一個搖籃的事情,心頭一陣酸楚.
離船上岸逛了許多店鋪,有兩家印像特別深,一家刺繡店,阿婆帶著眼鏡在燈下做活,倍感親切;一家珍珠店,老板是個很認真的小伙子,娘子挑來選去的工夫,他就講給我很多關於珍珠的知識,看得出來,他很喜愛這一行,這種出自內心的喜愛有很強的感染力.我不知道除了興趣愛好之外還有什麼能夠使工作成為一種令人羨慕的享受.
我們一直在鎮上徘徊到曲終人散的時刻,這最後一曲就是各個店鋪咣當咣當上門板的聲音,忽然之間街巷安靜下來,只聽見自己的腳步聲在窄巷中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