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從容氣度

作者: 淳於寒曦

導讀驪山從容氣度 一、女人與男人 陝西臨潼境內有一座小山,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紅色的晚霞彌漫在山頂,遠遠望去,整座小山便如一匹奔騰的駿馬。這座山就是著名的驪山。 驪山的海拔只有800米。作為秦嶺山脈的一支,驪山的兄弟中不乏高聳入雲的險峰,比如就在幾十公裡之外的西岳華山,主峰回雁峰海拔2160米。與這麼一位冷峻的高個兒為鄰,身為一座山,誠可謂是一大 ...

驪山從容氣度

一、女人與男人

陝西臨潼境內有一座小山,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紅色的晚霞彌漫在山頂,遠遠望去,整座小山便如一匹奔騰的駿馬。這座山就是著名的驪山。

驪山的海拔只有800米。作為秦嶺山脈的一支,驪山的兄弟中不乏高聳入雲的險峰,比如就在幾十公裡之外的西岳華山,主峰回雁峰海拔2160米。與這麼一位冷峻的高個兒為鄰,身為一座山,誠可謂是一大不幸。因為一說到山,大家通常想到的便是高,便是險,便是奇絕,沒有了這些條件,山就失去了吸引目光的本錢。何況又有這麼一位出類拔萃的家伙守在身邊,就更顯得自己的纖小與柔弱。

好在驪山不怕,它有它自己的辦法。

當遠古的人類尚無力滿足自己征服自然的欲望時,驪山便成了他們最早親近的一座山峰。之後,逐漸的,親近變成了依賴,依賴變成了愛戀,愛戀變成了景仰,景仰變成了崇拜。於是人類把驪山化身為了一位女性。她纖小,卻不乏厚重,她柔弱,卻不乏剛毅。傳說中,這位女神居然敢將口水唾到了出言不遜的秦始皇的臉上。人類把自己對女性最美好的祝願與期望寄托給了驪山,然後恭恭敬敬的把她供奉進了廟宇。人們尊稱她為驪山老母。

驪山靜靜的的聽著,靜靜的看著,靜靜的陪著人類前進。她記的,很久以前,有一群人來過,在山上修了一座烽火台,說是為了抵御犬戎的入侵。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終於有一年,烽火台上狼煙四起,山下旌旗飛舞,一個女人在縱聲大笑。後來,笑聲沒了,來了一群文人,寫下了幾首吊古詩。過了一千年,又來了一群人,在山下修起了一座宮殿,說是皇帝要來洗澡。一天又一天過去了,終於又有一天,宮殿重門盡開,遠處一騎快馬,踏起一路黃塵,一個女人在吃吃嬌笑。後來笑聲也沒了。又來了一群文人,寫下了更多的詩句。

驪山有些倦了,她希望在這裡能發生一個關於男人的故事,就像一位年邁的祖母,在縱容了身邊太多的嬌生慣養之後,仍念念於膝下何時能出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兒。

又過了一千多年,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清脆的槍聲響徹驪山上下。這一次的主角名單裡沒有了女人,只有一個倉皇出逃的老頭和兩個窮追不舍的後生。第二天,全國都知道,昨天晚上,一個東北的二愣子和一個陝西的冷娃把天給戳了個窟窿。

驪山笑了,她終於看到,這個民族在兒女情長之外,還有一種血性與責任。

二、罪臣與功臣

站在驪山腳下向上望,一座石亭醒目的矗立在半山腰。它就是當年西安事變的見證——驪山兵諫亭。

公元1936年12月12日深夜,不願看到“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兵圍驪山腳下的蔣介石行宮“五間廳”。50多歲的蔣介石身著睡衣,赤著雙腳,由兩名侍從護衛著,在寒風刺骨的冬夜裡倉皇出逃。第二天天明時分,驚魂未定的蔣介石在山腰的一塊巨石下被搜山的士兵抓獲。

經過國內各方的共同努力,蔣介石終於放棄“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同意“聯共抗日”,西安事變遂告和平解決。半年後,盧溝橋事件爆發,中國進入了全面抗戰時期。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曾改變了中國歷史,乃至於世界歷史走向的夜晚,在當年抓獲蔣介石的地方修建起了一座石亭,初名“捉蔣亭”,後改名為“兵諫亭”。

時至今日,那晚呼嘯的子彈留下的彈孔仍在牆壁和窗戶上醒目的遺存著。在它們被玻璃罩保護起來之前,我曾用手探摸過它們,那些可以伸進一個手指的彈孔讓人沒有理由懷疑那個晚上兩位將軍的決心。幸而有他們的決心,才留給了我們這樣的歷史,這樣的今天。

不過眾所周知,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蔣介石軟禁,之後輾轉全國十余個關押地點,並於解放前夕被帶往台灣繼續軟禁,直至蔣介石之子蔣經國病故,前後長達半個多世紀。

相比之下,楊虎城將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他一直被囚於重慶,並在1949年9月17日被蔣介石指使的特務殺害於戴公祠。

張學良,中華民族的千古英雄,共產黨的救命恩人。可在蔣介石看來,張學良就是自己日後敗走台灣的肇端,是自己後半生巨大不幸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但是,他終究沒有殺掉張學良。蔣介石死後,張學良用一幅挽聯說明了一切:“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婉若仇讎。”

張學良的一生共主導了三件深深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大事件:改旗易幟,丟東北,西安事變。這三件事讓他的名譽經歷了亙古未有的大起大落,大譽大毀,也就注定了千秋之下,他的名字仍將被人們念念不忘。晚年的張老將軍看破俗塵,笑對整個紛紜的世界。正因為這樣的心態,老人才能在風雨中橫跨了三個世紀,走過了101個春秋。

英雄是什麼?英雄不需要畢生的轟轟烈烈,不需要永遠的英明果敢,英雄只需要在他應該出現的時候——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適時的出現,用自己的犧牲替眾生選擇一條正確的路。1936年的那個冬夜,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位將軍的確掌握了這片土地上億萬生靈的命運走向,也就是在那一瞬間,他們用他們年輕而倔強的心為這億萬生靈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

就此一點,他們就可以當之無愧的被稱為英雄,被稱為這個民族的功臣。

三、仙世與人世

唐時的華清宮就建在驪山腳下,溫泉的泉眼旁邊。

相傳秦始皇曾對驪山神女言辭不敬,被神女一口唾沫啐在臉上,之後便長出了一大長癩瘡,大約是濕疹之類的。那年頭沒有皮炎平之類的藥物,想來也真是夠難為千古一帝的了。後來秦始皇認真的檢討了自己的錯誤,神女才打開石壁,讓一股溫泉流了出來。秦始皇用溫泉水洗過臉後,癩病就迅速痊愈了。

這就是傳說中驪山溫泉的來歷。

可地質學家們卻沒有心思去講究這份浪漫。他們說驪山是一座死火山,溫泉是得益於其豐富的地熱資源。

但我寧可相信溫泉是神女賜與人間的珍貴禮物,雖然地質學家們的結論更接近於事實。畢竟想像力是人類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最初動力,是先民們為我們開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的原始衝動。更何況,作為一個旅游者,我們原本就不希望我們的旅途充斥著冷冰冰的定理與講義。

漫步華清宮遺址,你可以遙望到一個逝去千年的王朝依稀的背影。

那是一個以雍榮、華貴、灑脫、孤傲為主調的時代,那是一個空氣裡充滿了花香和酒香的時代。以玄宗為代表的唐王朝的帝王們,以身作則,為整個時代的超凡脫俗與自由自在作出了表率。他們比前朝的皇帝們更成熟,更懂得帝王之道,卻又不像後來的宋朝皇帝那般提心吊膽,不像元朝皇帝那般橫征暴虐,不像明朝皇帝那般鄉俚市俗,不像清朝皇帝那般辛勤勞苦。他們活得很瀟灑,很暢快,很從容。他們是一群居住在地面上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在空中半人半神俯視眾生的怪物。他們享受著愛情、鮮花、歌舞、鼓樂,他們熬鷹走狗,他們含飴弄孫……他們追逐著與普通人相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樂趣。他們也允許別人享受自己應得的歡樂。玄宗曾讓宮女為前線戰士縫制冬衣,一名戰士從衣中發現一箋,上題:“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今生已過也。結取後身緣。”玄宗知道後,找到那個題詩的宮女,將其嫁與那個戰士,並說:“我與汝結今身緣。”一時傳為佳話。相信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做出這麼富有人情味的事情來。

此外,與歷代帝王最大不同的是,對待樂趣,唐朝的皇帝並不是作為一個觀眾去享受和攝取,而是用親歷親為的方式去參與,在參與中獲取最真實的快樂。後來梨園子弟們供奉的祖師便是一個由玄宗扮演的小醜。

所以,唐王朝的確稱得上是一個極其灑脫的王朝。正因為其灑脫,才開創了空前絕後的唐詩,才誕生了美侖美奐的敦煌,才成就了聞名世界的長安,也才留下了驪山腳下這一方方清波蕩漾的水池。

四、愛情與色情

古時的驪山溫泉曾有二十余位帝王游幸,但如今,這裡游人如織,卻只為了回憶他們中間的一個。

來到華清池,就不能不提那段婦孺皆知的愛情故事。風流多情的李三郎遇到了貌若天仙的楊玉環,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對活脫脫的人中龍鳳,天成佳偶。他們的結合簡直就是蒼天有意設計出來專供後人們瞻仰的範本,是譜寫在三丈紅塵中的最浪漫的童話。

可是,“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個故事的結局最終竟成了楊玉環魂斷馬嵬,李隆基形單影只。一部愛情的經典劇作就這樣被畫上了一個血色的句號。

其實,在我們所受到的傳統教育裡,中國人是不很尊重男女之間感情的。甚至直到今天,“防洪、防火、防早戀”依舊是中小學教師關心的頭等大事。唯一不同的是,萬惡的舊社會把一切罪責都被歸咎給了女人。早在一個世紀前,就有外國人曾這樣評說過:“在中國,女孩子一進入青春期,就成為‘與走私鹽一樣危險’的商品。”這是個恰到好處的比喻——這件高利潤的“東西”一方面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卻又存在著極大的風險。事實上,我們也經常可以在歷史人物的對話中聽到這樣的所謂“名句”:“大丈夫何患無妻”、“匈奴不破何以為家”、“女人如衣服”、“紅顏禍水”……就連孔子也一本正經的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就拿這個故事來說,女人又一次因為美貌成了禍國殃民的罪魁,男人反倒在對別人生命的取舍中成了“拿得起放得下”的英雄了。

其實在我看來,這個故事的結局更應該被描述成這樣才對——當一個女人挺胸阻擋在災難與自己深愛的男人之間時,那個男人卻背叛了他們曾經的誓言。

呼嗚!哀哉!

不過,不重視愛情不等於不重視色情。

九龍池裡,一尊漢白玉的“貴妃出浴”像正面對著人們伸來的長槍短炮般的鏡頭欲說還休。她體態豐滿,身姿婀娜,酥胸半露,粉面含春。芸芸眾生懷著各種叵測的心態在她面前攝影留念,閃光燈映白了她羞澀的面孔。

這時,我突然聽到一聲來自金發碧眼的驚呼:“難道中國女人的穿著也會這麼色情!!!”我不禁哈哈大笑了起來。正在照相的人們被我嚇了一跳,紛紛投來責備的目光。這的確是一個不小的玩笑:中國人在世界上素以衣著保守聞名,外國人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如此性感的裝束同中國人聯系到一起;更難以至信的是,這位一千年前的瑪莉蓮·夢露竟然還是中國的第一夫人!

但現在的問題是,這個玩笑究竟是楊玉環開給我們的,還是我們開給楊玉環的?

相傳楊玉環死時,一只羅襪遺落民間,為一老嫗所得。各方人士聞知此事,紛至沓來,以重金求一把玩。其情其景,和這尊漢白玉的雕塑有何等的異曲同工啊!

於是,我在外國人的詫異中一聲長嘆:“華清池,你不過是一個供中國人意淫了千年的傳說罷了!”

五、塵土與香土

馬嵬坡,一個小小的唐代驛站。如果不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貴妃楊玉環玉殞於此,它恐怕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被載入史冊,並成為中國婦孺皆知的一處“名勝”,更不會在千年之下,仍有如此絡繹不絕的人們捧著沉甸甸的歷史書來此懷古。

5月5日,我們在段紅傑、劉飛躍兩位我大學舍友的陪伴下,來到了地處陝西省興平市的馬嵬坡。一千多年過去了,大唐盛世早已在裹攜著漫天黃沙的秋風中煙消雲散,甚至就連當年“京兆萬年”這種至尊至貴的名字也被改成了偏安一隅的“西安”。但這個小小的驛站的名字卻留了下來,一千年來從未改變。

貴妃墓正對著一條公路,不知道是不是一千年前“瘞於驛西道側”的那條路。飛馳而過的各種農用車揚起遮天閉日的塵土,烏煙瘴氣的籠罩著一代佳人的長眠之所。

拾階而上,一道磚門橫在眼前,額上題字:唐楊氏貴妃之墓。一進門,滿眼姹紫嫣紅,那是尚未完全敗落的牡丹。李唐一代,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對牡丹情有獨鐘。而被稱為“羞花”的楊玉環與牡丹更是有著不解之緣。只是今天,牡丹空笑,尤物卻早已在光陰如梭中化為後人的夢囈了。

庭院的中心部分是一人多高的貴妃墓。青磚砌成的墓塚看起來更像是一座愛斯基摩人的冰屋。看了旁邊的介紹才知道,原先此墓也是土制的,只是後來世人傳說,女人若用此墓之土擦臉能使皮膚細膩,芳香宜人。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久而久之,諾大的一座墓塚竟被瞻仰者化整為零,夷為了平地。後人無奈,只得用磚石重新修築了一座新墓,以護衛這位柔弱女子嬌慵的美夢。

如果說華清池裡的楊玉環是一汪清水,嬌艷欲滴,宛如亭亭玉立的一株芙蓉,那麼馬嵬坡下的楊玉環就是一掊香土,用一縷芳魂續寫著她留在人間的最後一篇傳奇。

傳說中的女媧用水和土和成泥,造出了億萬蒼生。人類把她的祭廟就安置在了驪山之巔。而楊玉環用她榮耀而悲慘的一生,恰如其分的為此作出了最精彩的詮釋。

終於2004年9月8日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