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備這次旅行路線的時候,我找不到任何地方述及從大同到榆林該怎麼走。兩點間的鐵路只鋪了一半,另一半仍在建。但我還是選擇了這樣走,因為地圖上那紅而纖細的線是公路,有它的地方,就會有車,不是嗎?
在下午2點半搞定了大同的景點以後,我們跑到長途汽車站,它就在我們下車的火車站對面,這一天在大同的旅行,從這裡始,在這裡終。
但汽車也沒發往府谷或者神木的了,跟火車一樣,它們都已經在早上走了!
那麼,走一步是一步吧,我們搭上了一輛車,它去的地方是朔州市南邊的一個叫陽方口的鎮。
車到陽方口,已經是5點半,天突然下起小雨來,我還以為黃土高坡從來不下雨的呢!雨對於這裡,應該很精貴,可是,氣溫也跟著在傍晚的夾著雨絲的風中驟降!我把衣服的領口都扣緊了,唯一的外衣也披上了,還是哆嗦得像一只飛錯了方向的要去過冬的候鳥。
陽方口,也算一個交通樞紐吧,但我們需要的車,或者是明早8點,或者是半夜12點。於是,就在車站裡頭的國營旅館住下了,因為,看門的老漢說他晚上可以給我們等車。
旅館很簡陋,但總算是個擋風歇腳的地方。房價便宜得吃驚,10元一人,而且老漢答應如果我們半夜走的話,只收半價。
我給自己穿了兩件內衣,帶著對陌生城鎮的好奇,在風裡逛了一圈。
這個地圖上所沒有的鎮子,最現代的建築就是地稅局的大廳了;但一些民居很有特色,端端正正的樸實的磚牆,屋檐上精致而洗練的有著龍頭的石刻,讓人十分佩服這樣的地方都能臥虎藏龍,而且,如此得恬淡!這片覆蓋著黃土的大山,實在沉澱了太多的中華的精髓,誰讓它是炎黃子孫的發祥地呢?現在,它只是沉睡、被淡忘而已。
許是少見像我們這樣外鄉來的背囊客,我們在路上探頭探腦閑逛時,回頭率挺高。
一條溝,像一條干涸的大河從鎮裡穿過;溝的邊上有著這裡特有的梯田;梯田的最高處,我們看這個小鎮的炊煙升起,看灰瓦磚牆沉浸於淡淡的夜色。
“如果讓我來這裡當山村教師,也許我會來,只是,我不知道能教孩子們什麼東西?”我說,“也許,能教他們上網。”這個小鎮沒有網吧。
同伴說:“如果你來這裡當山村教師,十裡八鄉的老鄉都會把閨女送學校來相親的。”
呵呵!
不過,我真得能在這裡呆得住嗎?我喜歡恬靜的生活,但我也不反感熱鬧,只是討厭浮躁而已。也許,這種幻想於我只是一堵紙做的圍城,剛剛進入就會無聲息地陷落。
車站的老漢關照說,路上有一些閑漢會裝出在掏耳朵,在跟你故意輕碰一下後說耳膜戳破了要你賠錢。於是,我們路上一直很小心所述的拿火柴棍的人,幸運的是,沒有碰見,哪有天天在那裡守株待兔的無賴呢?也難為他天天要挖上好個小時的耳朵了!
老漢說,到對面的飯館吃飯,可以給我們便宜五毛錢。當我們進去才發現,這根本只是個小飯攤,一個灶、四張桌子、幾條長凳,還有一個炕。但店主是位很和氣的大媽,這讓我們坐了下來。
要了兩碗豆面,碗豆和著白面做的,現場制作,我們還現場觀摩了一把。上來了,老大一碗,按山西人的習慣,我們加了很多的醋來吃,味道很有風格,不錯。邊吃邊和大媽聊,拉家常,這讓我覺得這個小鎮的可愛之處。一算帳,一碗兩元,我也就沒問是不是給我便宜了五毛錢了。
回到旅館,已經流清鼻涕了,躺在床上,聽到那個14寸的電視天氣預報說要來揚沙天氣了,風力4-6級,部分地區雨夾雪,差點一暈不起。
晚上為了等12點的車,遲遲未睡,可是只等到一個車已滿員的結果,也罷,睡覺。