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游婺源、廬山(一)---婺源

作者: 往往

導讀 (這裡是婺源李坑村) 從來不喜歡湊熱鬧,但這次長長的五一還是決定出去玩玩,明知道到處都會人多,就選擇跟團並且可以不太仔細玩的地方,發現一個線路是廬山、婺源來回五天,價格在1400多元,廬山名氣大,一般玩玩也還不錯,反正有這幾天時間,和朋友一商量就找了家旅行社,於4月30日中午坐火車離開北京到九江。 5月1日 5月1日早上6點不到就到了九江,天下著雨, ...


(這裡是婺源李坑村)

從來不喜歡湊熱鬧,但這次長長的五一還是決定出去玩玩,明知道到處都會人多,就選擇跟團並且可以不太仔細玩的地方,發現一個線路是廬山、婺源來回五天,價格在1400多元,廬山名氣大,一般玩玩也還不錯,反正有這幾天時間,和朋友一商量就找了家旅行社,於4月30日中午坐火車離開北京到九江。

5月1日

5月1日早上6點不到就到了九江,天下著雨,還真不小,在北京的時候就一直看天氣預報,說江西一直在下雨,想到我們上次去海南,一直下了5天大雨,心想這次恐怕也要和雨結緣了。我們都是散客,到九江拼成一個將近50人的大團。地接導游還遲到了,害得我們在雨中等了將近40分鐘。在九江吃了早飯,被告知先到婺源,雖然給的行程是先上廬山,但五一黃金周,總要允許改動行程,不丟景點就成。

大約8點,我們分成兩個中巴前往婺源,這一改動,真是幸運,一路沒有趕上雨。在婺源的時候廬山在下雨,我們到了廬山婺源又在下雨。

婺源雖然現在屬於江西,古代卻屬徽州,它屬上饒管轄,位於贛浙皖三省交界。這裡人文之風始於東晉北方土族南遷,至南宋文風日盛,明清數百年間,徽商崛起,各地有“無徽不成市”的說法,眾多徽商事業有成之後,不忘光宗耀祖,返鄉大修祠堂、宅第,由此鄉村星羅棋布,加之婺源地處偏僻山區,山水秀麗,險阻天成,自古兵革少到,使婺源的故民居和純樸的民風得以保存。

11點多鐘汽車到了婺源的李坑村,這裡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在村口一家飯店吃了飯,有魚(當地的紅色的荷包鯉魚),肉嫩且鮮。有小雞燉湯,味道不錯,確實是土生土長的小雛雞。飯後就進村游覽。村口有一個大牌坊,上書李坑兩字,不知出自哪個名人手筆。這裡是南宋武狀元李知誠的故裡。村口一片荷花塘,稻田和油菜長勢都不錯,可惜油菜花已經開過,不然會更具田園風光。一個石制小橋把你引進村中的最明顯的建築,那就是“文昌閣”,一個木質的樓閣,別看這裡交通不便(古代),但崇尚文化的傳統卻由來已久,這裡和黃山腳下的紅村,西弟村一樣,出了不少名仕,也有不少進士、大夫和幾品官員,由經商發家的也不少,但商人再有錢也不如有文化的人受尊敬,這從他們房屋的建制上就可以看出。“鐵路之父詹天佑”就是婺源人呢。所以“文昌閣”在這個小村裡很是顯眼,飛檐雕廊的木制結構,有三層之高,登樓望去,李坑村展現在你的眼前。小村沿溪而建,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畫卷。沿溪水向前,就進到了村子裡。這裡典型的徽派民居,粉牆黛瓦,飛檐翹角。很是古樸。家家都是一樣的建築風格,進得門去,是天井式院落,所謂四水歸一,院子裡的所有上水下水都不流到外面,肥水不流外人田嗎。據說這樣才能聚財(才)。溪水兩邊的民居相對,有許多木板搭在兩岸,溪水一般也就兩三米寬,小橋寬窄不一,大多是鋪上兩塊木板,寬的不過一二尺。常有小狗臥在橋上,懶懶的看著過往的游人,一幅寧靜的鄉村圖畫。如果不是有許多游客,這裡真有陶淵明世外桃源的感覺了.這裡的溪水是全村人的生活用水,清清的溪水繞村而過,村民有個約定,不同的時間溪水用途不同,比如早上大家洗漱,上午一段時間用來洗衣,中午用來洗菜淘米,下午清洗污物等,總之,大家共同遵守,保護著生命之水.古橋,古亭.古樹成為村中一個個景觀。溪邊,可見浣衣女的身影,使人感到遠離鬧市的寧靜和祥和。

從李坑出來就來到江灣,據說這裡江澤民的老家。這裡和李坑不同,一看就是人工後來修建的,氣勢到是滿大,據說村口大祠堂是江澤民出錢建的,大約是這一帶最大的祠堂了。村頭青石鋪地,兩邊路兩邊皆是賣硯台土特產的店鋪,村中小巷均鋪青石,曲曲折折,回環如棋局,村中的小學是很整齊的。據說江澤民曾來這裡參觀,少不了給錢。所以,這裡人工雕琢的痕跡太濃厚。村中還有一個小花園,中間有很多石雕肖像,據說都是這裡出去的名人。花園中有池塘,回廊,身著長袍的說書人,還真有點南方園林的味道。這裡的建築多為清代建築,其中“進士第”“大夫地”等官宅氣派堂皇,前後天井,廳堂寬敞深進,大門口有三級高階,門樓上還有精美的磚雕圖案。這一切都證明了主人的高貴身份。只是這裡的一切都修得太新,倒給人一種不自然的感覺。

晚上就住在婺源,盡管房間不大,還干淨整齊,晚上,我們還去婺源縣城的大廣場,看了音樂噴泉。雖然這一切並不新鮮,但在這樣一個小地方,有如此規模的廣場和噴泉,卻挺讓人感到意外的。


精選遊記: 婺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