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滇西到甘南(3)經典的旅游路線

作者: nj老菜

導讀從滇西到甘南(3)經典的旅游路線從大理到中甸的這一段是所有旅行社都會打出的一張牌,故稱之為經典。 這條路線我在2000年走過一趟,去年從滇藏線入藏又途經了一次,今年是第三次了。總得有些不同,打算在大理騎車,在麗江走虎跳,最後到中甸與約好的Z會合。 一、大理騎車 T沒來過雲南,他先到大理,可以多玩兩天,同時找好住處,我也省了事。 我到了大理,按T ...

從滇西到甘南(3)經典的旅游路線從大理到中甸的這一段是所有旅行社都會打出的一張牌,故稱之為經典。

這條路線我在2000年走過一趟,去年從滇藏線入藏又途經了一次,今年是第三次了。總得有些不同,打算在大理騎車,在麗江走虎跳,最後到中甸與約好的Z會合。

一、大理騎車

T沒來過雲南,他先到大理,可以多玩兩天,同時找好住處,我也省了事。

我到了大理,按T給的地址住下,在大理的東北角的城牆外,50元標間。然後去洋人街,這是一個容易FB的地方。找個吧坐下,喝著啤酒,看街上中國人、外國人、本地人、外地人、跟團的、背包的來來往往,與怒江差異太大了。我左邊的一張桌子旁坐著一位膚色黝黑,長須飄然的當地老者,身著中山裝,頭戴鴨舌帽。他一動不動的坐了已經很長時間,也在看著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們,也許他在回想當年的街上,也許他在看著眼前的奇怪,“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

第二天,T要去洱海,陪他到了才村碼頭,游船的票30元。我在8:30到了護國路,那兒有不少出租自行車的鋪子。挑了一輛,變速、後避震,調整好高度,租金是10元一天。我的計劃是沿公路先騎到喜洲,再去海心亭、海舌頭,從小路到周城,然後沿老公路向南到三塔,回到大理。

從大理到喜洲的一段,早晨的清爽使我騎得很快,公路上往麗江的旅游車呼呼地從我身邊開過。喜洲與幾年前相比,包裝得更好了,又有了幾個新的游覽點,我只是騎車從小巷裡亂走,拐彎抹角地穿過喜洲。到海心亭、海舌頭的路就在喜洲鎮旁,往裡騎沒用多少時間就看到了海心亭。海心亭在一個大院子裡,有門衛,這是一個接待會議、團體的內部賓館。當天沒有客人,門衛就讓我進去轉轉,海心亭上不去,也已經是一個鋼筋水泥的仿古建築。當年的海心,由於多年的圍墾,周圍已經變為許多的村莊,只有那些眾多的魚池,還與以往的洱海保留著一點聯系。

海舌頭是個半島,斜著舔進了洱海。在舌尖的一段,遍地都是小貝殼的殘片,小徑更是全用貝殼堆成。海舌頭上只有一位當地人在垂釣,再無任何游客。我站在最頂端的堤壩上,幾排柳樹從舌尖延伸到海中,習習涼風,依依垂柳,三面環水,前方的遠處就是所謂的南詔風情島,幾艘游船在海面穿行。這地方可以搞成野營的一個場所,也許不至於落得這般荒涼。

從小路騎向周城,比起在公路的騎行可就費力得多,約在13時到了周城,這是最大的一個白族聚集鄉鎮。鎮中小場子上,不少賣旅游紀念品的攤子,兩棵參天大樹將場子遮蔽在它的陰影下。看了一個家庭扎染坊,與老板娘亂聊一氣,3元買了塊方巾。出門後騎著車子在鎮子裡亂轉一通,便向南騎上了返回的路。

下午的騎行比上午可累得多,陽光強烈,坡多,但最大的問題是刮起了頂風,這就是有名的“下關風”?到了三塔,那兒新建了崇聖寺,連三塔也修舊如新,估計門票的價格也會刷新了不少。我在下午16時回到了大理,估計騎了約60公裡。

大理現在有環海一日游,車子是小面,一人一百多元。騎車則可以進行環湖二日游,只要下關的風別太大,二天下來也不是特別累的。

二、虎跳的考驗

南京有人在麗江開了家山野情懷戶外店,T與老板獅子很熟,我們到大研後便直奔店裡。這兒原來已經成了南京人在麗江的一個聚集場所,還有天馬、鐵龍。我們正侃得熱鬧,又來了一位剛到的南京GG,更令人興奮的是她居然還帶了一只鹽水鴨,讓大家大快朵頤。有了這些常在麗江的驢友,我在麗江的幾天跟著他們很好的吃了幾頓,去的都是當地人才知道的地方。

一直有走虎跳的打算,去年進藏過麗江時卻因生病,把原定走虎跳的兩天時間變為了在醫院掛水的兩天,今年就一定要去走走了。從南京到麗江,我與T一路奔波,沒有休息,T終於吃不消了,他在大理就因酸疼而按摩了兩次,第一次出來就這樣行走,恐怕一般人也都是受不了的。他放棄了與我一起走虎跳的想法,不過GG卻補了上來,我們約好第二天去虎跳。

現在不像以前,行走虎跳的人已經是非常非常的多,虎跳也定義為徒步的初段,我們在坐上麗江開橋頭的第一班車(8:30)時,更感覺到了這一說法的正確。一車坐了近20人,全是被胖女司機斥之為“你們城裡人吃飽了撐的沒事干”而走虎跳的,其中有5、6個老外。

11時到橋頭,門票30元。網上虎跳的攻略已經是多多的,有一篇就命名為“虎跳的N種驢步”,所以如何走是沒有問題的,大家只管悶頭爬山走路罷了。我與GG一上路就被牽馬(應該是騾子)的老鄉盯住了,他們挺有眼力,一小女子,一老頭,想來是堅持不到28道拐的。80元,從大門到28拐頂,途中任何時候上馬都是這個價。老鄉一路堅持不懈地緊跟著我們,讓騎馬的誘惑始終伴隨著,挺有趣,這也成了我們之間意志的一種較量。

太陽當頭,沒有樹陰,這給我們造成了多余的體力損耗。到了納西雅閣,在此歇腳,這兒的飯菜很便宜,沒有獨此一家宰你沒商量的手法,喝茶添水也不要錢(以後的幾處也不要錢)。歇了一會,繼續上路,我指著前面的那山的高處,問老鄉28拐是不是在那裡,他誤導我,說還在那山的後面一高處。這給了我沉重的打擊,那山我能上,但再來一山則嗚呼,怎麼辦,走著看吧。這時的GG也顯疲態,於是動員她先騎馬,為了讓她安心,表示我如走不動了,可與她輪流騎。一路行至山下,抬頭望去,山勢陡峭,藍天當頂,曲折的小徑蜿蜒而上。老鄉告訴我,這就是28拐,並問我20元騎馬嗎?原來有名的28拐就是這樣,相對高度並沒多少,我告訴老鄉,5元我也不騎了。在前面的體力消耗後,上28拐的一路我歇了N次,但還是順利地上去了。在走完全程後回想,28拐其實並沒啥,重要的倒是一路的體力分配。我是屬於耐磨型,但GG如堅持不騎馬,在後半段她將會十分的疲憊,這樣在下山的路上倒可能會出問題。

一路走來,左側的高峰直指藍天,右側的峽谷蜿蜒在下,金沙江被約束成窄窄的一線。在28拐的頂端,一位老鄉端坐在大石上,他在路右邊山崖的頂上搭了個看台,在那兒可以俯視上虎跳,不過要去看得交給他5元。其實再往前走一小段也有一處可以清楚地俯看上虎跳,只見一大塊巨石嵌在窄窄的江中,被堵塞而憤怒的江水圍擁著它翻騰出一圈白浪,真有一躍可過的感覺。不過感覺更好的是,以後可以告訴要去虎跳峽玩的人,你在那兒往上看,在那似乎高不可攀的地方,我曾經在那兒俯視過。

過了28拐,一路基本是下坡或盤山小路,也有樹的蔭蔽了。這一段的感覺是,從“茶馬古道”到“HALF WAY”的路似乎沒完沒了,尤其是有一段路旁,突然沒了“HALF WAY”的路標,而只有“山白臉”的,讓人覺得是否走錯了路。

走在路上,峽谷對面是玉龍雪山的另一面,全然不像在麗江的一側所見,山勢陡峭,石壁挺立,沒有樹木,裸露的青黑色岩石給人一種猙獰的感覺。只在山巔處有積雪,連綿曲折,倒宛如一條玉龍奔騰,而山坡石壁上凹處的點點殘雪,又像玉龍的片片鱗甲。

太陽漸漸西斜,我們還在山路上行走,只是在“HALF WAY”歇了一氣,並領教了“天下第一廁”,GG還得意的聽到了看台上籠子裡發出的蟈蟈叫聲(手機發出的),我得意的則是,我們在來時的一車人中走在最前面(除了老外)。

天色轉暗,GG又發出了“我今天晚上一定要喝雞湯”的呼吁,這是今天她第N次的訴求。我們在約19:30到了TINAS,“真好喝”,TINAS的雞湯大約會留存在她的記憶裡,成為今後對雞湯味道的對比。是的,我記憶中的好吃,往往也是與勞累、飢餓聯系在一起的。在TINAS住的一晚是出來後最貴的,70元的標間。

這一天,從橋頭的1850米到干岩房的2670米,攀高為820米,行程約25公裡,腳上又打了一泡。

第二天,下中虎跳,回橋頭就沒什麼可說的。有意思的是,在張老師家,我手持手機,眼盯屏幕,朝天高舉,到處亂竄,眼數幾格信號,忽有忽沒著急。

說一下S,我與他去年從拉薩同去珠峰,相處不錯。今年知道我要來雲南,他也追來了,但比我們遲了幾天。他到昆明時,我們已在丙中洛,怒江他是去不成了,就建議他先到大理。但等我到大理時,他卻在前一天去麗江了。等我到了麗江,他又在當天早上與人搭伴去德欽了,這就是“失之交臂”的真實注解。只是在我要去中甸的前一天晚上,他在21時才從德欽回到了麗江,我們才獲得了聊天的二小時。

三、麗江感覺

麗江大研的核心區,現在已經是熱鬧非凡,你如果站在入口的大水車旁,就能看到巨無霸般的旅行車一輛輛地連接而來,從它的車門裡吐出一撥撥的人流,中國內地的、港台的、外國的、大城市的、小城市的,全彙集成一股人潮,向四方街的方向湧去。

四方街的面積已經明顯地變小了,我第一次來時,這兒還擺放著許多賣商品的小攤子,去年來時,這兒出現了一支本地上了年紀跳舞的隊伍,而今年,這種隊伍已經擴大到了三支,並且服裝也從去年的雜亂變成了統一。這種充分體現了民俗的舞蹈是很能吸引游客的,參加跳的,拍照的,圍觀的,這三個圈子將四方街滿滿地沸騰起來。在四方街的花台邊,歷來坐著不少大研的老人,他們習慣於在這兒悠閑地曬太陽,談天說地,但在如今的人流旁,聲浪中,他們已經給淹沒了。

在獅子山上的大樹林裡看古城是很有味道的,現在已建成公園,要門票了。我陪T 和GG在古城裡到處轉悠,這兒核心區沿街的房子基本都開成了店鋪,裡面賣著各種專門迎合游客需要的旅游紀念品,珠寶、銀器、藏飾彼此呼應,飯店、戶外、酒吧左右相連。許多納西人家也改為客棧,迎來送往,好不熱鬧,這裡是自助游們交流信息、拉幫結隊、廣交朋友的好去處。大多數的店鋪和客棧都由外地人來經營,而原主人都搬到新城去住,坐收獲益豐厚的租金了。

納西的工藝品,也就是游客們往往要掏腰包的旅游紀念品,毫無疑問是東巴文字,這種世界上僅存的像形文字也成了麗江的一種形像。這些像形文字被雕刻在木盤上、木板上,在許許多多的工藝品店出售。我三次到麗江,這種工藝品也在發生著變化,它從簡單的文字組合與色彩,變化到現在的繁復。我想這是為了迎合眾多游客們的喜好,將復雜的圖案、絢麗的色彩添加到原本質樸的東巴文字木刻中去。並且,這些制作者已經越來越多地由外地人來構成,他們可以憑著一本東巴文字典來進行創作。

大研古鎮已經越來越被空殼化了,她的曾經的擁有者正在慢慢地離去,由於商業的利益,由於古鎮的魅力,外來者正在慢慢地取代原主人,也在慢慢地用他們的喜好來潛移默化地改造這裡。世界文化遺產,當這文化在經過商業化的無情變異後,這遺產也將成為一些徒有其表的形式了。

納西古樂天天晚間依然演奏,宣科依然在講述,肅穆而留著長須的老者將會漸漸地從台上消失,變成懸掛在舞台上方照片框中的形像。游客們是否覺得去看“麗水金沙”是更有意思的選擇。

束河也在開發,但游客少得多,當地的老人還可以悠閑地趕著他的鴨子在街上從容擺步。

四、中甸會師

Z是南寧人氏,但唱起京劇來一口京腔韻味十足,去年我與他從西藏一路耍到了西寧,十分投契,並相約今年在一起出游。在春節向他通報了我的行程想法,他沒那麼多時間,只能同我走後半段,便約好15號在中甸會面。

Z從南寧一路飛到中甸,一年未見,重逢後令人分外高興。Z去年的長發長須已然變短,並告訴我一個壞消息,沒想到連珠峰大本營5200米都去過的他,居然在3500的中甸產生了高原反映,並且在晚上到醫院去吸了氧。看來,坐飛機上高原的壞處就是上得太快,而人的反映卻跟不上。為了適應高海拔,我們在中甸多待一天。

包了輛出租車去屬都湖,100元。湖面比碧塔海大了不少,但沒有那種幽靜的感覺,湖邊有大片的草地,草色蒼黃,綠意還蟄伏在土中。回中甸時車子在一藏族村莊旁停下。藏房的白牆在陽光的直射下分外耀眼,高大的木曬架投射的影子拖出老長,翻耕了尚未種植的土地一壟壟延伸向遠處,這時太陽西斜,照得一片金黃。公路上沒有車子,村莊上也沒人走動,一切都籠罩在夕陽裡,顯得祥和靜謐。在這兒倒比屬都湖有意思。

我們住在龍門客棧,靠近舊城,這一帶的小客棧不少,但這個季節到中甸的游客不多,所以每個客棧也就三三兩兩的住了幾個人。在舊城轉悠,為了擴大隊伍,又在各個客棧打聽是否有去稻城的人,還就給我們逮到了一個,並且見面後更感親切,原來在走虎跳的路上我們曾經同行,緣分啊。小伙子從深圳來,正拿不定主意要去哪裡,遇見我們正好入伙。小鄒外形精悍,顯得十分青春,為此以後還鬧過笑話。

下面我們將離開雲南,進入四川,在那裡又會有許多的景色和意外在等著我們。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