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裡就是蘇軾泛舟岩)

(船上所見石鐘山)

(江天一覽亭中觀水分兩色)
5月2日
早上7點,吃了早飯,前往瓷都—景德鎮。這裡稱為瓷都一點都不誇張,進的城來,真是瓷器的世界,連電線杆,路燈燈柱都是瓷的。下車就進了瓷器市場,你被瓷器包圍了。這裡的瓷器有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色彩鮮艷,且制作精美,件件都堪稱精品。這當然是由於這裡多年的傳統工藝流傳至今,也還因為這裡得土質與別處不同。這裡的紅土含鐵離子很多,不知是否因此才使燒制的瓷器光彩奪目。價格便宜也是它的另一特點,總比北京的同類產品便宜一半以上。這才使得人們不怕瓷器具有沉重,易碎的特點,不遠千裡買回家去。我們自然也不能免俗,少量的買幾小件,拿回去送人挺不錯。
10點以後,驅車前往石鐘山。這是大家要求的自費項目,門票加船票65元。本來時間還挺富裕,不想,車壞在路上了。只好等待救援,一下等了將近4個小時,到石鐘山的時候都下午2點多了。匆匆吃過午飯,就進入景區游覽。
石鐘山屬於廬山支脈,隔湖相連,它位於江西省北端,長江和鄱陽湖交彙處的東岸。它因蘇東坡所書的“石鐘山記”而頗具盛名,在歷史的長河中,這裡既是武士紛爭之地,又是文人雅趨之所。歷史上人們對石鐘山的名稱來源有很多爭議,有人認為它外形像鐘,故稱石鐘,也有人說,山上的石頭是石灰岩沉積地形,碳酸鈣沉積過程常有鐵礦或其他金屬混入,所以敲擊的時候就會有金屬的叮當之聲。山上有的石頭敲起來,仿佛中空,像鐘鳴的聲音。石鐘山歷史悠久,其得名由來,據北魏酈道元說,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其聲若鐘;唐李渤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巨石相擊之聲,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鐘。為解決此謎,北宋文學家蘇軾親自乘舟考察,發現絕壁下都是洞穴和石縫,風浪衝擊洞穴,發出鐘鳴般的聲響,謎底終於揭開了。蘇軾為此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石鐘山就更揚名中外了。總之,石鐘山和鐘是有著無可置疑的聯系的。
進的山門,只見古木參天,郁郁蔥蔥,沿通幽緩坡拾級而上,片刻便到達山道右側石林中的石鐘亭,亭內置有鐘聲之石於中央。傳說大禹治水曾在此刻石紀功,而唐代江州刺史李渤也曾在此“扣而聆之”並首次作記。亭雖不大,但文史內涵深遠;故游人爭相叩擊奇石,細聆李渤所謂“函胡”南聲、“清越”北音,並紛紛攝影留念。離亭不遠有一蘇軾立像像下石礅上正面及在了蘇軾三次登山經歷,其他三面浮雕蘇軾三次游山圖。
順石鐘亭繼續上行,很快便抵達地勢平坦的江天一覽亭。石鐘山之奇還在於它以山水同時取勝。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江,鄱陽湖又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石鐘山壁立千仞於江湖的交彙處,既有山之奇,又有水之秀。更令人稱奇的是,如果你在江天一覽亭上向北邊眺望,就會發現水分兩色,北邊水渾而黃,南邊水清而綠,中間一線界開,十分明朗。這正是因為長江攜有大量泥沙,洶湧而來,而降水少的季節,湖水清澈,江湖交界處,江水濁而湖水清。如果到了雨季,降水頻繁,湖水黃而江水赤。我們到石鐘山的時候剛好雨季,看到的正是後者。
一覽亭過來,就是船廳。 船廳以形狀如船而得名,又稱磯頭。原來,臨湖橫臥的樹木叢中,確有一塊並不顯眼的石磯凸出水面。這就是郭沫若《登石鐘山》詩中所說的“日寇沉人岬”。當年,侵華日軍慘無人道地將我無辜百姓裝入麻袋從磯頭沉入湖中,犯下了反人類的滔天罪行。石鐘山扼江控湖,地勢險要,素有江湖鎖鑰之稱,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古往今來,戰事不斷。
從船廳湖畔下行往泛舟岩而去,這裡到處可見高大的參天古木。僅青檀樹就不下10棵,有的已經有300歲的高齡了,但它們卻枝繁葉茂,生意盎然。這些樹的根都是扎在岩縫中,為了汲取營養,根瘤長得奇形怪狀,讓人稱奇。從泛舟岩的洞口循岩而下,可見盤根錯節的古樹頑強的生長於岩縫中,一條掛壁路通向湖畔。轉兩個彎,再過兩座石拱橋,走下156階台階,就到了山下東坡當年月夜泛舟處———泛舟亭。很想下去看個究竟,不過路徑的確很不好走,加之時間不允許,只好走了一半就回來了。據說,石鐘山絕壁下有一石鐘洞,大如數間石屋,可容人上千;洞門臨湖,水落門辟,夜半時分,萬籟俱寂,風浪撲擊,訇如鐘鳴。不過,眼下是旺水季節,洞門被水封了,這一奇觀也就無法領略了。
下山乘船游湖,可至水的分界處,兩種顏色的水經緯分明,此景更是令人感慨。從湖上觀石鐘山,的確像一石鐘扣在水中。只是面向鄱陽湖的一面似被刀削一樣,是壁立千尺的巨大奇石。石立水中,浪打水浸,自然就溶出了許多洞穴。枯水季節,水面下降,許多洞口就會露出水面,秉燭而入,別有洞天。“泛舟岩”正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所說“泛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石鐘山的碑刻、石刻處處可見,十分豐富,其書法刀功都純正渾厚,內中不乏上乘之作,碑刻主要集中在昭忠祠、紫雲廊、長廊壁間。還有許多分散在許多如懷蘇亭、鎖江亭等眾多的亭子中。這些不僅是藝術品,更記載了石鐘山的歷史。
石鐘山雖不大,但湖光水色相映成趣,怪石危岩林立,古木繁茂、建築典雅別致、更有碑刻石刻等人文景觀,加之歷代名人游歷此山,又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可看的東西確實不少。由於時間關系,石鐘山游覽真是來去匆匆,但也粗粗領略了它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